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教师用书独具)
[知识体系概览]
[主题归纳整合]
主题一 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1.相同点
(1)社会性质: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社会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最主要的矛盾。
(4)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
2.不同点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目标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前途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范畴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主题二 比较辛亥革命与国民革命
1.不同点
辛亥革命
国民革命
背景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领导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
革命成果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群众基础
仅依靠革命党人,缺乏群众基础
工农运动发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相同点
(1)社会性质: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2)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3)作用: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4)结果:失败。
(5)失败原因: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破坏;主观上,革命领导者的软弱妥协或错误方针。
主题三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时期的领导作用
1.政治: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政治主张,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组织:积极帮助和促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把国民党改组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并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宣传党的纲领,开展工农运动,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3.群众运动:大革命的特点之一就是群众运动。中国共产
党积极领导和发动工农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基础,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战争。
4.军事: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建立了革命武装,创办了黄埔军校,在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政治制度。在北伐战争中,共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主题四 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
1.从中国的国情认识到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中国的社会现实。
2.从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受挫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认识到必须联合农民阶级和其他阶级,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于是进行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从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中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国民革命运动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错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4.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在创建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毛泽东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探索出了中国式的革命道路。
5.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遵义会议是在没有共产国际参与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组织、路线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主题五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1927—1936年国共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
PAGE
-
1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
标
解
读
时
空
坐
标
1.搜集五四运动的部分史料和视频,从“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五四运动爆发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2.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3.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史实,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4.掌握国民革命的史实,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知识点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过程
阶段
时间
中心
口号
主力
斗争形式
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起
北京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学生
学生集会、游行、示威
第二阶段
6月3日起
上海
—
工人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3)结果
①北京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
②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5)意义
①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②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③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④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马克思主义传播
(1)开始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后。
(2)宣传中心:北京与上海。
(3)概况
①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②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把一批经历过五四运动洗礼的优秀青年组织起来。
③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④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知识点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2)阶级基础: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3)组织基础:1920年初,陈独秀和李大钊最早提出并推动在中国建立共产党,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先后建立。
(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诞生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1)时间:1921年7月23日。
(2)地点:上海,大会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
(3)出席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及共产国际代表。
(4)内容
①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②确定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③选举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3.影响
(1)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和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知识点三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兴起: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条件
①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2)实现标志: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2.北伐战争
(1)条件
①政治基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国民革命席卷全国。
②政权基础: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
(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势力。
(3)过程: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4)影响: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国民革命的失败
(1)原因: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加剧,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的活动日益猖獗。
(2)标志
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②七一五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
(3)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由国共合作发动的国民革命宣告失败。
1.阅读教材图片“1919年5月5日,上海《新申报》为五四运动爆发印发的‘号外’”:这份报刊有什么价值?
提示:1919年5月5日,上海《新申报》印发号外,专门报道4日学生运动的情况。对公众及时了解学生运动的原因和内容起了重要作用,对研究五四运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批注:
2.阅读教材P121“学思之窗”:请根据上述材料,进一步理解五四运动的意义,体会其时代价值。
提示:①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②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③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这是五四运动伟大意义和时代价值的集中体现。
批注:
3.阅读教材P122“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图:什么是“红船精神”?
提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批注:
4.阅读教材P122“学思之窗”:结合这段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当时是如何思考中国革命方向的。
提示:“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表明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确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强调要以革命的手段实现这个目标。这样,就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政党属性。
批注:
5.阅读教材P123“思考点”: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提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和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的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批注:
6.阅读教材P124“史料阅读”: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分析转变的原因。
提示:转变:从对立、攻击到决定党内合作。
原因:共产党人认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党;中国共产党尚未强大;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使共产党人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打倒列强及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孙中山愿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
批注:
7.阅读教材P124“国民革命军北伐路线示意图”:根据图示指出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对象、进军区域范围,并分析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对象:北洋军阀(或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进军主要区域:在我国南方(长江流域为主)。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原因:以国共两党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批注:
[思维导图]
五四运动的背景及特点
史料一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上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国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罗家伦:“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史料二 由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00万,增至战后的200万……文化斗争是中国现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的出版,标志着彻底反封建文化运动的开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史料三 观察如下漫画:
(1)根据史料一、二归纳五四运动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提示:背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解放运动(或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目的:“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2)史料三反映了五四运动怎样的特点?
