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14 10:2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夏商西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8课
百家争鸣
自学导航
1、老子生活在哪个时期,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思想是什么?
认真阅读教材第38页,找到下面问题的答案,并在课本中及时作出标注。
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
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的楚国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称太上老君。
1、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
2、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生平
思想主张
著作
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道家学派代表人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老子

1、探讨宇宙自然的本源和规律——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道”是凌驾于天的世间万物的本原,是一个高度抽象、概括的、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
老子认为,世间的事务都有其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面思考问题(辩证地看问题)。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2、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反之亦然。形容人的心态,一定要乐观向上,任何事情都有二面性,不好的一面,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转化。
观看视频:塞翁失马
3、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需要大家注意的是: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万世师表
﹛﹜
自学导航
1、孔子生活在哪个时期,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是什么?
认真阅读教材第38-40页,找到下面问题的答案,并在课本中及时作出标注。
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晚年到鲁国,主要从事教育和编订古籍工作。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生平
儒家学派代表人
孔子
































































































































孔子问道图
小故事: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从朝廷下班回家,他看见马棚烧没了,就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他却不问马怎么样了。
核心思想
“马棚失火”的故事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第8课
百家争鸣
孔子和儒家学说
小故事: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子路问道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以前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政治主张
“苛政猛于虎”的故事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材料研读:(书本39)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为政》
它代表了孔子的为政的思想,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弟子而设,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开创私学使平民也可以接受教育,从而突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
1、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
教育成就
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承认学生个性的差异和程度的高低,主张在统一的培养目标之下,注意因材施教。
教育成就
因材施教。
2、注重道德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教学原则和方法;
从前孔子拜七岁的项橐(tuó
)为老师,古代
圣贤尚且勤学如此,我们更应勤学好问。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温故而知新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教育方式:首创私学
教学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
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孔子和儒家学说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
文化成就
文学贡献:其言论《论语》,编订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要虚心求学,奋发不息。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随时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要学思并重,以学为主。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要注重培养的是牢固掌握知识,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想一想:孔子语录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三千弟子”诵读《论语》
孔子和儒家学说
1994年山东曲阜孔庙、孔林、孔府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儒家学派创始人
政治主张:
“仁”
“为政以德”
教育成就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文化成就:
言论记录在《论语》
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要思想:
事物有对立面,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主要著作:
《道德经》
孔子
老子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知识小结
注重道德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教学原则和方法;
核心思想:
概念呈现
“百家”泛指数量多;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指争论和辩论;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呈现出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奴隶制瓦解
旧地主阶级没落
分封制瓦解
井田制瓦解(国有制)
封建制逐渐形成
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郡县制兴起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2、百家争鸣中,影响较大的还有哪些学派,他们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1、儒家和道家在战国时的百家争鸣中有哪些发展?
自学导航
百家争鸣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1、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孟子》
生平
思想主张
著作


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儒家学派代表人
体现了节俭朴素,洁身自好,不奢侈淫靡,矢志不移,意志坚定,正直高洁,不阿谀奉承
,不怕强权,勇敢无畏,不卑不亢,一往无前的精神。
材料研读(书本4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你认为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思想?
百家争鸣
名况,号卿。战国时赵国人。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荀子》
生平
思想主张
著作


儒家学派代表人
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
百家争鸣
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的宋国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1、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
2、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庄子》
生平
思想主张
著作


道家学派代表人
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
百家争鸣
思想主张
著作
1、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2、提出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批评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名翟,战国时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墨子》
生平
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
墨家学派代表人
百家争鸣
韩非是战国时期韩国人,法家学说的创始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1、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
2、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韩非子》
生平
思想主张
著作
法家学派代表人
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33
百家争鸣
孙子(约公元前535-?
)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

提出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思想
《孙子兵法》
生平
思想主张
著作
孙武
兵家学派代表人
约公元前535-?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学派
代表
时期
思想主张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韩非
孙武
春秋
春秋
战国
战国
战国
战国
战国
“仁”;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首创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仁政”,民贵君轻
“礼治”
顺其自然;辩证法;
无为而治
顺其自然和民心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以法治国,
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提出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思想
春秋
材料:“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结合本课所学试着概括材料中的
三种政治主张。
仁政
无为而治
法治
小试身手
从下面的话判断出这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儒家)
古为今用
1、儒家的“仁”——提高今天的社会道德水平
2、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3、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4、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
反对战争
5、道家的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想一想:诸子百家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在于批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古为今用。请你谈谈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有哪些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