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表格式备课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表格式备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8-31 22:16:48

文档简介

课题 清贫 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分角色朗读、圈划等学习运用对话和动作表达人物身份特征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2.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重点 通过分叫色朗读、圈划等学习运用对话和动作表达人物身份特征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难点 通过课本剧的编排表演,让学生学会写小剧本,并从表演中加深对任务形象的理解对“清贫”涵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方法 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二.小组合作,学习“趣事”一段三.朗读“对话”,加深理解。四.学习 “传家宝”一段
1.解题(此处可以让学生讲,可以留“尾巴”到后面解决)1.默读课文第二段
1.自由读
2.分角色朗读1.朗读,注意重音。
2.为什么把这些东西叫“传家宝”?把这段删去可以吗?
3.小结:表达出方志敏以清贫为自豪,也是对“富翁们”的讽刺。 2.课前我们都做了预习,那同学们谁来说下你找的资料里有关方志敏{“清贫”}的故事。2.圈划:圈划出国方士兵心态的变化[板书:“满肚子热望”——“多么失望”]圈划出国方士兵在这一过程中的行为。[板书:“搜——激怒——威吓——坚不相信——低头注目搜寻——抢表和水笔——怀疑而惊疑”]
3.指导:
哪些词语为不可忽视的重音?
各句该采用怎样的语调?
4.再读,加深体会:“清贫”的内涵和本质。
“清”——“与其浊富,宁比清贫”,清廉
“贫”——贫穷
“清贫”:贫穷清廉,贫穷而守节。
表现了方志敏为革命坚贞不屈以经历苦难为荣的崇高气节。
3.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可以分成三段,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可以让学生简要复述一下,特别是“趣事”一段)
3.讨论:
在你看来这些心态,这些行为是怎么样的?[板书:可卑可笑]
4.全班分角色朗读,体会兵士和方志敏不同的
兵士:凶恶、吓唬、贪婪、偏执。
方志敏:对敌人的轻蔑、耻笑、从容自若。
作业 准备分组演课本剧(4——5人一组,分工:剧本/三个角色/旁白)[教师可作适当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作业
板书设计课题 母亲的纯净水 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4个生字及一个多音字“别”。会写7个字。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贫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 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
难点 正确认识贫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一瓶纯净水
教学方法 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揭示课题。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四、朗读课文,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母亲的纯净水》齐读课题。 课前大家已经读过了课文,说说你对课题有了哪些了解? 1.检查读书 (1)指名按部分读课文,注意做到正确、流利。 板书字音读错和字音易错的词语,读一读:尴尬 当即 当做 (2)有没有读起来感觉不太好读的地方,练一练。 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有哪些不懂的或想弄明白的问题,在书上标记下来。 为什么后来小女孩可以随心所欲地喝各种名贵的饮料时,她却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 小女孩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那以前呢?“母亲的话”指的是什么?母亲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 “她想明白了”什么? 2.检查字词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边浏览边记忆。(2)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尴尬、虚伪和随心所欲 2.汇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依据学生说出的主要内容板演事情大致经过。①一个小女孩,每逢上体育课的时候,都带着一瓶妈妈准备的纯净水;②一天,同学说她的纯净水像是凉白开,她很尴尬,当即扔掉了那瓶水;③回家后,她责问妈妈,妈妈给她讲了自己的看法,小女孩想明白了,以后一直非常喜欢喝母亲的纯净水 当她可以……为什么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课文哪些地方提到了母亲的纯净水,读一读,想想为什么?母亲的纯净水只是凉白开,曾经使小女孩感到委屈、酸楚,后来为什么她又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呢? 引导学生提问,并进行归纳。●围绕母亲的纯净水: ①母亲的纯净水是凉白开,为什么课文的题目还叫做“母亲的纯净水”呢? ②为什么后来……,她却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围绕小女孩的心情: ①小女孩不得不说母亲是对的,可为什么……,还是感到莫名的委屈和酸楚?(从开始到后来,母亲的纯净水给小女孩带来了不同的心情)●围绕理解母亲的话: ①“再穷,……心就穷了,那可就真穷了。”“心穷”怎么理解? ②“如果把它看作一件丑陋的衣衫,那么它就可能遮住心灵的光芒……用它变幻出绚丽多姿的未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作业 朗读课文,继续找寻问题的答案。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揭示课题 二、交流学习的收获。 (一)母亲的“纯净水”带给小女孩不同的心情。 每逢体育课,小女孩都会拿着母亲的纯净水,可她前后的心情却是不一样的,谁来说一说?(高兴→委屈、酸楚→沉静)(二)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相机出示: “那你听听我是怎么想的。”母亲说,“我们是穷。但是穷有什么错?富也罢,穷也罢,都是日子的一种过法。穷人不见得可怜,富人也不一定高贵。再穷,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心就穷了,那可就真穷了。” (三)读懂课题 解决疑问: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母亲的纯净水》齐读课题。1.“还是为那瓶纯净水高兴”(1)每周星期二和星期五下午有体育课,她接过母亲的纯净水的时候,心里虽然隐隐有点不安,但还是为那瓶纯净水高兴,这是为什么呢? 完成填空: 她接过瓶子的时候,心里隐隐有点不安。因为             。但是,她还是为那瓶纯净水高兴,因为                 。(2)同桌合作朗读 指名读 过渡:一次体育课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哪儿给你的感受最深呢?1.母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对小女孩说这些话的呢?(同学说母亲的纯净水像是凉白开后,小女孩觉得委屈和酸楚;有人笑话小女孩……) 引读母亲的话: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亲对她说……2.母亲跟小女孩讲这些话,想让小女孩明白什么呢?(穷只是日子的一种过法,再穷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那可就真穷了) 引导深入:“再穷,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心就穷了,那可就真穷了。”请你再读一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对于后面两个“穷”的理解可能感觉困难) 引导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小女孩和母亲分别是怎么看待穷的?(小女孩:认为丢脸,没有面子;母亲:勇敢地面对,认为是一种过法——虽然穷,但是母亲的心不穷)引导2:如果因为穷而看不起自己会怎么样呢?(希望破灭)——这就是心穷,心要是穷了,就真的穷了。过渡:那天晚上,小女孩想明白了母亲的话。 3.“她想明白了”什么?出示: 她想明白了母亲的话:穷没什么,它不是一种光荣,也绝不是一种耻辱,它只是一种相比较而言的生活状态,是她需要认识和改变的一种现状。如果……, 如果……,甚至,还可以……,用它变幻出绚丽多姿的未来。 上节课,有同学提出为什么课题叫做《母亲的纯净水》?现在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感到莫名的委屈和酸楚” ●学生容易结合2~9及第10自然段去体会,随机出示: 大家沉默了一下,都笑了。是的,是像凉白开。一瞬间,她突然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喝了这么长时间的纯净水,确实有可能是凉白开。要不然,一向节俭的母亲怎么会单单在这件事上大方起来呢?她很尴尬,当即扔掉了那瓶水。(1)大家都读一读,为什么她觉得“很尴尬,当即扔掉了那瓶水”? 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谁来读一读。(2)她听了母亲的解释。知道母亲是对的,为什么还是感到莫名的委屈和酸楚呢?(她的委屈和酸楚在于:自己拿了这么长时间的凉白开,一直以为是纯净水,妈妈没有告诉自己,受到同学的嘲笑。……)●也可能先谈到委屈和酸楚 (1)学生谈到“想到同学们一张张嘲笑的脸,她还是感到莫名的委屈和酸楚”,引导:课文哪部分写到了同学的嘲笑?读一读 出示第9自然段 (2)当时,她感到“很尴尬,当即扔掉了那瓶水”?为什么呢?(因为她一直以为是纯净水,现在想起来确实有可能是凉白开,感到很没面子,她很生气) 听了母亲的解释,她认为母亲是对的,为什么还是感到莫名的委屈和酸楚呢?(她的委屈和酸楚在于:自己拿了这么长时间的凉白开,一直以为是纯净水,妈妈没有告诉自己,受到同学的嘲笑。……)过渡:又听了母亲的一席话,她想明白了。 穷不是一种耻辱,只是一种相比较而言的生活状态,是她需要认识和改变的一种现状。引导1:对于家里穷,小女孩曾经怎么认为?现在呢?(一种耻辱→一种生活状态,要改变它) 引导2:小女孩还想明白了什么呢?(理解难句:如果对“穷”的看法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未来)师生合作朗读(师读如果……) 母亲的纯净水,使小女孩对穷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以“母亲的纯净水”为题,吸引人;表达了小女孩对母亲的爱;…… 3.沉静地回答“是。” 后来,再去上体育课。当同学有意问她“里面装的是凉白开吗?”她就沉静地看着问话的人说“是”。 过渡:不仅这样。再后来,当她可以随心所欲地喝各种名贵的饮料时,她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可能谈到母亲的话;也可能谈到“那天晚上,她想明白了母亲的话……)4.是母亲的话改变了小女孩对穷与富的看法,以至于使小女孩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我来读母亲的话,请你们读出与母亲的话相对应的小女孩的话。(师读生接读) 引导深入: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她可以随心所欲地喝各种名贵的纯净水时,她却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
作业 1.把这篇文章读给你的家长听,听听他们是怎么评价文中这对母女的?2.思考课后习作。
板书设计 5 母亲的纯净水穷                富(不可耻)            (非光荣)课题 《古诗二首》 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3)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说说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祖国山河喜爱之情. (2)体会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
重点 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流露诗中的思想感情.
