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顺序结构程序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顺序结构的执行流程,掌握顺序结构程序设计的一般过程
2.掌握程序中变量、表达式、常用函数、赋值语句的使用。
3.在程序编写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顺序结构的执行流程,顺序结构程序设计的一般过程,幂运算符的运用。
2.
难点:幂运算符的运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机房、用海伦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流程图和程序。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提问】同学们,今天老师考考大家一个数学问题,给你一个任意三角形,你会计算它的面积吗?应该如何计算?
那使用海伦公式需要大量计算,那我们就可以借助有着庞大计算能力的伙伴——计算机了。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来学习一下如何使用Python来设计一个已知三条边,计算三角形面积的程序。
学生回答:会,使用海伦公式,
提问,引趣导入,给学生创建一个学习环境。
新授新知
一、问题分析
首先,如果我们要使用海伦公式计算,那我们就需要先知道输入边长a、b、c,然后算出p,再利用公式算出面积。
二、设计算法
根据以上分析,“用海伦公式”求解三角形面积,用自然语言可以描述如下:
(1)输入三角形的三条边长a、b、c。
(2)计算p,公式为p=(a+b+c)/2
(3)计算面积s,公式为:s=(p(p-a)(p-b)(p-c))
0.5
(4)输出面积
我们一起来画一下流程图看看,他是怎么样的一个结构。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我们画出来的流程图,从程序开始,到程序结束,没有任何分支,是一路执行到底的,这种结构,我们就称之为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是程序设计中最简单、最基本的结构方式,顺序结构程序设计只需要根据问题解决的步骤依次编写程序代码即可。
接着我们一起来完善代码,并在IDLE中编写代码。
三、编写代码和调试运行
#输入三角形三边长
a=float(input(‘请输入三角形第一边长’))
b=float(input(‘请输入三角形第二边长’))
c=float(input(‘请输入三角形第三边长’))
#计算三角形的半周长
p=(a+b+c)/2
#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s=(p
(p-a)
(p-b)
(p-c))
0.5
#输出三角形的面积
Print(‘三角形的面积为’,s)
并保存、调试运行。
【思考】用这个算法计算三角形面积,对于输入的数据有没有限制?
随堂练习:
完成书本上随堂练习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学生听讲、思考
学生动手一起画流程图
生答:大于0且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以图的方式,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何为顺序结构
编写代码并运行,学生成功运行后,产生自豪感。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