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时间:4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分)
1.戊戌变法时光绪帝曾宣布科举一律废八股,改试策论;1901年清廷又下诏,乡会试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八股文的废除
A.有利于读书人脱离思维固化 B.直接导致新式学堂的普及
C.使中国实现了教育的近代化 D.标志着中国科举制的废除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股文文体有固定格式,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束缚读书人的思维,八股文的废除有利于读书人脱离思维固化,故A项正确。1904年癸卯学制颁行后才出现新式学堂,这有利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故BC项错误。中国科举制的废除是在1904年,故D项错误。
2.1905年开始,清政府每年一次举行游学(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毕业生考试,合格者分别“赏给”进士、举人。新学堂毕业生也得到相应的荣衔。1906年清政府颁布《举贡生员出路章程》六条,广开门路,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稳定了数以万计很难再进学堂的那部分士人。这些举措( )
A.彻底废除了科举取士制度
B.关注了新旧体制的衔接
C.使近代教育制度得以完善
D.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
【答案】B
【解析】解材料中清政府既照顾到新学堂毕业生,又对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关注了新旧体制的衔接,有利于社会稳定,故选B项;A、C两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清政府尽量安排原有举贡生员,不能体现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排除D项。
3.当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清政府逐渐失去了对乡村社会教化主体的控制,使得乡村社会的教化呈现出一种空前的失范状态,地方社会对中央的向心力于是逐步消失殆尽。据此,当时乡村教化结构的变化
A.最终使得科举制迅速瓦解 B.表明清朝中央集权开始丧失
C.直接导致清政府走向灭亡 D.凸显了晚清政治结构的变化
【答案】D
【解析】A选项表述错误,科举制度的瓦解是乡村教化结构变化的原因而是结果;B选项表述错误,早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地方督抚势力就已经慢慢崛起,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出现了东南互保,为此并非在1905年清朝的中央集权才开始丧失;C选项表述错误,辛亥革命才直接导致清政府灭亡;D选项符合题意,通过“地方社会对中央的向心力于是逐步消失殆尽”可以推知清朝晚期的政治结构的变化。
4. 据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统计:1906至1912年间,中国出现的新式学堂数量和入学学生人数均骤增近三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因为
A. 民族危机加剧激发了民族意识 B. 选官制度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
C. 民主革命浪潮推动了思想解放 D. 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清政府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转而全面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这些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出现,因此B选项正确。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与政策的变化有关,与民族危机、民主革命浪潮和民族工业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晚清选官制度是国家整个政治体制的一次大变革和大调整,其规模、深度、广度为前代所无。以下对这次变革的错误判断为( )
A.是清政府在面临各种复杂形势下作出的积极政治反应
B.改变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政体
C.不纯粹是政治舞台上的骗局和闹剧
D.是各种政治力量较量的结果
【答案】B
【解析】选官制度的改革不会改变清朝的国家政体,故B项说法与实际不符,A、C、D三项都是正确评价。
6.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相继颁发了一整套文官法,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负责制定政策,随内阁更替而变动;事务官负责执行政策,管理行政事务,不因内阁更替而变动。文官法的颁发
A.为复辟帝制做准备 B.规范了官员等级秩序
C.有利于政治近代化 D.推动了政党政治发展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不因内阁更替而变动”,可知民国初年的文官制度受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有利于政治近代化,故C符合题意;材料的文官法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后者不受内阁的变动而变动,未必附和复辟帝制,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等级,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与政党政治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7.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当时
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
【答案】D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题干中既有“留学生”,又有“进士、举人出身”等信息,可知此时中国教育新旧并存,D项正确。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排除A。“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实施的,B项错误。中国正式废除科举考试是在1905年,C错误。
7. 如图为“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证书上写着“卓士闳,年五十岁,男性。浙江省奉化县公民,应甲等公职候选人考试,经检核及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此证。”落款为“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二月”,并加盖各类印章。由此可知
A. 当时公务员的选拔有法可依 B. 国民政府任用私人现象禁绝
C. 北洋政府禁止女子参加考试 D. 北洋政府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可知,当时公务员选拔有法可依,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时期任用私人现象始终无法禁绝,B项错误;“中华民国三十六年”是1947年,不是北洋政府时期,CD两项错误。
8. 民国十年,孙中山发表演讲指出:传统西方宪法在政府机关采取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的制度仍有流弊,应该再加入考试权与监察权。这实质上反映了
A. 南京临时政府力图实行“五权宪法” B. 考试权与监察权是五权重心
C. 孙中山为实现民主政治继续探索 D. 传统文化与宪政思想并行不悖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即使到了“民国十年”,孙中山仍在为实现民主政治继续探索,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南京临时政府力图实行“五权宪法”,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考试权与监察权是五权的重心,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与宪政思想并行不悖,D项错误。
9.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句话的目的在于( )
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 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加强干部廉政建设,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所以答案选D项。
9.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句话的目的在于( )
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 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加强干部廉政建设,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所以答案选D项。
10.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湖南军阀何键(湖南醴陵人)选人是“非醴勿听,非醴勿用”,阎锡山(山西五台人)则是“学会五台话,就把洋刀挎”。这体现了
A.文官选任制度的随意性 B.军阀用人无视选任制度
C.宗法观念对中国的影响 D.国民政府没有统一全国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军阀重用家乡 人,无视国家选官制度,B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文官选任制度具有严密性,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域关系,不是血缘关系,C项错误;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D项错误。
11.从《公务员任用条例》到《公务员任用法》,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得以建立,这种文官选任制度具备了现代文官制度的根本特征,下列哪一项不是该制度对中国政治人事制度改革的贡献( )
A.一定程度上使公务员考试和任用有法可依
B.对于社会风气的好转和政治民主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C.在一定程度上为重才而用、提高工作效率制造了条件
D.它受其政权性质的制约和影响
【答案】D
【解析】A、B、C三项都是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意义,但D项是其特点,故选D项。
12.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其第二十一条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和实施( )
A.从源头上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高素质
B.对公务员队伍结构的变化影响不大
C.避免了腐败现象的滋生
D.极大地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答案】A
【解析】因为选拔人才的流程严格,所以有利于被选拔人员素质的提高,故A项正确;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极大地促进了公务员队伍结构优化,B项错误;腐败现象并没有因为考试录用制度的实施而得以避免,C项错误;女性地位与此制度的推行并无必然联系,D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6分)
1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材料二 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6分)
【答案】(1)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
(2)意义: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
【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一“清末新政……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统治危机、科举改革、新式学堂、留学潮、民国政治等方面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
(2)意义,根据材料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事制度、人才选拔、干部队伍等方面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
14.(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材料二 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5分)
【答案】(1)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
(2)意义: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
【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一“清末新政……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统治危机、科举改革、新式学堂、留学潮、民国政治等方面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
(2)意义,根据材料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事制度、人才选拔、干部队伍等方面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