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皇帝的新装 导学案(2课时,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9 皇帝的新装 导学案(2课时,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4 15:3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 皇帝的新装
教师寄语: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
【学习目标】
1.了解童话体裁的特点,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2. 通过语言和心理的描写来把握人物形象,认识生活中的美和丑、真和假、善和恶。
3.培养学生的诚实美德。
【学习重点】
通过语言和心理的描写来把握人物形象,认识生活中的美和丑、真和假、善和恶。
【学习难点】
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了解童话体裁的特点;反复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自主突破】
1.给加点字注音
滑稽(   )陛下( ) 头衔( )
骇人听闻(  ) 钦差大臣(  )
随声附和( )  炫耀( ) 
勋章(  )  称职(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不可救药:
②骇人听闻:
③随声附和:
④称职:
⑤炫耀:
3.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 (国家)作家 ,本文选自《 》。他的代表作有童话《
》 《 》《 》等。
4.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
、 和 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 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
【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独立思考下列问题。
5.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语句是哪一句?为什么骗术能步步行通?



6.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7.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8.这场骗局为什么是由一个小孩子来说出真相的?


【拓展延伸】
9. 如果你是《皇帝的新装》里的小孩,你会怎样?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么?你是怎么做的?说给大家听听。




【总结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品析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自主突破】
1.选字填空。
头(街 衔)__ _ (辨 辩)___ 别
(裁 栽)__ _剪 慷(慨 概)___
(腊 蜡)___ 烛 (急 及)___ 迫
2.关联词语使用恰当,表意明确的是
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 )不关心他的军队,( )不喜欢去看戏,( )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A.既 又 又 B.既 也 也
C.不但 也 也 D.不但 还 还
3.下面几句话应依次填入的一项词语是
(1)这两个骗子说,他们能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__________的布。 (要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
(2)“这布是__________的!精致的!”大臣们都附和着。
(3)这样,皇帝就在那个__________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
A.美丽 富丽 华丽 B.美丽 华丽 富丽
C.华丽 美丽 富丽 D.华丽 富丽 美丽
【合作探究】
4. 写大臣、官员和皇帝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场面相同,但写法各不相同,试就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进行比较。




5.文中的皇帝、大臣、骗子、百姓、孩子各是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6. 按要求品味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许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欢好看的新衣服。为了穿得漂亮,他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显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从词语的角度赏析)


②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7. 试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



【拓展延伸】
8. 你也用夸张的手法,想象一下“皇帝回宫以后会发生什么事”,续写《皇帝的新装》吧!




【总结反思】
秋天的怀念
第一课时
1.jī bì xián hài qīn hè xuàn
xūn chèn
2. ①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
②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③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毫无主见、一味盲从。
④能够胜任所担当的职务。
⑤在别人面前夸大自己。
3.丹麦 安徒生 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
卖火柴的小女孩 丑小鸭 海的女儿
4.丰富的想象 幻想 夸张 拟人
5.(1)“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2)骗子胡说那件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无能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而阿谀奉承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
6. 童话一开头就对皇帝嗜好新衣成癖极尽渲染,两个 骗子毫无顾忌、大胆行骗,竟在皇帝身上施展拳脚,正是抓住了皇帝的致命弱点。赋予奇怪特性的新装,不但迎合皇帝的虚荣,而且用以检验臣民,巩固统治,这样对皇帝就更具吸引力,骗局和皇权就结合起来。
7. 因为骗子说“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大臣们怕人说自己不称职,老百姓怕人说自己愚蠢,皇帝既怕被人说不称职,又怕被人说愚蠢,所以都不敢说真话了。
8. 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神奇的作用。说明了小孩子既天真又大胆、率真,从一个侧面反衬了成年人的自私和虚伪。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9.略
第二课时
1.衔 辨 裁 慨 蜡 急
2.B
3.B
4.三个场面类似而不同,情趣横生,刻画了皇帝和他的臣属丑恶可笑的嘴脸。①老大臣和官员察看织布的神态、动作各有不同。老大臣在惊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又一边称赞,“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而那个官员只是“看了又看”,并没进一步的动作。②心理描写也各有不同。写老大臣用祈使句,表示他的可怜和哀叹;写皇帝则多用疑问句,表示吃惊和怀疑;官员用疑问句,年轻得志自我怀疑。③语言描写 也各有特色。老大臣不仅反复称赞,而且答应要呈报皇上,表现了他的虚伪、自欺欺人,也再现他当时惶恐的心态。总之,三个人中对老大臣用了较多的笔墨描述。而对大臣的描述则是对皇帝的陪衬和烘托,揭露出整个宫廷,乃至整个社会说假话、互相欺骗、随声附和的恶习。
5皇帝:愚蠢昏庸、穷奢极欲、荒唐虚伪、自欺欺人、极端奢侈、不务正业。
大臣:虚伪奸诈,自欺欺人,明哲保身。
骗子:狡猾、善钻空子、行骗有术。
百姓:胆小怕事,人云亦云。
孩子:天真无邪、敢说真话。
6.①用“不惜”“所有”“都”“既不”“也不”“除非”等词语把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夸张到极点。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和爱慕虚荣。
②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既说明皇帝喜欢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也写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穷奢极欲,又为后文行骗作了铺垫。
7.①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夸张与想象:本文写出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写出皇帝和大臣们都甘愿受骗、并且骗人,最后写出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游行,构成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作用:无情地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们的愚蠢虚伪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②对比描写和心理描写。
童话最后把敢于说真话的孩子和说谎的皇帝、大臣、百姓们予以对比,突出孩子的天真、率性,以及大人们的虚伪、愚昧。在心理描写方面,作者主要刻画了皇帝、察看织布的老大臣和官员的心理活动,把他们内心的矛盾、挣扎以及虚伪分析得非常透彻,符合人物的个性。这样的描写,对刻画人物的形象非常有利。
8.示例:那个光着身子的皇帝在游行受到嘲笑后恼羞成怒,当场宣布:“谁再说坏话,立即处决!”结果四五十人被就地处死。从此,皇帝再不穿别的衣服。有一次,他的爱妃陪他喝酒,无意间讲了一句:“啊呀,把胸膛弄脏了!”就被打入了冷宫。另一次,一位大臣辞职后说:?再不用看不穿衣服的皇帝了。?也因犯了皇帝的禁令而被杀。有一次皇帝巡行京城,因为经过的街道多,说笑的老百姓也越多,皇帝竟杀了一千多个老百姓。有一个慈心的老大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想了一个办法,他对皇帝说:?您向来喜欢新衣服,还是另做一套新的换上吧!?可是皇帝硬说这套神奇的衣服永远不会旧,还把他关进了监狱。人们请求皇帝给予?言论自由,嬉笑自由?,皇帝一律拒绝。以后大家都对皇帝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但皇帝仍然疑心。他命令士兵,凡是有笑声的家里,都要把人抓出来杀掉,结果激起了人们的反抗,大家一起拥到皇帝跟前,撕他的肉,并大声喊:?撕掉你空虚的衣裳!?最后,连士兵也站在人民一边。皇帝就像被天上掉下的一块大石头砸在头顶上,身体一软就瘫在了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