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1.以下的计时数据中指时间间隔的是( )
A.“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点火发射
B.第29届奥运会于2008年8月8日20时8分在北京开幕
C.刘翔创造了12.88秒的110米栏最好成绩
D.在一场NBA篮球赛开赛8分钟时,姚明投中第三个球
【解析】 在A选项中的数据指的是“嫦娥一号”点火的瞬间,所以是时刻,故A错;B选项中的数据是奥运会宣布开幕的一瞬间,所以它也是时刻,故B错;C选项中的12.88秒是指刘翔从起跑到到达终点所用的时间,所以它是时间间隔,故C正确;D选项中的数据是指姚明投中第三个球的瞬间,所以是时刻,故D错.
【答案】 C
2.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沿直线运动的物体,位移和路程是相等的
B.质点沿不同的路径由A到B,路程可能不同而位移一定相同
C.质点通过一段路程,其位移可能为零
D.质点运动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路程
【解析】 由于位移是矢量,而路程是标量,如果质点沿直线运动且没有往复时,位移与路程只是大小相等,若有往复,其大小也不相等,故A错;由于位移只与初、末位置有关,与路径无关,故B正确;若质点沿曲线运动一个过程之后又回到出发点时,位移为零,在任何情况下质点的位移都不可能大于路程,故C正确,D错.
【答案】 BC
3.关于质点的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位移是个矢量概念,位移的方向即是质点的运动方向
B.位移的大小不会比路程大
C.路程是标量,路程即是位移的大小
D.当质点做直线运动时,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
【解析】 位移是矢量,其大小等于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的长度,其方向是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和质点的运动方向无关;只有质点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才等于位移的大小,如果运动不是单方向,或者轨迹不是直线,则路程要大于位移的大小.
【答案】 B
4.某人先向东走2 m,接着向西走6 m,最后向南走3 m,则他在这段运动中的位移大小和路程分别是( )
A.5 m,5 m B.11 m,11 m
C.5 m,11 m D.11 m,5 m
【答案】 C
5.某物体在水平面上向正南方向运动了30 m,然后又向正东方向运动了40 m,对于这一路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位移大小是50 m
B.物体的位移大小是70 m
C.物体的路程是50 m
D.物体的路程是70 m
【答案】 AD
6.
如右图所示,某质点沿半径为r的半圆弧由a点运动到b点,则它通过的位移和路程分别是( )
A.0;πr B.2r,向东;πr
C.r,向东;πr D.2r,向东;2r
【解析】 位移是指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只与初末位置有关,与运动径迹无关;而路程是指实际经过的径迹的长度,不仅与初末位置有关,还与运动径迹有关.
【答案】 B
7.某人站在楼房顶层O点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20 m,然后落回到抛出点O下方25 m的B点,则小球在这一运动过程中通过的路程和位移分别为(规定竖直向上为正方向)( )
A.25 m,25 m B.65 m,25 m
C.25 m,-25 m D.65 m,-25 m
【解析】 如上图所示,整个过程小球的路程为20 m+20 m+25 m=65 m,但其位移为-25 m,“-”表示其方向竖直向下.
【答案】 D
8.有两位同学进行无线电测控,甲同学因为迷路走了10 000 m回到出发点A,乙同学沿曲线走了10 000 m到达目标点,如下图所示.这两位同学都走了10 000 m,而效果不同,甲位移相当于________m,乙位移相当于________m.
【答案】 0 8 000
9.如下图所示,一辆轿车从超市出发,向东行驶了300 m到达电影院,继续行驶了150 m到达度假村,又向西行驶了950 m到达博物馆,最后回到超市.以超市所在的位置为原点,以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用1个单位长度表示100 m,试求:
(1)在直线坐标系上表示出超市、电影院、度假村和博物馆的位置;
(2)轿车从电影院经度假村到博物馆的位移与路程分别为多少?
【解析】 (1)如下图
(2)轿车从电影院经度假村到博物馆的位移为x=-500 m-300 m=-800 m,负号表示其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即方向向西.
其路程为l=150 m+450 m+500 m=1 100 m.
【答案】 (1)
(2)800 m,向西 1 100 m
10.一位同学沿着东西方向的马路向西走了400 m,买了信封、信纸,又向东走了100 m来到邮局,他总共走了多少路程?邮局离他出发点距离多远?他的位移大小和方向如何?
