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19-2020学年度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单元检测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语言表达运用(24分)
1.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隆平把讲义夹(jiá)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
B.生命诞生以来,从原核到真核,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海洋到陆地,简单与复杂并存,繁盛与灭绝交替,奏响了一篇篇跌宕起伏的演化乐章,其间洋溢着生命诞生与繁盛的欢颂,伴随着物种灭绝与衰落的悲怆(chuàng)。
C.张秉贵为革命站柜台的先进事迹广为传诵,多年来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赞扬,1977年以来就收到200多封热情洋溢(yì)的信件。
D.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tì)眼光的检验。
2.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 薄言采之(轻微,少)
B.多博村酤劳苦辛(求取) 薄言有之(取得,获得)
C.毕廪归来真了事(粮仓) 薄言掇之(拾取,摘取)
D.三夜阴霪败场圃(连绵不断的雨) 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
3.下列选项中,有关新闻知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传记式、特写式、群像式。《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属于传记式人物通讯。
B.人物通讯的结构通常可分为纵式结构与横式结构,另有纵横交叉式结构、浓缩式结构、系列式结构等。《“探界者”钟扬》一文主要采用横式结构。
C.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对当前重大的新闻事件或重要的社会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明是非的一种议论文体,它是新闻媒体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的重要社会公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正是对社会热点“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时代意义的评论。
D.人物新闻也应强调客观事实,但在新闻客观性的基础上往往还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新闻的倾向性贵在适度。适度的倾向性既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也符合报道者的身份与立场。
4.下列选项中,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敏锐”“屏气静神”“欣喜”三个极富感染力的形容词,准确传达了袁隆平发现雄性不育植株时的心情,作者再配以“停留”“伸出”“抚摸”三个动词,更详尽地彰显了袁隆平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B.钟扬妻子回忆“被胁迫”领结婚证一幕,看似闲笔,实则体现了钟扬性格上的外向热情,为人处世的雷厉风行,也为后文写钟扬执着于植物学事业做了铺垫。
C.张秉贵在柜台里“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可下班后“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这一细节描写让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突出了作为售货员的张秉贵对平凡工作的热情、耐心与周到。
D.《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观点鲜明,论证严密,文章结合时代特点阐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同时也对社会上存在的浮躁风气、短视心态予以了批判。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语句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匠心,即能工巧匠之心,它是指精巧、精妙的心思,本质上就是(甲)______________。成语中的匠心独运或独具匠心,指的就是这样的灵明独到之心。匠心是工匠精神的第一位要素,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和灵魂。因为(乙) ______________。古人强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可见,心是神明,心是主宰。反之,失却匠心,(丙)______________,精神也就随之贬值,沦为低阶的、不足为道的存在。换言之,工匠精神如果抽掉了匠心的内涵,只剩下形而下的操作,恐怕离匠气也就不远了。
(选自光明网《践行工匠精神的四个维度》)
6.根据下面的图表完成填空。(6分)
2010年 中国劳动力参与率 世界劳动力参与率
84.9% 73.3%
中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 世界女性劳动力参与率
80.0% 60.7%
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力人口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它反映一个国家的就业情况。从上表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7~8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 yǐ):车前草,可食。②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③有:取得,获得。④掇(duō):拾取,摘取。⑤捋(luō):从茎上成把得取下。⑥袺(jié):提着衣襟兜东西。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B.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从一棵一棵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可谓一路辛劳,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
C.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D.《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8.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村居初夏[注]
陆游
暮境难禁日月催,腊醅初见拆泥开。
压车麦穗黄云卷,食叶蚕声白雨来。
薄饭蕨薇端可饱,短衫纻葛亦新裁。
宦涂自古多忧畏,白首为农信乐哉!