难点 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流露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能够体现古诗内容的天门山景光图片及资料。《清明上河图》
教学方法 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李白的诗,导入新课。 二、展示资料,了解天门山。 三、整体感知,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四、借助注释,小组合作,交流对古诗的理解。五、品读语句,想象意境,体会情感。 1、教师导读:那么,李白远望天门山,看到了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2、教师示范读,学生注意倾听,轻声跟读。 3、学生自由读一读。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理解古诗。 1、根据诗意,结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 2、指名反馈。 4、指名读,集体评议。 5、学生在集体评议后,根据学生和老师的评议再读读。 6、播放雄壮的音乐,配乐朗读。 2、集体反馈。 (1)个别字词的意思。 (2)诗句的意思。3、教师小结。 4、集体交流,赏析。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作业 背诵这首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 二、 初读古诗,掌握生字 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四、品悟字词,深化主题。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2、教师出示生字。 3、教师导:杭州我们都很熟悉了,汴洲是什么地方呢?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2、集体交流反馈 3、教师导读: 1、教师出示下面的诗句,指名读一读。 2、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暖风”“游人”在诗句中的意思。 4、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 5、设置悬念:这里为什么把杭州当作汴州呢? 4、师:想到这些,人们怎能不担忧呢? 5、师:想到这些,人们又怎能不愤怒? 6、教师小结。 3、引导学生自由品悟这两句诗,教师适当点拨。 4、教师小结。 学习并掌握本诗的生字新词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文中作者的感情
作业 背诵这首古诗
课后反思课题 《“诺曼底”号遇难记》 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危险来临时哈尔船长是怎么做的,从而体会哈尔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指挥有方、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抓住文中关键的句段进行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高大形象。教师可以适当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大胆地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哈尔船长的敬佩和赞叹知青。(2)引导学生学习哈尔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指挥有方、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重点 了解危机时刻,哈尔船长所采取的措施。想象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能够简单地描述出来
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以及行为,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2.《泰坦尼克号》主题歌。3.搜集到有关雨果的照片的资料。
教学方法 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My heart will go om》的音乐,引起学生联想。2.指名说说对《泰坦尼克号》影片的了解。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三、抓住关键语句,探究海难发生的原因。1.教师导:同学们,“诺曼底”号造于1863年,是一艘大轮船,在英吉利海峡也许可以算得上是最漂亮的邮船之一。像这样一艘轮船,晚上出航是没有什么可怕的。然而危险就这样没有任何预兆地降临到了这艘轮船上,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四、课堂小结。 3.教师小结,导入: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世界史上的一大悲剧,为此人们进行了很多的艺术创作,从而产生了许多凄美动恩、慷慨悲壮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来欣赏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师板书课题)5.教师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那么,《“诺曼底”号遇难记》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按要求自读课文。1. 引导学生围绕下面的要求,小组合作,自读课文。(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小组内检测认读生字的情况,并交流识记和书写的要点。(2)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述故事的主要内容。(3)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和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体会,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指名反馈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时间:1870年3月7日夜晚。地点:从南安普墩到格恩西岛的海域撒谎能够。起因雾大,全速前进的“玛丽”号撞向了“诺曼底”号的侧弦,将船身剖开了一个大窟窿。经过:人们惊慌失措、你推我搡,船上一片混乱。哈尔威船长沉着镇定地指挥人们有序地逃生。结果:60人全部获救,船长屹立舰桥,随轮船一起沉入大海的深渊。(2)指名简述故事的主要内容。2.指名反馈。(因为当时海面上雾很大,可见度低)(1)“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2)“雾愈来愈浓了。”(3)“周围一片漆黑,船桅的梢尖勉强可辨。”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读出雾的大。(1)教师惊慌地:黑夜里,发生了——(指名读)(2)教师恐惧地:宁静地黑夜里,发生了——(小组读)(3)教师惊慌而恐惧地:宁静的黑夜里,“诺曼底”号的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突然,一身巨响,发生了——(全班读)教师小结:同学们,一艘“年轻“的“诺曼底”号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发生了海难。当时船桑包括船长在内一共61人。我们知道最后除船长外,其他全部逃生。那么,在这万分危机的时刻,船长采取了什么措施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4.展示资料,了解雨果。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很有影响的人物,主要著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等。2.检查生字新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全班读一读。(2)指名反馈生字的读音以及书写的注意要点。教师适时强调:字音:“强”是多音字,在文中读“qiǎng”,“呛”是多音字,在文中读“ qiāng”;“号”是多音字,在文中读“hào”;“铸”“忠”是卷舌音,“嘈”“梭”是平舌音。字形:“薄”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甫”的横折钩要变成横折;“翘”的左边不能多一点;“序”的里面不能多一撇。(3)开火车读生字词,在读中巩固认读。4.指名反馈:了解了“诺曼底”号遇难的整个经过,故事留给你怎样的感受呢?谁能用简单的一个词语说一说?(感动、激动、自豪、惊魂未定、害怕、恐怖、慌张……)4.教师导:因为但是的雾太大了,所以这艘船的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突然一声巨响……(教师播放巨响)5.教师紧张地追问:发生了什么?(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然后用文中的句子说。在说的过程中,通过教师语言的渲染,指导感情朗读)教师通过语言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情况发生的突然,制造出紧张的氛围。并通过指导上述的句子,体会情况的危急、恐怖。读的方式可以依次采取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通过声势逐步增强学生对当时危险情形的感受自由讨论回答 通过音乐创设情景以及对影片《泰坦尼克号》的介绍,把学生带入悲壮的场面中,为学习本文奠定良好的感情基调。通过作者的介绍,激发学生对阅读雨果作品的浓厚兴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自读感悟,在集体的交流反馈中巩固生字新词的认知和积累,整体把握故事发展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畅谈初读课文的感受中,奠定学习课文的感情基调“沉沉夜雾中冒出一个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只见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的船头,穿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来。那是“玛丽”号,一艘装有螺旋桨的大轮船,它从敖德萨起航,船上载着五百吨小麦,行驶速度非常快。它笔直地朝“诺曼底”号逼了过来。 “眼看就要撞船了,已经没有任何办法避开它了。一瞬间,大雾中似乎耸起许许多多的幻影,人们还没来得及一一看清,就要死到临头,葬身鱼腹了。” “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向“诺曼底”号的侧弦撞过去,在船身上剖开了一个大窟窿。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听写,导入新课。二、想象品读,体会人们的恐慌。三、角色朗读,体会船长的镇定果敢。四、想象感人画面,体会船长的英勇无私。五、理解句意,深化文章的主题。六、课堂小结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2.听写:照例 薄雾 海峡 估计 翘起 惊恐万状 火炉秩序 屹立 勉强 小心翼翼 违抗1.教师播放《泰坦尼克号》影片片段录音,学生倾听。2.指名反馈:你们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提示:听到了尖叫声、哭喊声、船上物品倒塌的声音、人们奔跑的声音……仿佛看到了人们惊慌、害怕的神情,看到了人们蜂拥而出,看到了人们因奔跑摔倒在了地上……)3.教师导: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一场面的呢 ?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段落。1.引导学生想象:同学们,求生的欲望让乘客们一窝蜂地拥上救生艇,你推我搡。继续这样下去的话,会出现什么新的危险呢?(推搡中有人落海,抢救工作变得缓慢、老弱妇孺会落后,救生艇会翻……)2.教师导:同学们,再这样下去,救援工作无法开展,可能会有更多的人丧生于大海。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黑暗中传来了简短有力的对话。(教师播放对话录音,《泰坦尼克号》影片片段录音作为背景音乐)1.教师导:黑暗里坚定的声音,使得救援工作进行得瑾井然有序。(“二十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船上只有一个人没有逃生,他就是——(学生:哈尔威船长)2.教师八方悲壮的音乐,示范读课文。(“船头先下去……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3.教师:同学们,你们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画面?(学生发挥想象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1.教师导:同学们,在危险面前,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沉着地指挥人们逃生,在那个可怕的黑夜静静地离开了我们。雨果是这样评价这位伟大的船长:(教师出示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语句) “在英吉利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教师总结:同学们,人生犹如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帆船。谁也不能预想前方会怎样。或风平浪静、或惊涛骇浪,你都得,扬起风帆使向远方。遇到惊涛或是骇浪,你要冷静,临危不惧,机智勇敢。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真正的舵手。 3.教师导:同学们,当你们正在沉睡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声巨响,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地说一说)4.教师导读:是啊,谁都会感到惊慌,害怕。当“诺曼底”号的乘客们被巨响惊醒,知道自己所乘坐的船身上被剖开一个大窟窿会是怎么的局面呢?4.指名反馈。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儿,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1)指名读课文,其他评议。(2)在同学们提建议的基础上,再请该同学们读一读。(3)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你来读,你会怎么读?会强调哪些词语?为什么?(4)教师抓住加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悟后感情读。(5)再次播放《泰坦尼克号》影片片段录音,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的文字。3.指名反馈: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一个怎样的声音?(坚定的、镇定的、果敢的、严厉的、威严的……)4.指名反馈:这声音让你们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处事果断、指挥有方)5.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船长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处事果断、指挥有方4.教师小结:感人的画面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了,大家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自然段。5.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指导有感情地朗读。6.集体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自然段。7.教师:同学们,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得救的人们会说什么呢?(学生自由地说一说,激发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和赞叹之情)2.引导学生讨论这三句话的意思。3.集体交流反馈。(提示:成就一个英雄的“权利”人人都有,关键在于你是否“运用”这个“权利”。在死亡面前,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舍己为人,他的高尚品质是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的) 1. 继续学习课文,了解遇到危难时人们的反应以及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采取的措施。2.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印象最深的画面,并简单地描述。3.总结全文,启迪教育学生。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读课文。借助感性的音效,创设故事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切身体验当时人们遇到危险时的表现,鲜明的对比,为感悟船长的镇定果敢做铺垫。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感悟,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们的惊恐、恐惧创设哈尔威船长的对话情景,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品读人物的语言,想象人物的内心,从而体会人物高尚的品质通过音乐渲染悲壮地氛围,运用文本的情感因素感染学生,以便达到不教而悟的教学效果。避免了烦琐的分析,实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4.教师小结:“诺曼底”号邮船不幸在海上失事了,在一片惊恐混乱中,船长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船员,使船上所有的人获救,而自己却被海水吞没。哈尔威船长危难时刻舍己救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简单地描述你印象深刻的场景。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9 “诺曼底”号遇难记临危不惧舍己为人人们 惊恐万状 得救 “诺曼底”号遇难记 船长 镇定自若 牺牲
