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6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6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15 06:41:26

文档简介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教师用书独具)
[知识体系概览]
[主题归纳整合]
一、民国初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孕育时期
阶级基础
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提供了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潮,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思想条件
国际环境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救国方案,“以俄为师”逐渐成为中国革命志士的一种选择
群众基础
民国初年,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不断高涨,普通民众第一次将自己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创造了群众基础
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的阶段特征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时期,也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育时期。这表现在:
1.政治上
(1)北洋军阀政府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参加一战,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等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未能给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
2.经济上
(1)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2)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3.思想文化上
(1)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实业救国”和民主科学思潮影响扩大。
(2)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前期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4.社会生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近代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体现了明显的民主性和革命性的特点。
PAGE
-
2
-第19课 辛亥革命








1.搜集有关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影响。2.结合辛亥革命前后的变化,从“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3.结合民国成立后的社会现象,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知识点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政治基础
(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2)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组织基础——革命团体的建立
(1)兴中会成立:1894
年11
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
(2)成立同盟会: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3.指导思想
(1)同盟会纲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2)三民主义: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
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4.军事基础: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5.预备立宪
(1)原因:革命运动的推动。
(2)时间:1906年9月—1911年。
(3)概况
①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②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③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
④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4)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知识点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1)有利时机: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又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
(2)爆发:1911_年10_月10_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3)结果: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4)影响: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
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
①英国等列强支持。
②袁世凯的威胁利诱:率军南下攻陷汉口、汉阳,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同时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
③孙中山妥协退让: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世凯做大总统。
(2)结果
①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②2月15
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
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3月11日颁布。
(2)制定机构:参议院。
(3)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
②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③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4)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知识点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功绩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4)风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3.局限性
(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2)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4.失败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1.阅读教材P109“学思之窗”:阅读孙中山这段话,分析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及局限。
提示:(1)积极意义: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2)局限: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就注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带领中国人民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批注:                                    
                                   
2.阅读教材P109“史料阅读”:林觉民的《与妻书》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林觉民作为一个矢志拯救国家和民族的革命者,在其作品中畅叙了儿女情必须服从革命事业的至理,将一己之爱扩展到普天下人之爱,表达了牺牲个人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高情怀。
批注:                                    
                                   
3.阅读教材P110“历史纵横”: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的爆发有何关系?
提示:(1)清政府派兵屠杀保路人士,使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导致辛亥革命的总爆发。(2)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将湖北新军西调,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批注:                                    
4.阅读“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得票票数图”(下图):孙中山以高票数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说明了什么?
提示:得票票数是人们对孙中山长期以来不屈不挠领导反清斗争的肯定,说明孙中山已成为当时众望所归的领袖。
批注:                                    
5.阅读教材P112“思考点”: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提示:(1)从政治上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和自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2)从经济上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促使社会经济发生新的变化。
(3)从思想上看,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思想文化发生新的变化。
(4)从社会生活上看,辛亥革命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促使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
批注:                                    
6.阅读教材P112“问题探究”: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孙中山为什么走上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之路。
提示:孙中山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过程。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近代仁人志士试图在王朝体制下变法维新的图强之举屡遭挫折,孙中山选择了一条以政治革命的方式来推翻腐朽的清政府,进而达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革命之路。
批注:                                    
                                   