【注】陆游时年67岁,罢归故里。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有感而发。日月飞转催人老,诗人在晚年禁不住感慨万千而开酒释怀。
B.颔联描绘丰收景象。压车的麦穗如同黄云翻卷,食叶的蚕声伴着大雨声阵阵袭来。
C.颈联勾勒劳动者形象。吃粗陋饭食、穿短布麻衣而自得其乐的农人形象呼之欲出。
D.整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农村劳动情景,画面清新,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形象可感。
10.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三、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一则人物通讯,完成11~14题。
当代毕昇:记两院院士王选
王光荣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被人们誉为“当代毕昇”。他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他主持开发的华光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占据国内99%的报业市场和90%的书刊(黑白)出版业市场,以及海外80%的华文报业市场,并打入日本、韩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58年,王选教授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并留校在无线电系当了助教。在此后的3年里,王选一直在计算机硬件第一线上跌打滚爬。然而,1961年他却对自己的研究领域作了重大的调整,以他的话来说,是“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而是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以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
当问及调整研究方向的原因时,王选说:“当时我阅读了国外许多文献,50年代国外有名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使我赞叹不已,同时不断问自己,为什么只能欣赏别人的成果,而不能有自己的创新思想?我试图寻找创造的源泉,即那些创新构思的背景,逐步领悟到程序和应用对硬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软件,才算真正懂得计算机。后来的实践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软硬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是我能够承担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决定性因素。这一选择使我深切地体会到,跨领域研究是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因素,就像控制论发明者维纳说的那样‘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之间的无人空白区上去耕耘,最能取得丰硕成果’。”
1974年8月,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项目“汉字信息处理工程”(简称“748工程”)。北京大学从1975年开始从事其子项目“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工作,王选作为技术负责人领导这一科研项目。他在调研了国际技术发展方向后于1976年做出决策:跨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光学机械式照排系统、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式照排系统,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技术路线。
对于这一创造性想法,王选有他自己深刻的思考。经过对国内外状况细致的调查分析,他坚信数字式存储(第四代机)将是代表技术发展的方向。科学研究有时可以采取这种迂回策略,用创新的设计,绕过按常规方式发展会遇到的巨大困难,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往往能够走出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选常说,科学研究本身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是一种高级享受。几十年来,他淡泊名利,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
1975年王选开始研究激光照排时,正病休在家。为了解国外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动向,他常拖着病体到中国科技情报所查阅资料。当时条件很艰苦,没有项目经费。王选常为节省5分钱的公交车费,提前一站下车;为节省复印费,许多资料都是手抄。而在此后长达18年的科研道路上,王选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
但王选从来没有埋怨过生活,他深知科研的乐趣在哪里。他十分推崇这样一句话:“献身于科学研究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活法,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几十年的科研攻关,有三件事让王选教授兴奋不已:一是在攻克技术难关时,冥思苦想,几周睡不好觉,忽然一天半夜灵机一动,想出绝招,使问题迎刃而解。这种愉快和享受是难以形容的。二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广泛采用,这种成就感是金钱所买不来的,是最大的酬报。三是发现年轻的杰出人才并委之以重任。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93年,56岁的王选又一次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退出科研第一线,全力扶持年轻人。他说:“今后看我贡献的大小,主要看培育出多少个年轻人。”
有些人开始又不理解了,人家60多岁的老人在一线搞科研的也很多,王选是不是想“见好就收”?但王选心里很清楚,他深刻地意识到并非每个领域的科学研究都欢迎年长者。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年轻人具有明显的优势。他说自己的两次创造高峰——1964年从事软硬件研究和1975年研制激光照排项目,分别只有27岁和38岁。