PAGE
4课题 《古诗二首》 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重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体现石邑山风景的图片以及诗人韩翃的资料。2、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方法 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二、学习《宿石邑山中》  (一)初读感知(二)细读理解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1、出示古诗,指导学生读题,注意“邑”字的读音。       《宿石邑山中》         唐·韩翃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2、简介作者。     诗人韩翃(hóng):字君平,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时称“大历十才子”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描绘了石邑山变幻多姿的迷人景色。前两句写傍晚投宿所见山之景,后两句写晓行山中所见天之色。   2、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意。     “浮云不共此山齐”,写仰望所见,诗句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描写了这种直插云天的气势:那高空飘忽浮动的白云也飞升不到山的顶端,敢去与它比个高低。     “山霭苍苍望转迷”,则是写远眺情景:摩天的山峦连绵不断,飘荡的晚霞忽淡忽浓,忽明忽暗,给重峦叠嶂的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三四句“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是这首七绝精妙传神之笔。     重点指导学生体会“暂”“飞”的妙用。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3、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邑、韩、霭、锡”。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3、体会诗情。     表面看,这首诗似乎单纯写景,实际上景中寓情。一二句初入山之景,流露作者对石邑山雄伟高峻的惊愕与赞叹;三四句晓行幽静清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   4、配乐朗诵,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随诗人一同走进夜色中幽深神秘的石邑山。   5、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导入新课1、学习古诗《宿石邑山中》,掌握诗中的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和赞美西湖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宿石邑山中》,并背诵。总结古诗学习方法    初读古诗——了解诗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古诗
作业 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二、学习《望洞庭》三、感悟诗境。四、课堂练习。  1、背诵《宿石邑山中》。 1、学生根据古诗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2、小组交流体会。   3、集体交流,不够具体的地方互相进行补充。作者,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白居易尊称他为“诗豪”。1、出示三、四句古诗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2、思考:诗中是怎样描绘这幅画面的?   3、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1、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高低起伏。   2、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2、学生总结古诗学习方法。     初读古诗——了解诗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熟读成诵全诗大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没有一点风,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铜镜,远远望去,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4、反馈:这两行诗句中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5、教师追问:诗中还把洞庭湖比作什么?   6、教师小结,齐读古诗。3、练习说话: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4、写字指导,强调“螺”的结构。 复习导入学习古诗《望洞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巩固练习
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课后搜集整理描写山水景色的古诗进行阅读,开展古诗阅读交流会。
板书设计 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体。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3.白银盘:形容洞庭湖。4.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这指湖中的君山。课题 《石榴又红了》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郑振铎,学习作者是如何把人物的形象刻画得细致饱满的。(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自读、自我检测,深入理解文本,体会文中所流露出来的深刻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郑振铎敬佩和赞叹之情。(2)体会作者爱戴、思念父亲的思想感情。
重点 品读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而饱满的。
难点 品读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而饱满的。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指导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介绍郑振铎,导入新课二、自读课文,掌握生字,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三、深入探究,体会人物形象四、课堂小结: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郑振铁铎吗?(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1958年10月18日,在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有《郑振铎文集》。1、教师出示自读提纲,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思考:课文围绕“石榴”来讲故事的?又是如何通过具体的事情来塑造“父亲”形象的?2、检查生字。(!)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教师进行再强调。字音:“振”“郑”都是卷舌音,但前者是前鼻音,后者是后鼻音;“榴”和“篱”的声母是“I”。字形:“丹”字只有一点,不能多写一点;“振”不能多写一撇。教师再次出示词语卡片,集体读一读。(3)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并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煞:极、非常。 侍弄:摆弄,修理。情韵:情致韵味。 瑟瑟:形容轻微的声音。1、教师导读:文中通过具体的事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充满慈爱的父亲形象。文中的哪些描述让你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呢?请同学再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2、指名说说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集体反馈,交流。3、教师动情导读,引导学生想象,说出真情实感。教师小结:本文的作者以“石榴”为线索,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仁爱的父亲形象。作者描写具体,刻画人物细腻,使我们对著名作家郑振铎印象深刻,也被他博大的父爱所感动。 2、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石榴又红了》是郑振铎的儿子郑尔康为了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而创作的。 3、指名反馈;作者围绕“石榴”回忆了父亲哪几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在石榴上刻上所有孩子的名字,待石榴成熟再分给孩子们。第二件事情:和一个南方的小姑娘打赌石榴能否在盆里开花结果。第三件事情;最后一次“石榴节”前,父亲临别的情景。4、指名反馈:作者是怎样围绕“石榴”来讲故事的主人父亲的描写。先写了父亲在石榴上刻上所有孩子的名字,待石榴成熟再分给孩子们,接着写父亲和一个南方的小姑娘打赌石榴能否在盆里开花结果,最后写:最后一次“石榴节”前,父亲和“我们”临别的情景)4、小结:孩子们都很悲痛,你们能从文中的哪些句子体会到呢?5、齐读相关语句6、指名反馈7、教师小结:孩子们,著名作家郑振铎虽然走了,但却带不走人们对他的思念。 导入新课5、教师小结:作者条理清楚,以石榴为线索贯穿全文,表达了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之情。那么,通过作者的叙述,你觉得郑振铎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呢?(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充满慈爱的父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在自读课文以及集体的反馈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和条理,初步感受作者所勾勒的人物形象)深入理解文本,体会文中所流露出来的深刻的情感。
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2、阅读郑振铎的作品。
课后反思课题 新年来了 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理解诗歌,体会诗歌中含义深刻的句子。(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读一读,说一说,在读中、说中,走进文本,实现和文本的情感交流,进而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新年的快乐,体验新年带给人们积极向前迈进的力量。(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以及珍惜时间、珍惜生活、奋发向上的积极情感。
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方法 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三、学习诗歌第一节,体会快乐。 1.教师板书课题,指导快乐地读题目:同学们,日子一天天过去,新年就要来啦!高兴吗?(高兴)快乐地喊—(学生读:新年来了)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1)借助拼音自读生字,把诗歌读准确、读流利。(2)读出诗歌的韵律美。2.集体朗读诗歌,检查集体朗读社个的情况,教师适当地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欢快地)1.教师示范读,其他倾听。2.教师指名反馈:新年快乐地向我们走来,你从第一节诗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快乐?(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由地说一说)画面一:乘着马车,叮叮当当地翻过山坳……画面二:捧着红梅,哈哈地欢笑……画面三:吹着银笛,欢快地舞蹈……画面四:抚摩绿树,打扮得更俊俏……3.指导学生抓住排比句式,有感情地朗读。 2.教师引导学生谈话:过新年,是大家盼望的节目。为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说说自己家是怎么过新年的,在说中体会过新年的快乐)3.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集体认读,教师强调生字和词语在读音和书写上的注意要点。字音:“槌”是卷舌音;“恼”的声母是“n”字形:“槌”是左右结构,笔画也比较多,大家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收紧笔画;“恼”和心情有关系,部首是“ ”,注意和“脑”区别开。4.教师出示下列词语,集体读:山坳 芬芳 舞蹈 抚摩 俊俏 鼓槌 红日高照智慧 燃烧 烦恼 虚度 兴奋 肩膀5.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4 .拓展想象,训练说:新年还会做什么呢?请同学们仿照诗中的排比 句式说一说。如:她穿着五彩的春装 ,在百花丛中翩翩起舞;她唤醒沉睡的大地,为他们换上了新装;她梳理着细细的长发,用自己甘甜的雨露滋润万物……5.教师小结:多么美妙、多么神奇呀!新年会唱歌、跳舞,她用自己的欢乐感染了我们,让欢乐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传递。6.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第一节。 导入新课:是呀,新年里大人们欢喜,孩子们欢喜,大家都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家家户户的 门、窗户都亮起来了。请同学们带着着份快乐自由的心情读一读诗歌《新年来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自读,在集体的交流、反馈中,正确地认读并掌握绳子的书写,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创设画面以及语言的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奠定感情的基础,再引导学生想象,大胆说一说,在说中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能力,体会新年所带来的快乐
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新课二、学习诗歌第二节,体会新年的热闹。三、继续学习诗歌,提升主题。教师导:同学们,新年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欢乐和热闹,它还带给我们对新的一年的希望和美好的向往。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歌第三到四小节。 1.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指名读一读,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2.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1.指名读诗歌第二节,其他同学倾听,想象画面。2.指名反馈:你们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画面?(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说一说:家家户户贴上了春联、挂起了彩灯,人们欢庆新年,打起了鼓、跳起了舞)(一)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诗歌。1.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和同学讨论。2.和同学交流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己学会了什么,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想一想自己的新年打算是什么。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节诗歌,总结升华。(1)教师导:一年之计在于春,新的一年是新的开始,你们都有自己新年的蓝图,那么应该怎样做,才能实现你们心中的新年蓝图呢?请大家一起朗读诗歌最后一节,你们一定能够从中受到启发。(2)指名反馈:怎么做?诗句中有一个词语进行了概括。(紧紧拥抱)(3)指名说说对“紧紧拥抱”的理解。(珍惜时间,勤奋努力)(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最后一节。(满怀激情地、鼓励地)(5)教师小结:是呀,祖国的未来,世界的未来是你们的,美好的未来等着你们去创造,你们必须从现在做起,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而努力。 3.教师导言:同学们,万紫千红的春天装扮了我们的世界,送来了新年的爆竹声,你们听—(教师播放鞭炮声录音)新年里,,到处呈现出的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每个人新的一年又会做何打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设个。3.教师展示体现新年新气象的照片,导:虽然新年的景象年年见,但听了同学们的描述,老师忍不住又想去看一看。4.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个词与形容自己所看到的画面。(热闹、欢腾、喜气洋洋、欣欣向荣……)1.指名反馈不理解的诗句。(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适当地进行调控。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下列诗句)(1)“让小伙伴采来火种,今年的希望之火就会燃烧,不管智慧藏在哪个角落,都会被我们找到!”