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本章复习课
一、碳及其化合物
二、氮及其化合物
三、硫及其化合物
四、海水提镁、提溴
一、选择题
1.下列元素属于海水中的常量元素的是( )
①H ②O ③Na ④Cl ⑤Li ⑥U ⑦Ca ⑧K
⑨Br ⑩F
A.①②③④⑦⑧⑨⑩
B.③④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⑥⑦⑧⑨⑩
D.③④⑥⑦⑧⑨⑩
2.为维持人体内电解质平衡,人在大量出汗后应及时补充的离子是( )
A.Mg2+ B.Ca2+
C.Na+ D.Fe2+
3.碘缺乏病是目前已知的导致人类智力障碍的主要因素。为解决这一全国性问题,我国已开始实施“智力工程”,最经济可行的措施是( )
A.食盐加碘(盐) B.大量食用海带
C.面包加碘(盐) D.注射含碘药剂
4.某强酸性溶液中可能存在NO、I-、Cl-、Fe3+中的一种或几种。向该溶液中加入溴水后,溴被还原,由此推断该溶液中( )
A.不含NO,含Fe3+
B.含有NO、I-、Cl-
C.含I-,但不能确定是否含Cl-
D.含有Fe3+
5.镁粉是焰火、闪光粉中不可缺少的原料,工业制造镁粉需将镁蒸气在气体中冷却,下列气体:①空气,②CO2,③Ar,④H2,⑤N2,其中可作为冷却气体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6.在冶金工业上,常用电解法制得K、Ca、Na、Mg、Al等金属,其原因是( )
A.这些金属很活泼 B.都是轻金属
C.这些金属化合物熔点低 D.成本低
7.用于飞机制造业的重要材料是( )
A.不锈钢 B.Cu—Sn合金
C.Mg—Al合金 D.Al—Si合金
8.为了保存液溴,可在试剂瓶中加一些( )
A.汽油 B.水 C.四氯化碳 D.苯
9.欲从碘水中萃取碘单质,不宜选用的试剂是( )
A.汽油 B.苯 C.四氯化碳 D.酒精
10.在水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水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的是( )
A.2F2+2H2O===4HF+O2
B.C+H2O(气)H2+CO
C.Cl2+H2O===HCl+HClO
D.2Cl2+2H2O===4HCl+O2
二、非选择题
11.在已经提取NaCl、Br2、Mg等化学物质的富碘卤水中,采取下面的工艺流程生产单质碘。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乙、丁中溶质的化学式:乙:________________,丁: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步操作中用稀硫酸浸洗的目的是______(填字母)。
A.除去未反应的NO B.除去未反应的I-
C.除去未反应的Fe D.除去碱性物质
(3)第⑦步操作可供提纯I2的两种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不要求写具体步骤)。
(4)实验室检验I2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物质见光容易分解变黑,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12.(1)如图所示,图A为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下列组合中不能形成这样的喷泉的是( )
A.HCl和H2O B.O2和H2O
C.NH3和H2O D.CO2和NaOH
(2)某实验爱好者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办法,并设计了如图B所示的装置,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 )
A.Cu与稀盐酸
B.NaHCO3与NaOH溶液
C.CaCO3与稀H2SO4
D.NH4HCO3与稀盐酸
(3)比较图A和图B所示的两套装置,从产生喷泉的原理来分析,图A是________上部烧瓶内气体的压强,图B是________下部锥形瓶内气体的压强(均填“增大”或“减小”)。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自然景观中的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图________(填“A”或“B”)装置的原理相似。
13.某课外小组对污染大气的部分非金属氧化物进行探究。查资料得知,利用催化剂可使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大部分发生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氮气。该小组在实验室模拟汽车尾气处理,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
①实验前关闭旋塞K,先通氮气排净装置中的空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装置Ⅲ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加热停止后,打开旋塞K,放入适量氧气时,装置Ⅱ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④该套装置中有不完善之处,还应在装置Ⅳ后补充______________。