慧眼金睛,识千里良驹。在王选教授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1993年方正研究院任命肖建国(36岁)、阳振坤(28岁)、汤炽(28岁)三位年轻人担任研究室主任。肖建国主持完成了第一个中文彩色报纸编排系统,汤炽提出并主持实现了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的新一代排版软件;而阳振坤博士也领导完成了由我国独立研制的Post Script Lever2照排系统。王选教授杰出的科技成就和人格魅力,感召了一大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他们正在为我国的计算机信息处理事业奉献着青春和才智。
(选自《光明日报》)
11.人物通讯往往会选择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品格,本文主要择取了三个典型事件对王选院士进行了报道,请分别拟写小标题来加以概括。(3分)
12.同人物通讯《探界者“钟扬”》一样,本文也多处引用了主人公王选院士所说的话,请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13.细节描写是人物通讯用来表现人物而采取的方法,课本中所选的《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等三篇通讯都着力刻画了一些细节。请在《当代毕昇:记两院院士王选》一文中也找一处,并加以赏析。(6分)
14.新闻强调客观报道,但也时常会有一定的作者立场。请举例来说明本文所体现的作者立场,并简要阐释你对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的认识。(6分)
四、材料作文(4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子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扬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多年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2018年4月,中宣部授予钟扬“时代楷模”的称号。
阅读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以“致敬时代楷模”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分析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2019-2020学年度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卷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A项,“讲义夹”的“夹”应读jiā。C项,“广为传诵”的“诵”应为“颂”,“颂”是指颂扬。D项,“挑剔”的“剔”应读tī。
2.A 【解析】A项,“薄言采之”意思是“采呀采呀采起来”,“薄”在句中是助词,无实义。
3.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体知识的能力。A项,“《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属于传记式人物通讯”错误,这篇文章并未完整地讲述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将之归属于传记式人物通讯,不够恰当。
4.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突出了作为售货员的张秉贵对平凡工作的热情、耐心与周到”错误,从文中来看,这些细节更多体现的是张秉贵对工作的忘我与坚守。
5.甲:创新之心 乙:心是精神之宅(或智慧之府、载体之本等) 丙:工匠就沦为庸匠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匠心”,第一处,前面说“它是指精巧、精妙的心思”,此处是从本质上对“匠心”进行解释,结合后面“成语中的匠心独运或独具匠心,指的就是这样的灵明独到之心”可知,“匠心”的本质应该是创新之心。第二处,由“因为”可知,此处是解说“匠心是工匠精神的第一位要素,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和灵魂”的原因,结合后面古人强调的内容可知,心应是精神之宅。第三处,由“反之,失却匠心”可知,后面应该是说“失却匠心”的结果,即变成“庸匠”。
6.2010年中国劳动力参与率比世界水平高出11.6个百分点 / 中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则更高 / 高出近20%(或:达到80%)
【解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通过图表对比二者的差异,我们不难得出两点结论,即中国劳动力参与率高于世界劳动力参与率,而中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则更高。答案主要围绕这两点来组织。
7.B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B项,“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于文无据,属于主观猜测。
8.①综观《芣苢》一诗“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是其特点,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②《芣苢》中叠字用得颇多,“采采芣苢”中的“采采”二字,在重章复沓中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将女子劳作的过程和劳作的心情自然地表达了出来。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第二章、第三章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9.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食叶的蚕声伴着大雨声阵阵袭来”理解错误,从诗中来看,“食叶蚕声白雨来”应是食叶的蚕声就像大雨的声音,极言养蚕之多。
