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版三年级音乐上册第5课《 兰花草》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接力版三年级音乐上册第5课《 兰花草》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接力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0-09-13 11:5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三年级欣赏课《兰花草》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听觉入手,在感受与体验等实践活动中,了解音乐要素在歌曲《兰花草》中的作用,并掌握校园民谣曲风特点。
(二)理论依据
音乐课标“感受与欣赏”中指出: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感知音乐主题、结构,引发他们的联想与想象,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做出相应的反应。
2.内容分析
音乐本体分析:
兰花草是一首四个乐句构成的平行乐段结构(a+b+a1+c)的小调歌曲。
主题句(a)的歌词为两个2+3结构的五字句,本首歌曲主要节奏型为4个八分音符加一个二分音符,是前紧后松的节奏特征。
第三乐句(a1)是主题句(a)的变化重复(首尾变化、中间重复),构成平行关系。
第四乐句(c)重复主题句的节奏,其旋律和声内涵清晰,终止完满,给人以结束感。
音乐文化:
兰花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歌曲《兰花草》中的“兰花草”指的就是“兰花”。
《兰花草》是十大校园经典民谣之一。这首歌曲根据胡适先生早年写的一首诗《希望》改编,1921年夏天胡适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了这首小诗。后被台湾的陈贤德和张弼二人修改并配上曲子,同时改名为《兰花草》,从而广为传唱。
3.学习者分析
我校三(6)班学的学生能用优美抒情、欢快活泼等词汇区分几种典型的音乐情绪,能够初步感受音乐的风格、结构。大部分学生能够辨别并描述音乐中节奏、速度、旋律的变化。学生在音乐欣赏学习方面有较好的聆听习惯,乐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能进行简单的节奏和旋律的创编。在第一单元《捉泥鳅》歌曲中,学生已初步感受校园民谣音乐风格。
4.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歌曲独特风格,喜欢聆听《兰花草》这首歌曲,乐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聆听、演唱、肢体参与、线条、对比等方式,感受曲式结构、旋律走向、节奏、速度以及音乐风格。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听辨男声独唱的演唱形式,知道歌曲节奏舒展规整、旋律平缓。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歌曲《兰花草》的感受与体验。
(二)教学难点:感受歌曲节奏规整、旋律平缓的校园民谣音乐风格。
5.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含板书设计)
歌曲导入
环节目标:初步感受歌词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说明:通过聆听老师示范诗歌《希望》,引出歌曲《兰花草》。
活动1——诗歌朗诵、引出课题。
(1) 教师与学生通过配乐诗朗诵引入意境,引出音乐要素。
《希望》 作者: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
一日看三回,望得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2)通过对比学生选用音乐要素表达情绪。
师:“如果你是作曲家,你会如何给这首诗歌谱曲?”
“比如你会用什么样的节奏,紧凑密集、舒展松散
旋律,平缓、起伏跳跃
力度,弱,中弱,中强、强”
速度,慢速、中速、快速
生:……
(3)简单介绍歌曲背景。
师:“有两位台湾作曲家,听到胡适先生创作的这首《希望》非常喜欢,于是将这首诗进行了简单的修改并配上了曲子改名为《兰花草》,被广为传唱。
初听全曲
环节目标:初步感受音乐风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说明: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一切实践都需依赖于听觉,因此培养学生安静聆听的好习惯,是学习音乐的基础。
活动2.1——安静聆听
生:安静聆听。
师:这首歌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
歌曲赏析
环节目标:分析音乐要素在音乐情绪和形象表达中的作用。
设计说明:通过反复聆听、识读乐谱、肢体参与,以及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赏析音乐。
活动3.1——曲式结构
通过聆听歌词,以及肢体参与,感受并分析歌曲结构。
活动3.2——;肢体律动感受速度与音乐情绪。
师:刚才律动我们用了2种不同的动作,为什么?
我们的情绪变了,动作也跟着变了,是因为音乐的速度变了。
原来速度在音乐当中有这么重要的作用,能调节音乐情绪。
活动3.3——力度
师:除了速度力度上有变化吗?
生:……
活动3.4——节奏
师:节奏变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谱子。
观察乐谱,节奏是舒展的还是紧凑的?
我们一起读一读。(第1遍慢速,第2遍快速。)
生:读节奏
师:2遍速度不一样,带给我们情绪感受不一样,可读的节奏一样吗?
节奏没有变化,只因速度快了,感受也变欢快了。
师:读完四句,有没有发现它们之间节奏上有些关联?