①这里的“火种”指的是什么?(学生各抒已见,引导学生理解小伙伴们新的一年的希望和打算)②指名说说:你们新的一年的希望和打算是什么呢?(学生自由反馈)③教师小结:只要有希望就会奋斗不息,就会觉得生命充满力量。所以说,只要小伙伴们采来火种,今年的希望之火就会—(学生接读:燃烧,不管智慧藏在哪个角落,都会被我们找到)④知道学生充满憧憬地、坚定地读这一节诗歌。(2)“昨天的那些烦恼,今天早已忘掉,新年在每一只小耳朵边说的悄悄话,大家都能猜到!”①“昨天的那些烦恼”可能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说一说)②教师导:新年知道每一个孩子的优缺点以及秘密,他会在大家的耳边说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自己说一些鼓励的话,鼓励学生改正缺点,激励学生不断地求进步等)③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静一静。听,新年也在你们的耳边说悄悄话呢。④教师入境地随机问:新年和你说什么?(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说一说)(3)“去年我们没有虚度,所以脸不羞红心不焦。”①指名说说“虚度”的意思。②指名说说去年你没有虚度,你学会了什么,做了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说,进一步理解没有虚度的意思)③教师启发:同学们,老师听出来了,你们也没有虚度时光,去年我们长了知识,学了本领。今年,你们又有什么打算呢?(学生自由的说一说)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第二节。(读出新年的热闹和欢腾)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研读诗歌,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并大胆地设想未来,在说和想象中不断地激励学生珍惜时间、刻苦努力,为新年的成长做充分的准备和努力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试着把自己的新年希望写成一首小诗。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18 新年来了快乐 热闹 希望 美好……(珍惜时间 拥抱生活)课题 《傲霜篇》 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菊花的象征意义。 (3)体会顿号、逗号、句号的用法,并能正确的使用。 (4)模仿课文中的句式,赞美自已喜爱的花儿或其他事物。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看自已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中,体会菊花坚强不屈、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高尚情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菊花的敬佩的喜爱之情。2、激励学生向菊花学习,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重点 感悟菊花的象征意义。
难点 感悟菊花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 2、凌寒怒放的菊花图片。
教学方法 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二、初读感知,掌握生字三、品读语句,体会严寒四、课堂小结 1.教师板书课题:同学们,一起把课文读一读,(教师引导学生强调“傲”)2.指名反馈:谁知道“傲”字在题目中的意思?(傲:藐视、不屈)1(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读通顺、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2)画出本课的四字词语。(3)用“~~~~~”画出描写菊花的句子,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1.教师播放图片,创设情境:同学们,看下霜了,你们看到了什么?(下霜了,黄叶飘零的景象)2.教师导读:文中是怎么描写的呢?请大家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3指名反馈 “对面屋……哦,真有点`西风紧,黄叶飘零`的景象了。”①指名反馈:哪些语句让你感到霜大、严寒?②结合语句抓住重点词语,说感受。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语句。教师总结:同学们,严寒是花草树木的天敌,风霜一过我们随处可见凋谢的花朵、飘落的树叶,课文第二自然段的部分语句,为我们一个“西风紧,黄叶飘零”的现象。 3.教师启发思维:你们知道哪些能傲霜雪的花木呢?(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说一说:菊花、梅花、青松等)4.教师导:今天,我们就来拜读峻青的《傲霜篇》,看看作者是怎样评论四君子之一的菊花的。2检查生字。(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全班读一读。(2)教师出示下列生字,进行强调:(3)出示四字词语,指名读,在读中积累词语。(在集体的反馈交流中掌握生字新词,积累词语)4.品读语句,体会寒冷。(1)学生自由读这些语句,把让你感受到霜大,严寒的语句画下来。(2)指名反馈,教师适当的指导感情朗读,1“对面屋脊上一片雪白,像下了一场小雪似的。”(“一片”“像下了一场雪”让人感到霜的大)2“院子里也白皑皑地铺上了一层霜。”(通过写地面的娈化,也布上了一层毛茸茸亮晶晶的霜花——使得那叶子骤然厚了许多。” (肥大的叶子上虽然也布上了一层霜,叶子骤然厚了,都写出了霜的大)4“但是,风一吹……院子里遍地都是带了霜的黄叶) 介绍作者。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这里作者通过写葡萄、梧桐等树叶的凋零,不仅写了秋霜的严寒,也通过对比的方式,出对秋菊的顽强不屈)
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学习描写菊花的段落 三、品读句子,体会菊花品质及作者的情感 四、出示语段“我爱它们超凡脱俗的风姿,……我更爱的是它们那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高尚情操。”教师导读,学习跟读。并按课后问题四要求说句子。 五、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最爱菊花那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高尚情操?六、拓展延伸,积累诗句 七、课堂小结: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们喜欢菊花吗? 1、展示风霜中百花凋零的图片,教师深情地叙述:同学们,“西风吹紧,黄叶飘零”,当风霜来临的时候,很多花草都受不住严寒,枯萎了,凋落了。 1导入:风霜中盛开的菊花是什么样的呢?划出课文有关语句,并读一读。 2指名反馈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赞叹、惊喜、敬佩地读) 4、引导学生区别句子中的“、”“,”“。”使用的表达效果。 1、导:从哪些语句看出菊花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情操。教师导: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均被菊花高尚的情操所感染、折服。同学们一定搜集了不少这样的古诗吧!总结:菊花不仅超凡脱俗,香气扑鼻、清雅大方、平易简朴、而且傲霜斗雪、不畏强暴。它所折射出来的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做一个像菊花一样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2、镜头切换到菊花盛开的景象:看(迎着风霜盛开的菊花)提问:你们心情怎样(激动、惊喜、感动、佩服……) 5、反馈,读了这些语句,你想对风霜中怒放的菊花说什么? 6、展示图片:同学们,风霜中的菊花争妍斗艳,喷芳吐香,而且千姿百态。 引导想象:指名用“有的……有的……有的……”说说菊花的姿态。 小结:难怪人们说秋菊傲霜呢,可真的是经霜一打,它倒越发显得精神了。2、反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自由反馈,诵读古诗。 3、导入:今天,我们就去欣赏一下风霜中的菊花是怎样的。(通过鲜明的对比,感受到菊花不畏严寒,体会菊花刚毅的品质)。 继续学习课文,品读文中描写菊花的语句,品味菊花的特点,理解菊花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情感。小结:傲霜秋菊凌寒怒放,所以作者说它不愧是一种富有晚节的可爱的花儿。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搜集描写菊花的古诗,并把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课后反思课题 中秋节 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搜集并积累描写月亮的词语和诗句。
过程与方法: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秋节的习俗、由来以及与中秋节有关的神话传说。,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文中蕴涵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培养热爱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情感,懂得圆月象征着团圆,象征着美好,寄托着人们的祝福和相思。
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中秋节的由来,热爱祖国悠久的民族文化
难点 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文中蕴涵的情感,懂得圆月象征着团圆。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中秋节的诗句,传说等。
教学方法 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谜语导入二、自由读文,了解大意。三、学习课文第1~3 自然段。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要说一个谜语,请你们来猜一猜。 迎佳节,庆丰收,歌舞表演乐融融,月饼香,月饼甜,全家欢乐大团圆这首儿歌中说到的“佳节”,是什么节?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2.同桌之间借助工具书或查阅的有关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提问: 课文介绍了关于中秋节的哪些知识? 读书的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正确认读生字的读音。1.课文重点介绍了中秋节的哪些习俗?(赏月,家人团聚、品尝月饼)2.摸读课文,找出叙述中秋节习俗的段落。3.找出你觉得最能体现中秋节气氛的词语。其乐融融:沉浸在欢乐、祥和的喜悦气氛中。形容一片欢乐融洽的样子。 2.交流:你们家是怎么过中秋节的? 3.揭示课题:《中秋节》4.集体交流反馈。 板书关键词语中秋节的时间 人们的活动中秋节的来历 有关习俗 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 有关月亮的诗句5.再读课文,识记生字新词和文中引用的诗句。6.指名反馈:读了第三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7.教师小结: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热爱它。 用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业 1.朗读课文,默写生字 。 2.收集有关中秋节的诗句和传说。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二、继续学文,深入体会。 1.听写词语。2.大家收集了哪些与中秋节有关的资料? 和大家分享一下。3.根据大家分享的内容,板书诗句进行赏析。1.指名说“嫦娥奔月”的故事。2.你还能说出一个与月亮有关的故事吗? 3.过渡语:同学们,中秋节人么不仅赏月,还一家人团聚,一起吃月饼。人们为什么要吃月饼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第5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5.过渡语:每逢佳节倍思亲。人们常在月圆之时,思念家人、思念亲人。古代很多诗人都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思亲之情。请用横线划出课文中的诗句,读一读。6.你能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这些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吗? 7.小结:和月亮有关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大都表达了游子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寄托着人们对全家团圆、生活美满的向往之情。8.你还能背诵一首借月抒情的古诗吗?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背一背搜集到的与月亮有关的词语和诗句。3.你的亲人又远在他乡不能回来过中秋节的吗?请给他们写几句话。
课后反思课题 皮皮鲁的风筝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皮皮鲁的风筝为什么能变成真的龙风筝,以及皮皮鲁把龙风筝放回大自然的原因。(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再现人们对龙风筝变活的反应,对比感悟,深化文章的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皮皮鲁的喜爱和赞叹之情。(2)教育学生爱护生命,保护珍稀动物,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重点 讨论探究,了解皮皮鲁把龙风筝放回大自然的原因。
难点 引导讨论:皮皮鲁以后会不会做龙风筝,为什么?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2.龙的图片。
教学方法 指导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二、提纲导入,自读感悟。三、检查生字,整体感知。四、集体反馈,深入探究 1.教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2.展示资料,介绍作者。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2.学生根据要求,自读课文。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全班读一读。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进行再强调。字音:“拽”“捶”“售”是卷舌音;“鲁”声母是“l”;“竞”是后鼻音;“垠”是前鼻音。1.指名反馈:皮皮鲁的龙风筝为什么能活?(因为这是皮皮鲁用心血和感情做出来的)“他只知道这龙风筝是他用心血和情感做出来的,用血汗和情感做出来的东西,同广阔无垠的天空融合时,是有可能产生奇迹的”。2.教师小结:皮皮鲁用心爱着龙风筝,你还能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1)“每天睡觉前,皮皮鲁都要与龙风筝聊一会儿”。(2)“皮皮鲁开始为这条龙的命运担心了。”(3)“自然界没有龙。这第一条龙应该放入大自然。皮皮鲁这样想。”(4)“他悄悄从兜里掏出小刀,割断了拽着龙的线。”(5)“皮皮鲁望着走进大自然怀抱的龙,笑了。”教学建议:①指名反馈句子,读一读。②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教师导读:皮皮鲁是郑渊洁童话故事中的一个主人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故事大王郑渊洁的《皮皮鲁的风筝》。(1)把课文读准、读通顺,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2)说一说:课文围绕“皮皮鲁的风筝”写了一件什么事?(3)交流:皮皮鲁的龙风筝为什么能活,他为什么把龙风筝放了?2字形:“竞”中间是“口”,不能写成“日”;“兜”要注意书写的顺序;“捶”的右边最后一横最短。3.教师出示下列词语,检查学生认读情况,读中积累词语。聚集 形态各异 腾空而起 操纵 喝彩试图 一瞬间 捶胸顿足 号啕大哭3.教师导:同学们,皮皮鲁比任何人都爱龙风筝,更爱这条龙,可是他为什么要把龙放走了呢?(引导学生大胆反馈讨论的结果:因为社会各界的人都想利用龙风筝获得暴利,他们是不会善待这只龙的,龙如果被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抓住,都逃不了折腾)4.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龙风筝活了后人们反应的语句。(1)都写了哪些人?(2)这些人的反应怎样?找出句子读一读。5.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同学们,读了这些语句,你们知道皮皮鲁此时的心里怎么想的吗?(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郑渊洁,作家,一个人写一本月刊21世界纪录保持者。出生于河北石家庄一个下级军官家庭。郑渊洁从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其笔下的皮皮鲁、鲁西西、舒克、贝塔和罗科在中国拥有亿万读者,连成年人也被吸引,其童话被誉为“适合全家所有人阅读”。主要作品:《郑渊洁童话全集》33卷。长篇小说:《生化保姆》、《白客》、《智齿》、《金拇指》、《病菌集中营》、《鬼车》等指名反馈;课文围绕“皮皮鲁的风筝”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皮皮鲁制作的龙风筝活了,社会各界的人争先抢购龙风筝。皮皮鲁担忧地将龙风横放入大自然)6.教师启发拓展思维:同学们,看到这一切,你们想对人们说什么呢?(提示:劝人们像皮皮鲁那样爱龙,让龙在自然中自由、快乐地生活)7.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已经把皮皮鲁的心声传递给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他们听到了吗?活龙的命运会怎样?皮皮鲁正在担心着呢,你们来安慰一下皮皮鲁吧。(启发学生大胆地想象,说一说人们在保护龙上应采取的措施,从而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感) (以学生反馈为主线,教师结合问题的反馈,使当地进行更深一层次的引领,让学生再次与文本中关键词句交流,在读中理解、感悟,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性认识,达到启迪教育学生的效果)
