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百合花 哦,香雪(基础练+重点练 2份打包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 百合花 哦,香雪(基础练+重点练 2份打包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4 22:17:44

文档简介

3
百合花/哦,香雪(基础练)
1.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空。
(1)当代著名女作家_____创作的小说《百合花》,构思巧妙,以
________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__________,展开对军民关系饶有诗意的描写,抒写了军民鱼水情。按故事情节的一般规律,可分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三部分。
(2)“我”是小说中事件的见证人,“我”对小通讯员的态度一直在变化,请用准确的词语填空。
在刚刚接触因赶路不及而__________,然后又对他保持距离的做法而__________,以后是对小同乡__________,“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最后,“我”怀着__________的心情,送走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虔诚(qián)
皱褶(zhé)
慷慨(kǎi)
斟酌(zhēn)
B.粗糙(zào)
凛冽(lǐn)
惆怅(chóu)
怂恿(sǒng)
C.慰劳(wèi)
贪婪(lán)
屋檐(yán)
挂匾(biǎn)
D.点缀(zhuì)
包扎(zhā)
赤裸(luǒ)
羞涩(sè)
3.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掂脚
隧道
诞生
跨步
B.扒车
笼罩
刹那
臂弯
C.装饰
张篁
踌躇
嘟囔
D.尴尬
衣襟
安祥
稚气
4.对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敝帚自珍(破旧)
 
白鹤亮翅(闪光)
B.潜滋暗长(生出)
 
见异思迁(变动)
C.不能自已(停止)
 
群山环拱(围绕)
D.错落有致(情趣)
 
秉烛夜谈(拿着)
5.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那确实令人____________,但我巧妙地避开了家里人的嘲笑和奚落。
②走在大街上,天色微暗,行人稀少,_____________几片雪花飘落,更平添了几分寒意。
③到半夜,小说终于脱稿了,他____________地摸着胡子,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A.局促不安
偶尔
踌躇满志
B.如坐针毡
偶然
自鸣得意
C.如坐针毡
偶尔
踌躇满志
D.局促不安
偶然
自鸣得意
6.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著名作家铁凝写的《哦,香雪》这篇小说,文字简洁生动,情节真切感人,读后大有余音绕梁之感。
B.部分父母认为国外那种培养孩子自立能力的做法近乎无情、不足为训,因此,在生活中为子女考虑得特别周到细致。
C.阅读有些像搏斗,我们不断同书的作者争辩,极力想寻出其中的破绽,作者则千方百计地把读者柔软的思绪纳人他的模具中。
D.晴朗时,常常可以看到蔚蓝的天空中有成群的白鹤,在阳光的照射下,那吉光片羽,真让人心旷神怡,流连不已。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近,一则中国制造商包揽德国“金鼻子剽窃奖”前十的消息,令一些中国制造企业感觉局促不安。
B.两岁哥哥自告奋勇照顾妹妹姿势有模有样,宠妹看电视两不误。
C.实际上,手机被莫名其妙扣费的情况并不少见。作为用户,要第一时间站出来申诉退款和赔偿。
D.有些孩子上课的时候不专心,要么东张西望,要么交头接耳,要么就是自己坐在位置上啃铅笔或者戳橡皮。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我国首座自主建造、设计、开发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我国南海海域正式开钻,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深水战略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B.如今选择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教育理念、教学设施上比较先进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C.茹志鹃著作颇丰,佳作甚多,其中尤以《百合花》最为著名,《百合花》曾入选中学课本和大学文科教材。
D.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9.学校拟请著名作家铁凝来学校作报告,下面是对铁凝老师的简介,请根据这一简介,把下面一段主持人的开场白补充完整,补充的内容不超过70字。
