2011年高一地理全案: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鲁教版必修1)(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年高一地理全案: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鲁教版必修1)(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08-30 09:00:25

文档简介

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喀斯特地貌类型,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和发育的地貌类型。
2、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知识梳理。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种岩石广布区能形成喀斯特地貌 ( )
A.石灰岩 B.花岗岩 C.玄武岩 D.大理岩
2、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的高原是 (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读“人民币版面图案”(部分),回答3~5题:
3、该版面景观是 ( )
A.九寨沟风光 B.桂林山水 C.鼎湖山保护区 D.长白山天池
4、该地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
A.冰蚀作用 B.流水溶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
5、该景观地貌属于 ( )
A.雅丹地貌 B.丹霞地貌 C.冰蚀地貌 D.喀斯特地貌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赞美桂林周围喀斯特山水风光的一句名言。桂林山水是北起兴安,南到阳朔的100多千米的山水风光的代名词,是中国,也是世界罕见的喀斯特地貌区。这里山奇水秀,风光绚丽。人们将其自然景观归结为“四绝”,即簪山、带水、幽洞、奇石。据此回答6~8题:
6、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 )
A.花岗岩 B.石灰岩 C.大理岩 D.砂岩
7、“簪山”地貌类型指的是 ( )
A.石钟乳 B.石笋 C.石芽 D.峰林
8、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是 ( )
A.流水的搬运作用 B.流水的冲积作用
C.流水的溶蚀作用 D.冰川的刨蚀作用
我国一联合考察团对广西喀斯特地貌进行了一次联合考察。联系所学知识回答9~10题:
9、“桂林山水”这种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下列哪种条件无关 ( )
A.岩石条件 B.气候条件 C.生物条件 D.土壤条件
10、下列组合描述正确的是 ( )
A.“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黄河中游河段
B.“远看是山,近看成川”——云贵高原
C.“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太行山区
D.“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桂林山水
11.下列地貌类型全部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 )
A. 石柱、峰林、溶蚀洼地 B. 峰丛、落水洞、溶蚀洼地
C. 石柱、石钟乳、地下河 D. 孤峰、溶洞、落水洞
12.有关我国桂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石灰岩广布,可溶性、透水性差
B.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丰沛,尤其以5—8月降水较多
C. 漓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
D. 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土壤中有机质积累丰富
二、综合题
13.读“石灰岩溶洞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是 ;②是 。
(2)图中地形名称是 ,主要分布在 (岩石)地区,它是可溶性岩石受到含有 的水的 和 作用形成的。
(3)通过化学方程式:CaCO3 + CO2+ H2O Ca( HCO3 )2,扼要说明图中①②形成的原因。
(4)这类地形或地貌因在 (国家)喀斯特高原较为典型而得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 省(自治区)。
答案
A D B B D A D C D D B D
石钟乳 石笋 喀斯特地貌 石灰岩 二氧化碳 溶蚀 淀积
可溶性岩石遇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解后,形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含有碳酸氢钙的水由洞顶渗出,由于压力降低或温度升高,二氧化碳逸出。南斯拉夫 云南、贵州、广西
w.w.w.k.s.5.u.c.o.m
www.
PAGE
- 1 -(共15张PPT)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成因
认识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地貌名称的由来 ?
2、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与研究 ?
喀斯特是欧洲原南斯拉夫的一个石灰岩高原的名称,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地貌。19世纪末,欧洲学者借用该地名称呼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后来“喀斯特”一词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专门术语。 中国也称石灰岩地貌。
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又被称为岩溶地貌。徐霞客,早在欧洲
人之前就对广西、云南、贵州一带的喀斯特地貌进行实地
勘察,记录与成因分析,《徐霞客游记》中有世界上研究
喀斯特现象的最早纪录
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CaCO3+CO2+H2O====Ca(HCO3)2
Ca(HCO3)2 ==== CaCO3↓+CO2↑+H2O
影响其形成的因素
(1)岩石圈
(2)水圈
(3)大气圈
(4)生物圈
首先岩石不可溶性是最基本的条件,形成喀
斯特地貌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岩石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离不开水,气候愈湿润,
降水愈丰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流动性愈好,
从而提高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
首先大气中的与水体中CO2的含量是影响喀
斯特地貌形成的重要物质,其次气温愈高,
有利于加快上进化学反应,可促进喀斯特地
貌的发育 。
水的溶蚀作用不仅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
而与水中有机酸与无机酸的数量有关,而水
中酸性含量与生物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石钟乳
石 笋
石 柱
溶 洞

地 下 河
地下喀斯特地貌
峰 林
峰 丛
孤 峰
溶蚀洼地
落 水 洞
地面喀斯特地貌
4. 喀斯特地貌形态
桂林美的让世界静止3.3《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测试
(鲁教版必修1)
一、单项选择题
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 )
A.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
B. 流水的冲刷作用
C. 对可溶性岩石的淀积作用
D.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2.关于水对碳酸岩类岩石的溶蚀力的大小不叙述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碳越多,溶蚀力越大 B. 有机酸越多,溶蚀力越大
C. 无机酸越多,溶蚀力越大 D. 水的流动性越弱,溶蚀力越大
3.下列地貌类型全部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
A. 石柱、峰林、溶蚀洼地 B. 峰丛、落水洞、溶蚀洼地
C. 石柱、石钟乳、地下河 D. 孤峰、溶洞、落水洞
4.有关我国桂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石灰岩广布,可溶性、透水性差
B.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丰沛,尤其以5—8月降水较多
C. 漓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
