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湖心亭看雪》 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湖心亭看雪》 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4 14:4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 年级 语文 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小组编号 周 号
课题 12.《湖心亭看雪》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一课时
学习 目标 学习本文运用的对比、白描手法;赏析课文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色。
欣赏雪后西湖美景,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重点目标1,难点目标2
学 习 内 容 学法指导 知识链接
听一听,知识积累 1.学生齐背描写西湖的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 —— 苏轼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杨万里
《题临安邸》 ———— 林升
《钱塘湖春行》 ——-- 白居易
识记字音:
更( )定 拏 ( ) 毳衣 ( )
雾凇( ) 沆砀 ( )芥 ( )
读一读,思考问题
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2)请自由诵读,读出节奏。
2.思考问题:
(1)分别找出文中写景、叙事、抒情的语句,探究作者是怎样处理它们的关系的。
(2)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具体分析。
(3)文中舟子对张岱有一句评价,是什么?怎样理解“痴”字?
三、议一议,讨论问题
我发现的新问题:
.
四、展一展,释疑解惑
练一练,能力提升
请运用对比、白描等手法描写一处秋天的景物,一百字以内。
学法指导一:
学生齐读知识积累中内容。
学法指导二:
1.写景角度可以从感官、对比、白描手法等方面分析。(白描是一种描写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特征,以简练朴质、不加渲染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2.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会的圈出来,组长负责检查组员独学情况。
学法指导三:
步骤1组长组织全组成员对所有问题排查交流;
步骤2已完成同学对未完成同学讲解(红笔补充纠正);
步骤3有疑问同学向其他学生发问,共同解决;
步骤4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准备展示内容与方式。
学法指导四:
展示分工:A明确展示任务及职责;
B.组员熟记需展示内容;
C.听展者作好记录。
要点记录
A、用黑色水笔内容要点;
B、书写工整,规范美观。
学法指导五:
当堂完成,如有时间可展示。
文体知识:
小品文:文体名,是散文的形式之一。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彩、语言优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等,都可以算小品文。它融议论、抒情和叙事于一体,篇幅短小,简练隽永。
作者名片: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明代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前未曾出仕,明亡后曾参加抗清义军。明末清初人,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与境,意趣深远。他的散文小品短小隽(juàn)永,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3.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出身于仕宦世家,曾在西湖一带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过着锦衣玉食、嬉戏游玩的贵公子生活。他对西湖熟悉无比。明朝灭亡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见大势已去,便隐居山中,专心著述,往昔繁华,都成梦幻。本文记“看雪”,只是作者“梦忆”中的一景
4.湖心亭:
在西湖中央,在湖心亭极目远眺,湖光尽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有“湖心平眺”之称。清乾隆帝在亭上题有匾额“静观万类”和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
5.西湖:
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西湖景区由以下景点构成。
一山(孤山)
两堤(苏堤、白堤)
三岛(阮公墩、湖心亭 、小瀛洲)
十景(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苏堤春晓、双峰插云、三潭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