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入门单元培优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入门单元培优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9-14 16:41:0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册
科学入门
单元测试(培优)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为探究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为什么把身体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这个问题,某同学做了一个模拟实验,并测得以下一组数据:
表面
2cm深处
4cm深处
6cm深处
干细沙的温度(℃)
26
24
22
20
湿泥土的温度(℃)
24
23
22
21
根据所测得的数据,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
A.干细沙深度越深温度越低????????B.干细沙随深度降温比湿泥土快
C.表面的湿泥土温度比干细沙的温度低???D.干细沙的温度总比湿泥土的温度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刻度尺的零刻度磨损了就不能再使用这把刻度尺了
B.测量时,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歪斜所致
C.一位同学测量黑板长度,四次测量结果完全一样,这说明他的结果完全没有误差
D.记录的测量结果只写了数字而未标明单位是无用的、错误的
3.如图,测量一圆纸片的直径,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
)
A.B.?C.D.
4.下列是小科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各选项中一致的是
(??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使用生锈的砝码
偏大
B
用量简测量液体体积时仰视读数
偏大
C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D
测量细铁丝的直径时,在铅笔上没有紧密绕细铁丝
偏大
A.A???????B.B??????C.C?????D.D
5.2019年鄞州区全面推广彩虹标尺,来调整课桌椅的高度,从而预防学生近视。小科利用“彩虹标尺”测自己的身高,四次结果分别为165.2cm,165.0cm,166.2cm,165.1c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彩虹标尺的最小刻度是1mm??????
B.165.0cm中最末一位数字“0”是没有意义的
C.几次结果有差异与测量的工具有关????
D.最终的测量结果应记作165.1cm
6.体温计水银面指在37.5℃上,某同学在未甩的情况下,分别量三位同学的体温,测得的结果第一次为37.5℃,第二次为38.5℃,第三次为38.5℃。则
(??
)
A.只有第一、二次正确??????
?B.第二次肯定正确,第一、三次一定错误
C.只有第一、三次正确???????
D.第二次肯定正确,第一、三次也可能止确
7.下列实验数据合理的是
(??
)
①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科学书的宽度183.6毫米;
②在10毫升试管中加热5毫升水;
③用100mL量筒量取5.26mL的食盐水;
④用普通温度计测得某液体的温度为25.62℃;
⑤用10mL量筒量取6mL的食盐水
A.①②????????B.②③④???????C.④⑤???????D.①⑤
8.在实验室里,同组的小菁不慎将一支水银温度计打破,亮晶晶的水银像珍珠一样洒落在实验桌上,若此时你在实验室,你应该
(??
)
A.坚持把实验继续做下去,不要受到这些水银的干扰
B.帮助小菁赶紧用手把这些水银捡起来交给老师
C立即报告老师,请老师及时处理
D.用纸盖上这些水银,下课再处理
9.走进实验室,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守则,以下行为合理的是
(??
)
A.边吃零食边做实验
B.随意闻气味
C.同桌在做实验的时候,我可以睡会儿
D.出现意外伤害事故,应立即报告老师
10.下表是小明用豌豆种子来研究影响种子萌发因素的实验记录。表中能形成对照实验的两个装置是
(??
)
装置
棉花
温度
培养皿
发芽情况

湿润
20℃
敞开
全部发芽

湿润
20℃
密封
不发芽

湿润
0℃
敞开
不发芽

干燥
20℃
敞开
不发芽
A.甲和乙??????B.乙和丙???????C.乙和丁??????D.丙和丁
11.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
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如果两次的测量方法都正确,且L1>L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材料膨胀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胀程度大
B.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降低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C.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
12.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将量筒平放且面对刻度线。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20mL,倒出部分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5
mL,则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
(??
)
A.肯定小于15
mL?B.肯定大于15
mL?C.肯定等于15
mL?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15
mL
13.下表为一些物质的凝固点和沸点,根据下表判断,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应选用
(??
)