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后反思课题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古代人们用来帮助记忆和通信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收集信息、讨论、体会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了解古代书信的不足之处和现代书信的便利之处,体会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
重点 了解古代人们记事和通信的一些方法。
难点 体会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古代人民记忆和通信的一些方法
教学方法 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情况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刚看到课题,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注意做到正确、流利。随机板书读错和需要提醒的读音。(譬pì如)2.练习读学生没有读好或停顿不当的地方。1.再读课文说说人类在没有文字之前曾经使用一些什么方法帮助记忆和通信的?2.汇报:人类在没有文字之前曾经使用一些什么方法帮助记忆少通信的?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古人类的记忆和通信的方法。板书:记忆 结绳 穿贝壳通信:用实物传递信息。 2.那预习了课文以后,你以知道了些什么呢?3.出示生字新词,学生读准字音,记忆字形,练习书写。4.有不理解的词语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不懂的词语意思。3.学生自由诵读自己感兴趣的记忆或通信方式把这种方法用自己的话介绍给好朋友听。4.指名介绍书中介绍的记忆或通信方法,评出最佳讲解员。 导入新课通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生预习的效果,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初步感知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和了解
作业 全班交流自己课前收集到的古人记忆或通信的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二、思考课后习题1,了解古代记忆和通信方式的不足。三、思考课后习题2,了解现代记忆和通信方式的便捷。四、比较体会 1.听写词语:分辨、譬如、老鼠、淘气1.小结提部:我们已经了解了古代记忆和通信的一些方法,那么,你认为这些方法好吗?又存在哪些不足呢?1.小结提问:是啊,正因为有了不足,人们才会想办法改进,这样,通信事业便一步步地发展起来。到了今天,人们的通信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莫测,那现代又有了哪些记事和通信方式呢?1.从通信方式的飞速发展,你想到了些什么?2.人设想过将来的记忆和通信方式吗?又会是怎样的呢? 2.说说古代人记忆和通信的方式。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记忆容易混淆、容易遗忘、不便捷等,通信费时、费力、费钱,表达意思不太明确)2.学生交流,互相订正补充。(用文字记事、在电脑上保存资料等;通过手机、可视电话、传真,互联网传递信息等)。小结:是啊,人类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科学的探索也是无止境的。只要大家热爱学习,勇于创造,就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复习导入了解没有文字以前人们的记忆和通信的一些方法。学生自由交流信息,了解更多的记忆和通讯方法体会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了解古代书信的不足之处和现代书信的便利之处,体会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
作业 《课课练》
课后反思课题 可爱的地球 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地球的可爱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流利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懂得地球的可爱。
难点 学会善意地看待事物,客观地评价事物。体会全文简练的结构和精简的语言。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2.地球仪以及相关的资料。
教学方法 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二、提纲导入,学生自读。三、检查生字,整体感知四、各抒己见,感悟可爱 1.教师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读出地球的可爱,2。教师展示地球仪,简单地介绍地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料作适当的补充)1.读准、读通课文,学习井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认真阅读课文,画出每一个自然段的中心句。1.教师出示下列词语,指名读一读;窟窿 炽热 笼罩 二氧化碳 混合 斜轴 批评摔断 埋怨 陨石 寒喧 妥善 维护 安德斯 脆弱2.全班一起读一读。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并强调读音或宇形。字音:“斯”是平舌音,罩”轴”是卷舌音;“碳”是前鼻音。字形:“维”的右边有四横;“抹’的右边是‘末”,不要写成“未”。4.再读生字词语卡片,巩固。1.教师导:这个微小、美丽而脆弱的星球可爱之处表现在哪呢 2.学生结合课文的语句,自由地反馈。地球的可爱之处表现:(1)它有个美妙的大气层,非常合适我们生存,有益我们的身心健康。(2)地球围绕斜轴自转,带给我们美丽的四季。(3)地球自转一周二十四小时,正好符合人类的生活规律。(4)地球有吸引力。(5)地球上的气候不断变化。 3.教师导入: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的可爱之处具体表碉嚼些地方呢 请同学们按带着问题自读课文。3.想一想:地球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 然后和同学交流。4.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5.指名反馈每一自然段的中心句。(1)“我登上月球以后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对地球的爱更深了。”(2)“地球对我们却非常合适。”(3)“地球的一欠特点,是它有斜轴。”(4)“我们很聿运,地球自转一周是二十四小时,这样的速度也刚好合适。”(5)“不过它也有一些很大的好处足以与此相扳,例如房子不会轻易放风吹走。”(6)“但是,无论天气多坏,也比根本没有的好。”(7)“地球千秋万世运转不停,只要妥善维护,总可以做我们永世的乐土。”3.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你还知道哪些地球的可爱之处?4.教师小结:同学们,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逆转,人成了强者,而“温和的大自然”却成了容易受伤的对象。所以,安德斯会说:“我觉得大家应该同心协力,维护这个微小、美丽而脆弱的星球。”5.指名说说对这—句子的理解。(地球很美丽、可爱,但是它也很脆弱,人类必须行动起来,热爱、保护地球) 地球是大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是人类居住的星球。按距离太近计,仅远于水星和金星,居第三位。球是赤道突出、两级稍扁的吲轴旋转椭球体,叫做地球椭球体或简称地球体;严格地说地球椭球咽地球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地球内部有核(地柱)、幔(地幔)、壳(地壳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气圈,还有磺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魅力外套。教师小结:同学们,1968年12月,美国“阿狡罗8号”宇宙飞船进行了人类第一次绕月球飞行。安德斯作为一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他强调说:“我觉得大家应该同心协力,维护这个微小、美丽而脆弱的星球。”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7 可爱的地球可爱、脆弱(热爱、维护)课题 稻草人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稻草人的善良和尽职。
过程与方法: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激发学生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同情。5.教育学生有一颗善良的心,关心、体贴、帮助他人。
重点 1.体会稻草人焦急的心理活动。
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2.稻草人的图片。
教学方法 指导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揭示课题,介绍叶圣陶二、初读,整体感知三、再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1.教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3.教师导读: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稻草人》就选自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顺,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找出文中描写稻草人样子和结构的段落,读一读。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稻草人看到一只飞蛾飞到主人的稻田里,并产下了子儿。稻草人很着急,想把情况告诉主人却无能为力,他为主人感到很悲伤。)4.指名反馈:文中的稻草人长得什么样呢?文中的哪一个自然段进行了具体的描写?(第一自然段)1.教师导读:课文主要给我们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稻草人,一个就是稻草人的主人——老妇人。作者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稻草人和老妇人形象呢?2.指名反馈:再读课文后,稻草人和老妇人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是一个( )的稻草人;这是一个( )的老妇人。3.教师导读:同学们,再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找出来,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老妇人的悲惨、孤单、可怜、穷苦的?又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稻草人的尽职和善良的? 2.战士资料,介绍作者。2.检查生字。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明读一读,其他正音。教师仪进行再强调。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集体读一读。5.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其他思考: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把稻草人的样子和结构说清楚的?6.指名反馈。(先整体后局部,从上到下)7.全班齐读这一自然段,加深感知。
4.集体反馈。5.教学建议:(1)学生反馈语句,学生一起读一读。(2)结合上下文,说说自己的体会。(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6.教师导读:同学们,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老妇人啊!所以善良的稻草人很想帮助老妇人,可是他什么也做不了,他有多着急呀!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稻草人焦急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导入新课,了解作者初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初步的感知教师小结:稻草人的焦急的心理活动,表象了他对主人的关爱,他同情主人悲惨的遭遇。同学们,如果你也是这个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你希望自己是什么?你想怎样帮助老妇人?
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2* 稻草人飞蛾下子稻草人 ———————————— 老妇人(善良)  焦急、担心、愤恨、悲伤 (可怜)课题 革命烈士诗二首 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背诵这两首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句,体会内容,学习先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革命的生死观。
重点 了解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使学生懂得这不是一般的诗,而是用生命写成的诗。
难点 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意思,特别是读懂有比喻意义的诗句。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方法 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课文。检查生字。三、讲读《囚歌》四、范读全诗或放录音。 出示小黑板: 囚  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试背全诗。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甚至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今天我们要学的《革命烈士诗二首》,就是他们在敌人的监牢里,面对毒刑拷打写下来的。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这两首诗。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 本课有些多音字,容易出现错误,教师要特别指导。 1.简介作者生平。 我们先学习《囚歌》这首诗,它是叶挺同志所写。叶挺是广东惠阳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1946年3月4日,在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下获得自由。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国飞机失事遇难。 《囚歌》是叶挺同志被囚禁在重庆歌乐山渣滓洞集中营时,用铅笔写在牢房墙壁上的一首诗。 6.讲读第二节诗。 指名读第二节诗。 思考:作者是怎样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的? 理解诗句意思:“我渴望自由”,迫切希望得到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指我“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革命者是决不会向敌人屈膝投降当叛徒的。”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怎样读?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读要坚定、有力、高昂) (表达叶挺同志决不向敌人屈膝投降的决心,表现了革命者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指名读,教师引读,学生再读。 板书课题:《革命烈士诗二首》 3.查字典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囚歌:被囚禁在敌人监狱里的人写的诗歌。 永生:永远活着,永久的生命。本文指革命烈士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永不磨灭。 自白书:白,说明,陈述。自白,自己说明自己,多指表明自己立场、观点和态度。课文指敌人要革命者出卖同志,背叛革命的书面材料。 凯歌:原指打了胜仗所唱的歌,本课指陈然的诗篇。 蒋家王朝:本文指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统治集团。 埋葬:本文指彻底消灭。 2.解题。 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又是什么意思呢? (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 “囚歌”在本文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3.范读《囚歌》。 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时的语气、节奏和感情。 4.学习教师范读,自由朗读,体会诗的意思和思想感情。 7.讲读第三节诗。 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决不会向敌人屈服,因为他心中充满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齐读第三节。“地下的烈火”、“活棺材”各指的是什么? (“地下的烈火”比喻革命的烈火,指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力量。“活棺材”指囚禁革命者的牢房,又指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的旧社会。)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叶挺同志为了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宁愿献出自己生命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板书:希望  烧掉  永生) 指导朗读第三节。 “地下的烈火”、“一齐烧掉”、“得到永生”等词语读时要铿锵有力,语气逐渐激昂,节奏加快。 指名读,齐读。 4.结合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形近词。 近义词: 烈士——先烈          敞开——打开 渴望——盼望          永生——永存 身躯——身体          高贵——崇高 反义词: 沉重——轻松          高贵——低贱 敞开——紧闭 形近词: 出示投影,请同学们充分讨论形近词的区别,再根据字义口头组词。 囚(囚犯)       棺(棺木)           刑(刑场) 因(因为)       官(官司)           形(形象) 拷(拷打)       魔(魔术)           凯(凯歌) 烤(烤火)       磨(磨刀)           改(改正) 葬(葬身) 莽(莽撞) 5.讲读第一节。 自由读一读第一节。想一想,叶挺同志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体会出国民党反动派一面加紧对坚贞不屈的革命者进行迫害;一面诱惑革命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叛变投降。重点体现在“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这里的“人”和“狗”各指的是什么? (人指坚定的革命者,狗指革命队伍中的叛徒。) 理解这一节诗的意思。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是指牢房中的革命者所要走的路被敌人锁得紧紧的。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指为牢房中的叛徒所准备的道路是敞开的,只要你叛变革命,随时都可以爬出牢房。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指国民党反动派在声嘶力竭地叫喊诱骗革命者变节投降充当叛徒。 板书:人:紧锁 狗:敞开 指名朗读这一节,想一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愤怒,对叛徒的厌恶和痛恨的思想感情。) 指导朗读这一节。 提示:“一个声音……给你自由!”这句是敌人对革命者的诈骗,“自由”不过是一种诱饵,朗读时要表现出敌人的阴险狡猾。“自由”二字要读得虚伪、轻浮、声音拖长些。 范读,学生仿读,然后齐读。 小结: 这一节诗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威逼利诱的卑劣手段和丑恶嘴脸。当时摆在狱中革命者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坚贞不屈,意味着失去自由,甚至生命;充当叛徒,出卖革命,将得到自由。选择哪一条路呢?作者在第二节诗里明确地做了回答。