铁凝,女,当代作家。原姓屈,1957年9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赵县。父亲是著名画家铁扬,母亲是声乐教授。铁凝为长女。1975年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1979年起在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自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150余万字。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哦,香雪》描写一个农村少女香雪在火车站用一篮鸡蛋向一个女大学生换来一只渴望已久的铅笔盒,表现了农村少女的纯朴可亲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作品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它真实描写一个少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纯真美好的品格。1984年《六月的话题》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麦秸垛》获1986~1987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1984年铁凝调入河北省文联任专业作家。1996起任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06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主持人:各位老师、同学,下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一个名叫“我的文学梦”的报告会,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著名作家铁凝老师。请先允许我为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铁凝老师

下面,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铁凝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小说在写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这一情节时,详细地刻画了香雪的心理活动,如写到了她的害怕,写到了她得到朝思暮想的铅笔盒后抑制不住的内心的兴奋,写到了她对贫穷落后的台儿沟的展望……这表达了她对山里人命运的思考,表现了她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以及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请仿照这种写法,写一个250字左右的片段,运用心理描写刻画某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1)茹志鹃
洒满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
人物的美好心灵
护送(开端)
借被(发展)
通讯员献身与新媳妇献被(高潮)
(2)生起气来
发生兴趣
越加亲热
崇敬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课文内容熟悉,根据课文内容作答,这就要求同学在平时注意对课文的理解和积累,这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
(1)茹志鹃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百合花》是茹志鹃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2)小说的情节虽然单纯,但有很强的节奏感。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个性特征也逐渐展现。我起初对小通讯员生气,接着发生了兴趣,到后来从心底里爱上这傻乎乎的小同乡,直到最后怀着崇敬心情看着百合花被盖上这位平常的拖毛竹青年的脸,笔调起伏跌宕,结构单纯而又缜密,耐人寻味。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本题A项,皱褶(zhé)zhé—zhě;B项,粗糙(zào)zào—cāo;D项,包扎(zhā)zhā—zā。故选C。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汉字的字形掌握情况。试题仍然考查常用、常见汉字。考纲在作文部分规定了对错别字的量化扣分,加大了对正确书写汉字的考查力度,这恐怕是基于网络语言错别字和学生书写错别字十分普遍的现状而提出的。学生往往在同音字、形近字上出错。平时多采用义辨法,可以减少错别字。本题A项,掂脚—踮脚;C项,张篁
一张皇;D项,安祥一安详。故选B。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字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词语来理解字义。A项,“亮:闪光”错误。“亮”应为“显露、显示”的意思。A错误。故选A。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词语和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辨析词义,包括语义侧重点、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还要辨析感情。最后要辨析用法,如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局促不安”,拘谨不自然,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如坐针毡”,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句①指家里人的嘲笑和奚落,造成“我”内心不安,应用“局促不安”,故排除CD。