水银
酒精
乙醚
凝固点/℃
0
-39
-117
-114
沸点/℃
100
357
78
35
A.酒精温度计??
?B.乙醚温度计??
??C.水温度计?
???D.水银温度计
14.“纳米管温度计”被认定为世界上最小的温度计。研究人员在碳上纳米管中充入液态的金属镓,当温度变化时,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金属镓液柱的变化就能读取温度值。这种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
30~490℃,可用于检测电子线路、测定毛细血管的温度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碳纳米管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B.碳纳米管的体积在
30~490℃的范围内变化很小
C.金属镓的体积在
30~490℃的范围内变化可忽略不计
D.该温度计虽然很小,但其量程却比体温计大
15.如图所示为巧测一高度为l的薄瓶的容积的示意图,用刻度尺先测出瓶底直径为d,瓶口向上倒入一定量水,测出水面高度为l1;然后再堵住瓶口,将瓶盖倒置测出水面离瓶底的高度为l2,则瓶子的容积约为
(??
)
A.??
?B.??
C.???D.
第15题图
第16题图
二、填空题(共7题;共22分)
16.如图表示了一种怀孕蜥蜴培养在不同温度下,所产幼仔的性别百分比。
(1)如果有10只蜥蜴出生于32℃的环境中,则雄性的数目最可能是________只。
(2)根据图示信息,请提出一种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下列要求将仪器对应字母填在横线上:
(1)用于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是________;
(2)用于取用固体粉末的仪器是________;
(3)用于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是________;
(4)用于加热其他装置的仪器是________。
18.?????
(1)图甲所示是人们常用的体温计,这种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规律制成的,图中体温计的读数是________℃。
(2)图乙用刻度尺测量某物体长度,该刻度尺分度值为________cm,物体长度为________cm。
19.甲、乙两同学想测量一卷筒纸的总长度。考虑到纸筒上绕的纸很长,不可能将纸全部放开拉直了再用尺测量。甲同学的方法是:首先从卷筒纸的标签上了解到,卷筒纸拉开后纸的厚度为d,然后测出卷筒纸内半径为r,外半径为R,则卷筒纸的总长度L为________。乙同学的方法是:首先测出卷筒纸内半径为r,外半径为R,然后拉开部分卷筒纸测出它的长度为L0,此时卷筒纸的外半径由一开始的R减小到R0,则卷筒纸的总长度L为________。
20.一根水银温度计连水银泡总长10厘米,最大刻度A处离顶部2厘米。将此温度计放入35℃的温水中,液面升到B处,B离顶部
6.2厘米,如图所示。再将此温度计放入40℃的热水中,液面升至离顶部3.2厘米处。此温度的最大刻度值是________,表示人体正常体温的刻度值位置距顶部________厘米。
第19题图
第20题图
第21题图
21.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甲同学的做法是: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
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
V2,计算石块的体积V2-V1
(1)如图所示,甲同学所用量筒的最小刻度是________,小石块的体积是________。
(2)甲同学下列操作,可导致测量结果偏小的是________。
A.石块浸入水中深度过大
B.放入石块后,仰视读数
C.投入石块,有水滴飞溅出来
D.改用粗线拴住石块
(3)另有一较大矿石,放不进量筒,因此丙同学利用一只烧杯,按图所示方法来测量矿石的体积。此测量方法测得矿石的体积,与它的真实值相比________(偏大、偏小或一样大)。
22.北方的冬天天气比较寒冷,房间内一般都要安装暖气片供暖。在房间暖气片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房间内的平衡温度将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研究表明,房间内暖气片和房内的温差与房间内外的温差之比保持不变。当外界温度为—23℃时,房间内的温度长时间保持13℃不变;当外界温度为—18℃时,房间内温度长时间保持16℃不变,则房间内暖气片的温度应为________℃。当房间内温度长时间保持25C不变时,外界温度为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共3题;共17分)
23.小文和小轩分别买了一件厚度相同的毛料和棉料衣服,两人在争论哪一件衣服更保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决定设计一个实验,在各自的家中用相同的烧瓶装有相同质量、初温相同的水,用各自的布料分别包着装有热水的密闭烧瓶,让它们自然冷却,利用温度计和手表测量两烧瓶水温变化相同时所花的时间情况。
(1)他们的实验方案中存在的明显问题是________。
(2)修改方案后测得温度与时间的数据如表,可知当其他条件相同时,________?(选填“毛料”或“棉料”)的保温性能较好。由此可以猜想:当有两件完全相同的毛料衣服与棉料衣服可选择时,在寒冷的冬天,你该选择的衣服是________衣服。
两烧瓶中水的温度变化T(℃)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20
毛料所包的烧瓶花的时间t(min)
0
6
15
25
37
54
74
99
150
棉料所包的烧瓶花的时间t(min)
0
10
25
40
57
77
102
130
150
(3)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当时的室温为________℃。
(4)除了采用测量降低相同的温度比较所用时间长短来比较布料的保温性能外,你还可以通过________来比较两种布料的保温性能,这里用到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
24.实验室用排水法测量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时,老师总是强调先要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
(1)“适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测量出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水量范围,其中最多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能使液面上升量程的水量;最少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量筒内最低液面满足________时的水量
(2)现有一块小石块(体积为15厘米)、两个100毫升的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细线水等。请选上述材料,设计用排水法粗略测量小石块体积的“最少水量”的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100毫升的量筒,用排水法能测出上题中小石块体积的“适量的水”可能有(???
)
A.5毫升
B.50毫升
C.80毫升
D.95毫升
25.下面是小范同学用普通温度计测量沸腾水温度的实验步骤。
(1)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B.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C.让玻璃泡和被测液体充分接触;
D.取出温度计;
E.观察温度计的读数;
F.整理仪器,检查实验结果,与估计值比较
请将这些步骤按正确顺序排列起来:________
测量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从26℃上升到100℃,若测量过程中一不小心玻璃泡接触到烧杯底部,测量值会___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
(2)小范发现,在同一个实验室里测量从同一个热水壶里倒出的热水的温度时,不同的小组得到的实验结果都不太一样。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小范突发奇想,有没有可能是温度计不准确呢?她查阅了一些资料,并且按照如下方法校验普通水银温度计:
⒈检擦温度计的玻璃部分是否有破损、刻度是否清晰,否则就得更换;
⒉用一个大烧杯盛放适量冰块,让它自然熔化,形成冰水混合物;
⒊将待校验的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冰水混合物中,读出此时示数为2℃;
⒋取另一个大烧杯盛放适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
⒌将待校验的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沸水中,读出此时示数为98℃
①若用该温度计测量实际温度为50℃的物体时,该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
②若测量某未知温度的物体时,示数为26℃,则该物体的实际温度为________℃?
四、解答题(共5题;共31分)
26.有一卷均匀的没有标注横截面的细铜线,无法将铜线拉直测量长度,请你选择合适的器材,测出这卷铜线的长度。要求写出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计算公式。
27.某同学欲用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
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1
C.用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排绕在笔杆上的圈数n
,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E.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
F.……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______,错误的步骤是________,改正后的步骤是________。
(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________。
(3)某同学在测量过程中,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
A.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
C.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
D.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
28.某中学有一个“温度计探究”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开展了有关温度计的专题探究。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得知17世纪时,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曾设计过一种温度计,其结构为:一根与麦秆粗细相当的玻璃管,一端与鸡蛋大小的玻璃泡相连,另一端竖直插在水槽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根据管内水柱的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相应的环境温度。为了探究“伽利略温度计”的工作过程,课题小组的同学按照资料中描述,自制了如图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A为一个小塑料瓶,B为饮料吸管,通过一个软木塞与A连通,管的下端竖直插在一个大水槽中,使吸管内外的水面有一高度差h。经过讨论,课题组精心设计了一份实验方案,并认真地进行实验探究:
(1)在不同温度下,课题组分别测出了对应的水柱高度h,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温度(℃)
17
19
21
23
25
27
高度h(cm)
30.0
24.9
19.7
14.6
9.4
4.2
相邻高度的高度差△h(cm)
5.1
5.2
5.1
5.2
5.2
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①水柱高度h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②若在不同的高度,吸管上刻有对应的温度值,则吸管上温度的数值从上往下看,上面的数值要________。(选填“大”“小”或“无法确定”)
③若对应的水柱高为
40.3厘米,则此时所对应的温度大约是________。
(2)若要提高此温度计的精确度,对该装置有何要求?(写出一点即可)________。
(3)现有一支刻度不准确但刻度线均匀的温度计甲,把它与一支标准的温度计乙对比后发现,
当乙的示数为20℃时,甲的示数为15℃;当乙的示数为80℃时,甲的示数为95℃。问:是否存在这样一个温度,使甲与乙的示数正好相同?如果存在,那么该温度是多少?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常用的卷筒纸是紧密地绕成筒状的,如图所示,小明同学想在不把纸放开的前提下,测量整卷纸的长度。他设计的方案如下:
(1)将同类纸折叠n层,用刻度尺测得总厚度为d,则单层纸的厚度为________。设纸的宽度为s,整卷纸的长为L,则纸筒的体积可表示为V=________。
(2)用刻度尺测得纸筒的外半径为R,内半径为r,则纸筒的体积可表示为V=________。
(3)由以上两式可整理得纸卷纸的长度可表示为L=________。
30.有一只刻度不正确但是刻度均匀的温度计甲,将它与一只标准的温度计乙对比后发现,当乙的示数为
20℃时,甲为
14℃;当乙的示数为
80℃时,甲为
78℃,则:
(1)当甲的示数为-2℃时,乙的示数为多少?
(2)是否存在这样一个温度,甲与乙的示数相等,若存在,请计算此示数为多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册
科学入门
单元测试(培优)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D
【解析】A、由图表数据分析可知,干细沙子表面温度高,越往深处,温度越低,A说法正确。
B、干细沙子表面温度26℃,6厘米深处20℃,而湿泥土6厘米处温度21℃,所以干细沙随深度降温比湿土快,B说法正确。
C、湿泥土表面24℃,干细沙表面温度为26℃,所以表面的湿泥土温度比干细沙的温度低,C说法正确。
D、干细沙子6厘米深处20℃,而湿泥土6厘米处温度21℃,干细沙温度并不总比湿泥土的温度高。D说法错误。
2.D
【解析】A、刻度尺的零刻度磨损了,可以使用其他没有磨损的刻度线,故A错误;
B、测量时,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歪斜所致,产生的差异是错误而不是误差,故B错误;
C、一位同学测量黑板长度,四次测量结果完全一样,也不能说明完全没有误差,故C错误;
D、记录的测量结果只写了数字而未标明单位是无用的、错误的,故D正确。
3.
D
【解析】AB、在A和B中,只靠感觉寻找纸片的直径是不可靠的,故A、B错误;
CD、使用三角板、刻度尺和桌面的组合测量圆纸片的直径时,下面桌面的边线要与刻度尺的某条刻度对齐,故C正确,而D错误。
4.
D
【解析】A、如果物体的质量是11g,只要放上一个10g的砝码和1g的游码即可平衡;当砝码生锈后,由于它的质量增大,所以放上这个砝码后可能天平就平衡了,而不用移动游码,那么测得的质量就是10g,所以会偏小,故A错误;
B、测量液体体积时,如果仰视读数,那么测量结果会偏小,故B错误;
C、测量沸水的温度时,如果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那么温度计的示数会迅速下降,使测量结果偏小,故C错误;
D、如果铁丝排列较为松散,那么测得的长度=头发丝直径和+空隙和,从而使测量结果偏大,故D正确。
5.
D
【解析】A、四次测量结果只有一位小数,那么个位上的单位“cm”就是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故A错误;
B、165.0cm中最末一位数字“0”是估读数字,根据它可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cm”,故B错误;
C、几次测量结果的差异除了可能与测量工具有关,还与测量人的经验和测量熟练程度有关,故C错误;
D、小科的身高为:

