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9-14 13:2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地衣是两类生物共生在一起形成的,这两种生物是(

A.细菌和真菌
B.细菌和藻类
C.真菌和藻类
D.真菌和苔藓
2.细菌和真菌通常与人或动物或植物生活在一起,下列现象中,属于共生的是
A.小麦叶锈病
B.玉米瘤黑粉病
C.豆科植物的根瘤
D.动物的禽流感
3.食物网的特征为(  )
A.一种植物可以被多种动物捕食
B.有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
C.一种动物可以吃多种植物
D.A、B、C都正确
4.下列能表示生物圈中食物链的是
(
)
A.虎→狼←羊→草→阳光
B.阳光→草→羊→狼→虎
C.草→羊→狼→虎
D.鹰→蛇→蛙→昆虫→草
5.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生物圈
B.森林生态系统
C.陆地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6.某防晒霜宣称防晒效果显著,暑假期间,几名学生相约徒步旅行,准备利用此机会做一个关于防晒霜防晒效果的实验,看它是否有效,设计实验方案如下表。你认为谁的实验方案最合理?
学生
实验方案

一只手背上涂上防晒霜,另一只不涂,一天后,比较两只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第一天,两只手背都涂上防晒霜,第二天都不涂,比较第一天与第二天被灼伤的程度

脸上涂上防晒霜,两只手背上都不涂,一天后,比较脸与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在另一同学的两只手背上都涂上防晒霜,自己不涂,一天后,比较自己与这一同学的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A.甲
B.乙
C.丙
D.丁
7.玉米和水稻不能间作套种,起限制作用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A.阳光
B.空气
C.水分
D.温度
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所描绘的自然景象反映了
A.生物适应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影响环境
D.环境适应生物
9.苹果树不宜在热带栽种,荔枝龙眼不宜在北方地区栽种,起制约作用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寄生虫
D.水
10.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肥力,这说明了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D.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11.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A.空气
B.草
C.肉食动物
D.微生物
1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组成是(

A.食物链和食物网
B.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
13.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为什么每组装置至少要用10只鼠妇
A.采集方便,材料充裕
B.为了设置重复,减少误差
C.为了方便数数
D.为了方便对鼠妇进行处理
1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所描述的自然现象反映了(

A.地域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B.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C.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D.人类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5.下列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包含的食物链是:螳螂→蝉→黄雀
B.蝉、螳螂和黄雀都属于消费者
C.螳螂和蝉都是生产者
D.蝉是生产者
16.在“草→昆虫→鸟→蛇→鹰”的食物链中,若蛇被大量捕捉,则昆虫和鹰的数量会(  )
A.增加、减少
B.减少、增加
C.减少、减少
D.增加、增加
17.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这一事实说明
A.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巨大的
C.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只能一成不变,否则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D.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越少越好
1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流动的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以循环使用
C.可使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体的是呼吸作用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
19.下列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
A.我们的学校
B.卧龙山公园里的所有生物
C.一块农田里的所有非生物
D.涪江中的鱼类和水
20.“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句谚语中体现的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温度
B.光照
C.水分
D.土壤
21.人要想最经济的利用生产者固定下来的太阳能,应选择哪一组食物?(
)
A.鱼和鸡蛋
B.谷物和蔬菜
C.兔肉和水果
D.豆腐和牛肉
22.生物种类较少,结构简单,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23.下表为长江武汉段四种生物的调查实统计数据,正确的食物链书写是(

种类




数量
1.56×108
6.42×104
4.1×1010
8.3×102
A.甲→乙→丙→丁
B.丁→丙→乙→甲
C.丙→甲→乙→丁
D.乙→甲→丙→丁
24.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生物限制环境的发展
B.环境限制生物的发展
C.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D.生物只能适应环境但不会影响环境
二、连线题
25.将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对应角色连线。
26.请画线将每种生物与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可能不止一个)连接起来。
①猞猁
⑦森林生态系统
②扬子鳄
⑧草原生态系统
③疣鼻天鹅
⑨海洋生态系统
④鸬鹚
⑩可流生态系统
⑤黑斑蛙
?湿地生态系统
⑥鳗鲡
?农田生态系统
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⑤_______⑥_______。
三、综合题
27.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问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缺少的成分是非生物部分和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______。
(3)写出其中与兔有关的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
(4)兔与鼠的关系是______。
(5)土壤中含有某些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则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______。
28.三位志愿者从生活了105天的“月宫一号”密闭舱中走出,标志着我国首次长期多人密闭实验获得成功。“月宫一号”是一个人工密闭舱生态系统,人类生活所需的物质,可以在该系统内循环再生。如图是“月宫一号”密闭舱内的物质循环示意图(注:①和②表示气体),请据图回答:
(1)密闭舱内的三名志愿者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
(2)由图中箭头可知,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呼吸都可产生②,则②指______气体。
(3)人能在密闭环境中生存,是由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为人提供了食物和①_______。
(4)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______的关系。
(5)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29.若某个草原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生态系统处于生态平衡)分别测得其种群数量如图所示。
(1)在这四种生物中最有可能是生产者的是_____;这个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_。
(2)在能量流动的渠道中,农药DDT的含量是逐级累计的,所以_______________体内的DDT含量最高。
(3)写出这4个种群的最简单的能量流动渠道:________。
(4)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还应该有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和_______,后者能彻底地将动植物遗体转化为______,还给自然界,体现了这类生物________的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
1.C
2.C
3.D
4.C
5.A
6.A
7.C
8.B
9.B
10.B
11.A
12.D
13.B
14.B
15.B
16.C
17.A
18.D
19.A
20.C
21.B
22.C
23.C
24.C
25.
26.⑦、⑧
⑩、?
⑩、?
⑩、?
⑩、?
⑨、⑩
27.分解者

草→兔→蛇→猫头鹰(或:草→鼠→蛇→猫头鹰)
竞争
猫头鹰
28.消费者
二氧化碳
氧气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阳光
空气
水分
适宜的温度
29.丙
阳光

丙→丁→甲→乙
非生物因素
分解者
无机物(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促进物质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