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1张PPT)
人教版新课标
语文 九年级 上册
课外古诗词赏析
课外古诗词赏析
1·观刈麦
2·月夜
4·商山早行
3·卜算子·咏梅
5·破阵子
6·浣溪沙
7·醉花阴
8·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9·山坡羊·骊山怀古
10·朝天子·咏喇叭
1·观刈麦
白居易
A、作者简介
B、题目解说
C、诵读欣赏
D、整体感知
学 习 导 航
F、探究赏析
E、精读课文
G、拓展迁移
H、综合实践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
早年家境贫寒,对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多有了解.贞元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前期有热情,有锐气,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后期遭受贬谪,锐气消失,棱角磨平,潜心佛事,以知足常乐,“独善其身”自居。
题目解说
《观刈麦》是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任周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时写的.县尉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村实际的好诗篇.
观刈麦,就是看割麦子.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思考
1.这首叙事诗描绘了哪两个场景
2.全诗可分为几部分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以上为全诗的第一部分,写作者旁观农民收割麦子,目睹农民全家出动忙碌艰辛的劳动场面.
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幼小的孩子
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食
烧,烤
l ng
hè
dān
zhì
xié
xiǎng
zhuó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以上八句是全诗的第二部分,写作者听到了一个抱着孩子在田里拾稻穗的贫困村妇”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悲惨诉说.
拿着掉在地里的麦穗.秉,本义是以手执禾,这里引申为”拿”.
bǐng
bì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以上为第三部分,写出了作者对农民的疾苦深表同情,对自己没有”功德”却过着不劳而获的富足生活深感愧疚.
做官的俸禄
年底
从事,做
cēng
yàn
竟然
结构全解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描写悲惨场景
议论
交代时间地点
全家出动
忙碌艰辛
农人心理活动
贫妇抱子
拾麦穗
赋税沉重
不劳而获
(触景生情
全诗精华)
割麦者 农民的 艰辛
拾麦者 赋税的 繁重
官员生活舒适
鲜
明
对
比
农家很少有闲时,五月到来人更忙.昨夜南风阵阵起,小麦盖垄翻金浪.女人挑篮送饭菜,儿童提罐送浆汤.相互跟随到麦田去,男人割麦在南冈.泥土滚烫烘双脚,似火烈日晒脊梁.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为珍惜夏日长.
又见一位穷村姑,抱子抱到田垄旁.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听她诉说的一番话 ,听到的人都感到悲伤.为交租税地卖光,拾这麦穗充饥肠.
而今我有什么功德,竟从不用从事种田与植桑.做官的俸禄每年三百石,年底尚且有余粮.想到这些心里暗自惭愧,(自责之心)整日不能忘.
译文
1.背诵课文.
2.把文章改写成现代文.
作业
2·月夜
刘方平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刘方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天宝年间诗人,生平不详,他不乐仕进,寄情山水、书画,诗亦有名,擅长绝句。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译文】
夜半更深明月西挂照亮半边人家,
北斗七星横卧南斗六星也已倾斜。
今夜我忽然感到春天的温暖气息,
还听得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的窗纱。
译文
赏析1:
《月夜》一诗,诗人写得极其细腻,将季节的瞬时微妙变化表现出来。这一首描写月夜春色的小诗,它犹如一首小夜曲,可以让人听得似痴如醉;又好像是一幅水彩画,可以让人看得似乎要沉浸于画意之中而又不能自拔。诗作写得有声有色,恬静雅淡,令人过目不忘,久久回味。首句的“半人家”是诗中的佳笔,它写出了庄户人家的农舍一半为银白色月晖所包围,而另一半却依然坐落在黑暗中。而组合村庄的大片农舍都是这样一边有光,一边阴暗。
赏析2:
如此着色,便使黑者更黑,白者更白,在用光上便能更加突出主体(村落)。这要比让描写的景物全都搽上一层亮色更醒目,也更有艺术美。有不少注本谓“半人家”是指一半人家,倒也能说得通,但诗句却无一点灵气了。二句应该以互文手法解释,即北斗和南斗都发生了倾斜变化,这样就可看出时间的推移,已从入夜而接近更深了。三四句运用了典型示范的笔法来加强春色迷人的主题,其运用的主要意象便是虫声。又有“新透绿窗纱”补加,更给人以
赏析3:
清新的感觉。因为这虫声本来已是够清脆悦耳的了,再让它通过“绿窗纱”,似乎将它过滤了一遍,将那些不规整的杂音全都清除掉,剩下的当然全是乐音了。然后再为这乐音加上点“绿色”,这样弄得这虫声似乎又好听,又好看,岂不美哉?因此末句中还暗用了通感手法,其目的是在声音美之上再饰以色彩美,于是便美不胜收了。本诗由于形象声音色彩俱佳,所以对后人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般说来,春虫的鸣声并不过于吸引人的注意,倒是唧唧的
赏析4:
秋虫成为众多诗人笔下的常见之物。再说秋季降临时北斗、南斗的斗柄也会发生横斜变化。又,三四句也能解释成:因秋色初降,虫声悦耳,景色宜人,所以反过来对春色之温暖才有更深的体会。这样描写月夜,诗人对季节、时间、空间感受非常敏锐,因此不落俗套,富于创新。由虫声而知春暖春意春至春景,让人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诗句构思和艺术表现都见新巧,一感一听,生了一喜,颇具新意。
3·商山早行
温庭筠·唐代
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2.学习虚实相生等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
温庭筠:(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之裔孙。温彦博,我国古代著名词人,两《唐书》有传。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
