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短文两篇》教学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 《短文两篇》教学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5 10:5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
短文两篇
新课导入
第一节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我们经常提及的一句关于读书重要性的名言,我们也一直在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但我们真的会读书吗?正确的读书方法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
谈读书
弗朗西斯·培根
整体感知
第二节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培根12岁入剑桥大学读书,毕业后就一直为英国王室服务,曾当律师和国会会员,担任过掌玺大臣和英国大法官。晚年专心从事学术研究的著述活动,写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化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伟大的复兴——新工具论》。另外,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后集成《人生论》。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驳论点;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整体感知——背景介绍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生字正音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jié
















整体感知——理解词语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诘难:
寻章摘句:
滞碍:
吹毛求疵:
诘问,为难。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不通畅。
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深入探究
第三节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

1.《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运用比喻论证。例如,用“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运用对比论证。正面说了,再从反面来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例如,文章的开头从正面论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2.通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分别说说两篇文章各自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①读书要仔细推敲、认真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3.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什么认识,谈一谈你的看法。
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
不求甚解
马南邨
整体感知
第二节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学习作者运用驳论进行论述的方法。
2.正确理解马南邨版的“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
3.学习用批判的目光对待“一般人”的观点、主张。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幼年酷爱文学艺术,1930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1945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建国后,曾经任《人民日报》总编辑。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燕山夜话》是马南邦的杂文集。1961年作者《北京晚报》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的152篇专稿,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
整体感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整体感知——生字正音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理解词语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开卷有益:
狂妄自大:
味同嚼蜡:
高谈阔论:
打开书本读书总会有益处。
极端的自高自大。狂妄傲慢,自以为了不起。
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儿味。
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深入探究
第三节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

1.《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

2.
《不求甚解》一文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又是如何驳或者立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驳论文。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深入探究——论证方法

(1)运用引用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运用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3)运用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

思考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有哪些?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谈读书》语言风格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充分随意的特点。
(2)《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
课堂小结
第四节
课堂小结

“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书籍是我们成长的精神食粮,所以我们要“好读书”,但古今中外的书籍浩如烟海,我们穷尽一生的时间也是读不完的,所以我们要读书要有选择。希望同学们在学了这篇文章后能反思自己的读书态度和方法,在借鉴别人读书方法的基础上,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五节
板书设计

谈读书
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阐述读书的方法
阐述读书能塑造
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不求甚解
摆出批驳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分析“不求甚解”的含义
得出正确观点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第六节
拓展延伸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名人论读书:
1.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3.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4.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布置作业
第七节
布置作业

尝试写几句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诗,举行诗歌朗诵会,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