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测试含解析(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测试含解析(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13 20:14:45

文档简介


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能力
1.(2019
湖南张家界桑植期末)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
A.东晋与北魏
B.西晋与前秦
C.西晋与北魏
D.东晋与前秦
2.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很多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4
世纪后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
B.鲜卑
C.氐
D.羯
3.(2019
山东临沂兰陵期末)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西晋、北魏
B.前秦、北魏
C.曹魏、北魏
D.前秦、东晋
孝文帝说过:“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魏书·任城王传》)这段话清晰地表明了孝文帝迁都是因为(
)
A.受到其他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的繁华
C.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D.为了扩大鲜卑族的统治地区和影响
5.(2017
四川成都中考)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上某次改革的内容,这次改革是(
)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丘穆陵

步六孤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6.(2018
广西柳州城中一模)某资料这样介绍一位历史人物:“他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学习汉人先进文化,冲破重重阻碍,毅然进行改革,对我国民族交融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
)
A.北魏孝文帝
B.秦始皇C.商鞅
D.汉武帝
7.(2015
四川泸州中考)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是(
)
A.迁都洛阳
B.军队战斗力提高
C.社会矛盾激化
D.北方民族大交融
8.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下列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D.内迁各族的食物、服饰、用具等,融入汉族的生活中
三年模拟
1.(2019
北京丰台二模改编,5,★★☆)某部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革衣服之制”“诏改姓为元氏”“文武尽迁洛阳”“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这部史书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
A.




B.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文景之治
2.(2018
河南商丘柘城第四私立高中附中第三次月考改编,2,★★☆)《门阀乱——且说魏晋南北朝》讲述了人们熟知的黄巾起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纷繁多彩的历史故事。下面哪个选项的内容不会出现在作者对淝水之战的叙述中(
)
战役发生在
4
世纪末
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投降
C.东晋取得胜利,前秦军队失败
D.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3.(2018
北京房山期末,16,★★☆)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
政权指的是(
)
A.秦朝
B.北魏
C.汉朝
D.隋朝
五年中考
1.(2017
黑龙江龙东地区中考,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②迁都长安
③官员及家属都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④改用汉族姓氏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2017
福建中考,4,★☆☆)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
)
序号
孝文帝改革的部分措施
1
禁胡语、胡服
2
改鲜卑姓为汉姓
3
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
A.推动经济发展
B.促进民族交融
C.加强中央集权
D.实现南北统一
3.(2016
山东烟台中考改编,4,★★☆)“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材料中的措施促进了(
)
民族交融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北魏政权的建立
D.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
4.(2016
山东青岛中考改编,10,★★☆)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
)
A.



B.



C.





D.



5.(2018
湖南郴州中考改编,32,★★☆)(节选)2018
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
40
周年。40
年砥砺奋进,40
年众志成城。今日之中国,乘开放之风,因改革而兴,秉创新而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
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摘自《资治通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归纳出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了哪些汉化措施?(不能摘抄原文)这些措施
起到了什么作用?
核心素养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大交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民族交融的历史吧。
【淝水之战北方乱】
材料一
淝水之战形势图
淝水之战是哪个国家发动的?它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
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汉化改革促和谐】
材料二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
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摘编自《魏书》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魏主”迁都的原因。
材料三
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贺兰

丘穆陵

独孤

步六孤

尉迟

依据材料三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除此之外,请再写出一项其改革的内容。
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路线不值得肯定,他的汉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民族交融促发展】
材料四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和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的砖画。
材料四中的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6
知识能力
答案
D
根据所学可知,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东晋与前秦,故选D。
答案
B
4
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答案
B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4
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439
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故选B。
答案
C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等可判断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答案
C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向汉族学习,包括与汉族通婚、改汉姓等一系列汉化措施。通过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和北方经济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故选择
C
项。
答案
A
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建立后,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进行改革,他力排众议迁都洛阳,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故选
A。
答案
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民族交融成为时代发展潮流,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故答案为D
项。
答案
D
A、B、C
三项都是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的影响,D
项是民族交融的方式,故选D
项。
三年模拟
答案
C
依据所学可知,穿汉服、改汉姓、迁都洛阳、禁北俗之语于朝廷,这些措施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所以选择
C。
答案
B
淝水之战发生在
383
年,属于
4
世纪末,苻坚征集
80
多万兵力南下,东晋以8万精兵应战,双方在淝水展开决战,晋军打败前秦军,苻坚负伤逃回北方,故
A、C、D
说法正确,B
说法错误。
答案
B
4
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和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取代,故选
B。
五年中考
答案
C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官员及家属都必须穿戴汉族服饰、改用汉族姓氏等。494
年,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②说法错误,故选
C。
答案
B
表中所示内容是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这些措施的直接作用是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故本题选B项。
答案
A
材料中的措施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内容,其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故选
A
项。
答案
C
题干材料中的“变易服饰”即改变服装,备选项四个皇帝中的北魏孝文帝在改革时要求穿汉服,
变鲜卑族服饰为汉族服饰。
答案
(1)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等;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的汉化措施有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等。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核心素养
答案
(1)前秦。氐族。
(2)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向背、战术得当与否。(3)原因:平城土地贫瘠,所以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
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封建文化)。(4)改汉姓。说汉话;联汉姻;穿汉服。(任选一项即可)
不同意。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言之有理即可)
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和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第二小问,
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人心向背、战术得当与否。第(3)问要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第(4)问第一
小问,材料三内容是改汉姓;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5)问题干的观点显然是不准确的,理由可以
从是否推动历史发展、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等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材料四中少数民族采桑和汉
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说明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据此回答第(6)问。第
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测试时间:20
分钟
一、选择题
前秦之称最早见于《十六国春秋》,因其所据为战国时秦国故地而得名,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前秦与南方的哪一政权形成对峙的局面(
)
A.西晋
B.东晋
C.南朝
D.成汉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历史上某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时,运用了以下形势示意图,这次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2018
河南大学附中期末改编)“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与下列哪一战役有关(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4.(2019
广东茂名期末)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这些战役闪烁着古代军事家的智慧。以下属于该类型战役的有(
)
①巨鹿之战
②赤壁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5.(2019
江苏淮安金湖期末)东晋在哪一事件后,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了局势,使社会经济得以发展(
)
A.牧野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6.(2019
山东临沂兰陵期末)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西晋、北魏
B.前秦、北魏
C.曹魏、北魏
D.前秦、东晋
7.(2016
山东青岛中考)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