【解析】 如下图所示,这位同学从A点出发,到B点买信封、信纸,再回头到C点邮局,这样他总共走了路程s=400 m+100 m=500 m,邮局距出发点距离为s=400 m-100 m=300 m,这也就是他的位移大小,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即向西.
【答案】 500 m 300 m 300 m 向西
11.
一个人晨练,按右图所示走半径为R的中国古代的八卦图,中央的S部分是两个直径为R的半圆,BD、CA分别为西东、南北指向.他从A点出发沿曲线ABCOADC行进,则当他走到D点时,求他的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分别为多少?位移的方向如何?
【解析】 路程是标量,等于半径为R与半径为两圆周长之和减去半径为R的圆周长的 .位移是矢量,大小为AD线段长度,由直角三角形知识得,方向由A指向D,即东南方向.故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分别为;位移的方向为东南方向.
【答案】 东南方向
12.经过查询,下表为T16次列车的相关数据介绍,请续表后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哪项数据表示的是时间?
(2)表中数据显示,列车在中途停站的时间共有多少?
(3)表中的里程数据所表示的是位移还是路程?
【答案】 (1)运行时间 20小时25分钟 (2)16分钟
(3)路程(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1.下列关于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位置没有变化就是不运动
B.两物体间的距离没有发生变化,两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C.自然界找不到不运动的物体,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必须先选参考系,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地面而言的
【解析】 质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描述物体的运动必须选择参考系.
【答案】 CD
2.以下关于质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质量小的物体都能看成质点
②体积小的物体都能看成质点
③各部分运动状态完全一致的物体可视为质点
④某些情况下地球也可以看成质点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 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跟它的体积、质量以及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仅决定于物体的尺寸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影响.
【答案】 D
3.在有云的夜晚,抬头望月,发现“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这时取的参考系是( )
A.月亮 B.云
C.地面 D.观察者
【解析】 人抬头望月时,月亮短时间内相对于地面并没有动,只是云在动,但若以云为参考系,这时我们就感觉月亮在运动.
【答案】 B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参考系就是绝对不动的物体
B.只有选好参考系以后,物体的运动才能确定
C.同一物体的运动,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D.我们平常所说的楼房是静止的,是以地球为参考系的
【解析】 参考系是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选来作为标准的物体,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故A错.而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要描述物体的运动,必须选择参考系,故B正确.描述同一运动时,若以不同物体作为参考系,观察结果可能不同,C正确.参考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但在实际问题中,应以对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则,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D正确.
【答案】 BCD
5.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 )
A.船和山 B.山和船
C.地面和山 D.河岸和流水
【解析】 “看山恰似走来迎”是以人或船为参考系,人看到远处的山向人靠近;“是船行”是以山为参考系,山是静止的,而船是运动的.
【答案】 A
6.在下述问题中,能够把研究对象当作质点的是( )
A.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多少
B.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地球上不同区域季节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C.将一枚硬币用力上抛,猜测它落地时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
D.正在进行花样溜冰的运动员
【解析】 物体是否能视为质点,不能仅仅以它的大小和形状来确定,关键要看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与所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关.选项A中,地球可以看成一个质点,因为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与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无关;选项B中,地球不能视为质点,因为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球上不同地区季节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不同的,如果把地球看成一个质点,在一点上怎么能区分不同地区呢?选项C中,很显然硬币的形状与研究的问题关系非常密切,故硬币不能看成质点;选项D中,溜冰运动员在冰面上优美的动作被人欣赏,不能当做质点.
【答案】 A
7.一个小球从距地面4 m高处落下,被地面弹回,在距地面1 m高处被接住.坐标原点定在抛出点正下方2 m处,向下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则小球的抛出点、落地点、接住点的位置坐标分别是 ( )
A.2 m,-2 m,-1 m
B.-2 m,2 m,1 m
C.4 m,0,1 m
D.-4 m,0,-1 m
【解析】 根据题意建立如右图所示的坐标系,0抛出点,坐标为-2 m,B点为坐标原点,D点为地面,坐标为2 m,C点为接住点,坐标为1 m,所以选项B正确.