[思维导图]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史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几个部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史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史料三 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1)从史料一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体现了哪些原则。有何意义?
提示:原则:主权在民原则;民族平等原则;三权分立原则;责任内阁制。意义: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民主共和政体;约束、限制临时大总统的权力,维护共和政体。
(2)史料二中这种政体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史料中“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的观点?
提示:原因:盲目照搬美国政体。理解:民族资产阶级未能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3)史料三中毛泽东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是否科学?为什么?
提示:科学。毛泽东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肯定其反封建的进步性,也充分肯定了其革命性和民主性,认为其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同时他又运用阶级分析法,指出其阶级局限性和缺陷。这种评价是客观的、全面的、准确的。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了参议院的权力;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修改程序。
2.评价
(1)进步性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②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③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2)局限性
①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②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条规定: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可决弹劾之。由此可见,《临时约法》确立的是(  )
A.责任内阁制
B.总统制
C.君主立宪制
D.联邦制
A [材料“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体现辛亥革命后内阁对总统的制约,体现的是责任内阁制,故A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确立总统制,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的“临时大总统”来看,《临时约法》未保留君主,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故C项错误;联邦制是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是(  )
A.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人民在政治上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C.确定了民主共和的基本原则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A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掌握一切大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实质上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史料一 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史料二 
(辛亥革命后)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
史料三 民国建立后……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的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史料四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据史料一,说明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迈出“第一步”的具体成果。
提示:“第一枪”:结束清朝统治,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第一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概述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
提示: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冲击了传统观念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习俗的变迁;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史料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观点?理由是什么?
提示:观点:辛亥革命失败了。理由: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且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1)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2)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近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法制及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①政治: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
②经济:制定法令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
③法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
④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促进了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4)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
3.1912年《清帝逊位诏书》:“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该诏书(  )
A.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尊号和待遇
B.标志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
C.任命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
D.表明了袁世凯与革命派达成和解
B [根据材料“1912年《清帝逊位诏书》”“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等信息可知,《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宣告清王朝灭亡,宣告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B项正确。]
4.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指出:“辛亥之役,汲汲于制定临时约法,以为可以奠民国之基础,而不知乃适得其反……大多数人民……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这反映出(  )
A.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
B.人民不支持辛亥革命及其宪法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得太过仓促
D.社会变革缺乏相应的群众基础
D [“辛亥之役……以为可以奠民国之基础,而不知乃适得其反”导致了“大多数人民……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这种现象,这说明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故D项正确。]
 清末民初国歌的变化所体现的政治近代化
史料一 国歌的变化展现出来的民主与专制的激烈斗争,新旧思想的碰撞与交锋,体现了中国人对于民主政治和救亡图存的不断探索,折射出了近代中国的变迁。清政府于1911年10月4日发布上谕,颁行中国第一首正式的国歌,歌词如下: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摘编自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
史料二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教育部于1912年2月发布了征集国歌的广告,向社会征集国歌词曲,并于2月25日刊登了一份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应征作品,歌词如下:
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吾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摘编自《临时政府公报》
国歌的意义及启示
国歌是国家正式规定的代表本国的歌曲。近代中国,国歌从无到有,又随着政权的变更不断更换,每一首国歌的出现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近代中国国歌最初因为外交需要而产生,但短短的
歌词和曲调,折射出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近代中国国歌的演变,反映出近代中国结束封建帝制、开启民主共和的艰难历程。关于国歌的种种争论,也映射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人在融入世界和维护传统间的不断探索。
