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2课时,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2课时,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4 14:4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 年级 语文 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小组 编号 周 号
课题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 目标 1.掌握“慨叹、渺茫”等字词的音形义。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内容,学习驳论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目标2
学 习 内 容 学法指导 知识链接
听一听,知识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慨叹( ) 玄虚( ) 脊梁( )( ) 前仆后继( )
摧( )残 污蔑( )( ) 搽( ) 诓( )骗
渺茫( )
2、词语解释
怀古伤今:
玄虚:
为民请命:
前仆后继:
不足为据:
读一读,思考问题
1.朗读课文,本文的批驳的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在文中勾画出来。
2.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反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错误观点,也可以针对论据和论证过程。读课文3-5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3.试分析6-8段的论证思路 。思考: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三、议一议,讨论问题
我发现的新问题:

.

四、展一展,释疑解惑
五、练一练,能力提升
请用“听一听,知识积累”1、2小题中的三至四个词语,写一段语意连贯的话。 学法指导一:
注意书写快速、正确、美观。
学法指导二:
1.边读课文,边参考课下注释或查字典,把生字音注到导学案上;
2.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会的圈出来,组长负责检查组员独学情况;
3.通过不同的语气、语调、语速,读出感情。可以在需要重读的词语下面加点,在需要停顿的地方画斜线,在需要拖长声调的地方画破折号,用升降号标出语调。
学法指导三:
步骤1组长组织全组成员对所有问题排查交流;
步骤2已完成同学对未完成同学讲解(红笔补充纠正);
步骤3有疑问同学向其他学生发问,共同解决;
步骤4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准备展示内容与方式。
学法指导四:
展示分工:A明确展示任务及职责;
B.组员熟记需展示内容;
C.听展者作好记录。
要点记录
A、用黑色水笔内容要点;
B、书写工整,规范美观。
学法指导五:
当堂完成,如有时间可展示。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2. 议论文的文体知识(1)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2)议论文三要素及其定义:
论点:作者所持的见解(需要证明什么)
论据:用于证明论点的材料(用什么证明)
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怎样证明)
论据两种基本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3)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4)论证方式:
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5)议论文结构:
纵贯式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并列式结构:文章的层次、段落、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
递进式结构:就是“层层深入”式,它采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的论证方式,从而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地把道理说深说透。
九年级 年级 语文 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小组 编号 周 号
课题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 目标 1.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本文犀利泼辣的语言风格。
2.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自信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重点目标1,难点目标2
学 习 内 容 学法指导 知识链接
听一听,知识积累 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地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理想,---高尔基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3、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读一读,思考问题
1.文章开头连续列举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

2.文章最后一句话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与上文中的哪些话相呼应?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3.读下面的文字,思考问题。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做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盖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文中提到了四种“中国的脊梁”,你知道历史上那些人物具有这样的品行?为本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凌辱,九一八事变又在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悲观论调甚嚣尘上。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力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评:“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这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文章,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几十年过去,中国早已屹立于世界民主之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请你举一个体现当代中国富有自信力的例子,并说一说自己今后应该怎样做。
三、议一议,讨论问题
我发现的新问题:

.

四、展一展,释疑解惑
五、练一练,能力提升
请以“逆境是否有利于人的成长”为论题,在小组内,组织一次小型辩论会,学习如何确立自己的观点和反驳对方的观点。 学法指导一:
读书在于日积月累
学法指导二:
1.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会的圈出来,组长负责检查组员独学情况;
2.通过不同的语气、语调、语速,读出感情。可以在需要重读的词语下面加点,在需要停顿的地方画斜线,在需要拖长声调的地方画破折号,用升降号标出语调。
学法指导三:
步骤1组长组织全组成员对所有问题排查交流;
步骤2已完成同学对未完成同学讲解(红笔补充纠正);
步骤3有疑问同学向其他学生发问,共同解决;
步骤4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准备展示内容与方式。
学法指导四:
展示分工:A明确展示任务及职责;
B.组员熟记需展示内容;
C.听展者作好记录。
要点记录
A、用黑色水笔内容要点;
B、书写工整,规范美观。
学法指导五:
当堂完成,如有时间可展示。
1.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1)事实论据: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一是从生活中积累,二是从阅读中积累。 )
选用事实论据要注意:?①典型性。古今中外的都可以。是大多数人所知道的,最起码是登过报纸上过电视的 。②新颖性。 ③论据的表述要准确,叙述要概括,能证明论点即可。
?(2)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选用的道理论据注意:①可以是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 ②要精确,不能篡改、歪曲。??③和论点有必然联系,能证明论点的。
2、写驳论文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要对准把子.用概述或摘引的方法鲜明的摆出对方的错误观点,使批驳有针对性。
要抓住要害。深入揭示对方错误的实质,指出对方观点的危害。
要选好角度。直接批驳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三种形式,研究对方的立论所在,找准突破点,驳倒对方。
要有理有据。批驳时,为了证明对方观点的错误,要用丰富、充实的事实论据和道理伦军为依据,有条理的加以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