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课件(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课件(共4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5 10:51:5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6张PPT)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课外古诗词诵读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同学们,经过初中四年的学习我们都已经积累了很多很多古诗词,同时也认识了许多著名的诗人,他们在不同的时期写下的作品类型和表达的情感也有所不同,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苏轼、陈与义、辛弃疾以及纳兰性德的四首诗词,看看这几首与他们之前的作品有什么异同点吧!
定风波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2.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背诵默写诗歌。
整体感知——诗人简介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整体感知——译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译文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
创作背景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深入探究——中心思想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临江仙·夜登小楼,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2.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背诵默写诗歌。
整体感知——诗人简介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整体感知——译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
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
译文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创作背景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或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时年四十六或四十七岁。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备尝,而南宋朝廷在播迁之后,仅能自立,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深入探究——中心思想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丰满。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2.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背诵默写诗歌。
整体感知——诗人简介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整体感知——译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译文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创作背景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此词当作于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
深入探究——创作背景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作者上赵昚《美芹十论》;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深入探究——中心思想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浣溪沙
纳兰性德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2.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背诵默写诗歌。
整体感知——诗人简介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整体感知——译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落日时分,一抹晚烟荒凉萧瑟的营垒上,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
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译文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创作背景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历史原因与环境原因以及词人自身的性格交织在一起,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这一曲边塞苍歌。
深入探究——中心思想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该词上片“身向”句说明行程辽远。“北风”句谓寒风吹来,满耳尽是马嘶之声。然后作一小结。下片“一抹”二句写眼前景色,末句画龙点睛,指出了这首词的主旨在于“古今幽恨”。全词情景交融,结尾处更是点明主旨,加强语意,抒发情感。
课堂小结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又掌握了很多关于诗词的知识,了解诗人的时代背景,古诗词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希望同学们在未来,可以认真积累古诗词,让这些富有人生启迪的诗句常伴我们的一生。
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
《临江仙·夜登小楼,忆洛中旧游》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浣溪沙》
拓展延伸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长相思·山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陈与义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1.背诵四首古诗;
2.课后搜集四位诗人的其他诗作,小组赏析交流。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