“偶尔”,间或、有的时候、一般指隔着三五天,频率词。“偶然”,不经常,不是必然的,重在强调出乎意料。句②指雪花有时候落下来,次数少,应用“偶尔”,排除BD。“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自鸣得意”,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形容自我欣赏。句③指他对自己的小说很满意,没有贬斥的意味,应用“踌躇满志”,排除CD。故选A。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成语是高考常考考点,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本题中,A项,余音绕梁:歌唱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绕着屋梁回旋,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耐人回味。使用正确。B项,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使用正确。C项,千方百计:形容想尽或用尽种种方法。使用正确。D项,吉光片羽:神兽的一小块毛皮,比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此处望文生义。故选D。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的能力。首先要了解成语的意思,然后分析语境。本题要求选择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A项,局促不安:形容拘谨不自然,语意略轻。语境应用“芒刺在背”,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坐立不安。B项,自告奋勇:主动要求承担某项艰难的工作。合乎语境,使用正确。C项,莫名其妙:指说不出其中的奥妙,表示发生的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合乎语境,使用正确。D项,东张西望:向四处张望的意思。合乎语境,使用正确。故选A。
【点睛】
分析成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①要分辨成语的语义,有的成语有表层意和深层意,切忌望文生义。②要分清成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③要分清成语的感彩。④要识别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与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等。⑤要分析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成语使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成语使用要仔细分析语境。还可以用排除法做成语题。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A项,“自主建造、设计、开发”语序不当,从逻辑上看,应该是先“开发、设计”,然后才谈得上“建造”,因此“建造、设计、开发”应调整为“开发、设计、建造”;B项,“因为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教育理念、教学设施上比较先进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结构混乱,选项把“因为”和“是……的主要原因之一”两句杂糅,二者留一;D项,“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不合逻辑,前面“是否”“能否”是两种情况,后面“推动……健康发展”是一种结果,两面对一面。故选C。
9.【答案】示例:
铁凝老师出身文艺世家,从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至今已发表作品150余万字。她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大奖,2006年起任中国作协主席。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解答这类题,注意理清各句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由上文“请先允许我为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铁凝老师”可知,接下来要补充的主持人的开场白是对铁凝老师的介绍。对铁凝老师的介绍可从家庭背景、获奖情况和担任职务情况等方面介绍。
【点睛】
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10.【答案】球印?教室后面的球印?我似乎从死一般的沉寂中醒来。那个球印不是陈明印上的吗?有许多同学看见了。陈明啊陈明,你快站出来主动承认,这样或许还会得到原谅,要是被揭发,有你好看的,快站出来。我不禁瞟了一眼陈明,恰巧碰到了班主任严厉的目光,这时的班主任是不会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我心里猛然一慌,但转而又想:“慌什么!又不是我干的,真没出息!”我虽这样安慰自己,但心里难免还是有一丝紧张。班主任的目光落到了我身上。我越发紧张了。怎么办?告发他吧!我把手往桌上放了放,刚想向上举起,猛地又缩了回来。不!我不能这样,我希望他自己站出来。我不能剥夺他这个改正错误的机会,要告发他的应该是他自己。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和微写作能力。微写作题型分为抒情类、描写类、观点类和想象类。解答此类题,考生一要全面审清题意,把握材料表层义和“题外话”,立意又准又高;二内容要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点面详略得当,杜绝废话;三要注意题材特征:描写要精彩传神、说明要清晰有条理;议论要有理有据;构思要结构完整。写作时,微写作一定要突出“我”的感受和思考。
要仿照写香雪的心理描写的技法,考生要分析题干的提示。香雪的心理描写是展现她心情、情感、思想的一个窗口,且情感基调是积极昂扬的。故考生刻画人物心理也要反映出所刻画人物的情绪、情感、思想,且刻画一个积极向上的灵魂。注意字数的限定,表达详略得当,可适当辅以其他描写方式。3百合花/哦,香雪(重点练)
一、阅读与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