(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隋文帝
(
)8.(2018
贵州黔西南、黔南、黔东南中考)右图所列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百家争鸣
B.秦始皇巩固统一
C.商鞅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9.(2018
山东济南高新区二模)某同学在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制作了一张表格。根据表格的内容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
序号
孝文帝改革的部分措施
1
禁胡语、胡服
2
改鲜卑姓为汉姓
3
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
A.推动经济发展
B.促进民族交融
C.加强中央集权
D.实现南北统一
10.(2018
北京中考选考科目调研测试)历史概念是对史事的概括。与“迁都洛阳”“改汉姓”“禁胡语”都有关的历史概念是(
)
A.东晋建立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江南开发
D.经济重心南移
11.(2019
内蒙古包头昆都仑二模改编)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下列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改革应该是(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管仲改革
D.李悝变法
12.(2019
安徽蚌埠期末)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B.为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
C.为北魏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D.结束了北方少数民族间的战争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以下属于经济生活交融的现象是(
)
A.十六国时期,兽医术、相马术、畜产品加工术,逐步为汉人所接受B.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
C.汉人胡服,胡人汉服
D.鲜卑姓氏改汉姓
下图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它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胡人牛耕图
A.北方民族交融
B.江南经济开发
C.中外之间交往
D.北方政权分立
二、非选择题
15.(2019
北京四中检测)某七年级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围绕“改革促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的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494
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
20
万大军南下。到达A
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材料二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步六孤

贺兰

(
《魏书》记载
: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
材料三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材料一中的“A
城”是哪里?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一迁都的“计谋”?
材料二所示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
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
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给你哪些启示。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传入中原后,适应汉人的衣着传统,袖子逐渐变宽,裤腿也变得肥大,
像喇叭一样。裤褶服成为那时南北方流行的服装,不仅打仗时穿,平时也穿。
材料二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摘编自《魏书》
材料三
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摘编自《资治通鉴》
结合材料一,说说在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了怎样的历史趋势?
材料二、三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材料二中的“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说明材料三中的“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6)材料二、三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测试时间:20
分钟
一、选择题
答案
B
根据所学可知,强盛后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答案
D
由图中的“晋军”“秦军主力”“淝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战役是发生在前秦与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故选
D。
答案
C
根据所学可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故选C。
答案
C
项羽歼灭秦军主力的巨鹿之战,曹操打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打败前秦的淝水之战,这些都属于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故选C。
答案
B
东晋在淝水之战后,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了局势,使社会经济得以发展。淝水之战以后,
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故选
B。
答案
B
4
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北方。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故选B。
答案
C
题干材料中的“变易服饰”即改变服装,备选项四个皇帝中,只有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要求穿汉服,变鲜卑族服饰为汉族服饰。
答案
D
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并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答案
B
由表格内容分析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是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选
B。
答案
B
依据所学可知,与“迁都洛阳”“改汉姓”“禁胡语”都有关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故选
B。
答案
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辨能力。北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为了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巩固统治,推行汉化政策,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改说汉语。
答案
A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交融,也促进了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A
符合题意。
答案
A
十六国时期,兽医术、相马术、畜产品加工术,逐步为汉人所接受属于经济生活交融的现象。B、
C、D
不符合题干强调的经济这个主题。故选A。
答案
A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图文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根据图片下的文字信息“胡人牛耕”可知,少数民族和汉族在农业生产方面出现了交融的现象。
二、非选择题
答案
(1)洛阳。冲破守旧阻力(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2)改汉姓;学汉语。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使中原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大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改革需要魄力、能力与坚韧不拔的毅力;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阻碍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494
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汉姓、学汉语这两项措施。(3)
依据材料三分析概括即可。(4)本问是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2)材料二:迁都;材料三: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北魏孝文帝。洛阳。
(4)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5)“北语”:鲜卑语;“正音”:汉语。
(6)促进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阅读理解能力。材料一说明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在服饰上逐渐趋同,即出现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第(1)问便可作答。阅读材料二、三,提取有效信息“徙居平城”“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即可回答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他几问。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