作曲家让这首曲子的节奏很规整,规整的节奏容易歌唱,容易被人记住。
活动3.5——唱谱、画旋律线。
师:我们也感受一下,一起来唱唱谱子。
师:歌曲的调号是?do在五线谱什么位置?第一个音唱?
生:……
师:听我唱
师:你听到最多的音是?
生:la, mi la
师:颜色标出骨干音,便于同学唱唱名。
师:请同学们完整的唱一遍(边唱边画出旋律线)。
师:通过旋律线,可以看出作曲家写的旋律是比较平缓的,没有很大起伏。
师:作曲家真厉害,旋律不变,只稍稍变化力度和速度,就让着这首歌变得情感丰富起来了。
活动3.6——带情绪演唱
师:我们唱歌词感受一下。弹琴。第1遍慢,第2遍快。
活动3.7——变化音
师:乐谱中有一个变化音,这个特别的变化音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情感体验呢?如果没有变化听上去怎样?
师:带着学生对比演唱变化音,体会变化音大小二度的音程色彩。
“我们一起唱唱有变化音的。再唱唱没有变化音的。带给你的感受一样吗?”
活动3.8——调式
师:这首歌曲的结束音是?
生:la
师:是一首小调作品。之前我们欣赏过的《我爱米兰》结束音是?
生:do
师:是一首大调作品。同主题都是歌唱花儿的歌曲,带给我们的情绪感受是不一样的,《我爱米兰》是颂赞的情绪,大调式旋律听起来明亮,积极向上;《兰花草》是在期待中有点失望,在失望中又带着盼望的内心情感,小调式旋律听起来略带忧伤和静谧感。
歌曲拓展
阶段目标:了解校园民谣伴奏乐器“吉他”,丰富知识。
设计说明: 通过欣赏不同演唱形式,以及校园民谣常用伴奏乐器“吉他”丰富学生知识。
活动4.1——演唱形式
师:今天我们听到《兰花草》的范唱,它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生:男生独唱
师:除了男声独唱这个版本,老师还找到了另外两种版本跟大家分享。安静坐好,认真欣赏。
生:观看视频
活动4.2——校园民谣
师:《兰花草》是一首八九十年代流行的校园歌曲,属于校园民谣曲风。校园民谣曲风的特点是清新、青春的,朗朗上口的。所以大多数乐句节奏是规整的,旋律起伏不是很大,较为平缓的。同时期的校园流行歌曲还有很多,我们先来听一首《同桌的你》 、《童年》、《兰花草》。
师:边听边读出节奏
生:听
师:我们一起说说它们共同都有什么特点?
生:节奏是规整的,旋律起伏不是很大的。
旋律创编
环节目标: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小组合作能力,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校园民谣的风格特点。
设计说明:在学生掌握校园民谣的风格特点后,我引导学生把这首歌的最后一乐句进行了音高上的创编。
活动5——创编旋律
师:了解了校园民谣曲风的特点,我们也可以来创编一下,就用第四乐句。最后一小节音高节奏不变,因为它是小调式的主音。前三小节节奏不变,音高用la xi do re mi改写创编。
生:唱la xi do re mi。
生:小组创编,展示。唱谱、唱词。
师、生:评价
师:你们真棒,抓住了特点,创作出了优美的又符合校园民谣曲风的小调旋律。
歌曲表现
环节目标:丰富对歌曲的感受与理解,培养学生听赏的能力。
设计说明:教师加入台湾高山族曲调作为前奏和间奏,把学生带到形象和意境中,师生共同表演演唱《兰花草》。
师:今天我们欣赏了3种不同版本的《兰花草》。下课前我们也来演绎一个我们自己版本的《兰花草》。
师、生:表演歌曲《兰花草》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自评、互评、师评的多元评价方式,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评价量规
项目
评价要点
A、优秀B、良好C、一般
自 评
互 评
师 评
教学效果评价
能视唱曲谱
能演唱歌曲
能创编校园民谣曲风的旋律
7.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300-500字)
1、关注音乐本体,突出学科特点。挖掘音乐要素及与作品有关的音乐文化、音乐常识。注重在感受和体验上,提升学生聆听、理解歌曲的能力。
2、让学生用音乐的语言说话,探索音乐的词汇描述乐曲。教学过程中,教师多给学生创设表达的机会,并用选择答案的方式提示学生,从中规范学生的音乐术语。从音乐感性的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的分析。
3、充分运用对比聆听的方法,听辨音乐速度、力度、节奏的特点与情绪的变化,划分乐曲结构,对比和聆听时音乐欣赏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4、大量的拓展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了校园民谣曲风的音乐特点。
5、通过旋律创编培养学生对校园民谣歌曲的想象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