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检测(基础卷)
试卷分数: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22分)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七月既望 西望夏口
B.举酒属客 举匏樽以相属
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纵一苇之所如
D.当其南北分者 崖限当道者
2.下列句子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散播着熨贴而微苦的味道。
B.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溏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C.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D.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3.(改编)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郁达夫《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从喻理的角度充分展开,赞颂了自然之秋、北国之秋,酣畅淋漓。
B.《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C.《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用恳切、优美的文字,把史铁生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我,我读得出神入化。
D.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想问题做决策,应该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并以此作为干事创业的根本动力。
4.(改编)下列选项对课文内容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故都的秋》中为了表现“故都的秋”,作者重点抓住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景物进行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
B.《我与地坛》中作者所谓的“宿命的味道”,就是指“我”与地坛有着相同的命运——“园子”荒废,“我”残废。
C.《荷塘月色》中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的荷塘月色联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继而引起对故乡的惦念,这无非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但现实又是无法超脱的。
D.《登泰山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
5.有人根据文本所选取的典型秋景作了五幅画,结合《故都的秋》对这五幅画排序,并用四字短语命名。(5分)
( ① ) ( ② ) ( ③ )
( ④ ) ( ⑤ )
6.“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是《赤壁赋》中表现苏轼泛舟赤壁情景的一段文字。文句营造了一种阔远虚静的意境,洋溢着一种悠扬和乐的情怀。朗诵这段文字时如果要你配乐,请描述这段乐曲的演奏(视听)效果。要求:描述乐曲效果时要用一组排比句将其形象化,不得超过50字(可以写出所配乐曲的演奏乐器)。(5分)
二、现代文阅读(13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个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鄘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作“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施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タ阳依旧上帘钩。”
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哪里去摸出了一枝洞萧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一九三五年十月廿二日
(有改动)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前半部分写雨中游西溪,以“微雨”为背景,通过自己的路上所闻,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
B.文章开篇谈到西湖“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引出雨中游览西溪的记叙,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
C.参观古墓,闻吸到的是“霉灰的阴气”,给人以“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这段描写与后文雨中游西溪的描写形成对比,引出了后文感受到的野趣。
D.作者在文章收笔处,描述龙妇吹洞箫像东坡夜游赤壁。两者的相似在于洞箫声的幽咽和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雅趣。
8.文章开头说“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请概括作者微雨里游西溪,感受到了哪些“野趣”。(4分)
9.作者在文章结尾描写夜游西溪的情景时,联想到东坡夜游赤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2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节选自《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节选自《后赤壁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B.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C.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D.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望,在古代,一个月中的某些日子有着待定的名称,如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晦,最后一天叫朔。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
B.木叶,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最早出现在屈原《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中的“木”就是树的意思,“木叶”即为树叶,在古代诗歌中多特指落叶,有暗示之意。可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落叶,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出一种萧索的氛围。
C.赤壁,关于与赤壁有关的赤壁之战的地点,学界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省赤壁市(原蒲圻)。而苏轼游览的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的地点。
