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沁园春·长沙(练基础)
1.本课易错字音
①沁(__________)园春
②橘(__________)子洲
③百舸(__________)
④寥廓(__________)
⑤携(__________)来
⑥峥嵘(__________)
⑦挥斥方遒(__________)
⑧万人空(__________)巷
⑨空(__________)暇
⑩首当(__________)其冲
?安步当(__________)车
2.本课易混词语
请从题后提供的词语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到句子的横线处。
①冬季,想要感受一把北国风光的_________江天,万里雪霜之景,那就到长白山冰雪运动小镇,来场传说中“冰火两重天”的享受。(寥廓/辽阔)
②他因_________用事,不懂法律,为讲朋友_________带人到派出所“要人”,上演了一幕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意气/义气)
③他现在计划_________继续进行电动汽车项目。在失去投资人的支持之后,他将_________投资。(独立/独力)
④移动支付关涉国家金融安全,如此之大的移动交易规模,“倒逼”监管部门_________,尽可能预料可能出现的风险。(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3.下列语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4.“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
)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歌体裁,因其句式长短不一,又可配乐演唱,所以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词可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词、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历史如潮,橘子洲上的江风吹落了多少春华秋实
②当毛泽东临江作赋、踌躇满志的时候
③物换星移,血雨腥风的史篇早已离我们远去
④眼前只见欲一睹领袖风采的游人如织
⑤谁会相信中国的命运就掌握在这个书生意气的青年手中
A.②⑤③④①
B.②⑤①③④
C.①③④②⑤
D.③④①②⑤
7.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夸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反问)
C.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拟人)
D.粪土当年万户侯
(比喻)
8.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寒秋,指深秋,有寒意,暗指社会环境,斗争形势的险恶。
B.上阕词人远望群山尽染,近看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描绘了在橘子洲头看到的一幅绚烂的、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C.“谁主沉浮”,是指由谁来掌握国家兴衰的命运。这一反问句,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D.下阕“忆”后几句写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热情奔放,敢说敢做,概括了革命青年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9.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用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其中“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染”字则活画了岳麓山一带枫林的红色仿佛人工染成的。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其中“透”字写出江水碧绿清澈和江水满溢之状,“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
C.“鹰击长空”的“击”字准确地描绘出苍鹰展翅、矫健勇猛的雄姿。
D.“鱼翔浅底”的“翔”字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状态。
10.在下面文字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使分句前后的内容、句式对应。要求:引用的诗句从《沁园春·长沙》中选取。
诗词,如一朵风中百合,柔弱动人;如一声冲霄清吟,激越豪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让我们感受到了李清照的凄美哀怨;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词人发出慨叹,表现词人雄心壮志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在《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作用,描写词人旧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3)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同学少年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蔑视反动者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气魄。
(5)《沁园春·长沙》中用动物来表现生机勃勃的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青年学子意气奔放,正当强劲有力之时。
【参考答案】
1.【答案】①qìn
②jú
③gě
④liáo
kuò
⑤xié
⑥zhēng
róng
⑦qiú
⑧kōng
⑨kòng
⑩dāng
?dàng
2.【答案】寥廓
意气
义气
独立
独力
未雨绸缪
【解析】①句,寥廓:指(天空)高远空旷,强调“空阔”。辽阔:指(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强调“广大”。根据语境对象“江天”,此处应选寥廓。②句,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多指主观上刻意表现出来的感情。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根据词义、语境第一处应填意气,第二处应填义气。③句,独力:指单独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如“独力经营”。独立:(1)指单独地站立,如“独立山巅”;(2)指自主地存在,如“他们宣布独立”;(3)指不隶属于某高一级单位的,如“独立师”;(4)指不依靠他人,如“独立完成作业”。根据语境第一处强调单独、自主做某事,应填独立。第二处强调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应填独力。
④句,未雨绸缪:意思是说,在天还没下雨的时候,就修补好房屋的门窗。后用以比喻事先做好准备。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未雨绸缪与防患未然都有“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来预防”的意思。防患未然偏重于防,未雨绸缪偏重于备,所以此处应填未雨绸缪。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朗读节奏的把握,诗歌朗读节奏的划分有三原则:一、不打破结构,词组内部不能破开;二、不破坏意思的整体性;三、不破坏音律的协调。B项“忆”是领字,应该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故选B。
4.【答案】D
5.【答案】D
【解析】D项,采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诗歌应属于现代诗歌。