温庭筠,约48岁被授隋县尉,其后曾为幕府僚吏,任方城尉,至国子助教。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精通音律,善鼓琴吹笛。他喜纵酒放浪,一生不受羁束,喜讥刺权贵,因此不为时俗所重,坎坷潦倒一生。其诗与李商隐齐名,七言乐府师法李贺,或寄吊古兴亡之慨,或写边塞荒寒之景 ,或述田家务农之劳苦。近体诗反映现实面更广泛,涉及羁旅行役、友朋寄赠、身世感慨、咏史咏物等多方面内容,不时发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浩叹。温庭筠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是花间派词的先导,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他的词多写妇女生活,除常见的闺阁、歌伎题材外,还有写戍妇思念征夫、女道士、祠庙赛神、采莲女子的爱情和商妇的相思等。温词的风格以秾丽绵密为主,多用比兴,以景寓情。温庭筠在创造词的意境上表现了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的情思。他的词乍看似乎堆垛晦涩,仔细玩味便觉情挚韵远,余味犹存。代表作有〔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更漏子〕“柳丝长”等。其词在写景、述事中含蓄着主人公深沉的感情,与李煜词的多用赋体、直抒胸臆不同。这一艺术特点,对宋代词人周邦彦、吴文英等有影响。温庭筠加强了词的文采和声情,其句法的参差,叶韵的繁变,情景的交融,有助于词的艺术特征的形成。温庭筠在词艺术方面的探索,对词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温诗今存310首,有清顾嗣立的《温飞卿集笺注》。其词主要收录在《花间集》、《全唐诗》、《金荃词》、《唐五代词》中。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温庭筠诗词,在思想意义上虽大多无较高的价值,但在艺术上却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温庭筠诗词评价甚高,被誉为花间派鼻祖。王拯《龙壁山房文集忏庵词序》云,词体乃李白、王建、温庭筠所创。
《花间集》收温词最多达66首,可以说温庭筠是第一位专力填词的诗人。词这种文学形式,到了温庭筠手里才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随后五代与宋代的词人竞相为之,终于使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成蔚为大观,至现在仍然有着极广泛的影响。温庭筠对词的贡献,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 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1.注释
①征铎(duó):征,远行。铎,远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②檞(hú),一种木质像松的树。
③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明”使…明艳。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④凫(fú):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二.整体感知 读懂诗意
清早起马车铃 响声叮当,出门人想家乡 倍感悲伤。
雄鸡唱茅草店 残月当空,踏寒霜人脚印 留板桥上。檞树叶纷纷落 满山满路,月光下枳树花 映照驿墙。
思故乡我昨夜 梦回杜陵,春天里凫和雁 布满池塘。
①
译文
②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檞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1.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2.意象的叠加是指把几组意象串联起来,运用联想和想象,组成了一幅充满意味的画面,以此表现作者的情感。
古诗词中的意象叠加实例: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②骏马西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
3.分析:“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请谈谈对句“枳花明驿墙”中“枳花”、“驿墙”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
檞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檞树很多。檞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照”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他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象 “凫雁满回塘”。这里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虚实相生指由眼前所见到心中所想,进而把眼前的实象与心中的虚象有机聚合在一起的一种表现手法。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4.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想起了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情景交融
首尾呼应
5.这首诗还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情感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四.总结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4·卜算子 咏梅
陆游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习目标:
:了解梅花的特点。
:体会两首词的寓意、作者的感情。
:比较阅读两首词的异同点。
: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词。
卜算子 咏梅
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心情
陆词背景:
作者生活在日益衰败的南宋时代,一贯主张收复失地,是坚定的主战派,屡遭主和派的打击,因而情绪愤懑抑郁。通过咏梅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毛词背景:
次词写于1961年12月,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 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即使如此,作者仍然保持了革命繁荣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感受时代
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作者写梅花为了表现什么?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
飞雪迎春到 。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
待到山花烂漫时 ,
她在丛中笑。
模仿秀:
卜算子·咏梅
南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配乐朗读:
翻译
卜算子·咏梅·陆游·南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译文: 驿亭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作主。每当日色西沉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 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一意听凭百花去嫉妒。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比较阅读:
比较一下这两处梅花在内容