故D正确。
6.
D
【解析】原来体温计的示数为37.5℃,第一次测量后示数不变,仍为37.5℃,因此第一次示数可能正确;
第二次的示数为38.5℃,水银面上升了,因此第二次示数肯定正确;
第三次的示数仍为38.5℃,示数没有变化,那么第三次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故D正确,而A、B、C错误。
7.
D
【解析】①对于183.6毫米这个测量结果,“3”对应的单位是毫米,“6”是估读值,符合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要求,故①合理;
②使用试管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所以10毫升试管中加热水的体积在3毫升左右,故②不合理;
③用100mL量筒的分度值一般为1ml,因此量取5.26mL的食盐水,测量误差较大,故③不合理;
④普通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所以测得某液体的温度不可能精确到25.62℃,故④不合理;
⑤用10mL量筒量取6mL的食盐水,量程和分度值都比较合适,故⑤合理。
所以记录数据合理的是①⑤。
8.
C
【解析】A、水银在空气中会挥发,吸入人体会中毒,故A错误;
B、人体不能直接接触水银,否则会造成中毒,故B错误;
C、老师具备专业知识,知道如何进行安全处理,所以要报告老师,故C正确;
D、用纸盖住水银也不能保证同学们的安全,故D错误。
9.
D
【解析】A、在实验室中,很多药品具有毒性和腐蚀性,如果吃零食,喝水,很可能造成误食,故A不合理;
B、很多药品发出刺激性气味,甚至有毒,所以不能随便闻安全性未知的药品的气味,以防中毒,故B不合理;
C、同桌在做实验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辅助,并且注意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故C不合理;
D、实验过程中如果出现意外,造成伤害事故,要及时报告老师,故D合理。
10.
A
【解析】通过分析该表格,可知小明设置的对照实验中甲和乙不同的变量是空气(敞开、密封);乙和丙有两个变量,一个是空气(敞开、密封),另一个是温度
(20℃、0℃);乙和丁有两个变量,一个是空气(敞开、密封),另一个水分(湿润、干燥);丙和丁有两个变量,一个是温度(20℃、0℃),另一个水分
(湿润、干燥),因此有唯一变量的只有甲和乙。故选A。
11.C
【解析】A、如果两种物质的膨胀程度相同,那么两个温度下测得的结果应该是相同的;因为L1>L2

