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近代以来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学习主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四单元第10课
【课程目标】
3.4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课程理念】
本课主要根据新高中历史课程的变化,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梳理核心要素,以时空观念为线索将史事基本的、核心的、主要的要素提炼出来,使史事更加准确;构建历史联系,将史事建立起多层次、多方面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历史的理解和解释能力;归纳历史特点,探究历史意义,将家国情怀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提升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立德树人。
【教材分析】
《近代以来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高中教科书历史选修3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10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伴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近代以来世界贸易网络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性文化交流。本课内容上承古代商贸与交流,叙述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至20世纪末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交流,贯穿世界近现代史,对于今天的现实生活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经过高一一年对必修教材的学习,对于从新航路开辟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有一定的前备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对相关知识学习的难度。
新时代的高中生,兴趣点较多、思维活跃、敢于质疑、乐于表现,还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便于开展“互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实施。但是,他们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以便激发其理性思考的潜能。
另外,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有所不同,应在教学设计中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需求,既突出学生个性成长又能做到面向全体。教师应用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以及贴近生活的常识性知识,更加便于学生深入理解。
【教学目标】
阅读教材,梳理课本知识,运用时空定位,识记新航路开辟、西欧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发展等史实,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过程。
通过史料分析,概括不同时期主要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认识贸易发展是建立世界各地之间直接联系的重要纽带。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推动全球贸易网形成的主要推动力量。对历史现象进行历史解释,培养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概括归纳能力,论从史出。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客观评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既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贸易的全球化又以相对和平的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传播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至今尚未建立,分析当今中国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应如何应对,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商贸活动推动不同地域文化交流
难点:如何评价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教学评价任务】
1
、以时空观念为指导,梳理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以及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等内容,认识世界贸易逐渐打破地理界线,建立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直接商贸联系,形成全球贸易网。
2
、结合教材与教师补充资料,用史实说话,分析探究全球贸易网不同阶段发展的原因与表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推动全球贸易网形成的主要力量,感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时至今日,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
3
、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商贸活动是推动不同地域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并改变交易双方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结合教师补充资料,认识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成果,体悟商贸交流对于传播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起着重要作用。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为新授课,主要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讲关键点。同时采用提问谈话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创设情境,构建思维导图,形成知识网络。锁定课标和相关历史概念,归纳阶段特征,梳理时间线索,逐一突破重难点。从“讲教材”到“用教材讲”,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结论,而不是直接把结论给学生,史料研习,论从史出。
学法建议: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三个层次构成完整的学习过程,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结合起来。
【教学资源】
PPT、文本资料等。
【教学过程】
【导入】
2018年天猫双十一购物节交易额2135亿,除了中国人民买买买,还有很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剁手党”贡献了不少力量。
教师提问:这个买遍全球、融通世界的贸易网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学生回答:新航路开辟。
教师提问:它又是怎样形成的?他的出现为人类带来了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联系日常生活,激发学生兴趣,以问题导入新课。
第10课??近代以来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5世纪以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通过丝绸之路,欧洲人认识了瓷器、丝绸等中国商品,但是和中国的直接往来非常少。15世纪末到16世纪,勇敢的航海家追波逐浪,开辟了由欧洲前往亚洲、美洲等地的航线,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新航路开辟扩大了各洲之间的贸易规模、商品数量和种类增加,世界由孤立走向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设计意图】创设历史情境,引领学生了解、感受、体验历史的真实境况,进而客观全面地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
率先开辟新航路的西班牙、葡萄牙等过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国家,也刺激了其他国家加入殖民扩张的队伍,比如:荷兰、英国和法国。
【学生活动1】西欧各国早期殖民扩张,除了商品种类和数量增加,商贸发展还带来什么新的变化?
荷兰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起海上商业殖民帝国,在17世纪称雄海上,被称为“海上马车夫”。但是,英国凭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18世纪中期取代荷兰,成为“日不落帝国”。广阔的海外市场,又作为直接原因推动英国率先开展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建立世界霸权。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推动了近代化进程,加强了世界的联系。
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以廉价的商品为直接媒介,攫取利益。同时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
紧随其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发展,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新型交通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和传播。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贸易额增长三倍左右,非工业国家与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日益明显。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国家在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的同时,直接向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输出资本。
但是,20世纪上半期人类经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冷战对峙,割裂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出现了特殊的“半球化”状态。
教师提问:二战后的政治局势是否彻底阻断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能否举例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没有。关贸总协定、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中国改革开放等。
教师展示图片:关贸总协定成员国示意图;根据学生回答,
教师概括:世界市场发展的表现有:人们可以轻而易举的从身边买到世界各地的产品;国际分工日趋成熟;资金流动全球化;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成为活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到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成为必然趋势。曾经割裂的市场再次紧密连接,迅猛发展。
【学生活动2】构建知识体系,绘制全球贸易网形成的时间轴,概括阶段性发展特征。
稍后,教师板书展示知识结构。
新航路开辟????——
雏形开始出现??????????????????