D. 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土壤中有机质积累丰富
5.有关桂林山水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其形成、发育与岩石条件、气候条件有关
B. 其形成、发育与生物条件无关
C. 其形成、发育与水循环无关
D. 其形成、与发育与陆地环境下形成的石灰岩广布有关
6.有关桂林山水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B.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C.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D.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7.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① U型冰川谷 ② 夏威夷群岛的形成 ③ 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大西洋逐渐加宽 ④ 我国桂林山水的形成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8.兼有喀斯特地貌和热带植物等自然景观的地区位于( )
A. 长江中下游平原 B. 四川盆地
C. 云贵高原 D. 青藏高原
9.与喀斯特地貌成因相同的地貌是( )
A 黄土高原的成因 B 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形成
C 华北平原 D 山麓冲积扇
10.关于石钟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它是悬垂于洞顶的碳酸钙堆积 B. 它是洞底往上增高的碳酸钙堆积
C. 它是散立在溶蚀谷地的低矮山峰 D. 其形态呈柱
二、综合题
1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河流经----------高原,其典型的地貌类型是---------------地貌。
(2)乙省南部是我国 作物的生产基地,种植这类作物的有利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省近年来大力发展旅游业,其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3)丙地气候湿润,但地表却缺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丁地所在的国家是 。
12.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徐霞客在考察了广西、贵州、云南后,对这一带发育的峰林地貌作了总结:“峭峰离立,分行竟颖”,“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他还指出这“磅礴数千里”的岩溶地貌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各省有各省的特点:广西之山的特点是“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云南之山则“皆士峰缭绕,兼有缀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贵州之山“则介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又说:“云南之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广西“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至贵州“则介于二者之间”。
(1)徐霞客为 _ 朝代人,著名的地理学家。
(2)比《徐霞客游记》更早记载溶洞的著作包括成熟于战国年间的《 _______ 》和北魏骊道元的《 ______ 》等。
(3)岩溶地貌形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有 。
(4)西南地区岩溶地貌发育的主要自然条件是什么?
(5)文中“壅流成海”的“海”是指 ,“流多浑浊”的原因是什么?
(6)文中“穿穴之流”是指 。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B 4.D 5.A 6.B 7.C 8.C 9.B 10.A
二、综合题
11.(1)云贵高原 喀斯特
(2)热带经济 热带气候类型,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冬季受寒潮影响小,夏季不受台风侵袭 既有景色各异的自然风光,又有多种多样的民俗(族)风情;交通发展很快,我国及东南亚经济发展快
(3)此处石岩分布广,形成各种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河,造成地表缺水
(4)泰国
12.(1)明朝
(2)《山海经 —山经》 《水经注》
(3)CO2 + H2O +CaCO3 Ca(HCO3)2
(4)岩石条件:海相沉积形成大量的石灰岩,地壳活跃,升降明显;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与富积;生物条件: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所以岩溶地貌发育。
(5)湖泊 “惟多土”即泥沙入河流,水变浑浊
(6)地下河
w.w.w.k.s.5.u.c.o.m
www.
PAGE
- 1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成因
一、课程标准: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教学目标:
1、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认识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地貌名称的由来(阅读归纳)
喀斯特是欧洲原南斯拉夫的一个石灰岩高原的名称,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地貌。19世纪末,欧洲学者借用该地名称呼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后来“喀斯特”一词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专门术语。
2、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与研究(阅读知识窗)
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又被称为岩溶地貌、徐霞客,早在欧洲人之前就对广西、云南、贵州一带的喀斯特地貌进行实地勘察,记录与成因分析,《徐霞客游记》中有世界上研究喀斯特现象的最早纪录。
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重点分析)
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与淀积作用。其溶蚀与淀积的作用分别体现了化学过程:
CaCO3+CO2+H2O====Ca(HCO3)2
Ca(HCO3)2====CaCO3↓+CO2↑+H2O
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可以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1)岩石圈:首先岩石不可溶性是最基本的条件,形成喀斯特地貌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碳岩、云岩等,其次是透水性,岩石空隙与裂隙越多,透水性愈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2)水圈: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离不开水,气候愈湿润,降水愈丰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流动性愈好,从而提高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
(3)大气圈:首先大气中的与水体中CO2的含量是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重要物质,其次气温愈高,有利于加快上进化学反应,可促进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由此,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一般分布在较低纬度地带。
(4)生物圈:水的溶蚀作用不仅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而与水中有机酸与无机酸的数量有关,而水中酸性含量与生物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4、喀斯特地貌形态(阅读教材图3-3-2)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结合前面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因素与中国地理知识,要求学生从岩石图、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四大图层去探究桂林山水的形成原因。具体过程为:首先,学生个人根据课本、地图册及资料,探究原因、其次分组讨论,寻求小组一致意见并委派一名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归纳课后请每位同学写一篇小论文。
