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风车的故事

文档属性

名称 做风车的故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3-01 20:2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做风车的故事》片断赏析
江苏省武进市雪堰中心小学 张燕青
(在教学一开始,我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质疑,想以此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结果遇到了下面的一幕。)
生:老师,课文题目能不能改成《牛顿做风车》我认为《牛顿做风车》比《做风车的故事》这个题目更好。
师:(一愣)你有什么理由吗
生:《牛顿做风车》这个题目告诉了我们人物和事情,让人一看就明白。
(生A的话,似乎有一定道理,许多同学听了,忍不住轻轻点点头,好像表示赞同。而我觉得A的观点是不妥的,这个观点的提出正说明他对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不准确,如何说服他呢从何处下手呢当时我认为,直接把正确观点告诉他不是最佳方法。于是,我把期望的目光投向其他学生,希望有人出来“辩一辩”。这时,学生B
果断地举起小手要求发言。我见此情景,心里暗暗高兴。)
生B: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我认为课文题目好!
(我一听,正中下怀。)
师:(鼓励的口气)为什么呢能不能说说你的理由
生B:如果题目改为《牛顿做风车》,课文就应该主要写牛顿怎样做风车了,而课文只有第4自然段写到牛顿做风车,只写了两句话。
师:是吗谁来把它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纷纷在第4自然段中找,随后争相举手。)
生C:“每天放学回家,牛顿就钻进屋子丁丁当当地忙个不停。过了些日子,一架小小的风车果然做成了,用扇子一扇,风车就吱吱地转起来。”
师:找得准。(面向学生B)那么,你认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生B:课文主要写牛顿做成风车以后,由于说不出风车会转的理由,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从此,牛顿就爱问为什么,并刻苦钻研、发愤学习的事。所以我认为课文题目《做风车的故事》好。
(她的一席话,说得头头是道。其他学生无不流露出佩服的神色。)
师:(面向生A)你觉得她说得有道理吗
生A:嗯,有道理,我服了!
【评析】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而创新精神的培养可以从质疑开始。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的过程实质上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因此,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以上教例说明:在课堂教学中,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学生A就课题提出的质疑就是明证。而学生B的答疑是在学生A的质疑下激发的。作为教者,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要始终扮演好“配角”,要引导,不要主宰,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作风车的故事》有感
作者:段清
“同学们,苹果从树上落下来,是许多人都见过的现象。二百多年前有一个人看到后,却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苹果既不往旁边飞,也不往天上飞,偏偏要往地下落呢?究竟是什么东西在吸引它呢?’经过他反复推测、不断研究,终于发现了宇宙间的规律‘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了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这是我在这节课上的开场白,因为,首先我觉得学生对故事性的语言感兴趣,另外,这篇课文主要讲的也是牛顿从因做风车不会讲道理而受到同学嘲笑中受到教育,发奋学习,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的故事,结合这样一个开场白,更能让学生感到牛顿不仅学习刻苦,而且非常的爱思考。
课文先讲了牛顿小时候爱做手工,对这一点,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几处重点语句及词语。如:“他停下来仔仔细细地看,几乎忘了回家。”在讲到这一点时,出示小黑板:
  他停下来看。
  他停下来仔细看。
  他停下来仔仔细细地看。
这样看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其中的不同,且“仔仔细细地看到什么程度呢?”学生也很快知道了“几乎忘了回家”,以此看出牛顿那种入迷的程度。
而在讲述这一课时,我主要是以牛顿思想的变化,在课文中主要是牛顿几次心情变化为主线讲起的,让学生去体会牛顿的心情。在这里,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参与其中,抓住“满脸通红”、“难受极了”、“没有流一滴泪”来说:小风车被摔坏后,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有流一滴泪?他此时会想些什么呢?这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文。
在最后,让学生根据这节课的学习谈谈对牛顿的认识以及自己的收获,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对此进行展开的讨论,以便加深认识。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