【点睛】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一首词有的只分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分片是由于乐谱的规定,是因为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片与片之间的关系,在音乐上是暂时休止而非全曲终了。一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词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6.【答案】B
【解析】②⑤句回答毛主席诗句所提出的问题;①③④是感慨历史兴亡的文字,①感慨历史,紧承上文,③④感慨物换星移。注意标点符号。
7.【答案】B
【解析】B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设问。故选B。
【点睛】
设问与反问
设问与反问都是“明知故问”,在这一点上,它们不同于一般的疑问句。二者的主要区别有两点:(1)设问自问自答,一般有问必答;反问则可以不答,实际上一般也不须要作答,因为答案已十分明确。(2)设问句后要用问号;反问句后可以用问号,若感情强烈,则可以用叹号。
8.【答案】C
【解析】C项,“这一反问句”错误。“谁主沉浮”一句不是反问句,而是设问句,由原词可知,答案在下阕。而反问句是答案包含在问句中。故选C项。
9.【答案】B
【解析】B项,“江水满溢之状”错误,“透”字只体现了江水碧绿清澈的特点,没有写出江水满溢之状。故选B。
【点睛】
炼字题,一般是词类活用,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者能传神地表现意象、物象等特征,解题时,注意联系上下句的景与情两方面分析其效果。
10.【答案】示例一:“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让我们体悟到了毛泽东的志向远大。
示例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让我们领略到了毛泽东的昂扬自信。
【解析】答题时,要注意分号和句号的提示作用,它表明句子内部的关系及对所填句子的要求。仿写时既要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让我们感受到了李清照的凄美哀怨”的句式对应,又要与“如一声冲霄清吟,激越豪迈”的内容吻合,并注意题干要求应选取本课相关内容作答。
11.【答案】(1)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2)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4)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5)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6)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解析】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怅、寥廓、苍、携、峥嵘、激、侯、击、遏、翔、遒。1
沁园春·长沙(重点练)
一、阅读与拓展
(一)阅读《沁园春·长沙》,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万山红遍”里的“红”字用得极妙。“红”是表色彩的形容词,在这里有了动词的意义,既有色彩,也有秋天渐来、万山渐红的动态意境。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里,人们常常吟咏的是“碧”与“流”的动静结合。其实,“漫”字也很有特色:“漫”是“满”的意思,放眼望去,满江碧透,给人一种深厚的绿意的感受。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在万里长空中鹰飞得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得欢愉自在的情景。
D.词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2.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的“赋”。此处使用“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虞美人·枕上[注]
一九二一年
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注)此词是毛泽东写给新婚不久的夫人杨开慧的。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江海翻波浪”以比喻、夸张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突出、鲜明地写出“愁”状。
B.一个“晓”字,点出是彻夜未眠;一个“影”字,写出若即若离的别样之苦。
C.下阕末两句,作者触景生情,见月怀人,含蓄地写出了别离之苦。
D.这首词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革命者也有自己的离愁别绪。
4.这首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相比,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看,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辛弃疾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
①。浑如此,叹汝于知已,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人间鸩毒②猜。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注)①《晋书·刘伶传》载,刘伶纵酒放荡,经常乘一辆车,带一壶酒,令人带着锄头跟随,并说“死便埋我”。②鸩毒:用鸩鸟羽毛制成的剧毒,溶入酒中,饮之立死。
5.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咽如焦釜”“气似奔雷”,以比喻兼夸张的手法极写嗜酒反应的严重。接着“汝说”三句,是酒杯对主人责问的答辩。
B.“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几句,既惊讶于杯言的冷酷无情,又似不得不承认其中有几分道理。
C.下阕以一“更”字领起,使已软的语气又强硬起来,给人以一张一弛之感。古人设宴饮酒大多以歌舞助兴,而这种场合也最易饮酒过量伤身。
D.“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词人深刻反省自己沉溺于所爱之酒,以至于酿成灾祸。
6.请概括这首词的主题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词与《沁园春·长沙》词牌相同,语言风格是否相同?请分析这两首词的语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片主要是写景抒情,下片主要是回忆往事,用诗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鲜明地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的______________,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把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______________之中的情景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展现了人民无法做江山主人的悲哀,在____________,充分显露出诗人要改造旧天地,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胸怀。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在心中始终流动着奔涌的鲜血旨在报国,作为一个青年,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在文中展现得______________。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蹉跎岁月
水深火热
弦外之音
淋漓尽致
B.峥嵘岁月
生灵涂炭