1958年,茹志鹃写成了短篇小说《百合花》,作品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就在小说发表三个月之后,茅盾向读者推荐了它,这一—给她以起死回生的力量。
菇志鹃因《百合花》而成名,在荣誉面前,她考虑的是更艰苦的攀登。她以茅盾的鼓励为动力,在创作领地里开始了更加辛勤的耕耘。茅盾文章发表的第二年,是她创作丰收的一年。
六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风云变幻,文艺界的风浪也一阵紧似一阵。对茹志鹃作品评价的分歧愈来愈大,否定意见在逐步升级,甚至要求她放弃自己的风格,去攀登重大题材的高峰,去描写“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在众说纷纭面前,她有点拿不准,感到无所措。1960至1961两年,茹志鹃已离开编辑岗位,从事专业创作,却只写了四篇小说《三走严庄》《同志之间》《阿舒》《第二步》。
1963—1964年,文艺界更加充满火药味,束缚乃至扼杀文学创作的清规戒律越来越多。许多长于写重大题材的作家都遭到了批判,何况茹志鹃?“在这风风雨雨之中,我惶惶然,茫茫然了,不知怎么奋斗才好了。”她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两年间,只写了《月芽儿初上》和《回头卒》。《回头卒》是她“文化大革命”前写的最后一篇小说,写得艰苦极了。一篇作品不是发自作家心灵深处,还有什么生命力呢?1964年以后,她除写小量散文外,就近乎搁笔了。这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作家来说,是多么痛心疾首的事啊。“我内心是着急的、焦虑的,但是无计可施。因为当时形势要求的,正是我所不能的。我不会处理尖锐的矛盾冲突,不善于写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也极少写过反面人物,等等。我愿意克服这些弱点,来适应政治形势的需要(当时是称作时代的要求),可是秉性是难移的。”
实际上茹志鹃创作上的荒芜,早在“文化大革命”前三年就已经开始了。在动乱的年代,像她这样以写“儿女情”“家务事”著称的女作家当然不能幸免,她被戴上“文艺黑线的尖子”“文艺黑线的金字招牌”等帽子,遭到了无情的批判。
乌云散去,晴空朗朗,茹志鹃终于迎来了百花争妍的春天。她从上海人民出版社调到《上海文学》,任编委,同年被选为上海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9年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创作上空白,生活却在延续,感情也是延续的。”一个在艺术海洋里顽强探求的人,是不会徒劳的。菇志鹃的追求,果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丰收的硕果。
茹志鹃作品中的鞭挞,有其深度和力度,在同类作品中也是高出一筹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她的心在流血,眼中充满了泪水。作家的鞭挞依然是属于她自己的。她说:“我不知不觉地在作品里也使用起批判这一武器。……我发现,歌颂固然需要洋溢的热情,而鞭挞需要的热忱则十倍于歌颂。而且这种热忱,不是洋溢的、轻松的,它灼灼于内,到了使人心痛的程度,然后才流于笔端。”
从歌颂到鞭挞,这一变化说明,一个作家的思想观点、观察社会的方式和角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适应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某一个人生的里程中,不能为人们所强求。
菇志鹃“文化大革命”后的作品,在艺术手法上除保留原来的精粹之外,也进行了一些可贵的尝试,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茅盾在逝世前几年,虽然已剩下不多的力气,却仍然关心茹志鹃的创作,以其微弱的余光读了她的许多近作,称茹志鹃为由“百合花”般的清新、俊逸演变为“耐咀嚼,有回味的静夜萧声"。
茹志鹃沿着前辈作家为她指明的路,走过了荆棘丛生的沟沟壑壑,又带着无限的思念之情,走向新的生活。
(摘编自孙瑞珍《茹志鹃》)
相关链接:
①我总感到,茹志鹃身上有一股正气,不骄不娇,无私真诚,对上从不媚颜,对下从不施压,她表里如一,严于律已,宽厚待人。
(选自彭新琪《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
②进入新时期以后,茹志鹃的视野变得更宽广而深邃,作品“从微笑到沉思”,温存中透出辛辣,热情里蕴含冷峻,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选自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在茅盾的推荐下,起死同生,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
B.因为要写重大题材,表现“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1960至1961年间,茹志鹃特意离开编辑岗位,去从事专业创作。
C.动荡的生活无法浇灭茹志鹃的创作激情,在动乱的年代,她依然能取得较大的成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她的处境有所改变,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D.从心灵的微笑到深沉的思索,茹志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她的文章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创作上的迂回曲折,思想上的矛盾和痛苦、向往和追求。
2.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茹志鹃在六十年代进行文学创作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的标题是“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风雨百合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梁晓声