评估检测
一、选择题(第1-12题为单项选择题,第13-18题为双项选择题)
图3-3-1表示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回答1—4题。
1.图中表示喀斯特地貌的是( )
A.a B.b C.c D.d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
A.褶皱隆起 B.流水搬运与沉积作用
C.水的化学溶蚀作用 D.可溶性岩石构成地表
3.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 )
A.流水对岩石圈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B.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C.风力对岩石圈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D.冰川对山体的侵蚀作用
4.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
A.岩石有风化裂隙 B.岩石中含有化石
C.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D.岩石具有可溶性
5.水对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蚀力大小主要取决于( )
A.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多少
B.二氧化碳和碱性物质的数量多少
C.碱性物质的数量多少
D.二氧化氮、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多少
6.对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流动性影响最小的是( )
A.大气降水 B.地面坡度
C.太阳辐射 D.岩石裂隙的类型和连通性
7.与桂林山水形成和发育关系不密切的是( )
A.岩石条件 B.土壤条件 C.气候条件 D.生物条件
8.桂林地区的石灰岩属于( )
A.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的岩浆岩 B.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变质岩
C.岩浆活动形成的沉积岩 D.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
9.有关桂林地区自然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与气候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和富积 B.漓江谷地自东向西横贯全境
C.流水的搬运与沉积作用强烈 D.地势南高北低
10.喀斯特地貌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是( )
A.地表崎岖、地基稳定性强,有利于交通线的建设
B.地表崎岖、地基不稳定,不利于交通线的建设
C.平地虽小、但土壤肥沃,有利于种植业发展
D.穷山恶水、资源贫乏,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图3-3-4表示我国某地地形发育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11.图中甲地反映的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青藏高原
12.下列选项中,描述该地区景观的是( )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会当岭绝顶,一览众山小
C.山在两岸走,人在画中游
D.一片孤城万仞山
13.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最主要岩石有( )
A.石灰岩 B.花岗岩 C.白云岩 D.石英砂岩
14.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 )
A.岩石的硬度 B.岩石的结构与区域构造
C.岩石的酸碱度 D.岩石的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
15.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 )
A.峰林 B.石笋 C.石柱 D.落水洞
16下列自然景观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是( )
A.壶口瀑布 B.桂林山水 C.路南石林 D.黄山群峰
17.有利于桂林“山水”形成的自然条件是( )
A.桂林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全年降水丰富
B.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岩性纯
C.桂林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
D.桂林地区地形相对较平坦
18.桂林山水是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桂林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生长,为喀斯特地貌形成创造了条件
B.桂林地区山地多平地少,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C.桂林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D.桂林地区的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不利于水的下渗
二、综合题
19.读图3-3-2,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的溶洞是由于石灰岩受到含有 的流
水的 作用而形成的,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图中a是 ,b是 ,c是 。它们是由于 作用而形成的。其形成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图中地貌形态主要在我国 、 (省或自治区)分布非常普遍。
(4)写出你所知道的如图景观的著名旅游景点名称两个: 、 。
20.图3-3-3是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地形分布在我国 (地形区),该地形区属于 气候,气候特点是 。
(2)图中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形成该地貌的最主要岩石是
类岩石。
(3)图中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是 、 、 、
相互作用的结果。
21.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徐霞客在考察了广西、贵州、云南后,对这一带发育的峰林地貌作了总结:“峭峰离立,分行竞颖”,“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他还指出这“磅礴数千里”的岩溶地貌,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各省有各省的特点:广西之山的特点是“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云南之山,“皆土峰缭绕,间有缨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贵州之山,“则界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又说:云南之山,“惟多土,故多雍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广西“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至贵州则“界于二者之间”。
——选自《徐霞客游记导读》
(1)徐霞客为 代人,著名的 学家。
(2)比《徐霞客游记》更早记载溶洞的著作包括成书于战国年间的《 》和北魏郦道元的《 》等。
(3)西南地区岩溶地貌发育的主要自然条件是什么?
(4)文中“雍流成海”的“海”是指 ;“流多浑浊”的原因是 ;文中“穿穴之流”是指 。
22.读图3-3-5回答下列各题。
(1)黄果树瀑布位于A的位置,此地区的地形特点是 ,气候特点是 。
(2)从成因看,黄果树瀑布主要由 (内力或外力)作用形成,具体表现为受
作用的结果。我国还有哪些著名的瀑布景观,请举2个例子

(3)“桂林山水”位于图中 处(填字母),属于 (省区)。它是 地貌的典型景观。唐韩愈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概括其特色。应如何欣赏“桂林山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4)你能用所学过的化学知识解释“桂林山水”的石灰岩的“岩溶”原因吗?(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峰 林
峰 丛
孤 峰
溶蚀洼地
落 水 洞
地面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 洞
地 下 河
石针乳
石 笋
石 柱
图3-3-1
图3-3-4
图3-3-2
图3-3-3
图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