【答案】 B
8.我们描述某个物体的运动时,总是相对一定的参考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们说:“太阳东升西落”,是以地球为参考系的
B.我们说:“地球围绕太阳转”,是以地球为参考系的
C.我们说:“同步卫星在高空静止不动”,是以太阳为参考系的
D.坐在火车上的乘客看到铁路旁的树木、电线杆迎面向他飞奔而来,乘客是以火车为参考系的
【解析】 “太阳东升西落”是相对于我们居住的地球而言的,是以地球为参考系的,所以A正确;“地球围绕太阳转”是以太阳为参考系的,所以B不正确;“同步卫星在高空静止不动”是相对于地球而言的,是以地球为参考系的,所以C不正确;火车上的乘客看到铁路旁的树木、电线杆迎面向他飞奔而来,是以火车或他自己为参考系的,所以D正确.
【答案】 AD
9.两列火车平行地停在一站台上,过了一会儿,甲车内的乘客发现窗外树木在向西移动,乙车内的乘客发现甲车仍没有动,若以地面为参考系,上述事实说明( )
A.甲车向东运动,乙车不动
B.乙车向东运动,甲车不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向东运动
【解析】 物体的运动是相对参考系而言的,同一物体参考系不同,其运动情况一般不同.本题中,树木和地面是连在一起的,相对地面静止.甲车内的乘客发现窗外树木在向西移动,说明甲车在向东运动,乙车内的乘客发现甲车仍没有动,说明乙车相对甲车静止,由于甲车相对地面向东运动,所以乙车相对地面也向东运动且与甲车速度相同.
【答案】 D
10.
如右图所示,由于风的缘故,河岸上的旗帜向右飘,在河面上的两条船上的旗帜分别向右和向左飘,两条船运动状态是( )
A.A船肯定是向左运动的
B.A船肯定是静止的
C.B船肯定是向右运动的
D.B船可能是静止的
【解析】 本题中风向右吹,A船与河岸的旗帜均向右飘,则相对于风,A船、河岸都具有向左的运动,所以A船可能相对河岸静止,也可能以任何速度向左运动,还有可能以相对比风速小的速度向右运动.B船中旗帜向左飘,表明B船只能向右运动,且速度大于风速.
【答案】 C
11.小明从学校回到家有800米的路程,要确定小明家相对学校的位置,请思考:
(1)如果小明家和学校均在同一条笔直的街道上,如何描述?
(2)如果小明家在另一条与学校所在街道相互垂直的街道上,如何描述?
(3)如果小明家还在某高层公寓的32层上,如何描述?
(4)仅用小明家离校800米能够确定其位置吗?
【解析】 确定物体的位置需借助于坐标系.对于直线运动的物体,只需建立一维坐标系即可;在平面上运动的物体,需建立二维坐标系才能完整描述;如果物体做立体运动,则需建立三维空间坐标系.仅用物体的运动路程是不足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的.
【答案】 (1)建立一维坐标,以学校为原点;
(2)建立直角坐标,以学校为原点分别沿与两条街道平行方向建立坐标轴;
(3)必须建立三维坐标;
(4)不能,还得有方向.
12.如下图所示,一辆装有货物的汽车在平直路面上向东行驶,请根据表格要求,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方向如何?
【答案】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符合实际的是( )
A.火车站售票厅悬挂的是列车时刻表
B.打点计时器是一种测量长度的仪器
C.出租车按位移大小计费
D.“万米”赛跑,指的是位移为一万米
【解析】 火车站售票厅悬挂的是列车时刻表,不是时间表;打点计时器是一种计时仪器,而不是测量长度的仪器;出租车是按路程收费而不是按位移大小收费;“万米”赛跑指的应是路程为一万米.
【答案】 A
2.甲、乙二人同时观察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甲说:“它是静止的.”乙说:“它做匀速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判断正确
B.乙判断正确
C.甲、乙二人不可能都正确
D.甲、乙可能都正确
【解析】 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考系,同一物体的运动,选不同的参考系其运动情况可能不相同.
【答案】 D
3.
如右图所示为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A、B两质点的x-t图象.由图可知( )
A.t=0时,A在B的前面
B.B在t2时刻追上A,并在此后跑在A的前面
C.B开始运动的速度比A小,t2时刻后才大于A的速度
D.A运动的速度始终比B大
【解析】 x-t图象中图线与x轴交点的坐标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由所给图象看出,t=0时,A在B的前面,A对.x-t图象的交点表示相遇,t2时刻A、B相遇之后A仍静止,B继续向前运动,即t2之后,B跑在A的前面,B对.x-t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的速度,由图象可知,开始时A的速度较大,后来A变为静止,B一直以恒定速度运动,所以C、D错误.