⑤工业上通常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混合气体。相关反应为:2NO2+2NaOH===NaNO3+NaNO2+H2O、NO2+NO+2NaOH===2NaNO2+H2O。
将体积之比为2∶3的NO和NO2的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气体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______。
1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用如下装置演示铜片分别与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在Y形管一侧加入约5 mL的蒸馏水,另一侧加入1 mL的浓硝酸和几块铜片。
首先进行Cu与浓HNO3的反应,放入铜片后,反应激烈,液面上充满了红棕色气体。然后再进行Cu与稀HNO3的反应。
(1)为了开始时能进行Cu与稀HNO3的反应,需要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证明Cu与稀HNO3反应生成的气体是NO,而不是N2,需要的简单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给你一试管NO2,其他药品和仪器自选。请你设计实验,要求尽可能多地使NO2被水吸收,画出你设计的装置图。
本章复习课
课后作业
1.B
2.C [人体出汗,大量排出NaCl,故需及时补充Na+。]
3.A [因食盐是人类日常生活品,食盐加碘盐,覆盖广且经济。]
4.C
5.C [因镁可与空气中的O2、CO2、N2等反应,故应选用还原性气体H2和稀有气体Ar。]
6.A [这些金属很活泼,不易得电子,一般不能用还原剂还原,故常用电解法制取。]
7.C [Mg—Al合金质量轻、强度高,是制飞机、汽车等的理想材料。]
8.B [水比溴的密度小,在上层起液封作用,减少液溴的挥发。]
9.D [萃取剂必须与原溶剂不互溶,且溶质在其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原溶剂中的。酒精与水混溶,故不宜选用。]
10.C [C项反应中Cl元素有一部分化合价降低作氧化剂,另一部分化合价升高作还原剂;H2O中的H、O两元素化合价没变,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
11.(1)FeI2 FeCl3 (2)C (3)萃取 蒸馏 (4)取样品少许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淀粉溶液,若溶液变蓝,则试样中含有I2 (5)2AgI2Ag+I2
12.(1)B (2)D (3)减小 增大 B
解析 第(1)题,四个选项中A、B、D均是熟悉的喷泉实验适用试剂;只有B项,由于O2在水中的溶解度太小,不能形成足够的压强差,不能形成喷泉。故正确答案为B。第(2)题与第(1)题相比,在原理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似之处是均可以通过形成一定的压强差而形成喷泉,不同之处是第(1)题是通过减小烧瓶内的压强形成压强差的;而第(2)题是通过增大锥形瓶内的压强形成压强差的,分析四个选项,只有D选项能产生大量的CO2气体,使锥形瓶内的压强明显增大,将液体压入烧瓶而产生喷泉,故正确答案为D。第(3)题是对形成喷泉可能的原因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图A是因为烧瓶内气体压强突然减小而产生压强差形成“喷泉”。图B则相反,是因为下部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而产生压强差形成“喷泉”。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人造喷泉”与“火山爆发”均是与图B所示相似的原理而产生的。
13.①防止出现爆炸 ②检验CO是否转化为CO2 ③出现红棕色气体 ④尾气处理装置 ⑤1/9
解析 ①CO具有还原性,且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比例时易爆炸,所以反应之前,应向装置中通入N2赶出装置内的空气,以免出现爆炸事故。
②CO和NO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N2和CO2,通过装置Ⅲ中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验证是否生成了CO2。
③由于有部分NO没有转化为N2,向装置中通入空气时,装置Ⅱ中的NO与O2反应生成红棕色NO2。
④由于尾气中仍残留未反应的有毒的CO、NO气体,所以应在装置Ⅳ后面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⑤设NO为2 mol,则NO2为3 mol,要使NO、NO2被完全吸收,则2 mol NO、2 mol NO2与NaOH反应生成4 mol NaNO2,1 mol NO2与NaOH反应生成0.5 mol NaNO3、0.5 mol NaNO2,故所得溶液中n(NaNO3)=0.5 mol,n(NaNO2)=4.5 mol,故n(NaNO3)/n(NaNO2)=1/9。
14.(1)倾斜Y形管,使蒸馏水进入另一侧
(2)3Cu+8H++2NO===3Cu2++2NO↑+4H2O
(3)待B中溶液上方气体变无色后,旋开D,出来的气体变红棕色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