所以L2B、因为升高相同的温度时乙的膨胀程度小,那么降低相同的温度时乙缩小的程度也小,因此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降低相同温度后乙的长度大于甲的长度,故B错误;
C、因为升高相同的温度时乙的膨胀程度小,所以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故C正确;
D、综上所述,故D错误。
12.
B
【解析】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20mL,说明初次读取的数据是准确的;倒出部分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5
mL,俯视读数会导致读取的数据偏大,即剩下的液体体积小于5ml;所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会超过15ml;故B符合。
13.
A
【解析】我国一年四季的最高温度在40℃左右,最低温度在-50℃左右。如果使用液体温度计测量,那么它的沸点要高于40℃,凝固点要低于-50℃。分析表格发现,酒精的沸点70℃,凝固点是-117℃,正好符合这个要求,故A符合题意。
14.
C
【解析】A、“碳纳米管温度计”是液体温度计,所有液体温度计的测温原理都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这种温度计测量的范围为从30℃到490℃,此范围内纳米管的热胀冷缩要很小才能不影响测量结果,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金属镓的体积在30℃到490℃之间随温度变化很小,但我们还要通过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它液柱的变化读取数值,绝对不能忽略不计,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纳米管温度计”的量程是30℃~490℃,而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所以它的量程比体温计大得多,故D正确不合题意。
15.
C
【解析】酒瓶的底面积为
瓶中水的体积V水=Sl1=

