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5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5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15 11:2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1.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概述隋唐五代十国疆域的变化,能够按照时序论述该时期重要的史事。(时空观念)
2.能够正确解释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民族交融的两种主流方式,并进行正确的评价。(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
3.能够运用相关史料说明唐朝的区域开发,对唐末五代时期的藩镇割据进行辩证认识。(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4.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统一多民族进一步巩固发展的历史意义。(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一组同学展示
二组同学展示
含嘉仓遗址挖掘照片
含嘉仓仓储复原图
【设计意图】
利用大运河和含嘉仓的资料导入新课,给学生一种震撼。隋唐时期就能够开凿这么伟大的大运河,能够修建这样高水平粮仓,能够这么长久的保存粮食,让大家直观感受隋唐的神奇魅力,从而对隋唐的繁荣富庶有直观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成为课堂学习的良好开端。
通过同学们的精彩展示,你感受到什么?
是什么保障了隋唐时期经济的繁荣呢?
隋唐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大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先是有若干单一的民族内部统一的出现,如夏、商、周等族的最初形成。然后有地区性的多民族的统一,如战国七雄。然后有全国性多民族的统一,如秦、汉、隋、唐、元、明、清。隋唐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国家统一
【构建简单知识框架】
隋唐盛世
经济繁荣
民族交融
区域开发
五代十国
宋的统一
政治清明
......
藩镇割据安史之乱
隋唐统一
第一篇章:从隋唐盛世看统一
线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第二篇章:从民族交融看统一
第三篇章:从区域开发看统一
第四篇章
从藩镇割据看分裂
第一篇章:从隋唐盛世看统一
一、宏观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同学们阅读教材34-35页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叙述隋唐统治前期盛世局面并形成时光轴。
隋唐盛世时光轴
【核心素养解读】
这一环节学生能够将历史事件定位在特定的时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年表的方式对历史事件进行描述,达到了时空观念水平2的要求。
二、微观把握重要历史事件
用最简洁的语言解释“隋的统一”“贞观之治”“武周政治”“开元盛世”等历史名词?
也可以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诗歌、名言等。
【小组任务安排情况说明】
全班42名同学,平均分为6个小组,每组有7位学不同的同学组成。1、2号学习成绩比较优秀,是小组的学习标兵,一般安排有难度的问题提升能力。3、4、5号是中坚力量,能够回答基础性问题,一般安排中等难度的问题落实基础。6、7号是学困生,学习基础差,任务以鼓舞信心为主。
各小组内部提倡互帮互助,兵教兵共同提高。各小组之间展开竞争,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安排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同时注意各小组任务的大概均衡。体现了教学设计的精细化,也是因材施教的体现。
三组4号展示
隋朝自剪灭南陈后,疆域东起辽河、北抵大漠、西至敦煌、南据交趾(南方设置比景郡、象浦郡、海阴郡等三郡)。大业元年(605年)又吞并林邑,国土面积达427万平方公里,不久林邑复国,后又于大业五年(609年)吞并吐谷浑、伊吾,疆域达到极盛,国土面积约为467万平方公里。
----百度百科
四组4号展示
唐太宗
画像
贞观之治:贞观,唐太宗年号。626年至649年共23年。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政治比较开明,社会稳定;生产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力强盛,边境比较安宁。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太平盛世。
唐太宗名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子,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历史故事:玄武门之变
四组4号展示
武则天为什么在自己的
武周政治: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高宗去世后不久,废唐称帝,改国号周。基本沿袭贞观年间的政策,使唐朝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号称“贞观遗风”。
历史故事:武则天墓前无字碑
五组4号展示
武则天
画像
墓碑上为何不刻一字?
无非是功过是非由后人评说,这充分展示了她博大的帝王胸怀与气魄。
六组4号展示
唐玄宗
画像
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将唐朝统治推向历史上全盛时期,是继西汉前期之后又一盛世局面。
杜甫《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核心素养解读】
隋唐时期在国家统一的基础上,前期的统治者政治清明,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的政治前提。经济的发展和国力强盛,反过来维护了国家统一。这体现了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基本原理。学生能够将唯物史观自觉运用于历史学习、探究中,并将其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这达到了唯物史观水平3和4的要求。
第二篇章:从民族交融看统一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对中国疆域的开发和中华文化的繁荣都起重要作用。请问同学们,为什么民族融合而改为民族交融呢?
