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14 11:3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知识能力
1.“伦乃……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这一历史现象发生在(
)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东汉
2.(2019
福建漳州龙海二中月考)下列关于纸及造纸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我国西汉时期
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数是从我国辗转流传过去的
D.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3.(2016
湖南岳阳中考)东汉时,编制了“五禽戏”体操,并创制了麻醉药剂“麻沸散”的名医是(
)
A.



B.


C.华佗
D.李时珍
4.(2019
江苏盐城东台期末)东汉时期,我国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科学家,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学成就,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
蔡伦——改进造纸术
B.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
华佗——发明“麻沸散”,被称为“医圣”
D.华佗——创编“五禽戏”
5.(2018
黑龙江绥化中考)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作者是(
)
A.孔子
B.屈原
C.司马迁
D.祖冲之
6.(2015
江苏连云港中考)被称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名著是(
)
A.《春秋》
B.《汉书》C.《史记》
D.《资治通鉴》
7.(2018
北京丰台期末)右图是坐落于福建泉州的太上老君石像。与此
图片相关的宗教是(
)
佛教
伊斯兰教
基督教
D.道教
8.“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是余秋雨先生在游览都江堰、青城山后留下的墨宝。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青城山则是中国道教名山。据此推断,这两处人文景观分别最早形成于(
)
A.春秋、战国
B.春秋、秦朝
C.战国、西汉
D.战国、东汉
三年模拟
1.(2019
广东汕头龙湖期末,18,★☆☆)“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其体现了一种价值标准,包含着“亲、善、诚、信、中、和”的丰富内涵,这正是杏林文化延续至今的生命力所在。现在中医已经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要了解中医,可以阅读以下哪部书籍(
)
A.《伤寒杂病论》
B.《水经注》C.《齐民要术》
D.《天工开物》
2.(2019
山西吕梁柳林期末,15,★★☆)右图为
1973
年在长沙马王堆
3
号汉墓出土的绘有各种运动姿势的帛画导引图,据此得知,汉代医学已认识到(
)
A.麻醉可减轻外科手术痛苦
B.体育运动能强身健体
C.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D.收集民间药方的重要性
3.(2018
福建龙岩永定二中第二次月考,25,★☆☆)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
)
A.纪传体断代史
B.纪传体通史
C.编年体通史
D.编年体断代史
4.(2018
北京西城期末,21,★☆☆)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的是(
)
A.



B.


C.



D.



五年中考
1.(2018
黑龙江绥化中考,3,★☆☆)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
)
A.


B.


C.



D.



2.(2017
江苏扬州中考,2,★★☆)下列邮票介绍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其中发明时间为“汉代”的是(
)
A.造纸术
B.火药
C.印刷术
D.指南针
3.(2016
山东青岛中考,11,★☆☆)2015
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在我国古代,也有一项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麻沸散。它问世于(
)
A.






B.

朝C.


D.


4.(2016
江苏南京中考,2,★☆☆)下侧材料描述的作品是(
)
A.《史记》
B.《兰亭集序》
C.《资治通鉴》
D.《红楼梦》
5.(2016
河南中考,21,★★☆)(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
至图
2
呈现的文字和作品均在不同程度上记述了历史。它们在记述历史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图
1
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历史价值?
核心素养
秦汉时期,我国文化繁荣昌盛,成就斐然。这些成就既是对先秦文化的总结和升华,又为此后封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正在制作“秦汉文化展示”板报,请你参与。
【首页图片】
请从上图中选出一张能反映当时文化发展水平的图片作为“秦汉文化展示”板报的首页,写出图片编号,并简要说明入选理由。
【展示模块】
秦汉文化成就丰富,种类繁多。请分别在秦汉文化展板(一)(二)上补一项内容。
【经典介绍】
下边是一张展出的图片,请给这一图片写一段介绍。(要求:紧绕主题,语句通顺,50
字左右)
挥毫三千年,一日阅古今。“2019
己亥年祭祀史圣司马迁大典”于
2019

3

31
日上午,在韩城市司马迁祠景区祭祀广场盛大举行。韩城作为太史公司马迁的故里,韩城人秉承“尊圣崇贤”的中华传统,祭祀太史公司马迁,追慕司马迁的高尚品德,弘扬司马迁的精神,彰显韩城特色,再造文化辉煌。
【发愤著史书】
为了编写史书,司马迁四处收集写史的资料。司马迁收集资料的途径有哪些?对此,你如何认识?
【写史通古今】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其中“通古今之变”中的“古今”的起止年代是何时?“成一家之言”指的是什么?
【功绩耀千秋】
司马迁被后人誉为“文史祖宗”。你认为他获得这一美誉的理由是什么?
如果去参观司马迁祠,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1
知识能力
答案
D
东汉时期,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等为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
答案
B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的说法表述错误,故选
B。
答案
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东汉名医华佗编制了“五禽戏”,创制了麻醉药剂“麻沸散”,故选C。
答案
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华佗是东汉著名的医生,发明了“麻沸散”,创编了五禽戏;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医圣”。故选
C。
答案
C
生活在西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故选
C。
答案
C
根据所学可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对司马迁所著《史记》的评价,故选C。
答案
D
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吸收一些神仙方术,以治病来传道,太平道传播很快。太平道是道教的一个派别,故选
D。
答案
D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修建的;青城山与道教有关,道教形成于东汉末年。故选
D。
三年模拟
答案
A
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故选
A。
答案
B
由题干图片可知,汉代医学已认识到体育运动能强身健体。
答案
B
司马迁写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
3000年的史事。
答案
D
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
五年中考
答案
C
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答案
A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故选A。
答案
C
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华佗所发明。
答案
A
“太史公”指的是司马迁,依据所学可知,司马迁的著作是《史记》,故正确答案为A。
答案
(1)图
1:内容主要是记事;载体为兽骨。(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2:内容是系统编修(记载)历史;载体为书、纸;体例为纪传体。(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2)图
1:甲骨文是我国信史(文字记载历史)的开始。(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
解析
(1)图
1
体现的是把事件记录在兽骨上。图
2
体现的是把历史按纪传体体例系统地写在纸上。只要分
别写出一点即可。(2)图
1
反映的甲骨文是我国信史的开始。
核心素养
答案
(1)图
1,蔡伦改进造纸术,不仅降低了造纸的成本,还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图
2,《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医学(《伤寒杂病论》、“麻沸散”);道教。
五禽戏是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以保健强身为目的的一种健身体操。由中国古代名医华佗创编,故又称华佗五禽戏。
解析
第(1)问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图
1
反映的是蔡伦改进造纸术;图
2
反映的是《史记》。任选其中的一个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即可。第(2)问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归纳能力。科技,除了造纸外,还有医学(《伤寒杂病论》、“麻沸散”);宗教,除了外来宗教——佛教外,还有土生土长的宗教—
—道教。第(3)问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的能力。此图是东汉名医华佗创编的体操——五禽戏。围绕此主题,在规定的字数内介绍清楚此图即可。
答案
(1)考察风俗、访问古迹、收集传说等。司马迁有严谨的修史态度,注重史料的真实性,等。(2)传说中的黄帝时期;汉武帝时期。开创了纪传体通史这一体例。
司马迁的巨著《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笔优美,
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应站在司马迁的角度,结合当时的背景分析其收集资料的途径;第二小问结合司马迁撰史的背景,从态度等角度回答认识。第(2)(3)问结合《史记》的相关知识来回答。第(4)问可联系司马迁留下的名言来回答。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