10.①含意:仕途自古就充满了艰险,令人忧惧,年近花甲时终归农村确实是快乐的。②情感:表达了诗人晚年回归农村自得其乐的心情;也隐含了诗人晚年政治抱负终难施展,借农村生活排解愁绪的情味。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意思,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宦涂自古多忧畏,白首为农信乐哉”,“宦涂”即仕途,“自古多忧畏”是说自古以来仕途就充满太多的艰险,令人忧惧;“白首”,白发,指老年,“为农”,成为农民,回归农村,“信”意思是“确实”,“乐”,值得开心的,让人感到快乐的,合起来这两句话是说“仕途自古就充满了艰险,令人忧惧,年近花甲时终归农村确实是快乐的”;再分析诗中流露出的情感,由尾联的“乐”和上文所写的农村生活来看,“薄饭蕨薇端可饱,短衫纻葛亦新裁”“ 白首为农信乐哉”,诗人说粗陋饭食也可以饱腹,虽是短布麻衣却也是新裁,年近花甲时终归农村确实是快乐的,这些信息表现出诗人对晚年回归农村的生活是满意的,是自得其乐的;再结合注释“罢归故里”这一背景和陆游这一作者可以知道,诗人晚年罢归故里,报效国家的志向难以施展,“宦涂自古多忧畏”只不过是他的自我开解,“白首为农信乐哉”只不过是他的自我安慰。
11.(1)跨领域研究,跨越式发展 (2)淡泊名利,献身科学 (3)扶植新秀,乐为人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抓住三个片段中的事件——传主所做的事情来拟写小标题。第一个片段,由第一节“在此后的3年里,王选一直在计算机硬件第一线上跌打滚爬。然而,1961年他却对自己的研究领域作了重大的调整”可知,王选调整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第二节分析调整方向的原因和获得的成果,用王选的话来说“这一选择使我深切地体会到,跨领域研究是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因素”,这两节是围绕“跨领域研究”展开;第三节是说王选在另一研究事件中“跨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光学机械式照排系统、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式照排系统,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技术路线”,第四节是王选对这一做法的解释,这两节是围绕“跨越式发展”展开。再看第二个片段,第一节是总说,“几十年来,他淡泊名利,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第二节和第三节借助具体的表现和事例来体现王选献身科学、淡泊名利的特点,可以围绕这一内容拟标题。最后看第三个片段,第一节说王选做出的决定“退出科研第一线,全力扶持年轻人”,第二节是分析王选这样做的原因,第三节是王选扶持年轻人的做法,由此可以围绕“扶持新秀,乐为人梯”拟题。
12.多次引用王选院士自己的话,可以更好地呈现其内心世界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使人物通讯更具真实性,增添可读性,也可以避免陈述时的主观滥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引用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结合王选院士的话所在的段落,分析对传主形象的作用,分析对通讯本身的作用。如在“跨领域研究,跨越式发展”这一片段中,引用“当时我阅读了国外许多文献……为什么只能欣赏别人的成果,而不能有自己的创新思想”;在“淡泊名利,献身科学”这一片段,引用“献身于科学研究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活法,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在“扶植新秀,乐为人梯”这一片段中,引用“今后看我贡献的大小,主要看培育出多少个年轻人”,借助王选的语言让我们看到王选献身科学、甘为人梯的精神,看到他博大的胸襟,让我们更好地感受他的精神境界,同时增加通讯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13.“节省5分钱”“提前一站下车”“许多资料都是手抄”这些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在科研的道路上,条件虽然艰苦,但王选院士选择了执着坚守与刻苦奉献。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把握“细节描写”这一概念,然后到文中找到细节描写的内容,结合语境分析效果。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是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如片段二中“他常拖着病体到中国科技情报所查阅资料”“王选常为节省5分钱的公交车费,提前一站下车”“为节省复印费,许多资料都是手抄”“而在此后长达18年的科研道路上,王选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这些都属于细节,展现了传主在艰难情况下的执着坚守。
14.“几十年来,他淡泊名利,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但王选从来没有埋怨过生活,他深知科研的乐趣在哪里”“慧眼金睛,识千里良驹”“王选教授杰出的科技成就和人格魅力,感召了一大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等,这些都带着新闻报道者的立场。客观性与倾向性在新闻报道中能不能统一,关键在于新闻能不能尊重事实。很显然,本文选取的典型事例已告诉我们,这样的作者立场是合情、合理、可信的。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体基本特征和语言特色的能力。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这类文本一般强调客观性,即呈现事情原貌,但也会有作者的立场,如“王选一直在计算机硬件第一线上跌打滚爬”是对王选全身心投身工作的肯定;如“几十年来,他淡泊名利,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但王选从来没有埋怨过生活,他深知科研的乐趣在哪里”“这种愉快和享受是难以形容的”,这是对王选淡泊名利,投身科学精神的赞美;如“慧眼金睛,识千里良驹”“在王选教授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王选教授杰出的科技成就和人格魅力,感召了一大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这些是对王选甘为人梯,扶持新秀做法的赞美。接着分析客观性与作者主观倾向之间的关系,客观性是新闻的必备条件,这能让我们看到事情的真相,作者的主观倾向会对读者有所影响,只要作者的主观倾向是符合事实的,而且是积极向上的,主观倾向与客观性就可以很好地融合。