【答案】 AB
4.如下图所示,关于时间和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神舟”五号飞船点火的时刻是15日09时0分
B.“神舟”五号飞船从点火到杨利伟在太空中展示中国国旗和联合国国旗用的时间是9小时40分50秒
C.飞船成功着陆的时间是11小时42分10秒
D.“神舟”五号飞船在空中总飞行时间为21小时23分0秒
【解析】 “神舟”五号飞船点火和着陆对应的是某一时刻,对应时间轴上的一点,因此,选项A正确,而选项C错误.“神舟”五号从点火到杨利伟在太空中展示中国国旗和联合国国旗是一段时间,在太空中飞行的总时间也是一段时间,对应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因此,选项B、D正确.
【答案】 ABD
5.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从甲地到乙地.该物体在乙地停留了一段时间后,又从乙地做匀速直线运动返回到甲地.在描述该物体整个运动过程的几个位移图象中,正确的是( )
【解析】 该物体运动的三个过程都需要时间,并且时间不能倒流,所以其位移先均匀增加,再不变,然后又均匀减小为零,故A、B、C均错,D正确.
【答案】 D
6.下列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B.速度和加速度都是矢量
C.加速度大的物体,运动速度也大,速度的变化量也大
D.加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解析】 根据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可知A正确.速度和加速度都是矢量,B正确.加速度大的物体速度变化得快,而速度不一定大,速度的变化取决于加速度和时间,所以C错.D中当速度减小时,加速度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故正确答案为AB.
【答案】 AB
7.如右图所示,是A、B两质点运动的速度图象,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质点以10 m/s的速度匀速运动
B.B质点先以5 m/s的速度与A同方向运动1 s,而后停了1 s,最后以5 m/s相反方向的速度匀速运动
C.B质点最初3 s内的位移是10 m
D.B质点最初3 s内的路程是10 m
【解析】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线平行于时间轴,图线在t轴上方为正方向,在t轴下方为负方向,当速度为零时,图线在t轴上.
【答案】 C
8.为提高百米赛跑运动员的成绩,教练员分析了运动员跑百米全程的录像带,测得:运动员在前7 s跑了61 m,7 s末到7.1 s末跑了0.92 m,跑到终点共用10.8 s,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运动员在百米全过程的平均速度是9.26 m/s
B.运动员在前7 s的平均速度是8.71 m/s
C.运动员在7 s末的瞬时速度为9.2 m/s
D.无法知道运动员在7 s末的瞬时速度
【解析】 全程平均速度 = m/s=9.26 m/s,前7 s的平均速度′= m/s≈8.71 m/s.7 s~7.1 s内的平均速度 ″= m/s=9.2 m/s.因时间变化只有0.1 s,故此平均速度 ″ 可视为7 s末的瞬时速度.
【答案】 D
9.
一火箭由地面竖直向上发射,其v-t图象如右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0~ta段的加速度小于ta~tb段的加速度
B.0~ta段火箭上升,tb~tc段火箭下降
C.tb时刻火箭离地面最远
D.tc时刻火箭离地面最远
【解析】 v-t图象的斜率反映加速度,斜率的大小反映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反映加速度的方向(即加速还是减速).
【答案】 AD
10.
某质点沿一直线运动的x-t图象如右图所示,关于该质点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质点先上坡,后走平路,再下坡
B.质点先做匀速直线运动,接着停了一会儿,后来做反向匀速直线运动
C.2 s末质点的位移为零,前2 s内位移为负值,2~8 s内位移为正值,所以2 s末质点改变了运动方向
D.0~2 s内质点的位移为零,0~4 s内质点的位移为0.2 m
【解析】 x-t图象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A错误;根据x-t图象,质点在0~4 s内一直沿正方向运动,B正确,C错误:根据位移是物体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可知,0~2 s内质点的位移为0.2 m,0~4 s内质点的位移为0.4 m,D错误.
【答案】 ACD
11.