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背诵《囚歌》,并抄写一遍。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复习,导入新课。二、 自读课文,读懂内容。三、 感情朗读,体会品质。  1.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叶挺的囚歌,现在我们一起和着音乐背一背。   2. 展示搜集到的诗歌:课后同学们一定搜集到许多叶挺写的诗吧!谁愿意来读一读?1. 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1) 学习并掌握本诗的生字新词。(2) 理解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做个记号。(3) 把诗歌读通顺,初步有感情地读一读。1. 全班一起朗读诗歌。2. 教师导:在理解诗歌内容的甚而上,再次朗读诗歌,你们感受到了革命者一种怎么的英雄气概?  3. 师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愿把牢底坐穿》也是一首革命诗。   4. 教师播放歌曲《愿把牢底坐穿》。 2.教师出示下列词语,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叛逆 颠倒 乾坤 打翻 稀罕 3.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理解诗歌的意思。 3.学生自由读,读出革命者的英雄气概。4. 指名读,教师指导感情朗读。5. 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师小结:为了下一代的幸福,诗人和他的同志们甘愿把牢底坐穿。从诗中反复出现的这两句警言中,我们感受到了革命者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坚定信念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背诵诗歌。
课后反思课题 狼牙山五壮士 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学习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有详有略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学习五壮士保卫祖国,抗击日寇的战斗中表现出来的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
重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难点 学习有详有略的写法。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破题导入。二、新授。
   1.学习第二段。2.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学习第四段。3.学习第五段。
三、总结课文。四、学习写法。
 1.齐读课题,哪种人才称得上是壮士?(板书:勇敢,豪壮)(1)自由读第二段,(板书:初读概括段意)想想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指名说。板书:引敌痛击。
    (2)默读这一段,找出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板书:再读,找重点句),指名说。
(1)学生运用方法自学,学习第四段。
(1)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五段。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为了表现五壮士的勇敢,豪壮,课文详了哪些部分,略写了哪几部分? 2.课文中最能突出五壮士勇敢豪壮的是哪几部分?今天这堂课我们就要通过对最能突出五壮士勇敢、豪壮的段落的学习,去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学习有详有略的写法。
(3)齐读这一部分,看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齐读。(板书:体会)。指名读,在这些句子中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在下面加圆点。(板书:画,神态,动作,语言)。指名说,指名读,齐读。(板书:最后读,有感情)
(2)检查自学情况,其中对重点句要加强朗读。(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
2.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此时此刻,你们想对五壮士说些什么呢?2.学习这一课,我们要把这种有详有略的写法运用到我们的作文中去,和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材料,我们就写得详细些,其余的材料就略写。 导入新课根据板书总结学法。(3)检查学习情况,对重点句子采用情感引读。
作业 练一练中的习题
板书设计课题 美丽的“三潭印月” 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主要通过自学认识“杭、阁、储、灌、镂、朦、胧”,掌握会写字“杭、繁、阁、储、灌、堤、范、辉”。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注意积累词语。
过程与方法:1.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课文中设问、反问句的作用。2.理解课文内容,热爱自然和文化景观,愿意了解景观中的文化故事,丰富自己的文化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自然和文化景观,了解景观中的文化故事,丰富自己的文化积累。
重点 根据文章的介绍,想象“三潭印月”的美景,进行朗读训练。
难点 掌握问答式的构段方式。
教学准备 让学生准备自己游览过的风景名胜的照片以及相关资料,或者自己向往的风景名胜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1. 以读为主,注意教、扶、放结合,引导自学、感悟。 2.注重朗读,通过读体会景物的美、意境的美。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新课。二、自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三、尝试运用设问、反问介绍景物。 1.暑假期间,你都去过哪些风景名胜 2.今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欣赏一处风景名胜。那就是西湖美景“三潭印月”。(教师板书“西湖”和课题)1.提示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要求:注意生字的读音;思考课文围绕“三潭印月”这一景点都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2.文中提到哪些景物和相关故事,画一幅图表示出景物的位置,简单介绍这些景物。(教师随机板书)1.大家初步了解了西湖美景.知道了“三潭印月”是怎么回事,还了解了有关“三潭印月”的传说。作者充分挖掘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传说,把写景与叙事相结合,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下面谁能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或者把你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 注意找出描绘景物样子的词语,突出景物特点。2.比较问句的不同形式和各自的作用。 湖心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小岛呢 相传…… 为什么叫“三潭印月”呢 因为…… 这不就是人间天堂吗 1.学生谈自己去过的风景名胜。 2.让游览过西湖或对西湖有兴趣的同学。1.自读课文。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①西湖中央有一个人间仙境般的小岛。②相传是苏轼带领百姓挖湖堆泥筑成的,并在湖中立了三个石塔。③石塔的别致造型,成了西湖的标志。④“三潭印月”的来历。)朗读课文,讲述自己喜欢的景物或故事。能够运用合适的修饰词语(如“月色溶溶”“波光闪闪”“欢歌笑语”“绿树依依”“繁花似锦”“隐隐约约”“人间仙境”),介绍自己喜欢的景物或者故事。2.尝试运用设问、反问的表达方式再次介绍景物。 谈自己了解的西湖美景——“三潭印月”。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出西湖景物,逐步把握课文内容,介绍相关景物。由于学生接触课文的时间井不长.所以学生如果介绍不是很生动.可以在第二课时继续提高。
作业 1.记写生字。 注意“繁”字是上下结构,下面是“系”字少一撇。“浇灌”的“灌”是三点水旁,不是草字头。 2.自由朗读背诵课文。 3.课后作业: 从下面的几个身份中选择一个或两个,认真研读课文和课外搜集的有关资料,做好跟大家汇报交流的准备: (1)“三潭印月”景点播音员(尝试配乐朗读); (2)“三潭印月”景点导游(注意口语,尝试使用“设问句”的表达方式); (3)假设自己是一名曾到过西湖,领略过“三潭印月”美景的游客(用自己的口吻介绍“三潭印月”的景点)。 (4)自己就是当年的苏轼(初到杭州为官,来到西湖,看到了什么,有了怎样的想法;西湖疏浚以后,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5)自己是三个石塔的设计与建造者(介绍自己设计的三塔和这样设计的好处,最好自己画一张石塔的示意图或制作一个简单的石塔模型)。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交代任务。明确目标。二、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两点:第一,自己也选择喜欢的一个身份,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第二,对于学生的语文活动教师要引导大家客观欣赏评议,以促使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共同提高。 1.上一课时,我们随作者一起浏览了美丽的“三潭印月”。今天让我们换一换角色,走进西湖,走进风景,走进文化,享受美景,享受生活。 2.下面,请同学从给出的几个身份中选择一个或两个,做好准备跟大家汇报,汇报时注意尝试使用课文中生动的词汇。如“月色溶溶”“波光闪闪”“欢歌笑语”“绿树依依”“繁花似锦”“亭台楼阁”“隐隐约约”“人间仙境”等。2.活动提示:(1)西湖是一个文化味道很浓的自然景观,“三潭印月”更是承载了许多的文化内涵,所以,配乐朗读应该注意语调舒缓,乐曲以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等舒缓的乐曲为宜。 (2)以导游的口吻介绍“三潭印月”,要注意使用口语,注意使用自问自答的设问句,注意调动游客的兴趣……比如把问题提给游客,与游客互动,注意语言要幽默生动等。可以对照景点示意图,先对景点进行一个大体介绍,然后按照游览的顺序,一一介绍景点。 (1)“三潭印月”景点播音员; (2)“三潭印月”景点导游; (3)一名曾到西湖领略过“三潭印月”美景的游客; (4)自己是三个石塔的设计与建造者; (5)自己就是当年的苏轼。(3)如果以石塔的设计与建造者身份介绍三塔,要提示学生最好有示意图或实物模型,这样介绍更清楚明白。介绍时注意如下几点:第一,交代出石塔的位置、建造的意义;第二,说明石塔的样子。 (4)以一名游客的身份介绍“三潭印月”,要说出身临其境的感觉。以苏轼的身份介绍“三潭印月”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想象的空间,但对于孩子来说也更具挑战性,需要创造性思维。 学生在课上再进行选择,小组交流。无论以哪种方式介绍西湖的“三潭印月”,都要以课本为依托,注意参考课文的内容,表达方式,积累文章中优美的语句。
作业 练一练中的习题
课后反思课题 《斗笠》 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本课生字“笠”,正确规范地书写“笠、戴、蘑、菇、袭、熄”,自主积累“我的词语库”。
过程与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理解文艺,感悟诗中浓浓的乡情,暖暖的母爱。  
重点 有感情地读文,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意,感受母爱。激发学生感激母亲、热爱母亲的情感。
难点 引导学生从文本感受母爱,从生活的点滴体验亲情的无处不在及伟大。
教学准备 字词卡
教学方法 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触发情思美。 二、初读课文,感受语言美。三、品读课文,感悟意境美。 1、课件出示斗笠图片,认识斗笠。 2、课件出示课题“斗笠”,认识生字“笠”。1、愿意听老师先来读读这篇课文吗?谢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师范读课文,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同时播放伴奏音乐。)1、同学们,读课文时,你把自己当谁了?(一个孩子的母亲)那你对“孩子”说了什么呢? 2、分节品味课文。 (1)谁来当一回母亲,读一读你最喜欢的那一节?读出了母亲的心情吗?(评议朗读)母亲的心愿是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一节?(引导学生说出语言美、情感美和想像美。) (2)谁再来读读自己喜欢的诗节?还有不同的读法吗?“编进的鸟鸣”会是怎样一种声音啊?你听到了吗? (3)当有学生读到最后一节时,相机分析:“让他照在你的头顶,成为一盏不熄的灯。”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3、师述:斗笠,这种古老的挡雨遮阳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乡仍随处可见。更有一些旅游胜地,将斗笠作为一种既实用又美观的工艺品明码标价,十分受人欢迎。许多家庭,还在墙上挂上一顶斗笠,作为装饰,令人赏心悦目。作者王宜振也对斗笠有份特殊的情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2、听完老师的朗读,你有怎样的感受?想说点什么? 3、自读课文,说说自读后的感受。3、小组内自选诗节朗读课文,互相评议。 4、组代表汇报朗读情况。 5、喜欢整篇课文的同学请你们一起大声地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吧!能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吗?(引导学生说出文章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6、课堂小结,找关键词,课件板书。 初步感知课文整体感知诗歌,初步感受斗笠饱含的深情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板书设计 做 故乡的蘑菇 听 故乡的声音 乡情 斗笠 感 故乡的温暖 闻 故乡的芬芳 母爱 戴 故乡的明月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品读课文,感悟情感。联系生活,升华情感。 开火车读生词。组织自学。集体交流,师随机指导,读中感悟: 2.借助课文结构图师生合作背诵诗歌。
 1.讨论:本诗为什么以“斗笠”为题?(一物寄情深) 配乐朗读课文。 a.你觉得“编进的鸟鸣”会有怎样的声音?读到这里你的脑海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b.“故乡的声音”会是怎样的?诗句让你想起了怎样的情景?
    c.在你心中“明月”、“不熄的灯”可以干什么?有何作用?(带来光明、温暖、信心、勇气等允许学生畅谈,引导学生感受孩子是母亲的希望,其中渗透着浓浓的母爱。)
    d.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诗节。
 2.说一说:生活中哪件事物令你想起浓浓的亲情?
     (每天的营养早餐、整洁舒适的卧室、凝聚爱心的药丸、温暖贴心的毛衣……)
谈读文的感受——母爱。继续学习,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3.齐读《游子吟》交流:我们可以为父母做些什么?
