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0950010909300《在马克思主义墓前的讲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教学目标】
1.了解悼词结构的特殊性,体会演讲辞结构的严谨性。
2.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感悟其宽广胸怀和非凡气度。
3.品味本文语言的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真挚的感情。
4.树立无产阶级革命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知人论世: 马克思、恩格斯
(练习册第68页、71页)
二、文体知识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丰富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研读标题。“讲话”,提示这是一篇演讲词;“墓前”,又提示这是一篇悼词。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 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 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特征如下:
第一:针对性。所谓针对性,首先是作者提出的问题是听众所关心的问题,评论和论辨要有雄辩的逻辑力量,要能为听众所接受并心悦诚服,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社会效果;其次是要懂得听众有不同的对象 和不同的层次,而“公众场合”也有不同的类型。
第二:可讲性。演讲的本质在于“讲”,而不在于“演”,它以“讲”为主、以“演”为辅。
第三:鼓动性、感染力。演讲是一门艺术。好的演讲自有一种激发听众情绪、赢得好感的鼓动性。要依靠演讲稿思想内容的丰富、深刻,见解精辟,有独到之处,发人深思,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第四:整体性
第五:口语性
演讲词类型:叙事、说理、抒情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或文章,它是演讲词的一种。
悼词“三特征”
(1)总结死者生平业绩,肯定其一生的贡献。
(2)悼词的内容是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是昂扬健康的。
(3)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悼词既可以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又可以写成优秀的散文作品;既能以叙事为主,也能以议论为主,可以抒情为主。
悼词结构:开头:述其哀 主体:赞其功 结尾:颂其德
读音
悼词( ) 肤浅( ) 不可估量( ) 纷繁芜杂( )
嫉恨( ) 诬蔑( ) 豁然开朗( ) 衷心喜悦( )
诽谤( ) 诅咒( ) 卓有成效( ) 缝隙( )
走锭( ) 衰颓( ) 狡狯( )
四、整体感知
文章可以划分为几部分?归纳每一部分的大意。(提示:按照悼词的结构划分)
五、文本探究
(一)品语言,体会“哀”
设想一下:亲如兄弟的战友突然去世,恩格斯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第一段,这一段没有直接表明哀痛悲伤的字眼,但是我们却分明感受到字里行间弥漫着浓浓的哀伤。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恩格斯的哀痛之情的?
(二)理思路,概括“功”
凭着对战友的深刻了解,恩格斯接下来高屋建瓴地总结了马克思奉献的一生、创造的一生。现在请大家默读文章主体部分,思考马克思有哪些伟大贡献。
(三)明主旨,感受“德”
这就是马克思,他是伟大的思想家,历史规律,剩余价值,他的每一项发现都石破天惊,振聋发聩。他是大无畏的革命家,办报宣传,创立协会,爱憎分明,百折不挠。回顾战友的丰功伟绩,恩格斯不由想起这些年马克思经历的风风雨雨。在悼词的结尾部分,恩格斯说: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污蔑的人。
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读第八段,歌颂了伟人哪些品格?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呢?找出其中一处,和大家交流。
六、小结
回顾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悼词的结构一般分为“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三部分。还知道演讲辞要“树立有声语言标志”,增强演讲辞的条理性和整体感。而更重要的是,我们了解了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无与伦比的贡献、令人高山仰止的品格。今天,马克思主义已成为全世界最崇高的信仰。
文本链接
《在马克思主义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回忆马克思生前贡献的悼词,那么马克思他自己是怎么表达他的无产阶级观点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马克思的演讲词——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吧。
首先,同学们先看一下练习册69页“文本鉴赏”部分,了解一下这篇演讲词的“整体感知”和“文脉梳理”,把握文章大体内容,理清思路。(简单整理到学案上)
(二)其次,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在这篇演讲词中,作者为什么首先从1848 年革命谈起?
如何理解第三段中提及的“不敢否认的事实”?
如何理解这篇演讲词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4.本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了深邃的思想,试加以分析。
(三)升华主题,概括文章(马克思)的主题思想。
八、拓展
掩卷深思。马克思何以成为一代伟人?贫穷疾病困扰,他不曾停步;驱逐,污蔑,诅咒,他不曾彷徨。是什么力量,支撑他穿越风雨,走向伟大?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写下这段话的时候,马克思17岁。在这样一个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年龄,他对自己的人生、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规划。此后的一生中,不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马克思都坚定不移地实践了他的诺言:为全人类而工作。
无独有偶,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16岁离家时留给父亲一首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无题》)
? 这首诗道出了少年毛泽东非凡的志向,博大的胸襟。从此,他闯荡天涯,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成长为一名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者,缔造了崭新的新中国。
九、作业
比较青年马克思选择职业的博大胸襟,青年毛泽东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联想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的废寝忘食,毛泽东的在北大阅览室的如饥似渴。两位伟人的青春年华颇有神似之处。我想恰同学少年的你,一定也有很多感慨吧?课后准备一分钟演讲辞,题目就是“伟人从少年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