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右图所示,则( )
A.在前3 s内质点做变速直线运动
B.在1~3 s内质点做加速度a=-2 m/s的变速直线运动
C.在2~3 s内质点的运动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加速度方向同1~2 s内的加速度方向相同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解析】 由图象可知,质点在0~1 s内做速度v0=2 m/s的匀速直线运动,A错误;在1~3 s内,做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 m/s2=-2 m/s2,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v0的方向相反,所以B正确;在2~3 s内,速度为负值,说明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但加速度与1~2 s内的完全相同,因为图线的斜率没有发生变化,所以C正确.
【答案】 BC
12.
如右图所示为甲、乙两质点的v-t图象.对于甲、乙两质点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点甲向所选定的正方向运动,质点乙与甲的运动方向相反
B.质点甲和乙的速度并不相同
C.在相同的时间内,质点甲、乙的位移相同
D.不管质点甲、乙是否从同一地点开始运动,它们之间的距离一定越来越大
【解析】 由v-t图象知,甲、乙两质点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A、B正确;在相同的时间内,甲、乙两质点的位移等大、反向,C错误;由于甲、乙两质点的出发点无法确定,故甲、乙两质点的距离可能越来越大(如图a),也可能先变小再变大(如图b),D错误.
【答案】 AB
二、非选择题
13.一个骑自行车的人沿着一段坡路下行,在第1 s内通过1 m,在第2 s内通过3 m,在第3 s内通过6 m,在第4 s内通过9 m,求最初2 s内、最后2 s内以及全过程的平均速度.
【解析】在最初2 s内的位移x1=1 m+3 m=4 m
由平均速度的定义1== m/s=2 m/s
在最后2 s内的位移x2=6 m+9 m=15 m
平均速度为2== m/s=7.5 m/s
全程的位移x=1 m+3 m+6 m+9 m=19 m
其平均速度为v== m/s=4.75 m/s.
【答案】 2 m/s 7.5 m/s 4.75 m/s
14.一辆赛车正以6 m/s的速度缓慢行驶,如果它获得2 m/s2的加速度而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经历多长时间后,它的速度增加到 18 m/s?从具有加速度开始8 s后它的瞬时速度是多大?
【解析】 由a==得t== s=6 s.
v=v0+at′=6 m/s+2×8 m/s=22 m/s.
【答案】 6 s 22 m/s
15.
在节假日期间,你可能到公园或游乐场玩过蹦床,如右图是一个同学某次蹦床后的v-t图象,已知t2=2t1,结合你的体会和经历,分析下列问题:
(1)它所做的运动是匀速运动吗?
(2)他跳起时的速度多大?
(3)他哪段时间是上升的,哪段时间是降落的?
(4)从图象中可以看出,是选上升过程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还是选下降过程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答案】 (1)此同学不是做匀速运动,而是在做初速度为v0的减速运动;
(2)起跳速度为v0;
(3)在0~t1时间内速度为正,是上升过程,t1~t2时间内速度为负,是下降过程;
(4)从图象可以看出,是选上升过程的速度为正方向.(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1.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B.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大小的物理量
C.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D.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路程和时间关系的物理量
【解析】 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用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答案】 C
2.为了传递信息,周朝时期形成邮驿制度.宋朝增设“急递铺”,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金牌”一昼夜行500里(1里=500米),每到一驿站换人换马接力传递,“金牌”的平均速度( )
A.与成年人步行的速度相当
B.与人骑自行车的速度相当
C.与高速公路上汽车的速度相当
D.与磁悬浮列车的速度相当
【解析】 计算出“金牌”的平均速度 == m/s=2.9 m/s,与人骑自行车的速度相当.故选B.
【答案】 B
3.对于平均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与速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均速度的大小等于平均速率
B.平均速度的大小一定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值
C.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D.很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可认为等于瞬时速度
【解析】 要抓住平均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与速率的定义进行比较、理解.平均速度的大小等于位移的大小与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而位移的大小不一定等于路程;平均速度不一定等于初、末速度的平均值,只有速度均匀变化时才满足这种关系.
【答案】 CD
4.列车沿平直铁路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列车的位移越大,其速度也越大
B.列车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越大,其速度必越大
C.列车在任何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保持不变
D.列车在任何10 s内的位移一定等于任何1 s内位移的10倍
【解析】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一段时间内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是相等的.