5.下面漫画反映的实质是(  )
A.清政府秉承“天朝上国”理念
B.清政府近代外交观念匮乏
C.清朝统治已濒临土崩瓦解
D.清代人缺少音乐文化素养
B [从图中可以看出,代表清政府的李鸿章连国歌是什么都不知道,说明其近代外交观念匮乏,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并无体现,故排除。]
PAGE
-
1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1.识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史实,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复辟帝制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2.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3.搜集民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变化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掌握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新气象。4.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知识点一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袁世凯复辟帝制
(1)袁世凯上台的标志:1912
年3
月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2)复辟帝制的过程
①1913年11月,下令解散国民党。
②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③1914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
可连选连任。
④1915年5月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⑤称帝:1915年10月,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2.护国运动
(1)背景
①袁世凯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
②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③全国人民强烈反对袁世凯称帝。
(2)概况
①时间:1915
年底。
②地点:云南。
③人物:唐继尧﹑蔡锷﹑李烈钧。
④过程: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3)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
知识点二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背景
(1)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难以产生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内部派系纷争。
(2)帝国主义的支持。
(3)各军阀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
2.概况
(1)直皖、直奉军阀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
(2)“府院之争”: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国会,但进展不顺。1917年5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3)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3.护法运动
(1)原因: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就任国务总理,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2)开始:1917
年8
月,
南下的150
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
“中华民国军政府”,举孙中山为大元帅。
(3)结果: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1918年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护法运动失败。
4.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1917
年8月14
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方面。
(3)影响
①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②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知识点三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民国初年经济的发展
(1)原因
①内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②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2)概况
①发展速度和规模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
②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迅速。
③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
(3)影响: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2.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原因:共和政体的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努力。
(2)表现
①历法:改用阳历。
②社会风俗: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
③礼仪: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3)意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
知识点四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原因:人们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束缚着。
2.兴起
(1)标志:1915
年9
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2)思想阵地: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
(3)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
2.内容
(1)拥护“德先生”(民主),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2)拥护“赛先生”(科学),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3)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3.意义
(1)推动了全国报刊业的发展。
(2)推动了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
(3)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1.阅读教材P113“由袁世凯签字的‘中日民四条约’”:袁世凯签订这一条约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危害?
提示:目的:为换取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
危害:它的签订,使日本侵略势力在满蒙、山东得到巩固和扩展,在华中华南也有所增进,民族危机加深。
批注:                                    
2.阅读教材P114“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军阀混战的局势给当时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提示:各派军间不仅拥兵自重,而且为扩大自己的实力和地盘,互相攻打,连年内战。为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各派军阀又任意增加赋税,横征暴敛。长期混战给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掠夺与蹂躏,广大人民群众苦不堪言。
批注:                                    
3.阅读教材P115“思考点”:你怎样理解孙中山的这则“通电”?
提示:我国大的祸患,没有比武人争雄更大的了,南方和北方都是一样的。这句话说明孙中山认清了封建军阀的实质,南北军阀争雄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是为了全国百姓之生计,这些南北军阀仅是借“共和”之名行独裁之实而已。孙中山对封建军阀由幻想到幻想破灭。
批注:                                    
4.阅读教材P115“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欧洲的华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华工作出了什么贡献?
提示:弥补了协约国因征兵而造成的劳动力缺乏问题,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批注:                                    
5.阅读教材P116“学思之窗”:结合这段材料,并联系课文,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提示:中华民国的成立;政府颁布鼓励兴办实业的措施;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
批注:                                    
6.
图中的场景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答案] 民国初年。
批注:                                    
                                   