D.冯夷,也即河伯。河伯是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原名冯夷,也作“冰夷”。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赤壁赋》中“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扣上文的“水”与“月”,以答客的方式,展开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B.《赤壁赋》中苏轼认为,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皆有短暂与永恒的两面,人对天地万物不必“羡其无穷”。
C.《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与《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静态美,展现了赤壁景物的多姿多态。
D.《后赤壁赋》道士化鹤的故事与“羽化而登仙”的道教思想有关,作者借此寄寓对超凡脱俗、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 ”两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这也正是作者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
(2)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 , ”。
(3)在《登泰山记》中,“ , ”两句,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险,把风雪中登山的特点进一步明朗了。
四、作文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岁分四时,春日的和风细雨,夏日的荷香蝉鸣,秋日的黄菊高天,冬日的白雪寒梅;日有早晚,早晨的清露初阳,傍晚的归鸟落日;地分南北,塞北的大漠草原,江南的烟雨杏花;城乡有异,城市的热闹喧嚣,乡村的质朴宁静……放眼望去,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时一地,皆有风景。
请你写一篇散文,可以表达风景给予人的美感享受;可以抒发风景触发的情思;也可以从风景中生发人生哲理。要求:①结构清晰;②表达流畅;③字迹工整;④不少于800字。
2019-2020学年度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检测
参考答案(基础卷)
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前者为“农历每月十五日”,后者为“看”。B项,均解释为“劝人喝酒”。C项,前者为“像”,后者为“往”。D项,前者为“在”,后者为“遮拦”。
2.C【解析】本题考査常用字的字形。A项,“贴”应写作“帖”。B项,“溏”应写作“塘”。D项,“唯”应写作“惟”。
3.C【解析】C项,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句中用来形容朗读,不合语境。A项,酣畅淋漓:极为畅达痛快的样子。使用正确。B项,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使用正确。D项,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本句是说领导干部要为群众着想。使用正确。
4.B【解析】B项,理解错误,作者所谓的“宿命的味道”,不仅应为“我”家与地坛很近,也不仅因为“我”与地坛有着相同的命运——“园子”荒废,“我”残废,而且更重要的是地坛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
5.①秋槐落蕊 ②秋院晨景 ③秋蝉残响 ④秋果盈枝 ⑤秋雨话凉
排序:②①③④⑤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图文转换的能力。课文中采用“横式结构”,按照故都“秋院晨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响”“秋雨话凉”“秋果盈枝”的顺序来写。图1中树下铺得满地落蕊,是秋槐落蕊图;图2画的是一个小院落,一个人泡一碗浓茶,在院子里坐着,是秋院晨景图;图3是一只趴在枯枝上的知了,是秋蝉残响图;图4中是枯叶中缀满了红色的果实,是秋果盈枝图;图5中是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互答;地上是泥泞路面上留下的脚印,是秋雨话凉图。故图片顺序为:②①③④⑤。
6.(笛声)如清晨原野飘逸清秀的云霭,如傍晚林间静水生霞的清泉,又如月夜秋江水面跳动的月光。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生动形象的能力。所给语句是苏轼泛舟赤壁的情景,语句营造的是一种廓远虚静的意境,洋溢着一种悠扬和乐的情怀。所以配乐的曲子的演奏,应该抓住“廓远虚静”“悠扬和乐”的特点来配乐。另外,在表达乐曲效果时应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以及运用排比的修辞来进行合理的想象。
7.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项,“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不正确,原文中说“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这是作者朋友的观点,并不能直接表现作者的审美情趣。
8.参观古墓的“恐怖、不安和畏缩”和静莲庵堂的清茶涤荡相映成趣;乘车去西溪,感受沿山大道景色的空明青翠;乘船赏景,感受西溪的回环和秀美;少女摇船,领略竹西歌吹般的闲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和归纳分析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自然也有一种恐怖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分析,参观古墓的“恐怖、不安和畏缩”和静莲庵堂的清茶涤荡相映成趣;结合“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分析可知,乘车去西溪,感受沿山大道景色的空明青翠;结合“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分析,乘船赏景,感受西溪的回环和秀美;结合“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个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分析,少女摇船,领略竹西歌吹般的闲情。
9.使用对照,将晚游西溪与东坡夜游赤壁相对比,突出了对西溪美景的喜爱之情;点明突出主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及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结合“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哪里去摸出了一枝洞萧来吹着”“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分析,使用对照,将晚游西溪与东坡夜游赤壁相对比,描述龙妇吹洞箫像东坡夜游赤壁,两者的相似在于洞箫声的幽咽和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雅趣,突出了对西溪美景的喜爱之情,突出主旨。
10.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本题画线句子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结构相同,中间应断开,排除A、D两项。再比较B、C两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意思是才相隔多少日子,而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而“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则解释不通,据此可排除C项。