【答案】 BCD
5.对速度的定义式v=,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v与运动的位移x成正比,与运动时间t成反比
B.速度v的大小与运动的位移x和时间t都无关
C.此速度定义式适用于任何运动
D.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及方向的物理量
【解析】 v=是计算速度的公式,适用于任何运动,此式只说明计算速度可用位移x除以时间t来获得,并不是说v与x成正比,与t成反比.
【答案】 BCD
6.甲、乙两车从A地出发经历不同的时间后都到达B地,甲运动的时间较长,则( )
A.甲的平均速率一定比乙小
B.甲的平均速度一定比乙小
C.甲的瞬时速度一定比乙小
D.甲、乙通过的位移一定相等
【解析】 甲、乙两车的位移相等,因甲车运动时间较长,由=知,甲的平均速度一定比乙小.但其路程不一定相同,即甲的平均速率不一定比乙小,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也不一定比乙小.
【答案】 BD
7.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道路、桥梁全部毁坏,车辆无法通行.为迅速赶往汶川县城实施救援,武警战士徒步越过重重障碍,沿着崎岖的山路行军60 km,用了5小时到达汶川县城,随即展开紧急救援,以下关于武警战士行军的速度和速率说法正确的是( )
A.平均速度是3.3 m/s
B.各时刻的速度均为3.3 m/s
C.平均速率是3.3 m/s
D.各时刻的速率均为3.3 m/s
【答案】 C
8.物体通过两个连续相等位移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10 m/s,v2=15 m/s,则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13.75 m/s B.12.5 m/s
C.12 m/s D.11.75 m/s
【解析】 设每段位移为x,则==== m/s=12 m/s.
【答案】 C
9.如下图所示是某物体在0~10 s内的 x-t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在第1 s内的位移为4 m
B.物体在第5 s内的位移为8 m
C.物体在前5 s内的位移为8 m
D.物体在后5 s内的位移为16 m
【解析】 由题中图象可知,物体在0~2 s内位移从0均匀增加到8 m,即每秒钟发生的位移是4 m;从2 s到6 s物体的位移都是8 m,即在2~6 s内物体是静止的;从6~10 s物体的位移从8 m均匀增加到16 m,即每秒钟发生的位移是2 m.由以上分析可知,物体在第1 s内的位移是4 m.A选项正确.物体在第5 s内是静止的,故位移为零,B选项错.物体在前5 s内的位移即为前2 s内的位移,等于8 m,C选项正确.物体在后5 s内的位移即为6~10 s的位移,等于8 m,D选项错.本题正确选项为AC.
【答案】 AC
10.某质点由A出发做直线运动,前5 s向东行了30 m经过B点,又行了5 s前进了60 m到达C点,在C点停了4 s后又向西行,经历了6 s运动120 m到达A点西侧的D点,如右上图所示,求:
(1)每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求全过程的平均速度.
【解析】 取A点为坐标原点,向东为正方向建立坐标轴.
(1)前5 s内的平均速度,方向向东.
第二个5 s内的平均速度,方向向东.
质点停止运动的4 s内平均速度=0
质点最后6 s内平均速度,方向向西.
(2)全过程的平均速度为
== m/s=-1.5 m/s,负号表示方向向西.
【答案】 (1)见解析 (2)1.5 m/s 向西
11.一质点沿直线Ox轴做变速运动,它离开O点的距离x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式为x=5+2t3(m),它的速度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为v=6t2(m/s).求:
(1)该质点在t1=0至t2=2 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1和在t2=2 s至t3=3 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2.
(2)该质点在t2=2 s的瞬时速度v2和t3=3 s的瞬时速度v3.
【解析】
(1)
(2)
【答案】 (1)8 m/s 38 m/s (2)24 m/s 54 m/s
12.
质点做直线运动的x-t图象如右图所示,试求:
(1)质点在0~2 s内的速度多大?
(2)质点在2 s~4 s内的速度多大?
(3)质点在0~4 s内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解析】 (1)质点在0~2 s内的位移x1=2 m,故在0~2 s内速度.
(2)质点在2 s~4 s内的位移x2=6 m-2 m=4 m,故在2 s~4 s内速度v2==2 m/s.
(3)质点在前4 s的位移x=6 m,故在0~4 s内质点的平均速度 ==1.5 m/s.
【答案】 (1)1 m/s (2)2 m/s (3)1.5 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