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1)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
(2)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
(3)都赞颂了梅花的高洁的品格。
(4)都以梅花自比。
不同点
(1)梅花的
形象不同
陆 游:寂寞凄凉、饱受摧残,
象征 屡受排挤的主战派。
毛泽东:傲寒俊俏、积极乐观。
象征革命者的坚贞不屈
斗争的精神。
(2)感情基调
不同
陆 游:低沉孤高。
毛泽东:积极乐观,充满信心。
自我创设:
根据自己对这两首词的理解或对梅花的感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方式如:写作、绘画、背诵、抄录、评价等)
卜算子 咏梅
课后学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想一想写出了梅花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园小梅 林 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5·破阵子
晏殊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刘方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天宝年间诗人,生平不详,他不乐仕进,寄情山水、书画,诗亦有名,擅长绝句。
破阵子
晏殊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正惊疑着昨晚的春宵美梦,原来是今朝发现田中土肥草盛,不由得脸上生笑
译文
赏析1:
如此着色,便使黑者更黑,白者更白,在用光上便能更加突出主体(村落)。这要比让描写的景物全都搽上一层亮色更醒目,也更有艺术美。有不少注本谓“半人家”是指一半人家,倒也能说得通,但诗句却无一点灵气了。二句应该以互文手法解释,即北斗和南斗都发生了倾斜变化,这样就可看出时间的推移,已从入夜而接近更深了。三四句运用了典型示范的笔法来加强春色迷人的主题,其运用的主要意象便是虫声。又有“新透绿窗纱”补加,更给人以
赏析2:
清新右爱的感觉。因为这虫声本来已是够清脆悦耳的了,再让它通过“绿窗纱”,似乎将它过滤了一遍,将那些不规整的杂首全都清除掉,剩下的当然全是乐音了。然后再为这乐音加上点“绿色”,这样弄得这虫声似乎又好听,又好看,岂不美哉?因此末句中还暗用了通感手法,其目的是在声音美之上再饰以色彩美,于是便美不胜收了。本诗由于形象声音色彩俱佳,所以对后人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般说来,春虫的鸣声并不过于吸引人的注意,倒是唧唧的
赏析3:
秋虫成为众多诗人笔下的常见之物。再说秋季降临时北斗、南斗的斗柄也会发生横斜变化。又,三四句也能解释成:因秋色初降,虫声悦耳,景色宜人,所以反过来对春色之温暖才有更深的体会。这样描写月夜,诗人对季节、时间、空间感受非常敏锐,因此不落俗套,富于创新。由虫声而知春暖春意春至春景,让人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诗句构思和艺术表现都见新巧,一感一听,生了一喜,颇具新意。
6·浣溪沙 苏 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翻译
浣溪沙·苏 轼·北宋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译文: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
“村南村北”概括“缫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
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缫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
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
“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象,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浣溪沙》词中有“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她是两世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在女作家中可谓“空前绝后”,“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李清照·醉花阴·南宋
李清照·醉花阴·南宋
诗词鉴赏技巧点拨:
一、知人论世;
二、诵读,整体感知;
三、解读意象,领悟情感;
四、品味语言。
鉴赏准备
鉴赏要点
赏析诗词要通过分析诗词的形象语言以及表达技巧来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李清照 (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济南人。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李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和游赏之乐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常忆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她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有《漱玉集》、《李清照词》。
醉 花 阴
这首词是前期的怀人之作。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在外地做官,深闺寂寞的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感情基调:寂寞、忧郁。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
醉花阴:译文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赏析词作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永昼”指漫长的白天,可见词人内心的无聊愁苦。这两句的意思是: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
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东篱,是菊圃的代称,语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
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这三句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
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人比黄花瘦
1、写出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
2、描写思妇因思念而面容清减的形象,写出了思念之深之苦。
3、以花喻人,花面相映,人如花,花如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 的情境。
拓展阅读:《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词,重在写别后的相思之情。上片虽没有一个离情别绪的 字眼,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下片则是直抒相思与别愁。词以浅近明白的语言,表达 深思挚爱之情,缠绵感人。全词轻柔自然,最后三句尤为行家称赏。