民族交融就是不同民族杂居一处的现象不断增多,族际之间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频率不断增加,心理上的亲近感不断增强,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的联系逐渐紧密,共同心理认同逐渐产生。其结果就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共同性因素增加。
——杨须爱在《“民族交融”的科学内涵及实践意义》
民族融合是两个以上的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长期的过程中,互相吸收对方的特点,从而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各自的一些民族特性或逐渐形成另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现象。
——杨建新、贺卫光在《也论历史上民族融合的
“良性发展模式”—与钱国旗同志商榷》
教师讲解:
民族交融不等于民族融合。民族交融是民族关系发展中的一个自然状态,它意味着不同民族之间各方面交往、交流的增多,更多的是包容文化多元的心态和心境,一种对它文化的认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形态的认同。在此基础上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是“和而不同”思想的真正体现。
民族融合包含着民族差异的消失、民族消亡的意思,而民族交融则包含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意思。鉴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状况,使用民族交融更恰当。在我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使用了“民族交融”一词。
一、自主学习概述民族交融的表现:
请学生们阅读教材35—37页,自主梳理唐王朝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并绘制表格总结唐处理民族关系方式。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唐兴,蛮夷更盛衰,尝与中国亢衡者有四:突厥、
吐蕃、回鹘、云南是也。
——《新唐书·四夷传序》
唐朝前期边疆各族形势
四组5号展示
四组3号补充展示
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唐蕃会盟碑”
盟约“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战争、
册封、
设机构管辖、
和亲、
会盟
教师讲解:
隋唐时期族际之间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频率不断增加,心理上的亲近感不断增强,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的联系逐渐紧密,共同心理认同逐渐产生。是民族交融的重要表现。

阎立本《职贡图》
反映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着贡品来唐进贡的情景
二、合作交流分析民族交融的作用:
史料:“贞观中,有突厥史行昌,直玄武门,食而舍肉,人问其故,回,归以养母。太宗闻之而叹日:‘仁孝之性,岂隔华夷。’赐昌乘马一匹,诏分给其母肉料。”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民族交融局面出现的的原因和条件。
学生同桌交流得出答案:
政治:隋唐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将唐朝推向历史的全盛时期。
经济: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经济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交通:交通发达。
少数民族角度: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开发祖国边疆地区。
【核心素养解读】
同学们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找到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这个问号比较简单,只达到了史料实证水平1的要求。还要能够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交通等多角度思考问题,并且认识隋唐时期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强盛是根本原因,全面的辩证的分析问题。自觉利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为认识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达到了唯物史观水平3和4的要求。
三、深度学习评析民族交融的不同方式和不同作用:
史料: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
——周伟洲在《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载《西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民族交融各自的特点并举例说明。(8分)
(2)你支持哪一种民族交融的方式并说明理由。(8分)
【设计意图】此问题设计难度比较大,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按照原计划是四组1号的任务,但是需要其他组1、2号集体协作。如果还解决不了,需要教师进行精讲点拨。尤其是第(2)问开放性题目,考查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思路是否清晰,是否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合理的解释,是针对核心素养高阶目标的训练。
自主学习:阅读材料寻找有效信息进行标记,自己组织答案作答。
交流学习:存在疑问的问题或者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内交流讨论。
准备展示:推选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发言。
小组合作交流流程
【核心素养解读】
本题针对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进行设计,第(1)问从材料中概括特点并举例说明,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属于历史解释水平3的要求。第(2)问要在独立探究问题的基础上,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解释,属于历史解释水平4的要求。
第三篇章:从区域开发看统一
过渡语:祖国的疆域是由多民族共同缔造的。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不仅拓展了疆域,还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开发。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开发,逐渐打破了战国秦汉以来形成的农牧地区分异格局,促进了农牧的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开发
史料
莫高窟25窟和12窟的《唐耕获图》,描绘的就是敦煌人民从耕种到收割的农业生产过程,反映了唐代敦煌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辛勤播种、耕作和收获的生动画面。而敦煌地区的人口也由新旧《唐书?地理志》所载的“户4265,ロ16250”增长为《通典》所载的“户6395,口32234”,人口几乎增长一倍。
莫高窟25窟
耕获图

以下史料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解:
以农立国是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的基本国策。少数民族地区由游牧向农耕的转化,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人口的增长,不仅扩大了中原的统治区域,而且促进更大范围的农耕化和汉化。
二、南方的区域开发
表格中的数据,反映了什么?