弦外之音
酣畅淋漓
C.峥嵘岁月
水深火热
字里行间
淋漓尽致
D.蹉跎岁月
生灵涂炭
字里行间
酣畅淋漓
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这样千千万万个胸怀崇高理想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的热血青年
B.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
C.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
D.正是需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的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B.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C.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D.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毛泽东同志说过:“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①______________,我们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②______________”的进取精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③______________,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
12.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扩写“鹰击长空”,要求所写语句符合题中的要求。50字左右。
(1)用描写的方式扩写。(能反映出事物的具体情形,如形、色、动态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议论的方式扩写。(语句中有观点,有分析判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该题考查诗歌的练字,即赏析某字的妙处。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读懂该句诗写的内容,细细揣摩该字用来表现的对象是什么,该字能表现其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结合语境作答。B项,“‘碧’与‘流’的动静结合”赏析有误。应是“碧”与“争”的动静结合。故选B。
2.【答案】词人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先抒发了对美好秋景的赞美之情,后回忆了“同学少年”的激情岁月。这样写,使词句连贯直下,非常有气势,为抒情、议论营造了充足的背景气氛。
【解析】此题考的是“赋”这种手法及艺术效果。回答时,先要了解“赋”这种手法的特点,即铺陈、排比,直接抒情、叙事。然后答出使用“赋”的艺术效果,艺术效果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着手。本题的题干已经给了提示,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和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在这首词中,“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谁主沉浮”“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浪遏飞舟”这两组排比语句,营造了豪迈奋进的气势,同时抒发了作者对壮丽秋景的赞美之情;在结构上则起到了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引起后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等抒情议论。
【点睛】
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3.【答案】C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技巧、形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考生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手法不准确、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风格不正确,情感表述有误,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含蓄”错误,“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是直接抒情。
4.【答案】本词选取的景物具有凄清、冷寂的特点,其抒发的是作者的思念之苦;而《沁园春?长沙》选取的景物则充满生机、色彩绚丽,其抒发的是作者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再结合诗歌标题、作者、注解、意象、抒情关键词等,在理解全诗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关键诗句的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要注意从内容、景物描写、艺术手法、情感态度等角度比较。解答此题,可分别从景和情的角度来比较。从景的角度,本词写天色难明、寒星、一钩残月,景物特点是清冷;《沁园春?长沙》描绘的是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景色绚丽多姿,充满生机。从情的角度,本词抒写的是作者的离愁别绪,《沁园春?长沙》抒写的是作者投身革命的壮志豪情。
【点睛】
情与景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对范畴。古代诗歌中情、景之间的关系有下列几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等。鉴赏时,要注意景与情之间的哀乐衬托关系:以乐景衬乐情,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5.【答案】D
【解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D项,“以至于酿成灾祸”不对,“过则为灾”的意思是超过限度就带来坏处。并不是说已经酿成灾祸。故选D项。
6.【答案】本词通过“我”与杯的问答,风趣地展现了词人放荡不羁的一面,也委婉地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失望和心中的苦闷。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要求概括这首词的主题思想,考生需要仔细阅读全词,逐句分析词句内容,再结合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进行概括。词的上阕大意为,酒杯,你靠近我跟前来,老夫今天要整饬自身,不使它再受到伤害。为什么我经年累月酒喝若狂,喉咙干得像焦釜,真不自在;现在我终于患病疏懒嗜睡,一躺下便鼾声如雷。你却说:“刘伶是古今最通达的人,他说醉死何妨就地埋。”可叹啊,你对于自己的知心朋友,竟然会说出这样的话来,真是薄情少恩令人愤慨!下阕的大意为,再加上以歌舞作饮酒的媒介,算起来应该把酒当作鸩毒疑猜。何况怨恨不管是大是小,都产生于人们过分的钟爱;事物无论多么美好,喜爱过度也会变成灾害。现在我郑重地与你约定:“你不要再逗留,应当赶快离开,我的力量仍然可以将你摔坏。”酒杯惶恐地连连拜谢,说:“你赶我走,我就离去,招我来,我也一定再回来。”全词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杯”这样一个喜剧形象。作者通过“我”与杯的对话,风趣地展现了词人放荡不羁的一面,也委婉地述说了自己长期壮志不展,积愤难平,故常借酒发泄,以至于拖垮了身体,而自己戒酒,实出于不得已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情,流露出对现实的失望和心中的苦闷。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7.【答案】语言风格不同。