提示:五四运动是一次各阶层广泛参加的群众性爱国运动。
1.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2)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3)阶级基础:中国无产阶级的进一步壮大。
(4)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5)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2.五四运动的四“新”特点
(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与,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1.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在国外。这说明五四运动( )
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
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
C.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
D.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D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国内的五四运动,因而材料认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在国外,故D项正确。]
2.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后,五四运动由最初的学生爱国运动发展为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这充分说明( )
A.上海是最早发生工人罢工的城市
B.五四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 [根据“全国性”“群众爱国运动”等信息,可知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选D项;A项中的“最早”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反帝反封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逐渐觉醒
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通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式知识精英群体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巨大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
(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使具有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爆发。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3)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的形式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
3.“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之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如有存也,请父告其子,姊告其妹……毋忘此国耻纪念日。”这集中体现了五四运动的( )
A.爱国精神
B.自由精神
C.民主精神
D.科学精神
A [根据材料“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毋忘此国耻纪念日”,可知这集中体现了五四运动的爱国精神,故A项正确;自由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均与材料“毋忘此国耻纪念日”不符,故B、C、D三项错误。]
4.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这一事件( )
A.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B.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促成第一个民主革命纲领的诞生
B [材料所述这一事件指的是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是国民革命,故C项错误;促成第一个民主革命纲领诞生的是中共二大,故D项错误。]
国民革命运动
史料一
史料二 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两党结成统一战线的结果。
——毛泽东
史料三 国共两党虽然存在差异,但是差异并没有成为双方合作的障碍,两党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从反帝反封建这个共同目标着眼,采取了立足当前、回避长远、协调求同、搁置差异的做法,最终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这是双方合作能够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许艳民《第一次国共合作及其历史启示》
(1)史料一图片反映了国民革命的什么特点?
提示:得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广泛支持,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大革命。
(2)史料二中的“巨大的成就”指什么?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成就:北伐的胜利进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原因: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根据史料三分析,第一次国共合作最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提示:搁置分歧、求同存异。
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影响及教训
1.特点
(1)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以两党合作为特征,形成了四个阶级的联合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4)革命军队:组建国民革命军,并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封建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
2.国民革命运动的历史意义
(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有重要作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3.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1)失败原因
①客观原因:国内外反动势力的破坏;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②主观原因:中国共产党尚年幼不够成熟,缺乏经验;陈独秀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2)经验教训
①要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②必须建立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团结一切革命阶层的革命统一战线。
③必须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
5.下图是1926年12月广东国民党党员的职业构成情况(据王奇生的《党员、党权与党争》整理而成)。这一现象( )
A.奠定了国民党改组基础
B.表明国民党已成农民党
C.是国共合作推动的结果
D.说明土地革命成果显著
C [据材料“1926年12月”可知此时处于国民革命时期,在国共合作的推动下,广泛发动工人、农民等,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革命形势发展,促使国民党党员的职业构成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
6.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 [A项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项对应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工农联盟策略,C项只是国民革命运动的前提,均应排除;D项是从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角度而言,符合题干要求,故选D项。]
PAGE
-
1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
标
解
读
时
空
坐
标
1.结合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等史实,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国民党统治在全国的确立及其性质。2.知道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确立及其意义。3.结合红军长征的过程,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红军长征的历程,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长征的意义。
知识点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宁汉合流:1927
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2)影响: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2.第二次北伐
(1)目的:讨伐张作霖。
(2)主要事件
济南惨案
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挠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
皇姑屯事件
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
改旗易帜
1928
年底,张学良全国通电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
(3)影响: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3.经济上: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发展
原因
①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②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表现
纺织、面粉及新兴部门如化学、橡胶、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曲折: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聚敛财富,使民族工商业发展受阻。
知识点二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南昌起义
(1)原因
①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②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用武装起义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2)过程
①1927
年8
月1
日,周恩来、贺龙等率起义军占领南昌城。
②起义军撤出南昌,南下广东,在潮汕地区失败后,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转战湖南;另一部分转移到海陆丰地区。
(3)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
(1)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
(2)内容
①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②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③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④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3.秋收起义
(1)时间:1927年9月。
(2)经过:毛泽东组织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进攻长沙途中受挫,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4.井冈山道路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1927年10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井冈山会师:1928
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3)影响
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②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5.政权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
(1)建立:1931年11
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毛泽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2)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6.土地革命
(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
(2)作用:农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
知识点三 红军长征
1.原因:由于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
“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过程
(1)开始:1934
年10
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2)转折:遵义会议。
①召开:1935
年1
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②内容: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③历史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胜利
①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②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3.意义
(1)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2)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这张老照片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仪式。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组成与武汉国民政府对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典礼在南京举行,典礼上,蔡元培代表国民党中央党部授印,胡汉民代表国民政府受印。但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抛弃孙中山三大革命政策,继续“清党”,建立了一党专政统治。请问: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是什么?
提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
批注:
2.阅读教材P126“思考点”:南京国民政府发动的“北伐”与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有何不同?
