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能力提升同步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一)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能力提升同步卷)解析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14 16:2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时间:4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分)
1.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后,重要官员的任免由议会多数党掌握,盛行任用私人。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 )
A.营私舞弊的政治乱象
B.分裂割据势力的出现
C.“天赋人权”思想的出现
D.国王的个人喜好受限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重要官员盛行任用私人,容易导致营私舞弊,A项正确。重要官员盛行任用私人与割据势力形成无关,B项错误;材料现象无法导致天赋人权思想的出现,C项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错误。
2.19世纪中后期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确立了由法律规定的以对文官的公开考试、录用、考核、监督、升降、奖惩、免职等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文官制度;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对这种制度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巩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
B.推动了英国社会的政治文明
C.有利于管理专业化科学化
D.大大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定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有利于巩固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有利于推动英国社会的政治文明;有利于管理专业化科学化;A、B、C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题干信息无法体现文官制度改革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应该是提高执政能力,D项错误,符合题意,所以选D项。
答案:D
3.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对英国文官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等。这一报告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
A.内阁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B.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C.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
D.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但当时的文官制度存在着许多的腐败和弊端,所以人们要求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这是进行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因此C项正确;A项错误,内阁制度发生变化不是此时期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且“根本变化”一词表述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不是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民众科学素养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不是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故正确答案为C项。
4.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化的大生产,导致政府主管事务的膨胀,政府除了管理治安、国防、财政、税收等传统事务外,还加强了对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新的社会事务的管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确立强大王权的必要
B.建立职业官僚体系的必要
C.政府职能扩张的需要
D.国家管理职能的扩展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后,为应对政府职能扩张和国家管理职能扩展,需要建立职业官僚体系,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C、D两项属于现象本身,故排除。
5.19世纪初,英国政府的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长期任职。英国设置文官旨在( )
A.保持政局的持续稳定
B.充分体现资产阶级的民主
C.学习中国的科举制度
D.切实落实主权在民的理念
【解析】根据材料“不受党派影响,长期任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文官的设置是为 了在政党更替的时候保持政局的稳定,A项正确。BCD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答案】A
6.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的官员任免制度实行的是“政党分肥制”,上台的执政党会大批更换政府的工作人员。后来英国采用了新型的文官常任制度,通过严格的考试录用文官,一旦录用,其任职终身化不受党派更替的影响。文官制度的确立(  )
A.容易导致政府官员腐败 B.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C.体现了英国政治的保守性 D.降低了英国民主化程度
【解析】文官制度的确立对政党统治来说是一个革新,并不是“拉帮结派”,而是考查官员的能力,这对政府工作效率而言是积极的,故选B项;A项与材料意思相悖,排除;材料反映英国政治的一大进步,排除C项;材料对民主化起积极作用,排除D项。
【答案】B
7.美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不包括(  )
A.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B.“恩赐官爵制”腐败至极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借鉴英国文官制度经验
【答案】B
【解析】“政党分肥制”导致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加速美国文官制度的产生,排除A项;“恩赐官爵制”是中古时期西欧出现的,不属于美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故B项符合题意;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职业官僚体系亟待建立,C项属于其影响,排除;英国最先建立西方文官制度,美国借鉴了其经验,排除D项
8.美国1883年颁布的《文官制度条例》规定,对文官录用实行公开竞争的考试办法,择优录取;定期考核,按能力和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些改革
( )
A.有违民主选举的精神
B.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
C.有利于良好政治环境的形成
D.为科举制的发展提供借鉴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文官制度条例》的规定可知,这些改革把竞争机制引入文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政府中的腐败现象,提高了文官的素质,激发了公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促进了文官的专业化及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有利于良好政治环境的形成,故C项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0.1852年屈维廉、诺斯科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格文官工作考核,以此作为文官晋升的依据等。报告为以后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准则。这一做法(  )
A.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B.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经济秩序
C.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遇到阻力
D.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
【解析】根据材料所述,英国通过考试的办法选取文官,有利于人才的选拔,结合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当时处于工业革命之后,故D项符合题意;垄断资产阶级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A项不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与经济秩序的建立无关,B项不正确;文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C项不正确。
【答案】D 
11.1983年美国联邦人事总署署长艾伦·坎贝尔教授来华讲学时曾说:“当我接受联合国的邀请来中国讲授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深感惊讶。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这是因为(  )
A.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 B.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中央集权制