瓶中空气体积V空=Sl2=

酒瓶的容积为V瓶=V水+V空=
+
=

二、填空题
16.(1)10?
(2)温度是影响幼仔性别百分比的因素或温度越高,雄性幼仔的比例越高。(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解析】(1)读图分析可知:在32℃的环境中,所产幼仔雄性性别比为100%,所以如果有10只蜥蜴出生于32℃的环境中,则雄性的数目最可能是10只。
(2)猜想应根据问题来提出,所以必须是温度与所产幼仔的性别百分比的关系。如温度越高,蜥蜴所产幼仔中雄性占的百分比越高或温度是影响幼仔性别百分比的重要因素等。
17.(1)H
(2)G
(3)I
(4)F
【解析】(1)用于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是量筒,即H;
(2)用于取用固体粉末的仪器是药匙,即G;
(3)用于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是试管,即I;
(4)用于加热其他装置的仪器是酒精灯,即F。
18.(1)热胀冷缩;36.5
(2)0.1;1.60
【解析】(1)图甲所示是人们常用的体温计,这种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那么图中体温计的读数是:36℃+0.1℃×5=36.5℃;
(2)根据图乙可知,每个大格表示1cm,每个大格中有10个小格,因此分度值为:1cm÷10=0.1cm。物体长度的准确值为:8.6cm-7cm=1.6cm,估读值为0.00cm,因此物体的长度为:1.6cm+0.00cm=1.60cm。
19.

