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阅情况统计—复杂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主要内容是在Excel中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即函数法的应用。本节课主要着眼于如何提高学生运用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好这一课,对今后Excel数据处理的综合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函数对数据进行计算;
(2)、会用求和、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IF等常用函数进行计算与分析。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输入公式并快速填充及应用函数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体验到Excel数据处理的高效性,提高了发现、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会感恩,亲身体验父母的辛苦;
(2)、树立科学勤俭的生活态度。
重难点:
1.重点
复杂函数的应用。
2.难点
函数的理解和函数参数的选择。
三、学习者分析
在学习了四节课的Excel基本操作后,学生对于Excel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既好奇又向往,这已经在无形中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七年级的初中新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函数的真正含义,这会给教学带来难度。不过,学生有过使用Word等Office工具软件的经验以及良好的数学基础,这些知识和经验可以迁移到Excel函数的学习中。而本节课中,算式法和函数法的应用又有所见即所得的效果,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很高。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为了让学生掌握好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我采用情景导学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法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新知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兴趣与任务使学生学习到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学生的学习准备
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7~8人为一组,选择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同学为组长。
2.教师的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游子吟》填字游戏”文件、“今天我当家”Excel文件。
3.教学硬件环境的准备
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或依据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中国的古诗词内涵丰富、寓意深远,其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游子吟》一直被广为传诵,我用Excel制作了一个填字游戏,诗中漏掉了一些字,请打开D盘“填字游戏.xls”,试着把它填上。
教师:我们发现在空格中输入正确的字,就会显示“太棒了”,否则显示“再想想”。这个神奇功能是怎么实现的呢?学生思考。师:这里运用了函数来进行判断。Excel函数有很多,像对数据求和、求平均值等,函数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从而引出课题。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填好的《游子吟》这首诗, 然后谈谈读后有什么感想。
学生兴致勃勃的开始做填字游戏
有的学生会说:母爱是伟大的,我们应该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抓住学生爱玩游戏的心理特点,以游戏开始,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恩父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合作探究
教师:父母每天工作很辛苦,如果我们能给他们设计一桌营养丰盛的美餐,他们该多高兴啊,今天,就让我们当一回小管家,利用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为全家人安排一天的饮食菜单。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十种商品,拿好你们的购物筐,我们一起去采购吧。
任务一:计算各商品的总价
请打开D盘Excel数据处理文件夹里的今天我当家.xls文件,依据家庭口味,选择商品数量,并计算每种商品的“总价”。
以计算牛奶总价为例演示讲解算式法的操作过程
师:对于数字、文本这样的数据我们可以用“自动填充”功能提高输入速度。那么算式与函数可不可以运用“自动填充”功能呢?当求出牛奶的总价后,我们可不可以用“自动填充”功能,求出其他商品的总价呢?请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计算出其它物品的总价。
学生试着用自动填充功能求出其他商品的总价
通过新知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算式法的操作过程。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体验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方便快捷。
任务二:统计一天的消费合计并显示总价中的最大值
同学们已经选购好了需要的物品并计算出了物品总价,那么,所有商品的“合计”值应该怎样计算呢?
师:这样计算“合计”值很麻烦,要一项一项的相加。有没有更方便、快捷的方法呢?Excel的函数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打开微课《利用工具栏输入函数》自学运用工具栏中的自动求和按钮求出所有物品的“合计”。
师:统计消费中的最大值用哪个函数来计算呢?
师:在“插入函数”对话框中,当我们不知道要使用什么函数进行计算时,可以在“搜索函数”文本框中输入一条信息,如“如何求最大值”,单击“转到”按钮,将显示一个用于完成该任务的推荐函数列表。根据需要选择函数,请同学们自己尝试使用,统计“最大值”。
老师巡视指导
师:我发现有的学生统计出来的最大值是今天消费的“合计”值,为什么呢?怎么去改正?
让学生先自己尝试计算“合计”,由于先前学习了算式法,学生自然想到运用算式法计算:
F13=F3+F4+F5+F6+F7+F8+F9+F10+F11+F12。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操作完成最大值的统计。
学生分析后找出错误原因是数据范围选为了F3:F13,不应选F13,正确的数据范围是F3:F12。
让学生在对比中找出最佳操作方法,并体会出函数的快捷所在。
让学生利用帮助系统找出函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任务三:分析消费的合理性。
师:我们为父母准备的饮食不但要好吃,还要以节俭、科学、营养为前提,能不能自动显示出消费情况是否合理呢?当消费金额大于30元时,在单元格F15中显示“超支”;反之,则显示“合理”。这个功能怎么实现呢,别急,前面的“填字游戏”中就使用了这样的判断函数,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也可参照教材94、95页的内容。
学生组讨论后,找一名学生回答讨论结果:可以用IF函数来统计。并请这名学生演示操作过程。
老师适时点拨
同学们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可以使用IF函数来统计。
学生小组合作,对今天的消费情况进行分析。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合理消费的重要性,同时有助于学生树立勤俭的生活态度。
成果展示,评价总结
师:今天是我们第一次当家,同学完成得都很好,每组推选一名同学,说说今天你是怎么当家的,有什么收获。
师:合理使用函数可以极大地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今天我们全班同学都是当之无愧的“当家小能手”,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去,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代表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培养学生进行知识总结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合运用
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平时父母给你们的每月的零用钱你们都是怎么安排的呢?想要合理计划自己的零用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下面我们就打开“零用钱统计表.xls”,输入你的零用钱消费,我们来看看你的零用钱是不是都合理利用了呢?
师:通过同学们的反馈,老师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都是月光族,很少有学生能把零用钱积攒起来,而零用钱花费最多的就是零食,零食吃多不仅对我们的健康有害,也不利于我们养成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合理消费,注重勤俭节约。
同学们听说过“光盘行动”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
教师播放光盘行动的视频。
教师适时号召同学们行动起来,发出倡议:光盘行动有我一个,也有你一个!
同学们纷纷打开“零用钱统计表.xls”,输入自己的零用钱消费,完成分析与统计。并把填完的表格反馈给老师。
学生欣赏,同时深受感染
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巩固今天学习的函数的用法。
引导学生合理消费,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
布置作业 巩固提高
作业一:完成对《学生年龄统计表》中的一年一班的学生年龄的分析与计算。
作业二:完成对《学生成绩表》中的七年级学生期中考试成绩的分析与计算。
完成教师布置作业
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印象,通过作业学习其他函数的用法。
八、板书设计
第十一课 复杂函数的应用
一、利用算式法计算每种商品的总价
二、函数
1.利用工具栏插入函数:SUM(求和)
2.利用菜单栏插入函数:MIN (求最大值)
3.利用IF函数计算消费的合理性:IF(F13>30,”超支”,”合理”)
九、课后反思与自我评价
我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按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要求学生不要在沉闷的气氛中学习,要注重发挥学生的思维及创造能力,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协作学习,快乐学习,尽力开发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从被动求知转变为主动要知识。 为此我在本课中不但以学生为主线,教师为辅线通过“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综合运用”的程序以任务驱动作为主要模式一步一步引导教学,并增添了游戏、视频等提起他们的兴趣,实现对每个知识点的认识理解和记忆,最后达到熟练应用,举一反三的目的。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意犹未尽的离开课堂,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