天黑了。
暴风雪呼啸得更加狂怒。一辆客车,已经被困在公路上六七个小时。
车上二十几名乘客中,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她的孩子刚刚两岁多一点儿。还有一个兵,他入伍不久。他那张脸看去怪稚气的,让人觉得似乎还是个少年呐。
那时车厢里的温度,由白天的零下三十摄氏度左右,渐渐降至零下四十摄氏度左右了。车窗全被厚厚的雪花一层层“裱”严了。每个人都快冻僵了。那个兵自然也不例外。
不知从哪一年起,中国人开始将兵叫作“大兵”。其实,普通的大兵们,实在都是些小战士。
那个兵,原本是乘客中穿得最保暖的人:棉袄、棉裤、冻不透的大头鞋、羊剪绒的帽子和里边是羊剪绒的棉手套,还有一件厚厚的羊皮军大衣。
但此刻,他肯定是最感到寒冷的一个人。
他的大衣让司机穿走了。只有司机知道应该到哪儿去求援,可司机不肯去,怕离开车后,冻死在路上。于是兵就毫不犹豫地将大衣脱下来了……
他见一个老汉只戴一顶毡帽,冻得不停地淌清鼻涕,鼻涕挂了一胡子,样子非常可怜。于是他摘下羊剪绒帽子,给老汉戴了。老汉见兵剃的是平头,不忍接受。兵憨厚地笑笑说:“大爷您戴着吧!我年轻,火力旺,没事儿。”
人们认为他是兵,他完全应该那么做。他自己当然也这么认为。
后来他又将他的棉手套送给一个少女戴。
她接受时对他说:“谢谢。”
他说:“不用谢。这有什么可谢的?我是兵嘛,应该的。”
后来那年轻的母亲哭了。她发现她的孩子已经冻得嘴唇发青。尽管她一直紧紧抱着孩子。
于是有人叹气……
于是有人抱怨司机怎么还没找来救援的人们……
于是有人骂娘,骂天,骂地,骂那年轻的母亲哭得自己心烦心慌……
于是,兵又默默地脱自己的棉袄。走到那位年轻母亲身边。帮着她,用自己的棉袄,将她的孩子包起来了……
穿着大衣的几个男人和女人,都用大衣将自己裹得更紧了。仿佛,兵的举动,使他们冷上加冷了……
再后来,天就完全黑了。
伸手不见五指的车厢里忽然有火苗一亮,一个男人按着了打火机。
他走到兵跟前,一松手指,打火机灭了。车厢里又伸手不见五指了。
他低声说:“真的,你这兵就是经冻。咱俩商量个事儿,把你的大头鞋卖给我吧,200元!200元啊!”
兵说:“这不行。我要冻掉了双脚,就没法儿再当兵了。”
他一再地央求,说哪儿会冻掉你双脚呢!你把大衣、棉袄、帽子和手套都白送给别人穿着戴着了,怎么我买你一双鞋你倒不肯了呢?
兵沉默片刻,犹豫地说:“那……如果你愿意用你那半瓶酒和我换的话,我可以考虑……”
二人互换之际,他又灌了一大口酒。好像如若不然,这种交换,在他那一方面是很吃亏的。
兵从车厢这一端,摸索着走向那一端,依次推醒人们,让所有的人都饮口酒驱寒。包括那位年轻的母亲,包括那少女。
酒瓶回到兵的手中时,兵最后将它对着嘴举了起来——只有几滴酒缓缓淌进兵的嘴里。兵感到口中一热,似乎浑身也随之热了一下……
车是被困在一条山路上的,一侧是悬崖。狂风像一把巨大的扫帚,将下坡的雪一片片扫向悬崖。
于是车开始悄悄地往后滑了。没有一个乘客感觉到这是一种不祥。
但兵敏锐地感觉到了,他下车了……
拂晓,司机引领来铲雪车和救援的人。乘客们欢呼起来。只有一个人没有欢呼,就是兵。
就是那看上去怪稚气的兵,就是那使人觉得还是个少年的兵。
人们是在车后发现他的——他用肩顶着车后轮,并将自己的一条腿垫在车后轮下。
他就那么冻僵在那儿,像一具冰雕。
也许,他没有声张,是怕人们惊慌混乱,使车厢内重量失衡,车向悬崖滑得更快。也许,他发出过警告,但沉睡的人们没有听见。呼啸的狂风完全可能将他的喊声掩盖……
事后人们知道,他入伍才半年多。他还不满19岁。他是一个穷困乡村的多子女的农家的长子。他的未婚妻是个好姑娘,期待着在他复员后做他的贤妻……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兵”为旧时对普通士兵的称呼,含有贬义。小说却以“大兵”为题,这种“贬词褒用”式的称谓,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又表现了主人公的高大人格。
B.“穿着大衣的几个男人和女人……将自己裹得更紧了”,兵的举动仿佛让他们感到冷上加冷,这既写出了环境的寒冷,也写出了他们内心的自私。
C.作者善于设置悬念,如开篇写“大兵”穿得最保暖,后面却写到“他肯定是最感到寒冷的一个人”,引起读者的思考的同时,塑造了人物形象。
D.小说紧紧围绕着客车被困,“大兵”送出御寒衣物,用最后能保暖的大头鞋换酒给大家驱寒,正面歌颂了“大兵”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
5.文中描写的想买“大兵”大头鞋的男人有什么特点?与“大兵”、《百合花》中的通讯员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说的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表达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茹志鹃并不擅长在剧烈的行动中刻画人物形象,而①______《百合花》中,“我”、年轻媳妇、通讯员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这些细腻的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茹志鹃作品中的主人公很少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②______即使是写英雄人物,③______,而不是正面讴歌他们她尤其擅长描写女性,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女性形象,如《百合花》中年轻媳妇。