《旧唐书·地理志》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根据上表可知,唐贞观年间的人口分布格局与以往相比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剑南道上升至首位,河北、河南、河东、关内四道位居其次,江南道总户数达到403939,约占13.28%,口数占15.86%,居全国第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岭南道户口数也有了较为明显的上升,上升到了357348户;如果将唐贞观十道一分为二,南方有剑南、江南、岭南、山南、准南等五道,北方五道为关内、河南、河北、河东、陇右;南方五道总户数为1671302,占全国54.94%,北方五道户数1370569,占全国45.06%。
说明:南方人口超过北方。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也是中国人口重心南移的一个起点。
一组1号分析材料
教师讲解:
学术界公认,隋唐五代时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关键阶段,有很多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气候、地貌、植被等自然条件和政治、经济、技术、人口等社会因素,共同促进经济重心的南移。
根据葛剑雄等研究,自魏晋至五代,南方人口数翻番,极大地推动了南方农耕区的拓展。由于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南方的农田水利事业也发展迅速,
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都得到了逐步的开发和利用,这也是奠定江南核心农耕区的关键阶段。
【核心素养解读】
关于隋唐时期的区域开发,教材并没有详细的论述,但是隋唐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关键阶段,并且伴随着民族交融北方少数民族统治区社会经济也得到发展。新课标对这一部分也有明确要求,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搜集相关文献史料,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补充。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多种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形成对历史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训练史料实证水平3的要求。在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训练史料实证水平4的要求。
第四篇章
从藩镇割据看分裂
唐朝前期的疆域
东到大海,西达成海,东北至外兴安库页岛一带,
南及南海,空前辽阔。
南海诸岛及相关领域纳入中国版图。
过渡语: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设节度使加强边防。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至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长恨歌》节选
白居易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中央与地方矛盾
朝廷腐败
宦官专权
朋党之争
黄巢农民起义
统治者内部矛盾
阶级矛盾
唐的灭亡
五代十国
宋的统一
一、宏观梳理藩镇割据的发展历程:
请同学自主阅读教材37-39页,梳理宏观线索。
文武将吏,擅自置署,贡赋不入平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旧唐书》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藩镇割据的特点。
少数藩镇独立性强,多数藩镇受朝廷控制内部兵变时有发生。
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在免官吏,将节度使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
经济上,拥有财权,不向朝廷交赋税;
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
(二)重点分析藩镇割据的双重影响:
表格 “安史之乱”后百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史料:不能把藩镇割据理解为充分和全部的割据。由于唐代后期的藩镇并立现象的两重性,一方面是唐代分裂的原因,另一方面又是维持中央政权得以不墮的因素。
——张帆《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结合表格和地图并所学知识,评述以上材料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设计意图】唐末五代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就是藩镇割据,核心素养的训练也重点放这。表格借鉴了2018年高考题对藩镇割据新的研究成果,又通过一幅地图帮助学生分辨三种不同类型的藩镇。训练学生“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三种核心素养。但是,学生对藩镇的认识只有课本上的表述,无法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解决,所以采用教师精讲的方式,理解藩镇割据的双重性影响。
教师讲解:不能把藩镇割据理解为充分和全部的割据。一方面是唐代分裂的原因,比较好理解。依据教材内容可以看出,藩镇独立性强,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较大权力,威胁唐朝中央权威。另一方面,正如表格和地图所示,藩镇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真正地维持割据状态的,只有河北地区的三个藩镇。因为他们所在的地方是当年安禄山的根据地,有一定的割据基础。第二类是唐朝后期设在北部、西部和中原的藩镇,基本只能算是半割据。朝廷对他们,有时能控制,有时无法控制,因时因人而异。个别藩镇出现过几代连续割据的状况,但不是一直割据。第三类是南方的藩镇,不但不割据,反而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听命于中央,源源不断地向朝廷供给粮食财物。唐朝后期的中央财政主要靠南方支持。这样延续了唐朝后期100多年的统治。
中兴的标准是什么呢?最主要的就是看国家是不是统一,中央权威是不是提高?原来地方藩镇对中央不当回事,现在都听中央的。他的户口要报给中央,他的版图要报给中央,他的赋税该上缴中央的上交中央,他的官员过去都是自己任命的,现在请中央来任命,藩镇听命与中央了,全国又统一了。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黄正健
播放视频:纪录片《中国通史》片段“元和中兴”
【思维方法指导】
我们在看待历史问题时,要坚持唯物史观,全面辩证的看待。因为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价值观,获得的史料不同,研究的途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要对教材内容或者材料观点进行深入的思考,尤其是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辩证分析,得出全面的认识。
唐宋之际中央渐强而地方渐弱,州郡渐强而藩镇渐弱。唐宋时期的削藩政策实际上一脉相承,而五代十国时期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五代藩镇割据性逐渐被削弱,中央加强了对藩镇的控制。
——刘喆在《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制的变化及特点》
教师讲解:
在唐末五代社会的剧烈动荡变化中,蕴含了走向统一集权的趋势。到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后周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央在与地方的斗争中占据了上风。
【核心素养解读】
作为本课最后一个探究问题,难度较大,瞄准核心素养的高阶目标进行训练。在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并提出自己新的解释。基本上达到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水平4的要求。
【构建思维导图】
1、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
2、中华民族大家庭内,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有利于落后地区的区域开发,有利于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3、从世界来看,我国得以成为当时亚洲东部最强盛的大帝国。
我们青年学生,有责任有义务自觉维护国家统一,防止分裂动乱,深爱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
理解统一多民族进一步巩固发展的历史意义?
【总结升华】
敬请指正,
谢谢大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