     (感受母爱,感谢母亲,激发热爱父母、孝敬父母的情感。)
作业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搜集阅读有关亲情的文章、诗歌。
    (推荐:《同步阅读》之《慈母情深》、《我的母亲》等)
   3.有兴趣的同学可选一个体现母子情的事物,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自创诗歌。
课后反思课题 寓言二则 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 理解寓言所述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故事,体会故事所蕴含的寓意。(3)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组织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再说故事的过程中,不断的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感悟寓言的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教育学生必须有真才实学,不能自欺欺人。(2) 引导学生树立争取的处事方法,不能太教条了,凡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重点 1. 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难点 2. 感悟寓言中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 1. 搜集到的《韩非子》的资料2. 古筝音乐
教学方法 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介绍寓言,导入新课二、 读准、读通课文三、 结合注释,读懂文言文四、 说故事,明里 1. 带学生温习语言的资料,回忆什么是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他不但具备劝谕、讽刺的功能,而且是一种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1. 教师示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文言文的停顿。2. 学生借助自读课文,掌握本课中生字新词。3. 检查学生自读生字的情况。4. 指明读课文,教师适当的指导5. 逐句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好文言文1. 指导学生如何读懂文言文(1) 结合注释,理解句中难懂的词的意思,从而理解整句的意思。(2) 引导学生总结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1.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2. 讨论:齐宣王死后,南郭为什么要逃走?3. 拓展思维:如果你在路上碰到了落荒而逃的南郭处事,你会怎么劝他呢? 2. 教师板书课题,导入新课3. 介绍韩非子(参看韩非子的资料)6. 教师播放古筝音乐,配乐读课文。以读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读出文言文的味道,从读起来觉得拗口到能逐步的感受文言文的音律美,使学生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璀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理解课文的意思。3. 集体反馈,对照文中的大意检测自读情况。4. 教师小结:是呀,南郭处事没有真才实学,总有一天会别人们发现的。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久不了的。
作业 1. 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 背诵《滥竽充数》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二、 初读感知,掌握生字三、 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1. 同学们上街买过鞋吗?怎么买到的鞋?古时候有个郑国人也上街,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是怎么回事呢?一起学文吧!1. 初读,提读文要求:读准滋阴,注意停顿的地方,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争取读流利。1. 教师指导:读懂文言文最关键得理解每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利用上节课总结的学习方法,结合文中的注释,,读懂《郑人买履》的意思。2. 全班交流归纳 2. 板书课题,读题2. 指名读一读全文,指导生字3.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 重点理解句子中“之”的意思(1)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置之市而忘操之。(2) 反归取之(3) 何不试之以足4. 指导朗读,熟读成诵,配乐体会
作业 1. 背诵《郑人买履》2. 再找一两则寓言读一读。
滥竽充数
宣王 必三百人 混缗王 一一听之 逃寓意:一个没有真才实学的人,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久不了的。郑人买履忘持度 返归取之宁信度 无自信也课题 草船借箭 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的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擂鼓、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过程与方法: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 1.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难点 1.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 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二、通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谈话导入:你们读过哪些中国古典名著?你最喜欢哪部著作中的哪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自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1.了解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1一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周瑜让诸葛亮造箭)(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诸葛亮准备造箭)(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诸葛亮借箭)(l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诸葛亮借箭成功)小结:课文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2.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草船借箭》。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自学生字。2.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初步体会周瑜和诸葛亮的为人。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分角色朗读。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简介历史背景。注意“丞”字的部首;交流书写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逼,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二、学习课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出示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2.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过渡: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书中标注出来。(1)默读课文,思考。(2)分组交流。(3)集体交流。 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漫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支箭我是借定了。3.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教师揭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创造性思维)4.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5.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题目“草船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草船借箭”合适吗?6.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孙明今日伏周郎。
作业 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知天)大雾弥漫诸葛亮(知地)顺风顺水      神机妙算(勇于创新)(知人)曹操一定不敢……叫鲁肃一定不告诉……课题 富饶的海洋 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捏本课的生字新词。2.理解课文,感悟海洋的富饶,结合最后一个自然段编—个小故事。
过程与方法:3.体会句子巾分号与句号、逗号与顿号的不同用法。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激发学生热爱、赞叹海洋的思想感情。6.激发学生探索海洋、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情感。
重点 通过比较,了解分号与句号、逗号与顿号的不同。
难点 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海洋的富饶的。
教学准备 1.海洋的图片或录像。2.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方法 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解释课题,话题导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1.教师展示海洋的图片或录像,然后板书“海洋”。3.教师板书“富饶的”.(学生读“富饶的海洋”,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海洋的富饶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1)读到生字新词时,轻声跟着——起读。(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2)教师强调要点。字音:“啬”“藻”索”是平舌音,·质”宙”是卷舌音;“哺”的声母是“b”,不能读成“p”。字形:“黎”的右上边中间只有一撇;“供”的两横上短下长;“基’’中间只有两横。(1)“然而,最使我爱篡的……如今又毫不吝啬地向人类奉献它的财富。”4.指导学生读好这两段话。5.引导学生借助这两段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海洋非常富饶,它无私地向人类奉献它的财富。但它的财富不是取不尽、用不竭的,因此,人类正依靠科学力量合理开发和运用海洋资源)。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一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指名反馈。(热爱)3.指名反馈:作者爱大海的什么,(爱大海的空旷、爱大海的伟大胸怀、爱大海的美丽景色、爱大海的诗情画意)4.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一、二两句,读出作者爱大海的强烈情感。5.教师导:大海有时候风平浪静,有时候波涛汹涌,作者的情感也随着大诲的变化而变化。全班一起读:“每当鸟语似的微波在无琅的直丝绒线上荡漾,一种温柔的情章就会涌上我的心房;每当爽兀而起的浪牛疯狂地变幻、怒吼,一履无方的力量就会在我胸中激荡。” 2.学生读“海洋”,教师导:同学们,读了“海洋”这个词语,你的脑海里呈现出哪些形容它的字词来 (美丽、蓝、波涛汹涌、一望无际、辽阔、深沉、深邃、富饶……)(2)找出文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3)教师再出示词语卡片,集体读一读。(4)出示下列词语卡片,在读中积累:无边无际 空旷 伟大 一尘不染 万紫干红 诗情画意无垠 荡漾 突兀 爱慕 慷慨 繁衍 汹涌澎湃 并驾齐驱 广阔 灯火辉煌 深邃(2)“尽管海洋如此富饶……迈进一个科学利用海洋资潭的无限广阔的天地。” 6.指名反馈:可见本文的重点是什么 (介绍海洋的富饶)7.学生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段落。(指名反馈:第2—5自然段) 8.引导学生读课文其余的三个自然段,说说它们主要写了什么。9.指名反馈。第一自然段:“我”爱大海。6.教师进入情境导读,读出作者情感的变化。教师优美地;每当鸟语似的微波在无垠的蓝丝绒上荡漾。学生:一种愠柔的情意就会涌上我的心房。教师激情地:每当突兀而起的浪峰疯狂地变幻、怒吼。学生:—股无穷的力量就会在我胸中激荡。7.教师示范读,引导学生注意教师在各处停顿上的区别。8.指名反馈。(句号停顿时间长,分号比句号短一点,逗号又比分号短,顿号则更短)9.教师介绍句号、逗号、分号、顿号的使用.(句号是陈述句末尾的停顿;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顿号表示句中较短的并列词语或短语之间的停顿;用在复句中表示并列分句间的停顿)。10.指导学生抓住停顿长短读好这一句子。 导入:今天,我们就随作者走进这美丽、富饶的海洋,去感受一下诲洋的富饶。教师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要求倾听。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指名反馈文中的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第六、七自然段:人类正在用科学的力量合理开发海洋资源,未来的海洋将成为人们安居地的地方。教师小结:同学们,作者爱摹大海的美丽、空旷、诗情画意……最使他爱慕的是大梅的富饶和慷慨。下节课我们就去了解大海的富饶和慷慨。
作业 1.抄写奉课的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听写、导入新课二、合作探讨,感悟海洋的富饶和慷慨、1.教师出示文中的过渡段,集体读。“然而,最使我爱慕的,还是大海的富饶与慷慨,是它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我们最古老的祖先,如今又毫不吝啬地向人类奉献它的财富。”2.引导学生抓住第二部分的要点:同学们,我们说过渡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这一自然段,你们知道课文接下来重点为我们介绍了什么呢?三、发挥想象,展望海洋未来 1.教师组织学生听写卜列词语:3.读文,找出相应的段落。海洋哺育了我们最古老的祖先:第三自然段。海洋把财富奉献给人类:第四、第五自然段。4.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1)结合课文第三自然段,说说人类发展的历程,说说海洋在这一历程中所起到的作用。(2)海洋把它的哪些财富奉献给人类 (3)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关于海汗资源的资料。1.指名读—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其他同学倾听,体会作者流露在其间的情感。2.指名反馈:你听出了作者—份怎样的情感 (自豪、激动、无限憧憬)3.教师导读:同学们,让我们怀着人类的自豪以及对海洋的热爱和赞叹,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无边无际 溶解 物质 探索 宇宙 一尘不染爱慕 富饶 诗情画意 宝藏5.集体反馈。(1)指名说说人类发展的历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出示图例:海洋的作用 简单化合物 → 复杂化合物 → 蛋白体 → 细胞海藻提供了动物生存的条件 → 三叶虫出现 → 出现鱼类 → 鱼登陆,在陆地上进化、繁衍(2)指名说说,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你认为海洋在人类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3)教师小结:海洋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我们最占老的祖先,设有海洋就没有我们人类。4.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有朝一日,黑暗而深邃的诲洋底部,将会变成灯火辉煌的街卸神话的“水晶宫”,将成为人们安居的地方。请大家大胆地展开想象,说说海洋的未来。(学生自由地说—说)5.教师指导学生编故事。(1)故事要有一定的主题。(2)要以海洋的未来发展为背景。(3)故事情节完整、生动、具体。 教师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重点为我们介绍的是海洋的富饶和慷慨。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走进海洋,了解海洋的富饶和慷慨。(4)教师导:海洋孕育了生命,是我们人类的摇篮。它像母亲一样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厂我们,又慷慨地奉献了它所有的财富。你知道海汗卫蕴藏着哪些财富吗 (学生先结合课文内容介绍:丰富的海产品、食盐、药材、石油、煤炭和许多稀有金属)(5)引导学生展示搜集到的资料,拓展知识,了解海洋资源。6.学生在小组内编故事。7.组长推荐好的故事在集体内交流。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把课堂上编的故事进一步完善,然后写下来。
板书设计 8 富饶的海洋美丽 富饶 慷慨(合理开发,科学利用)课题 长城在我心中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城的象征意义。(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长城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感悟长城的巍峨壮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坚强意志,民族精神的敬佩和赞叹,锻炼学生的顽强的意志。