8.某中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请你担任导游,介绍红军长征的经过和精神。请结合下图写一段解说词,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少于10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A项,“最后在茅盾的推荐下,起死回生,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错误。《百合花》发表后才受到茅盾的推荐。B项,“因为要写重大题材,表现“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1960至1961年间,茹志鹃特意离开编辑岗位,去从事专业创作”于文无据,因果关系在原文的依据不足。C项,“在动乱的年代,她依然能取得较大的成就”错误,其间她处于“创作上的荒芜”“创作上空白”。故选D。
2.【答案】①六十年代初,文艺界对茹志鹃作品评价的分歧,令她感到苦闷,找不到写作方向;②1963-1964年,文艺界对茹志鹃的批判,使她极度痛苦,无法发自内心地写作;③茹志鹃有适应政治形势的需要的意愿,却难以改变自己的创作秉性,1964年以后,就近乎搁笔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尤其是传记对于文章主要人物的具体描述,找出与之相关的重要语句进行具体筛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把握。解答本题,需要对文章进行整体阅读,从中提炼出茹志娟在六十年代进行文学创作时的经历,并通过其在每一个经历中的表现,分析出其心理变化。答题区间在第3、4段,抓住文段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六十年代以后”“1963-1964年”“1964年以后”,结合茹志鹃的自述即可得出答案。具体句子有“在众说纷纭面前,她有点拿不准,感到无所措”“‘在这风风雨雨之中,我惶惶然,茫茫然了,不知怎么奋斗才好了。’她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
“我内心是着急的、焦虑的,但是无计可施。因为当时形势要求的,正是我所不能的。我不会处理尖锐的矛盾冲突,不善于写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也极少写过反面人物,等等。我愿意克服这些弱点,来适应政治形势的需要(当时是称作时代的要求),可是秉性是难移的”,结合这些句子组织答案时,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将各阶段的答案要点归纳出来。
3.【答案】①“百合花”可理解为茹志鹃的代表作《百合花》,“风雨”是指小说的发表过程曲折,后来作品又备受批判。②“风雨百合花”象征茹志鹃的命运,茹志鹃一生经历坎坷,风风雨雨几十年。③“百合花”高雅纯洁,“风雨百合花”象征茹志鹃在风雨中坚守的高尚人格。④痛苦和挫折,是对人的磨炼,是一个人在成长中必须经历的东西,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人生在世就必须能够承受并战胜这些“风雨”,这样生命才能闪耀出夺目的光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标题的内涵和作用的能力及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收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个性化解读要联系实际,思考对现实的意义。本题要求探究"风雨白合花"的内涵,要结合茹志鹃的作品、经历及精神品质来组织答案。文章标题往往能体现一篇文章的写作中心,“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便概括了茹志鹃这一人物的形象,突出了其所经历的“风雨”,又表现了其“百合花”一样的品质。分析时,可以围绕这些内容,结合文中信息,联系现实生活中人的成长这一话题,从面对困难与风雨的角度进行思考,表达对生活的认识。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D项,选项概括不全,“大兵”顶住将要滑下悬崖的汽车,是最能表现他牺牲精神的情节,是在献出衣物基础上的升华。故选D。
5.【答案】(1)文中那个想买“大兵”大头鞋的男人,在危急时不但不尽一个成年人应尽的职责,反而为一己之利,去剥夺他人权益,完全不顾别人死活,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2)而文中的“大兵”是舍已为人的形象,《百合花》中的通讯员也是一个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形象。这个男人的表现,从反面衬托出“大兵”的形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解析】第1问,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理解作者意图,可以从对小说人物形象、主旨、情节等方面的作用思考。根据第段“二人互换之际,他又灌了一大口酒。好像如若不然,这种交换,在他那一方面是很吃亏的”可知,这个想买大兵鞋子的男人虽然很富有,却十分吝啬自私,他与大兵舍己为人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衬托出大兵的伟大;从第段可知大兵一开始是不想卖鞋的,因为他“要冻掉了双脚,就没法儿再当兵了。”而买鞋人却不管大兵的今后还能不能当兵,强行要买鞋。通过对一个自私的人的描写,批判了这一类不顾他人死活、极端自私的人,突出了小说批判人性丑陋,赞美人性光辉的主旨。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第2问,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时主要结合作品中对人物的塑造,找出人物形象的区别点。分析可知,想买“大兵”大头鞋的男人是反面形象,“大兵”和《百合花》中的通讯员则是正面形象。这一反面形象反衬出“大兵”舍己为人的形象。
