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练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14 08:1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选择题
1.秦始皇在全国进行各项标准化建设,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注意整顿各地风俗习尚。这主要借助于(  )
A.君主专制的决策模式
B.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C.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D.分久必合的历史大势
2.秦人始居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与戎人杂居错处,远离中原,但最终能灭掉东方六国、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渴望统一
B.秦国于列国中实力最强
C.实行远交近攻策略
D.奉行法家思想
3.西汉陆贾说:“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陆贾认为秦朝灭亡是因为(  )
A.奉行法家,严刑峻法
B.实行郡县,拒绝分封
C.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D.横征暴敛,刑法严酷
4.秦始皇统一国家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统一,其中最有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对立的举措是(  )
A.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
D.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5.“从政治高度意义上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的。”以下评价“从政治上”最能说明“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当之无愧”的是(  )
A.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确立的皇帝制、郡县制影响深远
D.统一文字传承了中华文明
6.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7.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
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姓)”
B.“四维(指礼义廉耻)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
C.“所以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
D.“内兴功作,外攘夷狄,以秦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8.秦王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果断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这些战争的主要影响是(  )
A.出现了封建皇帝
B.完成了国家统一
C.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D.万里长城修筑完成
9.“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绩效”指郡县制(  )
A.导致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间接管理地方的形式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10.“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帝)。”这种局面开始于(  )
A.夏启
B.周武王
C.秦始皇
D.明太祖
11.秦始皇命蒙恬修筑了从咸阳直通北边九原的直道,“长千八百里”。这项措施(  )
A.促进了北疆与内地的交往
B.加速了国家完成统一进程
C.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解除了匈奴对边境的威胁
12.秦统一后,有人提出:“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该观点实质上是主张(  )
A.恢复分封制度
B.重建宗法秩序
C.全面推行郡县制
D.以严刑峻法立国
13.中国古代官职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官制发展史上,最早成为中国历史上得以取代地方贵族领主而成为职业官僚的是(  )
A.诸侯王
B.郡守、县令
C.丞相
D.巡抚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1)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秦国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条件。
(2)用史实说明史料二中秦人统一对“中国民族”形成的作用。概述“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的主要内容。作者为什么说秦人统一“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3)史料三是顾炎武对分封制和郡县制利弊的评价。你是否同意史料中的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朝民谣
“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守边关,至今未归还;
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
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材料二 乘虚西进的刘邦到达咸阳的灞水,秦王投降。刘邦废除秦的苛法,只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深得秦人拥护。
项羽听说刘邦已入咸阳,也立即率军入关,赶走刘邦,进入咸阳。大肆烧杀掠夺,自立西楚霸王,把自己的亲信封于各王国的善地为王,这样就并立着十八个王国。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参考答案
1——13:BBDCB
DDBCC
ACB
14.(1)社会经济发展,各地联系加强,出现民族交融,大一统国家观念形成,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
(2)作用:秦统一六国,促进多民族共处,有利于民族融合;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措施,促进了统一社会的形成。
内容:秦中央实行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其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的蓝本。
原因:秦奉行法家思想,并焚书坑儒,结束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以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的做法,奠定了我国历代学术思想服务于政治统治的基础。
(3)同意。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权力大,易导致地方割据。郡县制下皇帝任命官员,中央直接管辖地方,地方完全失去独立性,也不利于调动地方官吏的积极性。
15.(1)兵役、徭役、赋税沉重,百姓不堪重负;法律严苛,人民摇手触禁;没有顺应人民休养生息的期望。
(2)刘邦废除秦朝苛法,稳定社会秩序,得民心;项羽大肆烧杀,逆历史潮流实行分封,失民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