殖民扩张??????——
进一步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
初步形成????????全球贸易网?
第二次工业革命——
最终形成?????????的形成????
二战后初期????——
割裂的市场????????????????????
20世纪90年代
——
经济全球化?????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时空观念,引导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推动全球贸易网形成的主要力量,但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掠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引导学生思考这个体系对世界各国的不同影响,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强化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对历史的解释能力。
今天,我们享受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便利,事实上,商品的世界性流通除了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还对世界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通与文化交流的国际化
国际贸易通过各种特色商品的交换,和平地推动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商贸交往双方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习俗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
、知识与技术
学生读图与文本资料。
图片:宋代手工业及五大名窑。
补充资料: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是保存在“海上丝绸之路”主航道上的珍贵文化遗存。自1987年被发现,到2007年整体打捞上岸,经过7年的保护发掘,沉船表面的淤泥海沙贝壳等凝结物被逐层清理,船舱内超过6万件南宋瓷器得以重见天光,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南宋外销瓷主要由江西景德镇窑系、浙江龙泉窑系、福建德化窑系、福建闽清义窑系和福建磁灶窑系等五大民窑瓷器构成。
中国瓷器自古以来享誉世界,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欧洲也不例外。中国瓷器一传入欧洲,立即得到了所有人的追捧。最初的瓷器数量异常稀少,而且往往被当成最名贵的礼物送给国王和贵族。到了16世纪中期,在最早和中国进行贸易的葡萄牙大量从中国带回瓷器,收藏中国瓷器成为欧洲上层贵族的一种风潮。中国瓷器大量出口,17、18世纪引发欧洲“中国热”。中国元素在当时欧洲成为了品位和地位的代名词。宫廷里面挂着中国图案的装饰布,中国瓷器被视为珍玩,只有在西班牙和法国等大国的宫廷里才能见到较多的瓷器。王宫里的贵妇纷纷摇起了中国式的扇子,巴黎街头出现了中国轿子。由于欧洲市场对于中国瓷器的大量需求,瓷器贸易的繁盛一直持续到十八世纪末。持久的“中国热”,也让欧洲人自己开始尝试生产瓷器。誉满全球的梅森瓷器厂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成立的,发展至今,它已经是欧洲著名的制瓷中心,产品精美,特色鲜明。
瓷器制造技艺的传播与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制瓷技术随着瓷器传播而不断发展,甚至改变了当地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世界各地发展出各具特色的瓷文化并影响至今。
2
、思维与信念
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男耕女织的生活中,人们也有惜时、守时的观念,比如“惜时如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但是我们的计时、守时等观念比较模糊、随意,常说“一顿饭功夫”、“两三天”等。随着明朝时期传教士带来西式钟表,中国开始了自己的钟表制造。到清朝康熙年间,已经有专门负责为宫廷生产西式钟表的机构。伴随与世界的贸易联系增强、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使用,钟表在近代开始从达官显贵的收藏变成寻常百姓的计时工具,人们的时间观念变得精确。为满足出行、通讯、商贸等需要,近代国人逐渐摒弃了传统的时间观念,强迫自己适应新型的精确时间观念。
3
、道德和艺术
伴随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人们的关注点从封建神学转变为现实世界,对于金钱和财富的追逐超过对宗教的虔诚信仰。
图片展示:13世纪——17世纪欧洲圣母像对比。
文本资料:
十三世纪中下旬的圣母像。彼时欧洲流行的圣母像大多是类似的风格,被强化描绘的头部,五官比例并不符合真人标准,眼睛很大,鼻子细长,嘴非常小,永远紧闭,中世纪基督教绘画的固定模式和规范尽显无遗。
?杜乔笔下的圣母像(局部),作于十四世纪初期。此时圣母的五官线条虽然依旧僵硬呆板,但相比于中世纪的传统风格已经柔和了很多,越来越有生气。也就是说,圣母在这时已经开始逐渐从“神”的形象而接近“人”的形象。
到了十四世纪,乔托是文艺复兴早期的代表人物,这幅在1310年绘制的《宝座上的圣母》在当时的欧洲是震撼人心的新作。首先,圣母的身材比例趋近真人,包括身边的天使们都更接近真人。其次,整幅画面的色彩开始丰富,构图更完整,产生了简单的透视纵深,圣母和画面背景、前景之间的距离被展现出来。
里皮是一位十五世纪意大利的修士画家,出生于佛罗伦萨。在乔托之后的100年,我们可以看到绘画风格已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幅绘于15世纪中期的圣母玛利亚在此时已经和真人无异,衣服、头发的质感都有了不错的表现,我们可以猜想这位圣母玛利亚,或许已经拥有了一位真实的模特。如果玛利亚头顶没有光环,天使没有翅膀,说这是一幅平民生活画像是完全可以被人接受的。