7.阅读教材P117“史料阅读”:如何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儒学的态度?陈独秀提出了什么主张?
提示:陈独秀等人从袁世凯、张勋两次复辟帝制都提倡传统儒学的事实中断定: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在旧伦理、旧教育、旧思想、旧文学充斥的国度里是难以建立共和政体的。故中国问题之根本解决必须从思想入手,进行思想启蒙,唤醒被儒家伦理禁锢的民众。
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批注:                                    
                                   
8.阅读教材P118“问题探究”:阅读上述材料,谈谈中华民国建立后围绕“国体”问题所发生的争端。
提示:面对有人为袁世凯复辟帝制而鼓吹实行“君主立宪”,改变现有的“共和政体”的做法,梁启超进行了猛烈抨击。
批注:                                    
                                   
[思维导图]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史料一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着实让荣氏兄弟欢欣鼓舞了一阵子,政府也大力倡导实业。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还纷纷向中国订购面粉,中国进口棉纱锐减。荣氏看准了面粉、棉纱工业大发展的苗头,不失时机地大力扩充。1915年“二十一条”后国内“抵制日货,爱用国货”更是推动了荣氏企业产品迅速占领市场。
——《南方周末》
(1)据史料一归纳荣氏企业在此期间获得大发展的原因。
提示: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束缚和障碍;南京临时政府倡导实业;一战爆发,欧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史料二 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数(单位:家)
江苏(含上海)
直隶(含天津)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奉天
湖北
陕西
黑龙江
广西
甘肃
其他各省
155
45
42
33
31
20
19
19
3
3
1
1
0
——据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整理
(2)根据史料二,分析我国民族工业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提示:分布不合理,绝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和沿江流域。
史料三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此次工业化是一次民营资本集体崛起的盛宴,它的主角是以赢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间达到13.4%。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3)根据史料三,概括“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
提示:以发展轻工业为主(集中在民生领域);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工业增长迅速。
史料四 随着中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新生阶级——工业无产阶级也成长壮大起来,到1919年已达到200多万人。这个数目,在整个人口中虽然还是很少,但是他们居住很集中,是个有力量的阶级……据不完全统计,1920年共发生罢工46次,罢工人数在五万左右。
——摘编自胡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4)结合史料四指出民族工业发展对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进程的影响。
提示:无产阶级成长壮大,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1.特点
(1)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
(2)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深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3)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内地很少。
(4)从经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5)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6)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2.意义
(1)政治: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戊戌维新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1.张裕葡萄酒历史悠久。下表是“百年张裕”1892—1915年发展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年份
发展大事
1892年
张弼士创立张裕酿酒公司,开创了中国工业化生产葡萄酒之先河
1912年
孙中山到张裕参观,并题赠“品重醴泉”四字
1915年
在北京政府组织下,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张裕的四种酒获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
A.酿酒业成为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
B.在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的背景下创立
C.孙中山将其作为实业建设的重点促进其发展
D.北洋政府对张裕产品享誉世界起到一定作用
D [辛亥革命之后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是面粉业和纺织业,故A项错误;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与题干时间“1892年”不符,故B项错误;孙中山发展实业的重点是铁路交通运输业,故C项错误;材料中“1915年”“在北京政府组织下……张裕的四种酒获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说明北洋政府对张裕产品享誉世界起到一定作用,故D项正确。]
2.1916年,在全国产业工人中男工约有39万,女工约有24万,其中仅江苏、广东、山东、安徽、浙江五省女工就达20余万人。据此推断,上述五省
(  )
A.城市化进程加快
B.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C.轻工业相对发达
D.政府鼓励女性就业
C [1916年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处于“短暂的春天”。题干显示,全国产业工人中女工比例较高,应是该时期轻工业发展迅速的原因,故C项正确。题干只有该时期男女工人数,不能得出城市化进程加快,故A项错误;妇女就业有利于提高自身地位,但“显著提高”不符合事实,故B项错误;D项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
 辩证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角度
内容
辩证看待历史问题
积极影响
(1)开启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斗争的序幕,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各种新思想不可遏制地涌流、传播(3)中国的知识分子得到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局限性
(1)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对东西方文化的评价存在着绝对化倾向(2)其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使儒家思想受到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打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文化的发展(3)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远未完成,革命必须向新的阶段发展
3.新文化运动认为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其强调的是
(  )
A.推翻儒学传统地位
B.批判封建礼教本质
C.树立科学思维方法
D.倡导西方普世价值
C [根据材料“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可知强调树立科学思维方法,故C项正确。
]
4.1918年,胡适在文章中指出:“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
A.根本目的在于彰显文学的价值
B.被赋予了民族主义的使命
C.把斗争矛头直指外国文化侵略
D.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B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思想启蒙,以挽救民族危亡,故A项错误,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把斗争矛头直指中国传统的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故C、D两项错误。
]
 新文化运动与文化自信
史料一 所以现代道德的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弟(悌)扩充到全社会的友爱。现在有一班青年却误解了这个意思,他并没有将爱情扩充到社会上,他却打着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帜,抛弃了他的慈爱的、可怜的老母;这种人岂不是误解了新文化运动的意思?
——陈独秀
史料二 “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还有一班人硬要拿他出来压迫现代人心,抵抗现代潮流,成了我们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
——陈独秀
史料三 胡适在倡导“整理国故”运动时说:“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
新文化运动与文化自信的承继关系
新文化运动与文化自信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文化自信与新文化运动都是推动理论创新的源泉,理论创新来自最基本的实践,也来自中华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是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创造条件,而文化自信为中国共产党更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二者都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道路的基础上,都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D [材料认为新文化运动不但没有全盘否定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据此可以判断该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旧文化,故D项正确。]
PAGE
-
1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