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5710011582400七年级语文上导学稿
课 题:《诫子书》
课 型:新授课
第 周第 课时
教师寄语:贵而不娇,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诸葛亮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重点)
3、能有感情地背诵本文。(重难点)
学习过程:
一、前置自学
自学指导:自读课文三遍,整体感知课文,有独立的思考和理解。(10分钟)
第一遍: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不明白的词语,查字典解决,并做好标记。
第二遍: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第三遍:品读赏析。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语段,并用圈点勾画做好批注。
1.你对作者了解多少?请整理在下面。
2、整理生字
3、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从那两方面进行论述的?同学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个问题,要从原文中找依据。
二、研讨探究,合作交流
《诫子书》流传至今已1700余年,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全文只有短短86字,但却写得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本文的美点有哪些。请同学们以“本文好在 。原因是 。”的句式来回答。
三、拓展延伸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四、巩固训练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夫君子之行 ( ) (2)俭以养德 ( ) (3)非宁静无以致远 ( )(4)淫慢则不能励精 ( )(5)险躁则不能治性 ( )
(6)多不接世 ( )
2.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君子/之行 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4.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 。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
5.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此想到了哪些诗句?
6.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7.“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五、(课外链接:推荐阅读):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列女传》)
注: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舍近墓 (2)遂迁居市旁
2.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3.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
4.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六、自我评价
自主学习: 合作与交流: 书写:
附:答案
二、研讨探究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如,(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四、巩固训练
1.答案:(1)品德高尚的人 (2)用、凭借、依靠 (3)实现远大目标 (4)懈怠、懒惰 (5)陶冶性情 (6)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2.答案:(1)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2)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3)年华随着光阴逝去,意志随着岁月消磨。
3.【解析】选D。D项正确停顿应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4.答案:(1)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3)险躁则不能治性
5.这一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明确:(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6.这一问题在于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关系,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弄清本文的逻辑层次。
明确: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这一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五、课外链接
1.靠近、于是
2.孟母三迁
3.这个地方不适合教育孩子。
4.孩子的教育应重视环境的选择;环境对人很重要;近朱则赤,近墨则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