【解析】(1)设卷纸的宽度为h,
卷纸的体积为:V=Sh=(S大-S小)h=(πR2-πr2)h=π(R2-r2)h;
卷纸拉开后是一个长方体,
那么卷纸的长度;
(2)原来卷纸的横截面积为:S=π(R2-r2);
长度为L0的卷纸的横截面积为:S'=π(R2-R02);
根据:得到:;
解得:

20.
42℃;5
【解析】当温度达到最大值时,液面距离顶部还有2cm,
根据公式得到:;
解得:t=42℃;
(2)当t=37℃时,
根据公式得到:

解得:L=5cm。
21.(1)10mL;20cm3
(2)B,C
(3)偏大
【解析】(1)由图知50mL被分成5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大小是10mL,所以量筒的最小刻度为10mL;小石块的体积为130mL-110mL=20mL=20cm3;
(2)A、石块的体积与石块浸没在水中深度无关,A不符合题意;
B、放入石块后,仰视读数
会使读数偏小;
放入石块后,俯视读数
会使读数偏大,B符合题意;
C、投入石块,有水滴飞溅出来
,会使石块和水的总体积偏小,石块的体积偏小,C符合题意;
D、改用粗线拴住石块会使块和水的总体积偏大,石块的体积偏大,C符合题意。
(3)矿石从烧杯的水中取出时,矿石上带走一部分水,向量筒中所加水的要比矿石的实际体积大,才能到达矿石和水的总体积的刻度线。
22.67;-3
【解析】设暖气片的温度为T1,由“房间内暖气片和房内的温差与房间内外的温差之比保持不变”可列式:
?解得T1=67℃
设外界温度为T2。
解得T2=-3℃
三、实验探究题
23.(1)没有控制布料的厚度和环境的温度相同
(2)棉料;棉料
(3)20
(4)测量相同的时间内温度的变化;转换法
【解析】(1)他们的实验方案中存在的明显问题是:没有控制布料的厚度和环境的温度相同。
(2)根据表格可知,当温度都降低到20℃时,毛料用了99min,而棉布用了130min,因此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棉料的保温性能更好。由此可以猜想:当有两件完全相同的毛料衣服与棉料衣服可选择时,在寒冷的冬天,我该选择的衣服是棉料衣服。
(3)根据表格可知,当水的温度达到20℃时就不在降低了,因此当时的室温为20℃;
(4)除了采用测量降低相同的温度比较所用时间长短来比较布料的保温性能外,还可以通过测量相同的时间内温度的变化来比较两种布料的保温性能,这里用到的科学方法是转换法。
24.(1)恰好全部浸没或刚好漂浮
(2)方法一: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放入量筒1底部,在量筒2内倒入一部分水读出水的体积V0,把量筒2内的水缓缓倒入量筒1内,当水恰好浸没小石块时,停止滴水,读出量筒2内剩余水的体积V1,此时量筒1内的水量V2即为最少水量,求出最少水量V2=
V0-V1。(水面接近恰好浸没小石块时用胶头滴管加水更准确);
方法二: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放入量筒底部,然后将水慢慢倒入量筒中,当量筒中水面恰好浸没小石块时,取岀小石块,此时量筒里水的体积,就是该小石块的最少水量。
(3)A,B,C
【解析】(1)适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测量出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水量范围,其中最多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能使液面上升量程的水量;最少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量筒内最低液面满足恰好全部浸没或刚好漂浮时的水量;
(2)方法一: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放入量筒1底部,在量筒2内倒入一部分水读出水的体积V0

把量筒2内的水缓缓倒入量筒1内,当水恰好浸没小石块时,停止滴水,读出量筒2内剩余水的体积V1,此时量筒1内的水量V2即为最少水量,求出最少水量V2=
V0-V1。(水面接近恰好浸没小石块时用胶头滴管加水更准确);
方法二: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放入量筒底部,然后将水慢慢倒入量筒中,当量筒中水面恰好浸没小石块时,取岀小石块,此时量筒里水的体积,就是该小石块的最少水量。
(3)小石块体积(体积为15厘米3),5毫升、50毫升、80毫升、95毫升的水放入石块浸没后的总体积分别为20毫升、65毫升、95毫升和110毫升,其中前面三个都没有超过量程,故选ABC。
25.(1)BACEDF;偏大
(2)50;25
【解析】(1)测量沸水的实验步骤为:
①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②选取适当的温度计,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③让玻璃泡和被测液体充分接触;
④观察温度计的读数;
⑤取出温度计;
⑥整理仪器,检查实验结果,与估计值比较;
因此正确的排列顺序为:
BACEDF?;
测量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从26℃上升到100℃,若测量过程中一不小心玻璃泡接触到烧杯底部,由于烧杯底部温度很高,所以测量值会偏大。
(2)①根据公式得到:
;
解得:t'=50℃;
②根据公式得到:;
解得:t=25℃

