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通常是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固态。
一、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演示实验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把装有一些海波(或蜡烛)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和水给海波(或蜡烛)均匀、缓慢地加热,并搅拌。
装置如图,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海波(或蜡烛)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蜡烛)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
演示实验
海波在熔化前温度升高,在熔化中温度不变,在熔化后温度继续上升。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都在上升。
从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实验,我们还能总结出什么?
结论
结论: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做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
二、熔点和凝固点
1、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做熔点(melting
point)。
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
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
有熔点。物体熔化曲线
图
几种物质的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
钨
3410
铝
660
固态水银
―39
纯铁
1535
铅
328
固态甲苯
―95
钢
1515
锡
232
固态酒精
―117
灰铸铁
1177
萘
80.5
固态氮
―210
铜
1083
硫代硫酸钠
48
固态氧
―218
金
1064
冰
0
固态氢
―259
晶体除熔化时有一定温度,在晶体凝固时也有一定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物体凝固曲线如下:
三、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由熔化曲线可知,当物体熔化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由凝固曲线可知,当物体凝固时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
北方的冬天,菜窑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的热量使窑内的温度不会太低,菜不致冻坏。
小应用
本节课我们学了:
1.熔化和凝固。
2.通过对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晶体有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
3.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4.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
1.某同学记录了松香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画出了松香熔化的图像。
下列给出的图像中,可能是他画的松香熔化图像的是
(
)
D
2.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
)
A.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
B.夏天清晨,花草叶子上花附着的露水
C.秋天清晨,笼罩大地的雾
D.冬天,空中纷飞的雪花
A
3.下列给出的物质中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的是
______________。
①冰;②铜;③铁;④松香;⑤蜡;⑥玻璃
①②③
4.“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
化雪时吸收热量
所谓“冻雨”就是滴雨成冰的雨,即看见从天上掉下来的是雨,可到了地面却是冰,这种现象在北方的隆冬季节经常看到.
为了了解“冻雨”形成的原因,我们先从冰形成的条件谈起,从同学们学过的物理知识可知,水的温度降至0℃后,再放热时便会凝固成冰,(接下页)
冻雨
(接上页)那么是否0℃的水再放热就一定会结成冰呢?科学家经过实验证实不一定,科学家曾将不含杂质的纯净水冷却到-70℃也不冻结成冰呢!这说明水结冰不仅只要温度降至和继续放热这两个条件,还必须具备冻结核,纯净水里不含杂质,故没有冻结核,温度虽降至0℃以下仍不结冰,而我们平常饮用的自来水,乃至任何湖海的水里都有杂质,有了这些杂质作冻结核,(接下页)
(接上页)水温一到0℃再放热时就结冰了。
???
温度低于0℃以下还不结冰的水称为“过冷水”,这种过冷水一旦碰上物体,便有了冻结核,会迅速结成冰。
???
“冻雨”就是云中的过冷水落下后,碰到地面立刻结成冰的现象,当过冷水落在树枝上或电线上会迅速结成条条的冰柱,十分晶莹剔透,是一大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