15.【作文指导】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请以“致敬时代楷模”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应扣住主题行文,且很好地完成写作任务,注意演讲稿这一应用文的文体特征,还要发掘材料的精神内涵。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写作演讲稿要求:①演讲,首先要了解听众。思考采取什么方式来吸引听众,说服听众,取得好的效果。②好的演讲稿要有一个集中、鲜明的主题。全篇内容都必须紧紧围绕着这个中心去铺陈,这样才能使听众得到深刻的印象。③好的演讲稿,应该既有热情的鼓动,又有冷静的分析,要把抒情和说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本题属于情境式材料作文,要在一定的情境内写作。首先要明确写作的任务,一是谈对材料的感想,二是关注文体要求。材料主要包含了这样一些内容:钟扬的理想信念、实干精神、奉献精神,钟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对国家的贡献等。考生可从如下角度立意:谈个人和国家发展的关系;谈信念和实干的关系;奉献精神;责任与担当;坚持不懈精神等。
结构:如先确定题目“时代树楷模,立心天地厚”,强调“楷模”的影响力,可以结合材料中钟扬的一些事例分析。然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时代楷模如火之盛,如渊之深,以自己的行动,塑造时代的模样;时代楷模如炬之明,如海之浩,给予我们前进的力量;时代楷模在前面充当了耀眼的光,引领我们走上奋斗之路。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打算或看法,如向时代楷模致敬,并将楷模精神代代相传等。
【例文】
自是人中第一流——致敬时代楷模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自是人中第一流一一致敬时代楷模》
复旦大学钟扬教授的事迹已随着《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的新鲜出炉而变得家户晓。2018年4月,中宣部授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供国人敬仰并传承其奋斗精神;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在前辈的光荣事迹中致敬时代楷模。他们,“自是人中第一流”。
时代楷模,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博大襟怀。
要说钟扬教授进藏的初衷,只是为生物多样性的延续做准备。随着足迹遍布西藏,他开始认识到西部地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离不开人オ,于是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他殚精竭虑。这便是有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襟怀。一个人若是能着眼于人类社会与宇宙自然的协调发展,落脚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与利益,他便有了为之奋斗的源泉与动力。倘若仅仅着眼于个人的发展,恐怕不能为大众所接受。二战期间德国著名化学家哈雷,发明了人工合成氨的方法而荣获诺奖,但又因其发明了毒气战而遗臭万年;相反,美国核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在听闻原子弹的巨大威力后辞去职务,这份为人类和平着想的气节感动了无数人,由此可见,时代楷模首先值得我们致敬的,应当是他们博大的襟怀。
时代楷模,有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精神。
钟扬亲自在青藏高原采集了成干上万颗种子,为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他勇于实践、事必躬亲的治学态度也收获了人们一致好评。作为时代楷模,他们深知“事不经过不知难”的道理,身体力行,为学生、为后人树立一个榜样。我们应该要理解前辈的良苦用心,在学习生活中勤于探索,勇于实践,不拘泥于刻板的公式定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要在实践中推动社会发展。
时代楷模,亦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忍意志。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遭到困难或挫折。这时,我们是选择继续奋斗还是果断放弃?我们来看钟扬教授:长期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院,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地走在工作的最前面。试想,若没有他这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哪里会有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日新月异的科技神话?因此,我们也要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成为一棵无畏烈日严寒的傲立天地间的青松。
李清照诗云:“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正如同她笔下的桂花一样,时代楷模无须在人生舞台上粉墨登场、大红大紫,虽说是默默奉献,却已然是“人中第一流”。同学们,当今世界局势波谲云诡、暗潮涌动,唯有不断打磨自己,方能立足世界之林。致敬时代楷模,学习他们博大的襟怀、实践的精神和坚忍的意志,是我们新时代新青年的不二选择。今天,我们致敬时代模,或许明日,我们便是新的“人中第一流”。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
本资源(含文字、图片、视频等)为瑞鑫点教(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的作品,仅供教师作为教研、教学使用。未经本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转载、摘编或其他方式使用本作品。已经本公司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在显著位置注明“来源:瑞鑫点教在线”。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