11.A【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如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晦,最后一天叫朔”不正确,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
1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项,题干中“动态美”“静态美”错误,该选项手法分析错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是动静结合。
13.(1)余音婉转悠长,像细长的丝缕,绵延不断。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2)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字词有:(1)“袅袅”,婉转悠长;“如”,像;“缕”细长的丝缕;“舞”,使动用法,使……起舞;“幽壑”,深谷;“泣”,使动用法,使……哭泣;“之”,助词,的;“嫠妇”,寡妇。(2)“薄”,迫近;“薄暮”,傍晚;“举网”,撒网;“状”,形状;“之”,助词,的;“顾”,不过,但是;“安所”,何所,哪里;“得”,弄到,得到。
【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婉转悠长,像细长的丝缕,绵延不断。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节选自《前赤壁赋》)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怎么度过这样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
(节选自《后赤壁赋》)
14.(1)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2)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3)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蜉蝣”“渺”“沧”“壑”“粟”“嫠”。
15.【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材料给的内容是大自然中的美丽风景,材料提示我们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处处皆有风景,要求写一篇散文,可以表达风景给予人的美感享受;可以抒发风景触发的情思;也可以从风景中生发人生哲理。这就提示我们在构思作文时可由实到虚,此类散文可融写景与抒情一为体。它所描绘的景和抒发的情不是简单地结合在一起,而是情景交融,呈现出“情由景生,景因情美”的和谐关系。
构思角度大体有三种:以实为主,由实而虚;以虚为主,逐步深化;虚实结合,相得益彰。选哪个角度都有可能写出好文章,能否出新的关键在于你积淀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一般的说,由实而虚,虚实结合,由表及里,往往更容易出新。例如你写游黄山,只写黄山四奇,那就很可能流于一般化了;但如果你有关于黄山旅游区清洁工是美容师方面的感悟,能将自然美与心灵美揉合在一起写,那文章就容易进入灵魂,亮出新意。如果你写虚实结合的散文,散开时人与事不止一个,那你必须形散神聚,结尾时必须归结到体现主题升华主旨上。文体上注意是散文。
【参考例文】
绿水青山图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你踏着微湿的土壤,淡绿色的裙摆轻拂过大地的发梢,轻转回眸,身后一片碧绿,硕果生机。望着自己的杰作,你展颜一笑,皓眸红唇,晃得娇美的樱花在微风的渲染下,静静飘落在你的头顶,在你柔顺的发丝里,留下一抹清香。
他们说,你是自然的女儿。
你总会牵着春姐姐的手,漫步在山间田野里,嗅着花儿的芬芳,用晶莹的露珠涤尽尘埃;你也会跟在夏哥哥的身后,左瞧瞧右看看,用红唇亲吻娇艳欲滴的荷花,为受太阳炙烤的蚂蚁遮挡阳光;你常常伏在秋姐姐的肩头,趁她不注意掀起一群落叶,或是在红彤彤的果子里择一个吮着汁液的美好;当冬哥哥来了,你总会整个身子倒在雪地里,享受着冰凉与纯洁的雪,从指尖划到耳畔……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常用文字来雕饰你的美丽。自幼酷爱书卷的你,当然是喜去采撷。感觉自然的呼吸,窥测自然的神秘,听自然的音调,观自然的图画。风声,水声,松声,潮声,都是诗歌的乐谱。花草的精神,水月的颜色,都是诗意的范本。
春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词调闯入了你的梦境,你忽的醒来,轻嚼着诗的韵味。“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心随着白居易的步伐闯入春的世界。读多了诗,你渐渐学会了体味其中的意境。心潮随着诗人的喜怒哀乐而跌宕起伏。高兴得意时,你会吟一句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失落伤感时,你会用袖子轻拂去眼角的泪花,微微笑着诵一声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感慨着世事变迁,你呢喃出纳兰性德的“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他们的诗作感染了你,让你不自主地投入,高兴他们的高兴,悲痛他们的悲痛。
夏夜,你感慨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世美颜,“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秀美画卷,你吃吃地笑了起来。夏夜的湖水碧波微漾,你俯首,以湖面为镜,注视着自己姣好的容颜。你的感情细腻,多愁善感。你常在无形中与诗人进行交流,渐渐有了心灵的联系,你默然蔡确的“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嘴角又带着酸酸的絮语“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的悲怆。不得不说,你是个善解人意的女孩,你就是自然。
秋午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风景让你颇为赞服,而秋天本是个万物凋零的季节,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使得留下的名篇更加数不胜数。“红藕香残玉簟秋”你静静地来到李清照的身旁,为她系好外衣的扣子,说是自然赠予的礼物;“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你为李煜挽好了发髻,回给他一个恬淡的笑,说是自然的馈赠;“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你亦来到欧阳修的身边,搀着他,游历风水美景,又上一楼。
冬黄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雪景划过你的视野,甚美。可此时的你依然注意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悲凉场景,人在画中,画在诗里,诗在情中……
你爱着自然,感叹着自然,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感性,还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事实,都深深震撼着你。金圣叹曾说过“名山大河、奇树妙花者,其胸中所读之万卷之书之副本也。于读书之时,如入名山,如泛大河,如对奇树,如拈妙花焉。”有诗,有意境。正如你,走入了万千诗人的心中。
其实,你是谁。
你是自然的女儿。
你亦是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