重点 感悟长城的象征意义。
难点 感悟长城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2.长城图片以及相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方法 指导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读诗歌,导入新课。二、小组合作,深入探究。三、集体反馈,突破重难点。(一)检查生字。(二)品读句子,体会长城的雄伟壮观。(三)展示资料,了解长城的象征意义。(四)结合课文,探讨长城的象征意义。四、课堂小结 1.教师将文中第一自然段以诗歌的方式出现,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3.教师导:祖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地大物博,这首诗歌带我们到了哪些地方?(指名反馈:呼伦贝尔大草原、大兴安岭、鄂尔多斯的戈壁、塔克拉玛干的沙海、黄河故道、长江堤岸、长城)教师出示自读提纲,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一读。3.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学生一起读一读。“我站立在宽阔的长城上,极目远望;在广阔的天宇下,这古老的城墙随着群山万壑绵延伸展,跌宕起伏,宛如横卧在华夏大地的灰色巨龙。那高大的烽火台,有的像奋起的勇士,傲视长空,有的像沉思的巨人,默对苍穹。”教师导:站在长城上,塞外呼啸着的风、城墙上的古战场遗迹,让作者的脑海中浮现出长城的经历以及悲壮的历史来。你们搜集了哪些有关长城的历史故事呢?1.教师:同学们,刚才通过讨论,你们觉得长城象征着什么呢?(学生反馈小组讨论的结果)3.教师小结:经历了二千五百多年的岁月磨洗的中国长城,由于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的修建,至今依然巍峨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如此宏大,如此雄伟,如此气势磅礴,如此令人感动,唤起激情的象征性建筑物,在世界上没有第二座,在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界信息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长城所展示的文化和象征意义日显昭彰。长城已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且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地球和平的象征,全人类都将从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得到益处。1.教师出示句子:“啊!长城!伟大的长城!你永远在我心中!”2.全班一起读一读这些语句。 2.教师指名反馈:读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感受?(祖国幅员辽阔、祖国山河壮丽、祖国物产丰富……)4.教师小结:在这么多景色壮丽的地方,令作者魂牵梦绕是——(学生齐答“长城”)。同学们,一起把课题读一读。(教师板书课题)1.读准、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认真阅读课文,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长城的情感。4.讨论:长城象征着什么?2.教师进行必要地再强调。2.指名反馈,这段语句中,作者分别把长城比做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分别把长城比做巨龙、勇士、巨人,这样形象地写出了长城的雄伟、壮观以及磅礴的气势)2.学生自由地展示。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2.教师引导学生从下面的语句中去感悟。 “那时候,我极想知道祖国究竟是什么样子。爸爸总是对我说:‘去长城吧,站在长城上就会知道!了’在懵懂的童年,长城唤起了我对我们民族、我们祖先、我们伟大祖国山河的一种庄严神圣的情感。” “是的,多么难忘啊,我体会到了父亲那句话的含意,而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也第一次在我心灵的胶片上感光。”(“它不就是我们古老民族的伟大灵魂吗!”)3.指名说说对这些语句的理解。(教师适当地引导: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人们坚强不屈、雄伟气势的象征,把长城永远藏在心中,就是把中华民族的气节藏在心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以诗歌的形式将文中的段落作为序导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了解祖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等特点,然后笔锋一转,自然地导入本课的重点——长城尊重阅读课文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字音:“稚”是卷舌音;“蕴”“贯”“魂”“攀”是前鼻音;“烽”“穹”是后鼻音。字形:“戈”只有一横,“贯”字的上面要注意笔画顺序,而且中间是一竖,不是两点;“魂”字右边是“鬼”;“攀”字笔画比较多,上紧下松,大家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上面的两个“木”捺要变成点;“陡”字右边的“走”字两竖是分开写的,不能写成一竖;“虚”字里面是“业”,注意和“虑”的区别。3.教师出示长城的图片,供学生欣赏,加深感受,激发学生对长城的赞叹之情以及民族自豪感。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教师小结:闻名世界的中国伟大古建筑。春秋战国时,秦、赵、燕三国为防北边匈奴、东胡等民族的骚扰,在各自北部建筑高大城墙,秦统一中国后,将它们连接、延长成为西起临东至辽东之万里以上之长城。后来历代有所修整,至明代,为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河北山海关之规模。跨甘肃、陕西、宁夏、内蒙古、山西、北京、河北等省、直辖市、自治区。它一方面不断地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也在展示人类的坚强意志和雄伟气概。结合小组自读的反馈,教师适当地进行引导,并创设情景,熏陶、感染,使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在突破文章的难点上,主要通过资料的搜集以及词语的朗读来实现。特别是对长城的象征意义的理解上,抓住了作者的感叹,引导学生通过资料的展示以及想象,让学生在反馈问题中,逐步认识到长城的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人们坚强不屈、雄伟气势的象征教师总结:同学们,长城雄伟壮观,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象征。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当奋发图强,维护作国的尊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长城在我心中雄伟壮观 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课题 《想当一棵树》 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过程与方法: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课文的美和大自然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激发学生说、写的兴趣,续写诗歌。
重点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回答课后问题。
难点 2、体会诗歌的意境,感悟诗歌语言与形式的美。
教学准备 1、教师演示文稿。
2、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方法 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二、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树的特点:三、联系生活,理解课文,感悟诗情:
 1、欣赏歌曲:同学们,让我们先一起欣赏一首歌(教师播放《好大一颗树》。提问:听了歌曲,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
1、指名读课文,提问:读了诗歌知道了什么。(由二、三名学生接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正确认读生字的读音。) 3、指导学生用一段话概括出树的特点。
   4、给学生思考两分钟,然后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
1、师: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优美概括的语言,激起人们的思考、遐想与激情。下面大家再仔仔细细地品味诗句,看你能想到什么。(提示学生抓住“沉默”“姿态”“雅量”“幽默”这几个关键词去产生联想) 3、揭示课题:下面,我们再欣赏一首写树的诗《想当一颗树》。(板书课题)
   4、生说说自己读了题目后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谈谈对课文的初步了解。
    (1)课文共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分别写了树的什么特点?
    (2)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吗?
       炙热:像火烤一样的热,形容极热。
       姿态:词语有两层意思,一是姿势、体态,二是态度。课文既描述了大树的样子、体态,也暗示着”大树“那种为人处世的态度。
       雅量:宽宏的度量。诗中指大树为了他人不计较自己的得失。2、生:读诗句,谈谈自己想到的事情,想到的人。
   3、课下的思考题:这首小诗是写树还是写人?什么叫借物喻人?课外找一找写树的诗文。
导入新课初步感知课文
作业 1、把课文读熟,背给家长听。
2、抄写新词,一个写4遍,生字扩词,并听写。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导入新课:二、比较阅读: 三、读诗文、听音乐、想画面: 1、检查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的情况。
1、出示《鸟的天堂》课文,读一读其中写大榕树的部分,与课文《想当一颗树》比较,有什么不同。
   2、学生说说自己的见解。即说出它们之间的异同。1、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说说自己听读诗文后,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2、师: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人类就始终没有离开过绿色,离开过树木。古老的诗歌中有树(《咏柳》),现代的诗文中更是有树(《鸟的天堂》等)。3、出示《好大一颗树》的歌词,说说此文与《想当一颗树》的异同。
    (如《好大一颗树》与课文《想当一颗树》相比,也挖掘了树的特点,但《好大一颗树》赞美的是树的高大、坚韧、奉献、胸怀宽广的品质。)
   4、引导感悟《想当一颗树》等诗文带给我们的启发。(小诗表面写树,实际是写人。)
3、指导朗读背诵。
检查课文背诵情况,并导入新课比较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课文的美和大自然的美。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课文的美和大自然的美。
作业 1、请同学们续写《想当一颗树》。
2、背诵课文。
课后反思课题 寻找幸运花瓣 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寻找、发现中的快乐。(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读中释疑,以读促思,以思促读,从而感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作者寻找幸运花瓣这一过程的快乐。(2)引导学生懂得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懂得从生活中的寻觅中感受快乐。
重点 1.体会“发现”的快乐。
难点 2.感悟生活的真谛在于懂得热爱、珍惜生活,懂得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快乐。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灿烂的丁香花图片。
教学方法 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三、检查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板书课题,全班一起读课题。2.指名说说“幸运”的意思。(称心如意;运气好)3.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归纳。(1)这幸运花瓣指的是什么?(2)为什么要寻找幸运花瓣?(3)怎么寻找幸运花瓣?(4)找到幸运花瓣了吗?教师出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2.学生根据要求自读课文。1.检查生字。(1)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2)教师进行再强调。字音:“诧”是卷舌音;“瓣”是前鼻音;“茫”是后鼻音;“若”的声母是“r”.字形:“瓣”是左中右结构,注意与“辩”“辨”“辫”区别;“茫”是上下结构的字,不能写成左右结构。(3)指名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兴致勃勃:形容兴头十足。悻悻:失落的样子。诧异:惊异,惊奇。表示非常的出乎意料。专心致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4)指名用这些词语造句,在造句中积累词语,并学会正确地运用词语。 教师导入:是呀,世界真是太神奇了,还有幸运花瓣。作者能找到吗?是怎么找到的?请同学们发挥小组的力量,一起读课文,共同解答刚才提出来的问题。(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读通顺。2)思考刚才提出的四个问题。(3)读一读课文,体会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过程。2.指名反馈:谁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文中的幸运花瓣具体指的是什么?(五瓣儿的丁香)3.教师追问:为什么把五瓣儿的丁香称为幸运花瓣呢?(指名反馈:因为文中的“你”说谁若能找到五个花瓣的丁香,谁就会得到幸运)4.教师小结:也正是因为谁若能找到五个花瓣的丁香,谁就会得到幸运,作者开始在生活中寻找这五个花瓣的丁香。作者找到了吗?(找到了)然而要找出这五个花瓣的丁香并不是简单的事情,作者在寻找幸运花瓣的这一过程中情感不断地发生变化,谁能说一说。、失落→怀疑→兴奋→惊喜→茫然→快乐5.引导学生用上面的感情线索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答疑难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在读中探究解答。在初步集体反馈中,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情感线索,为深入地探究文本奠定基础
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按照课文的感情线索,说说“我”寻找幸运花瓣的过程。4.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欣赏美,激趣导入二、品读句子,体验快乐。 1.教师出示灿烂的丁香花图片,指名用话形容这一丛的丁香花。2.教师导入:同学们,丁香花很常见,但很多人和作者一样,很少去认真观察它的花瓣,以至于丁香花有几个花瓣都不知道。现在,你们知道丁香花有几个花瓣了吗?(四个)1.学生再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我”寻找五瓣丁香花的语句。2.指名反馈,教师适当地引导体会,并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1)“夕阳西下,借着落日余晖,我仔细寻找。”(2)“我必须直视着张开的花瓣,这样才能看清。于是,我侧着头,从左边看看,再从右边看看,有时候,还要弯腰仰起头从下往上看。”(3)“我不理会他,只管专心致志地寻找。”3.引导学生反馈: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寻找幸运花瓣很认真、很仔细、很专注、很用心……)4.教师导:是呀,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找到了这五个花瓣的丁香花。同学们,你能想象一下“我”当时的表现吗?(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演一演) 3.教师:不,确切地说,丁香花大多数有四个花瓣,有时也会有五个花瓣。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找到这五个花瓣的丁香花的。文中的老师找到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文中的“我”也找到了。他是怎么找到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我”寻找五个花瓣的丁香花的过程。5.教师出示下列句子,指导学生读出“我”的惊喜。“忽然,我发现了一朵很小很小的丁香花,我只是看到它的花瓣不是十字形,而是更密集。难道它就是五瓣儿丁香花?我的心为之一动,赶紧数一数:一、二、三、四、五,啊,五瓣儿丁香!”6.教师:同学们,“我”找到了丁香花,得到了幸运了吗?如果得到了,你觉得他的幸运是什么?(得到了,他所得到的幸运就是他在寻找丁香花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快乐)7.教师小结:是呀,作者回味着这几天乐此不疲的寻找,又回味着找到的时候的惊喜,这些都是他从未体验过的快乐。快乐源于一个发现。你们有过这种快乐经历吗?(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寻找的认真和专注,从中体验作者找寻过程中的快乐。同时在体验快乐的过程中,感悟出认真、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总会有收获的人生道理。最后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说一说自己源自发现的快乐经历,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感受生活,体验生活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19 寻找幸运花瓣寻找五个花瓣的丁香花 幸运(快乐)
发现
(仔细找寻 细心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