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9-14 21:2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训练学生发现地理问题,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大陆漂移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四、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至少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现在的海陆仍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训练学生发现地理问题,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
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3.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法、启发法、读图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陆地会变成海洋,有些地方海洋会变成陆地。地球上的海洋是不是一成不变的?究竟什么会引起海陆变迁呢?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关于“沧海桑田”的学习完成了“观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环节,下面就要“寻找证据”了,请同学们读课本图2.13-2.15,小组合作分析三个海陆变迁的实例,试着解释原因。  采用连线的方式将三种现象所属的原因归类。  得出结论:海陆不是一成不变的,处在变化之中。运用所得结论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人类对此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研究。读南美洲与非洲分布图,试着观察在图上能发现什么。这是分析问题中的哪个步骤呢?观察发现读41页材料《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认识魏格纳大胆假设的过程。寻找证据:读课本图2.19和2.20,对图中现象进行合理解释。得出结论:大陆漂移是真实存在的。观看大陆漂移动画。利用大陆漂移学说解释南极发现煤层的地理现象。课堂小结:分析地理问题的一般方法:观察发现——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当堂反馈练习。
观看知识树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的内容学生读图,小组合作分析图片中现象的原因。学生展示小组探究的结论。学生读图,发现两大洲轮廓能够吻合的问题。学生阅读材料学生读图,合作探究。学生根据课件展示,结合刚刚学过的大陆漂移分析原因学生总结学生完成反馈练习
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合作探究意识能力,体验“寻找证据”的过程。降低难度。提高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提高读图能力,发现地理问题的能力。学生从材料中接受科学史观教育和探究精神的培养。进一步训练学生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明确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促进巩固,加强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板书设计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沧海桑田:观察发现—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得出结论(地壳的变动)
(海平面的升降)
(人类活动)大陆漂移:观察发现—大胆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古老地层)
(生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