C.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丞相制度 D.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秘密建储制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此处的文官制度对应中国古代科举制,可见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地方管理问题,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丞相制度问题,故C项不符合题意;清朝皇帝的传位制度实行一种秘密的建储制度,材料没有涉及秘密建储制问题,故D项不符合题意。
12.“光荣革命”后直到1832年议会改革前,在英国的一些选区,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为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这说明英国(  )
A.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 B.普选权的推行弊端众多
C.专制独裁有了新的土壤 D.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
【解析】通过题干中“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可知英国的民主制度建设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完善,故选D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之后,《权利法案》通过限制国王权力,确立了议会的权力,即国家最高权力中心在
【答案】D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6分)
13.(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1688年革命虽然提高了议会的权力,使其享有立法大权及财权,但是却保留了国王的行政大权,国王及大贵族继续掌握任命官吏的权力。结果,英国政府各级官职继续为贵族所垄断,买卖官职、贪污舞弊成为普遍现象,造成冗官多,效率低,工作混乱。18世纪国会曾多次进行改革,但收效甚微。19世纪,代表工业资产阶级要求的自由主义者极力主张改革,提出通过竞争考试录用文官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建议,但在1854年提交国会讨论时遭到以贵族议员为主的多数议员反对而未得到采纳。
在克里木战争期间(1853—1856年英俄战争),英国政府机构的混乱及工作效率之低下暴露无遗,亚伯丁内阁下台。1855年,帕麦斯顿就任内阁首相,迫于公众舆论压力实行改革。他未经国会讨论,径以枢密院的名义颁布了文官改革的第一个正式法令:在被推荐充任低级官职的候选人中进行考试选拔。这是一次温和的改革,这种考试与其说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不如说“只是为了淘汰那些不称职的人”。格拉斯顿内阁上台后继续推进改革,1870年颁布了文官制度的第二道枢密院命令:实行公开竞争考试,但同时又规定外交部及内务部除外,而且某些高级文官仍可以不经考试而直接由大臣任命。此后又经过不断改革、补充和修正,文官制度日臻完善。
——摘编自刘祚昌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过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得以推进的历史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6分)
答案:(1)特点:历时长;曲折性,渐进性;受内外因推动;以考试方式为主;借助枢密院的权力等。
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封建残余使政府机构弊端严重,效率低下;资本主义发展(或工业革命兴起发展),资产阶级,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极力要求实行政治改革;克里木战争暴露了政府弊病,激化了公众舆论;英国君主立宪制赋予枢密院一定的立法权等。(不少于三点)
(2)意义:提高了文官质量,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保障了国家政局稳定和政府政策的连续性;剥夺了贵族垄断官职的特权,巩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等。(不少于三点)
解析:(1)第一小问,材料“18世纪国会曾多次进行改革”“1870年颁布了文官制度的第二道枢密院命令”反映出历时长;材料“18世纪……收效甚微。19世纪……未得到采纳”“1855年……是一次温和的改革”“1870年颁布了文官制度的第二道枢密院命令”表明曲折性,渐进性;材料“在克里木战争期间……英国政府机构的混乱及工作效率之低下暴露无遗……迫于公众舆论压力实行改革”表明受内外因推动;材料“以枢密院的名义颁布了文官改革的第一个正式法令:在被推荐充任低级官职的候选人中进行考试选拔。这是一次温和的改革”体现出以考试方式为主和借助枢密院的权力。第二小问,材料“英国1688年革命虽然提高了议会的权力……但是却保留了国王的行政大权……买卖官职、贪污舞弊成为普遍现象”表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封建残余使政府机构弊端严重,效率低下;材料“代表工业资产阶级要求的自由主义者极力主张改革”表明资本主义发展(或工业革命兴起发展),资产阶级,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极力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材料“在克里木战争期间(1853—1856年英俄战争)英国政府机构的混乱及工作效率之低下暴露无遗”表明克里木战争暴露了政府弊病,激化了公众舆论;材料“以枢密院的名义颁布了文官改革的第一个正式法令”体现出英国君主立宪制赋予枢密院一定的立法权等。(2)根据材料“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文官制度的发展、行政效率、政府政策、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14.(13分)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明经科和进士科是其中常设的两个科目,要考什么科由读书人自己决定。明经虽易考但考上后一般不被朝廷重用很难做到大官;进士虽难考但考上后十分受重视且容易做到大官。所以说“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史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在英国,文官并不包括组成内阁的大臣,即与内阁共进退的“政务官”,而仅指“事务官”,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而非对政党活动的参与。他们构成了政府中所谓的“非政治”的分子,即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唐代科举考试的特点。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英国工业革命前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6分)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出现的必要性,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7分)
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明经科和进士科是其中常设的两个科目,要考什么科由读书人自己决定”,可见唐代科举制的特点是分科考试,形式多样;由表格可见分初试、二试、三试,程序规范;由材料“《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可见科举考试内容以儒家学说为主;由材料“答时务策三道”,可见注重时政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小问,唐代科举考试采用公开考试的办法,按考试成绩择优录取;而英国,由材料“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可见国王和权贵的恩赐。由材料“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可见依靠私人关系和个人情感。(2)第一小问,经济上,由材料“工业革命催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后,社会经济运行复杂,经济规模扩大,这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而原先的文官显然不适应需要;政治上,由材料“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而非对政党活动的参与……即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可见英国责任内阁制的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客观需要保持政府运行的稳定和常态。第二小问,由材料“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可见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由材料“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可见体现了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由材料“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可见加强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
答案:(1)特点:分科考试,形式多样;分初试、二试、三试,程序规范;内容以儒家学说为主;注重时政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区别:唐代科举: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英国:国王和权贵的恩赐;依靠私人关系和个人情感。
(2)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官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英国责任内阁制(君主立宪制)的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政党政治下首相及内阁大臣时有更替,需要保持政府运行的稳定和常态,所以形成了文官制度。
共同之处: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