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教学设计
【年级】九年级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课题】歌曲《茉莉花》
【课时】1课时
【课型】唱歌课
【教学用具】多媒体平台、课件、钢琴
【设计思想】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音乐审美为基本理念的核心内容,并以此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向学生展示不同风格、不同表演形式的《茉莉花》音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全体学生在美的音乐、美的画面中领悟到民歌《茉莉花》的魅力,并能准确的创造性的表现音乐美。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平时接触经典民族歌曲很少,对于我国民族歌曲了解也比较少;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缺乏对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经典作品的学习热情;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能用不同的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加以表现歌曲。
【教材分析】
1、河北《茉莉花》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一首民歌,最早发源于江苏扬州,大概明朝时期,最初叫《鲜花调》,叙述了《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故事。唱词中的“我”代表张生,茉莉花代表崔莺莺, 看花人代表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老夫人。歌曲表现了赏花人对纯洁美丽的茉莉花的赞美之情和渴望采摘茉莉花的迫切心情。
2、《茉莉花》的曲调流传极广,变体极多。全国大概有四五十个不同的版本,河北民歌《茉莉花》和江苏民歌《茉莉花》是其诸多变体的两首,也是最具有代表性,深受大众喜爱的民歌。
3、早在100多年前,《茉莉花》的曲调还被著名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引用到他的歌剧《图兰朵》中。
【教学目标】
1.学唱河北民歌《茉莉花》,了解歌曲的主旋律、风格,锻炼学生的配合能力。
2.欣赏江苏民歌,与河北民歌《茉莉花》进行比较, 使学生了解不同风格的民歌。
3.了解《茉莉花》在世界上的影响,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重难点】
1.学唱歌曲《茉莉花》;
2.演唱时声音的和谐统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宣布上课,首先请学生欣赏一段视频。
2、播放“04雅典奥运会闭幕式茉莉花”视频,然后让学生说演唱的是什么歌?是在什么场合下演唱的?为什么要演唱这首歌曲?
3、课件出示茉莉花的图片,揭示课题。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茉莉花》这首歌。
二、 歌曲新授
1、 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歌曲,学生听后说出这首歌的情绪,(优美的、抒情的)并指名说说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句,你能试着唱一下么?
(2)分析调式。这首歌的旋律都出现了哪几个音?属于什么调式?(民族五声调式)
(3)学生跟着原唱模唱歌曲。第一遍小声唱,第二遍声音稍放大。第三遍要求加上肢体(跟着节奏晃动身体)、表情(眉毛、眼睛等)来表现歌曲优美的情绪。
(4)试着跟钢琴来演唱歌曲,同时找出难点,师教唱。
(5)生随伴奏齐唱歌曲,注意表现歌曲的情绪。
2、歌曲处理
(1)教学发声方法:要求学生坐姿端正,深呼吸,口腔打开,才能唱出优美的声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使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来演唱歌曲。〕
(2)引导学生从力度和演唱方法等方面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
提问:前两句是一样的,在演唱的时候要唱的一样么?怎样唱更好些呢?
师引导学生做三四句的处理,也可以分别演唱该句的两种处理,让学生说出哪种好一些?
(3)请学生找出歌曲中的力度符号,看一看这些力度符号与旋律线的起伏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出旋律上行时力度加强,旋律下行时力度减弱的规律。〕
(4)生跟伴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学生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演唱歌曲。(师生对唱、生分成两个声部轮唱。)
4、对于学生精彩的表现,老师给予鼓励!
三、拓展
1、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
师:《茉莉花》最早起源于江苏,原名《鲜花调》。经过发展全国各地都有了不同风格的《茉莉花》,下面我们来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并对比两首歌的速度、旋律、风格的不同之处。
2、了解《茉莉花》在国际上的影响
课件出示歌剧《图兰朵》剧照,剧中引用了《茉莉花》的旋律,使《茉莉花》走遍了全世界,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也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经典。课件出示申奥申博的宣传片图片,北京奥运会颁奖图片,宋祖英国外专场音乐会图片在这些重要的场合都出现了《茉莉花》的旋律。由此可见《茉莉花》在世界上的地位,它已经为我们搭起了走向世界的桥梁。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思维,丰富学生视野。〕
【课堂小结】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茉莉花》不仅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一枝奇葩,而且已经传遍了世界各地,成为了全世界共同的文化财富,希望同学们能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