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13日,上海市区徐家汇站共出现雨日38天,这2个半月中有过半的天数在下雨。这是徐家汇站有正式气象记录的近145年中同期雨日第二高位,仅次于1918-1919年同时期的45天,可以说百年一遇。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引起__________的现象。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赤道附近
东部太平洋
气候异常
完成“测一测”
30℃
22℃
正常年份
全球海洋表层水温分布图
厄尔尼诺现象
(1)监测数据显示,厄尔尼诺现象让2015年成为现代气象记录数据135年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厄尔尼诺出现时,会发生的现象是( )
A.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增强 B.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水温升高
C.南赤道暖流增强 D.赤道附近太平洋沿岸涌升流增加
(2)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与南美洲秘鲁沿海出现的现象一致的是( )
A.表层水温异常偏低 B.东南信风较常年增强
C.秘鲁涌升流减弱 D.沿岸降水减少出现干旱
(3)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是( )
A.使发生区域的气温低于多年平均值 B.秘鲁附近海域的大气获得的热量减少
C.扰乱了常规洋流模式,使气候反常 D.使全球降水总量异常增多
测一测
1997年8月至12月,亚洲太平洋沿岸地区出现持续干旱,引发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上的森林火灾。
同期,南美洲、中美洲太平洋沿岸国家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和渔业损失。
厄尔尼诺现象
30℃
22℃
正常年份
全球海洋表层水温分布图
厄尔尼诺现象
温度
较低
温度
较高
大气环流图
洋流图
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
东南信风减弱
南美太平洋沿岸涌升流减少
南赤道暖流减弱
表层海水温度变化
正常年份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
{5DA37D80-6434-44D0-A028-1B22A696006F}西岸
东岸
西岸
东岸
降水_______
降水_______
降水_______
降水_______
画出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的太平洋热力环流图,并对比分析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西两岸降水状况。
正常年份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
{5DA37D80-6434-44D0-A028-1B22A696006F}西岸
东岸
西岸
东岸
降水_______
降水_______
降水_______
降水_______
画出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的太平洋热力环流图,并对比分析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西两岸降水状况。
温度
较高
温度
较低
温度
较低
温度
较高
较多
较多
较少
较少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东南信风减弱
南美太平洋沿岸涌升流减少
南赤道暖流减弱
太平洋两岸气候变化
气象气候灾害
表层海水温度变化
{21E4AEA4-8DFA-4A89-87EB-49C32662AFE0}?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岸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岸
气象气候灾害
?
?
措施
暴雨、洪涝
旱灾
灾前:加强地区与国际间的合作,深入研究厄尔尼诺现象;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加强监测和预报;加强防灾宣传教育等;
灾中:及时疏散人口、求援、赈灾;
灾后:灾后重建;
温度
较低
温度
较高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东南信风减弱
南美太平洋沿岸涌升流减少
南赤道暖流减弱
太平洋两岸气候变化
气象气候灾害
?
表层海水温度变化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东南信风减弱
南美太平洋沿岸涌升流减弱
南赤道暖流减弱
太平洋两岸气候变化
气象气候灾害
被翻到表层的营养盐类减少
浮游生物锐减、鱼类、鸟类大量死亡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厄尔尼诺的形成发展说明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
表层海水温度变化
(1)监测数据显示,厄尔尼诺现象让2015年成为现代气象记录数据135年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厄尔尼诺出现时,会发生的现象是( )
A.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增强 B.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水温升高
C.南赤道暖流增强 D.赤道附近太平洋沿岸涌升流增加
(2)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与南美洲秘鲁沿海出现的现象一致的是( )
A.表层水温异常偏低 B.东南信风较常年增强
C.秘鲁涌升流减弱 D.沿岸降水减少出现干旱
(3)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是( )
A.使发生区域的气温低于多年平均值 B.秘鲁附近海域的大气获得的热量减少
C.扰乱了常规洋流模式,使气候反常 D.使全球降水总量异常增多
测一测
B
C
C
秘鲁是中国在南美洲的重要合作伙伴。了解秘鲁的地理环境,有助于更好发展与秘鲁的友好合作关系。
2017年3月,秘鲁受“沿海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遭受20年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全国多个省遭受暴雨袭击,造成山洪暴发、河水泛滥、许多地方泥石流成灾。
阅读地图材料,回答问题。(20 分)
【巩固练习】
1.概述秘鲁地形和气候类型的分布状况。(4 分)
2.秘鲁西海岸形成了南北延伸的荒漠带,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简析其成因。(6 分)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简释秘鲁境内高大山脉的成因。(4 分)
4.设计厄尔尼诺相关问题和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分)
1.概述秘鲁地形和气候类型的分布状况。(4 分)
中西部为山地,东部为平原(2分);
西部为热带沙漠气候,中部为高原山地气候,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2分)
2.秘鲁西海岸形成了南北延伸的荒漠带,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简析其成因。(6 分)
受副热带高气压和内陆信风影响,气候干燥(2分);
沿岸受秘鲁寒流影响,降温减湿(2分);
南北走向的高大山系紧逼海岸,导致荒漠带呈南北延伸(2分)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简释秘鲁境内高大山脉的成因。(4 分)
因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相互碰撞(2分),
南极洲板块向下俯冲,美洲板块受挤压向上隆起(2分),形成穿越秘鲁境内的高大山脉。
4.小组讨论设计厄尔尼诺相关问题和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分)
如:
1.秘鲁渔业资源丰富,但因受厄尔尼诺影响,渔业总产量下降。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思路:先阐述相关原理,再具体展开分析
4.小组讨论设计厄尔尼诺相关问题和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分)
如:
2.简述秘鲁在厄尔尼诺影响下所受自然灾害的种类、原因以及对应采取的措施。
思路:灾害+措施,一一对应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东南信风减弱
南美太平洋沿岸涌升流减弱
南赤道暖流减弱
太平洋两岸气候变化
气象气候灾害
浮游生物锐减、鱼类、鸟类大量死亡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经济
被翻到表层的营养盐类减少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表层海水温度变化
复习建议
回归课本,查缺补漏,识记图表和原理性知识
02
融会贯通,形成知识链
03
理清思路,梳理错题,归纳总结
01
厄尔尼诺
拉尼娜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现象
成因
影响
赤道附近东太平洋表层水温上升引起气候异常现象
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减弱,南美涌升流减少,表层水温上升。
太平洋东部沿海地区暴雨、洪涝,鱼类大量死亡;西部沿海干旱
赤道附近东太平洋表层水温比正常年份低,引起气候异常现象
东南信风增强,南赤道暖流增强,南美涌升流增加,表层水温下降。
太平洋东部沿海地区干旱;
西部沿海洪涝,台风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