四、解答题
26.
实验器材:测量小段铜丝的长度用刻度尺,测量它的质量用天平;
实验步骤(1)剪取一小段铜丝,用刻度尺得其长度1;
(2)
用天平测量小段铜丝的质量测m;
(3)用天平测量这卷铜丝的总质量M。
计算公式:根据公式得到,这卷铜丝的长度:。
【解析】细铜丝的粗细一致,拉直后其实就是一个圆柱体,那么它的质量M=ρV=ρSL;截下来的小段铜丝的长度为l,它的质量为m=ρV'=ρSl;将两个式子左边得到:

也就是铜丝的质量和它的长度成正比,即整卷铜线的质量是小段铜丝质量的多少倍,总长度就是小段铜丝长度的多少倍。
27.(1)A;C;用绕在笔杆上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排绕在笔杆上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2)DBEC
(3)A,B,C
【解析】(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测量细铜丝的长度,即A;错误的步骤是C,即不应该用细铜丝的长度除以圈数;应该修改为:用绕在笔杆上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排绕在笔杆上的圈数n,
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2)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的过程为:
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1
E.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
C.用铅笔杆上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排绕在笔杆上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那么合理顺序应该是:DBEC;
(3)ABC、某同学在测量过程中,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有: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
,故A、B、C正确;
D、读数粗心,产生的叫错误不是误差,故D错误。
28.(1)降低;小;13℃
(2)要求玻璃管内径要细
(3)存在这样的一个温度,此时甲乙的示数相同,该温度为35摄氏度
【解析】(1)①根据表格可知,水柱高度h随温度的升高而减低;
②因为水柱高度h随温度的升高而减低,即在温度计上标上刻度后,水柱的高度越小,刻度越靠下,示数越大,即上面的数值要小;
③当水柱高度为40.3cm时,比19℃时液柱升高:40.3cm-24.9cm=15.4cm;
那么此时对应的温度大约为:;
(2)若要提高此温度计的精确度,
应该使玻璃管的内径更细些;
(3)当甲和乙的温度相同时,根据公式得到:;
解得:t=35℃。
那么存在这样一个温度,这个温度是35℃。
29.
(1);Ls
(2)πs(R2﹣r2)
(3)
【解析】(1)将同类纸折叠n层,用刻度尺测得总厚度为d,则单层纸的厚度为。
设纸的宽度为s,整卷纸的长为L,则纸筒的体积可表示为V=Ls×=;
(2)纸筒的横截面积为:S=πR2﹣πr2
=π(R2﹣r2);
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V=Sh得到:
纸筒的体积V=π(R2﹣r2)s=
πs(R2﹣r2);
(3)同一个纸筒的体积相等,即:=πs(R2﹣r2);
那么纸卷的长度为:L=
?。
30.(1)解:甲在实际温度
20℃到
80℃之间的刻度格数:78-14=64

甲每格刻度表示的实际温度为:60/64℃
-2

14

16
格,则温差为
16×60/64℃=15℃
20℃-15℃=5℃
(2)解:设实际温度为
t
时,与甲的示数相同
(t-14)×60/64℃=(t-20),t=110℃
【解析】考点温度计的计算。温度计的分度值代表1℃即一个小格,首先要分析刻度不正确但是刻度均匀的温度计甲的分度值与一只标准的温度计乙的分度值之间的关系,当乙的示数为
20℃时,甲为
14℃;当乙的示数为
80℃时,甲为
78℃。那么温度计甲的示数从14℃变化到
78℃,变化了78℃-14℃=64℃,即64个小格,而温度计乙的示数从20℃变化到80℃,变化了80℃-20℃=60℃。故得出温度计甲的每一个小格所表示的实际温度为60/64℃。
(1)当甲的示数为-2℃时,-2℃

14
℃之间有
16
个小格,则温差为
16×60/64℃=15℃;
(2)若甲与乙两个温度计的示数相等,设甲温度计的示数为
t℃
时,乙温度计的示数也为t℃,对于甲温度计来说:t℃

14
℃之间有
(t-14)
个小格,则温度计甲的实际温度为(t-14)×60/64℃,对于标准的乙温度计来说:t℃

20
℃之间相差(t-20)℃,所以(t-14)×60/64℃=(t-20),t=110℃。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