名句赏析: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的这三句绝妙好词,除让人哑然称绝之外,唯有叹然。作者一路写来,或寄情于景,或景中含情,意象时露时显,于结尾处猛然一收,如群山之玉,塔顶明珠,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刺激,使之心灵为之震动,深思、遐想。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对比突出,“眉头”和“心头”相对,“才下”与“却上”相对,突出了这种感情所造成的心理上的程度之深。“眉头”重在写外形的相思之苦,“心头”重在写内心的相思苦。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
总结:
通过描写词人南渡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抒发了词人的悼亡之悲、怀旧之哀,以寄寓家国之痛、故土之思。
赏析诗词要通过分析诗词的形象语言以及表达技巧来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
辛弃疾·南宋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王国维<<人间词话>>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比陆游小十五岁,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圆滑、又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激昂慷慨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
在辛弃疾生活的时代,南宋朝廷始终存在着对金妥协屈服和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所谓“和战之争”。辛弃疾是坚定的主战派,他有将人相之才,智勇兼备。他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抗金复国之志,始终如一。但偏安的南宋小朝廷长期都是由主和派把持朝政。对主战派多般排挤打击,对辛弃疾这样的爱国志士,始终都不敢放手使用,使他怀抱利器,一生不得重用,抱憾而终。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有《稼轩长短句》四卷。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顶峰。他的词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同时辛弃疾也吸取婉约词的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以豪雄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
辛弃疾·南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但是中原还是看不见。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就是长江,多少兴亡事情已经过去了。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南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作者身处何方?做些什么?
作者问了那两个问题?
眼前的风光和长江流水引起了作者什么想法?
他的心情如何?
作者身处北固楼,凭高远眺满眼风光,景色大好。
他问了「何处望神州? 」、「千古兴亡事? 」两个问题。
「何处」两句,登楼远望,思念沦陷的国土,问得深远,答得沉痛。
北固楼本是收复失地的基地,但因执政者的原因,作者不能北伐,只能望江慨叹。
4.「千古」三句,由山川满目,聊想到千古兴亡,朝代更替,都成历史陈迹,只有眼前长江水奔流不息,不理人间世事。史发展的洪流,人是无法阻止。作者借江水之东流,表現壮志难酬的伤感。
作者将眼前所见的景象(北固楼的风光)及感触(悲愤),扩展至历史兴亡,人的渺小。
作者刻画了那一个英雄人物?
作者借那英雄发挥人什么议论?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解˙生子当如孙仲谋 建安十八年正月(西元213年),号称四十万的曹軍進攻濡须口,头阵先击破孫權江西阵营,生擒了都督公孙阳,孫權率七萬軍团抵抗,相拒月余,曹操遠遠望見权軍,見到武器、船舰,不禁赞叹其治軍严明、軍容整肅。也在其間某場戰役中,見到孫權軍威,喟然叹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此为歇後語的运用。
作者描繪孫權的英雄形象----由外表(「年少兜鍪」)和權勢(「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伸謀。 」)兩個角度描繪。
作者以孫權未滿三十已統領萬軍,無懼曹劉等英雄事績,以諷刺宋室掌權者,無一能與之相比,未能興兵北伐,收復失地。
表面上讚美孫權,實際上借古諷今,指南宋朝廷只懂向外族割地賠款求一時安寧,不若孫權發憤圖強,不甘蟄伏江東一帶。
张养浩
作者及背景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曾任参议中书省和礼部尚书。正直敢言,为权贵所忌,屡遭风险,故弃官归隐。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被征为陕西行台中丞。治旱救灾,上任前即散尽家财,到任日夜操劳,仅四月,劳瘁死,谥文忠。其散曲格调高远,多真情而少雕饰。
作者及背景
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原文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译文
在骊山上四处看看,阿房宫已经被一把火烧没了,当时的奢侈,现在在哪里 只看见了萧疏的草,水萦纡,到现在遗留的仇恨象烟雾一样。列国的周齐秦汉楚,这些国家,赢了的,都变成里头土;输了的,都变成了土。
阿房宫赋 杜 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六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阿房宫遗址
骊山回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
作者用“今何处” 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的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纡回的流淌。
草的萧疏,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
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强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
列国周齐秦汉楚
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 教训。从夺得政权,到奢侈暴戾,到最终败亡,乃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共同结局。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灭亡。“都变做了土”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社会规律性的概括。
朝天子·咏喇叭
王 磐
学习目标
1、了解王磐及散曲《朝天子·咏喇叭》的文学常识,理解这首散曲的内容。
2、学习这首散曲诙谐讽刺性的语言.