《沁园春·长沙》语言特色:语言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梁”字则活画出丘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辛词语言特色:①口语化,简单直白,通俗易懂。例如“杯妆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②诙谐风趣,生动形象,令人忍俊不禁。③采用对话形式,全词赋予杯子以生命,让其与主人互动,别致新颖。④富有哲理,如“物无美恶,过则为实"。言简意丰,耐人寻味。⑤用典,使得表情达意婉约含蓄。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分析这首词与《沁园春·长沙》的语言特色,考生需要仔细阅读本词和《沁园春·长沙》,逐一分析,得出答案。两首词虽然词牌相同,但语言风格是不同的。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用词精当,极富表现力。如“万山红遍”写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其中“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江碧透”写江水清澈澄碧,“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透”则突出了江水清澈澄碧;“百舸争流”写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出鹰矫健飞腾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样盘旋的情态等。本词中,上阕开头三句“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从主人怒气冲冲的吆喝开始,以“汝”呼杯,而自称“老子”,接着就郑重告知:今朝检查身体。口语化,简单直白,诙谐风趣。全词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杯子以生命,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让其与主人互动,在主人盛怒的情况下,它能通过辞令,化严重为轻松,当其被斥退时,还说“麾之即去,招则须来”,等于说主人还是离不开自己,自己准备随时听候召唤,别致新颖。“物无美恶,过则为灾”意思是事物无论多么美好,喜爱过度也会变成灾害,富有哲理。再结合注释①可知,“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是用典,意思是酒徒就该像刘伶那样只管有酒即醉,死后不妨埋掉了事,才算是古今达者,含蓄表达感情。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8.【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第一空,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不寻常的年月。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结合第一空前文“把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可知这首词鲜明地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的不平凡、不寻常的年月。因此第一空应该选择“峥嵘岁月”。第二空,水深火热:比喻人民生活处境异常艰难痛苦。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环境中。结合第二空前后文“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把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________之中的情景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知第二空内容与“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水深火热与语境相符。因此第二空应该选择“水深火热”。第三空,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没有明说的意思。语段是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分析和概括,字里行间更符合语境。因此第三空应该选择“字里行间”。第四空,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结合后文“作为一个青年,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在文中展现得________”,可以知道这句话是说作者的情感和志向在词中展现得如何,因此第四空应该选择“淋漓尽致”。故选C。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审查选项内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时间状语,一般放在语句的前面,排除C、D两项。A项,“这样千千万万个”语序不当,数量短语应在前面,应该改为“千千万万个这样”。故选B。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画横线句“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有三处语病:一是“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多层定语语序不当,应该改为“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二是“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逻辑顺序不当,应该改成“到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三是成分残缺,“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缺少谓语,应该在“最后”后面加上“成为”。故选C。
11.【答案】①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
②不到长城非好汉
③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本题主要在论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具体而言,第一空主要看后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所填写的内容与语段结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相呼应。据此可断定第一空的内容:“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第二空依然使用上述方法,由②处的引号及上一句中引用的毛泽东诗句可知,这里也应填写一句体现进取精神的毛泽东诗句。据此可断定第二空的内容:“不到长城非好汉”。第三空由③处前后句的“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可知,这里应填写今天的担当,同时要注意句式的一致性。据此可断定第三空的内容:“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最后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的是否简洁连贯自然。
12.【答案】(1)一只矫健的苍鹰,奋力挥动着翅膀,翱翔在寥廓的碧空,它在这山谷间盘旋,陡然冲过直上云霄的高峰,飞向远方。
(2)雄鹰振翅高飞,划过长空。那一片蓝天包容了它的不羁,承载了它的稳重。为此,蓝天才多了一份神秘,多了一份美丽。
【解析】本题考查扩写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第(1)问要用描写的方式扩展,可以将鹰的外形、声音、动态等作为修饰语,加入到句中,应重点扩展“击”的具体动态。要按题干要求进行扩写,也可以侧重描写鹰的姿态。
第(2)问要用议论的方式扩展,观点要明确,即可赞美雄鹰,也可赞美天空,可以侧重点评“鹰击长空”这一做法。支持观点的句子不可太空泛,解答这两问都要注意语言有文采,不可超过规定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