6.【答案】(1)小说的最后一段运用了补叙的手法。(2)①对人物的细节做补充交代。“大兵”入伍的时间和年龄等细节丰富了人物的形象。②交代了“大兵”的家庭背景。“大兵”家境贫寒,但始终不忘“我是兵”的初心,这突显出“大兵”的牺牲奉献精神,使读者对这个年轻士兵的舍己为人精神更加感佩。③暗示“大兵”憧憬向往美好生活。大兵的未婚妻以及其未婚妻的期待等细节,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与感染力,深化了小说主旨,提升了小说的社会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对段落的写作手法以及在文中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该题时,首先要明确最后一段所运用的补叙手法,然后结合文中内容,对“大兵”的事迹进行全面解读,进而阐述这一手法的表达效果。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分析段落的作用,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小说主旨,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他入伍才半年多。他还不满19岁”对这个大兵的生平细节做了补充交代。虽然他入伍时间不长,年龄不大,但已经是一位具有舍己为人伟大精神的优秀军人了,这段补叙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他是一个多子女的穷困乡付的农家的长子”交代了他的家庭背景。虽然他家境贫寒,但坚守着军人的初心,更显示出他的牺牲奉献精神,令读者更加感动和钦佩;“他的未婚妻是个好姑娘,期待着他复员后做他的贤妻”让读者知道了如果他不为了这场火车事故而牺牲,他会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对未来也有着美好的憧憬。这一细节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和感染力,深化了小说主旨,使小说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点睛】
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的方法。步骤一:仔细审题,明确方向。(1)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做解释。(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形象”一词应大于“性格”,它以性格为中心,兼及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等。答形象题时不要忘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因素。若问的只是“特点”,则略等同于形象特点。步骤二:总体把握,划句分析。确定作者感情倾向是褒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7.【答案】示例:①善于通过心理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②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
③也常通过侧面去描写他们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要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该语段主要介绍茹志鹃的写作特点。①处后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的内容,是对①处内容的举例说明,再联系前面句子“不擅长在剧烈的行动中刻画人物形象”可知,①处应填“善于通过心理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等句子;根据上下文可知,②处所填的内容应该和“很少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构成反义关系,所以应该填“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等句子;由“不是正面讴歌他们”可知,③处应填“也常通过侧面去描写他们”等句子。
【点睛】
补写题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8.【答案】红军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到达延安,行程二万五千里,历经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大小战役。长征是人类精神的丰碑,它体现出一个被压迫的伟大民族,为了独立、自强和正义事业,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的精神品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此类试题解答时,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介绍红军长征的经过和精神”,答题时注意搞清图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解读各种图表的流程基本一致:源信息(图表)→观察认读→分析理解→归纳概括→文字表达。要注意“经过”“精神”这两个层面。解说词是口头解释、说明事物的文体。往往事先拟好文稿,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渲染,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实情、状态和意义,力争收到宣传效果。根据箭头的指向,长征从“瑞金”出发,经历的重大事件有“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懋功会师”“激战腊子口”等,然后“大会师”,最后到达延安。长征精神,可以写长征途中的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为了独立、自强和正义,不断拼搏,勇于牺牲的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