3、了解本曲借物咏怀的手法, 深刻体会人民对贪官污吏的痛恨之情.
散曲:
是曲的一种体式,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形式包括小令、带过曲、套数三种形式。主要形式有小令、套数 . 小令:散曲的一种形式,单独的一支曲子,称为小令。
套曲:散曲的一种形式,由几支同一 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曲,称为套曲。
散曲的发展: 散曲是在宋、金时代的“俗谣俚曲”的基础上,以及其他说唱艺术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新与的一种歌诗和乐曲。这一从民间来的新的文学样式,经过了长期的酝酿和发展,到元代进入了她的全盛时期。作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浪行久远,而又保持着自己特色的“元曲”(散曲和雜剧),取得了与“唐诗”、“宋词”鼎足而三的地位。 在中国文学史上给散曲以一席之地,只不过六七十年间的事情。曲在中国各种古典诗歌体裁之中,产生最晚,地位也最低,无论散曲还是戏曲,歷来为封建街道者所歧视,长期被当作小道末技而“薄之”! 散曲在元代经历了她的兴旺时期以后,到了明代,作家和作品的数量都远远地超过元代。
主要特点
散曲作为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在它身上显然流动着诗、词等韵文文体的血脉,继承了它们的优秀传统。然而,它更有着不同于传统诗、词的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第二 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第三 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作者介绍
王磐
(约1470一约1530),字鸿渐,号西楼,明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县)人。从年轻时起即鄙视功名,筑楼高邮城西,与名流谈咏其间,因自号西楼。其散曲题材广泛,虽多闲适之作,亦有同情人民疾苦、讥讽时政的佳作。有《王西楼乐府》。
写作背景
这支曲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 当时宦官当权,在交通要道运河上,他们往来频繁,每到一处就耀武扬威,鱼肉百姓。诗人王磐家住运河边的高邮县,目睹宦官的种种恶行,写了这支《朝天子》,借咏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
朝 天 子· 咏 喇 叭
王磐
喇叭,锁哪,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
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朝 天 子· 咏 喇叭·王磐
原文
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译文
喇叭,锁哪,吹出的曲调短小,可是声音很大。宦官们坐的官船来来往往,多得像乱麻,全都倚仗着你来抬高名声身价。士兵听了士兵发愁,老百姓听了老百姓害怕,哪里去分辨什么是真和假?眼看着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干了,鹅也飞光了!
《朝天子·咏喇叭》,说说这首散曲可分为几层理解?
分三层
第一层(1、2句)明写喇叭、唢呐特点,暗喻宦官身为奴仆而虚张声势。
第二层(3-7句)讽刺宦官依仗权势,作威作福。喇叭到则官船到则民遭殃。
第三层(最后三句)写宦官压迫、掠夺人民,致使千家万户家破人亡。
讨论:
1、这首散曲以一个什么字贯穿始终,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吹之声:
吹之功用:
吹之恶果:
2、全曲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你能作简要分析吗?
吹
腔儿大
全仗你抬声价
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水尽鹅飞
借物咏怀
喇叭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却有共同点,于是作品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作者实际上是比照着宦官的嘴脸“咏”喇叭的: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动摇。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讽刺揭露了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丑恶嘴脸。宦官本是宫廷中供使唤的奴才,地位本来低下,却依仗皇帝的宠幸大摆威风,横行霸道。所以说这首小令的思想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
朝天子·咏喇叭
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经,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