提示:①革命的领导力量不同,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创立革命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共同领导;1928年“北伐”由南京国民政府领导。②目标不同:国民革命时期“北伐”的目标是反帝反封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是讨伐军阀张作霖,统一全国。③性质不同:国民革命时期“北伐”的目标是各革命阶级联合起来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是新军阀向旧军阀争夺地盘和统治权的战争。
批注:
3.阅读教材P131“学习拓展”:为什么说南京国民政府只是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提示:①在国民政府内部存在许多派系,各个派系之间存在明争暗斗的状况,其内部并不统一。②当时存在很多地方实力派,如广西的白崇禧和李宗仁、山西的阎锡山等,这些地方实力派都有不同的帝国主义势力暗中支持。③当时存在着一定力量的工农武装割据。④存在着大量的帝国主义势力,帝国主义在中国设立的租界依然存在,行使独立的政治经济、司法等权力,特别是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的势力。因此,南京国民政府只是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批注:
4.阅读教材P128“史料阅读”:
说明毛泽东选择将“红旗子”插在井冈山的历史背景、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大历史意义及启示。
提示: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武装夺取城市受挫,转向农村建立根据地。
意义:开创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启示: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才能发展。
批注:
5.阅读教材P129“学思之窗”:结合相关史实,思考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的意义。
提示: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有利于打破国民党对农村根据地的经济封锁。
批注:
6.阅读教材P131“问题探究”:说说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提示:内涵: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为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最显著特点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意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批注:
[思维导图]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形成及影响
史料一 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利用危急时刻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
史料二 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数次的斗争。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
——李立三《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
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
史料三 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比往常年,共产党军来到了,又分谷子又分田。过新年,过新年,你拿斧子我拿镰,高举红旗开大会,工农翻身掌政权。
——
1928年的歌谣
史料四 80年前,毛泽东同志……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确立了我们党依靠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群众路线,培育了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
——李长春在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革命选择“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必然性。
提示:中国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落后、反动统治力量薄弱。城市资本主义发展薄弱,工人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所以,依据中国国情,不能选择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
(2)对比指出史料二中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结合所学分析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
提示:不同主张: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李立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历史地位: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最初党中央否认其正确性,后来全党接受其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城市中心道路最初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党中央推行的冒险主义政策,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后该道路被放弃。
(3)史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有何意义?
提示:现象: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把土地分给农民,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意义:农民为巩固土地革命的成果,积极组织起来,保卫和巩固红色政权。
(4)根据史料四,分别举例说明井冈山精神“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敢闯新路”:抛弃“城市中心论”,开创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依靠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调动一切反封建的因素参与革命道路。
全面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含义:“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原因: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具体表现在:
①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②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城市中敌人的力量相对强大,而农村中敌人统治力量薄弱,易于突破。
③国民革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深刻的影响,全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易于组织发动。
(3)关系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前提条件。
②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核心内容,是发动群众支持革命战争、巩固根据地的法宝。
③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
④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赖以发展的战略基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依托和基础。
(4)意义
①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②从理论指导上阐明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1.毛泽东曾对一个外国来访朋友说过:“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下列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发动了南昌起义
B.红军长征取得胜利
C.召开了遵义会议
D.开辟了井冈山革命道路
D [材料中毛泽东谈到的“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指的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而“孵出小鸡”则是指中国共产党挽救革命并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故选D项。]
2.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主要取决于( )
A.中国农村人口多
B.中国革命的发展趋势
C.敌人在农村的力量薄弱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D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造成了城市敌人力量强大而农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状况,同时也加剧了各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和相对分散,客观上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发展。]
长征精神
史料一 前面的部队还有野菜、树皮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更苦。没有能吃的野菜,就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脱下来,还有马鞍子,煮着吃。
——摘编自石仲泉《长征行》
史料二 在万里长征中,红军将士在装备低劣、衣衫单薄、食不果腹的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士气高昂,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攻关夺隘,谱写了一曲曲革命英雄主义的凯歌。
——摘编自李平《简论长征精神及意义》
史料三 长征这段世所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的远征,其背后深藏着信仰、精神的价值作用和巨大力量的奥秘。可以说,认识长征就是在认识人类自己,就是在认识人的精神存在的价值,就是在感悟人们实践所具有的文化创造力。
——摘编自邓一非《长征精神与文化创造力》
史料四 长征是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
长征精神就是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信念;就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充满乐观,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就是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这种精神,成为中国革命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称誉的“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指的是( )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红军长征
D.挺进大别山
C [注意题干材料“《红星照耀中国》”“远征”。美国记者斯诺在红军长征胜利后,到陕北采访毛泽东,写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故选C项。]
4.从图一到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可以提炼出( )
A.五四精神
B.井冈山精神
C.长征精神
D.抗战精神
C [由图片中关键词“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过草地”可知,此反映的事件是红军长征,因此体现的是长征精神,故选C项。]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