这是莱昂纳多·达·芬奇最早的一幅圣母像。此时的作品已经完全脱开了中世纪的僵化格式,色彩和构图都更加流畅和谐。由于对解剖学的精进,达芬奇笔下的人物更加接近真人,形神兼备。这哪里是圣母玛利亚,就是我们身边一位平凡的母亲。
说圣母像,一定会提到拉斐尔。这幅著名的《金翅雀圣母》,三角构图,画面稳定协调。圣母脱离了呆板的背景,走入了草地花园,连光环都变得难以分辨。如果对圣经不够熟悉,甚至都不会认为这是一幅宗教画。其实,这幅画是在说一个圣经之中的虚构情景,依旧属于宗教题材。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最能体现这种转变。圣母像的变迁,从一个神圣、压抑、严肃的宗教符号形象,逐渐实现了一步步的解放,让圣母的形象逐步从“神”变成了“人”,背后体现的人类伴随世界贸易的开展,视野的扩大和对自身能力成长的自信。文艺复兴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从政治、学术、音乐、美术等各个方面扭转了社会大众的观念,使人们从愚昧的中世纪教条中解脱开来,实现了对个体价值的尊重和对现世价值的追求。
圣母像只是整个文艺复兴之中一个细小的片段,但也处处都体现着欧洲大陆上的思想变化。这一切,也离不开的基础是世界市场扩大所带来的眼界的开阔、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的解放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习俗与社会生活
伴随商品的流通,世界各地因为新的商品延伸出许多新的习俗,改变了生活的面貌。
例如:伴随茶叶流向世界,形成风格各异的茶文化。
在英国维多利亚式下午茶传统里,以家中最好的房间(如Solon)、及最好的瓷器接待来宾是绝对必要的,而上等的茶品与精致的点心则是下午茶的主角。有悠扬的古典音乐陪衬,用轻松自在的心情与知心好友共度一个优雅、悠哉的午后时光。
日本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再比如:服饰伴随着新的衣料和文化传入,产生剧烈的变迁
17世纪,回到法国的传教士身着中国服饰参加舞会,获得全场喝彩。东方元素融入欧洲服装设计之中。欧洲丝织厂的丝绸画师们,手里都还有一本《中国图谱》作为模仿的蓝本。
中山装前襟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形,寓意以文治国;前襟的扣子改为五个,寓意国民党五权分立,即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督,这有别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袖口的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吸收了中西文化的精髓,中西合璧。
设计意图:综合运用多种史料,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用实证的方式对问题进行逐一探讨。认识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它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并改变交易双方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涵养家国情怀。
【学生活动3】请大家结合现实,谈一谈全球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学生列举出观看美国电影、日本动漫、英国小说等事例。
教师展示俄国花样滑冰运动员扮演日本动漫人物参加国际比赛的图片。启发学生现代全球贸易中的商品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文化产品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保护知识产权。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参与和感知生活的能力。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将学习过程由封闭转向开放,由单一转向多样,由被动转向主动,促进教与学的互动和交流。
【结语】
商贸活动是推动不同地域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呈现并改变交易双方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今天,我们享受着经济全球化的福利,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希望世界继续和平发展,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早日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让经济全球化真正惠及全球。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1)创设历史情境(2)以问题为引领(3)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融合。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学生互动过程时间不足,生成的问题太少;教师说的多,学生说的少;个别语言和点评不够准确等。
努力方向: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作为教学的本位和重心,以调动和发挥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为核心,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中心,开展高效教学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