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9340010744200板块运动
【教学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地震与火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画出地球内部三大圈层的大致示意图。
(2)在世界地图上相应位置准确标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并知道哪些是属于大陆板块,哪些属于大洋板块。
(3)用自己的话说出地震相关概念。(包括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震级、地震烈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的建立过程,对科学研究和发展形成循序渐进的思想。
(2)通过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逐步建立提出假设——寻找依据——验证假设的科学研究方法。
(3)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部分大地貌的成因。(包括山脉、海沟、岛弧、海洋的生长与消亡、地震带、火山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海陆变迁的过程,对日积月累,量变到质变有更深的体会,在生活更加重视细节。
(2)通过地震和火山的影响,形成对大自然的理性认识,人类力量的微小和强大。
(3)通过板块构造学说以及地震火山预报,保持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板块构造学说的意义,地震的相关概念,地震带和火山带的分布
【教学难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意义,地震带和火山带的分布
【教学流程】
220980072390海底扩张学说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海底地貌
海底扩张原理
00
海底扩张学说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海底地貌
海底扩张原理
3648075137160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的证据
00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的证据
800100137160板块的划分
展示六大板块的大致位置
00板块的划分
展示六大板块的大致位置
324802516002000
182880016002000
4229100990600032365951009650027146251009650018288009906000
220980028575板块构造学说
00板块构造学说
65722528575导入
愚公移山
喜马拉雅山
00导入
愚公移山
喜马拉雅山
2209800106680四句话(分解讲)
00四句话(分解讲)
15906757048500
18383250002714625190500032365951905000
221932599060火山带
火山类型
火山带位置分析
00火山带
火山类型
火山带位置分析
81915099060地震带
地震相关概念
地震带位置分析
00地震带
地震相关概念
地震带位置分析
368617599060板块构造意义
岛弧、海沟、山脉的形成,海洋的生长与消亡
00板块构造意义
岛弧、海沟、山脉的形成,海洋的生长与消亡
184785013144500325755013144500
2047875704850016859257048500
1524000169545地震、火山影响
地震预测
灾害预防
00地震、火山影响
地震预测
灾害预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学习
师:愚公移山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其中有一句话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大家再看看另一个人例子。
老师放映喜马拉雅山的隆起过程图片。
师:我们现在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也只用了4000万年就长成现在这样了。大家可以算算珠穆朗玛峰的成长速度是多少?
生:学生可能算出(2.211m/万年,2111mm/万年,0.2111mm/年)
师:大家可以看到不管是增长还是减少都是一个微笑的变化过程。我们在长个子的时候一年能长十多厘米,我们都感觉不到自己在长高,何况一座山一年长0.2111mm。总结起来就四个字——日积月累,我们的生活学习都是这样的,不要感觉没有什么效果就放弃,只要努力,这种的微小的变化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让你发生质的突破。
教学承转
师:好,愚公移山靠的是人力,那么喜马拉雅山的隆起靠的是什么呢?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的重头戏——板块构造学说。大家看书上对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的归纳。但是这四句话可是花了我们几代科学家N多年的时间。如果是你的话,你觉得你用多长时间能得出这几句话?
板书:一、板块构造学说
板书:1.板块的划分
师:我们来一句话一句话的看。第一句话,全球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来看看这六大板块都是怎样分布的。看书上的示意图,各个板块各包括哪些?请同学回答。
师:亚欧板块主要包括哪些?/我们处在哪个板块上?这个板块还包括哪些地区?
生:(提醒注意除了亚欧大陆大部分外还包括北冰洋和大西洋的部分)。
师:太平洋板块又包括哪些呢?/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是哪个?
生:(几乎整个太平洋,但是东南部有一部分不是)。
师:美洲板块包括哪些?/科迪勒拉山系在哪个板块?
生:(除了美洲大陆还包括大西洋西部和北冰洋部分和亚欧大陆的少部分)。
师:非洲板块包括哪些?2010年世界杯在哪个板块进行的?
生:(整个非洲大陆和大西洋东部印度洋西部)。
师:印度洋板块?澳大利亚属于哪个板块?这个板块还包括哪些?
生:(印度洋东部,阿拉伯半岛,南亚次大陆,澳大利亚及大洋洲部分国家)。
师:南极洲板块?/南极洲板块除了南极洲外,还有哪些地方?
生:(南极洲大陆以及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南部边缘部分,太平洋东南部分)
师:那么现在我要问你们了,为什么板块要这么划分呢?(板块边界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板块边缘的构造、活动性和板块内部的整体性。)
生:(估计学生回答不上来,回答不上来的话也不要紧,可以先讲后面的部分。)
师:如果大家不知道答案呢,那么我们先看第二句话,由于海底扩张,板块在软流层上滑动。(然后引入海底扩张学说。)
生:(如果学生能说出大洋中脊来,那么就在此引入大洋中脊(洋脊、海岭),如果学生说出地震火山带的话,老师提问,为什么地震火山带分布在这儿呢?引入下部分)
承转:由于海底扩张,板块在软流层上滑动。那么什么是软流层?大家看书上的解释。
老师可以请学生起来读一遍
然后老师接着追问,上地幔又在哪里?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就引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如果学生回答出来,比如说地球中间层之类的。老师接着追问。
师:地球总共可以分为几个层?
生:三层,分别是地核、地幔、地壳
师: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就是软流层。那么你知道岩石圈包括哪些地方吗?)
(学生可能不知道,这时老师放映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指出岩石圈的部分,包括上地幔最上面的固态层和地壳。)
(如果学生回答出来。老师要对其进行表扬。询问其他同学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有没有弄清楚。)
板书: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师:下面我们先看看地球内部的结构究竟是怎么样的,和鸡蛋类似。根据你们已有的知识,说说看地球怎么就和鸡蛋类似了?
生:学生可以说出地球内部分为三个部分,内部是地核,中间是地幔,最外层是地壳。
师:那你知道地幔包括哪些部分吗?
生:上地幔和下地幔。
(学生可能不知道,这时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地幔的示意图,同时放映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师: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最上面一层固态,它和地壳就组成了岩石圈。它的下面就是软流层,大家可以看书上对软流层的解释。
师:大家在示意图上看到地壳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简单的理解就是在大陆的地方,地壳上面是硅铝层,下面是硅镁层。而在海洋的地方,地壳就只有下面的硅镁层。硅铝层密度比硅镁层小,就像浮在上面一样。而整个地壳又像浮在软流层上一样。
板书:3.海底扩张学说
师:美国地震地质学家迪茨(Dietz,1961)提出了“海底扩张” 的概念。接着,郝斯(Hess,1962)加以深入阐述。
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呢?(海底地貌的揭示,洋脊的发现,海洋岩石年龄)
生:(学生不能回答就放海底地形图的图片来引导)
师:海底也有高山,也有平原,还有沟谷。海底基本面貌的揭示为海底扩张学说提供了基础。特别是大洋中脊的发现。大家可以摸摸自己的脊梁骨,是不是突出的啊,洋脊就像那样的。接下来再看一张海底岩石的年龄构成图。(老师放映幻灯片)
师: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年龄的岩石,大家注意观察它的分布有什么特征?
生:大洋岩石离洋脊越远年龄越老。而且年龄都不超过2亿年。(学生不能发现的话,通过图例来引导大家看图)
师:根据以上这些证据,迪茨和赫斯就提出海底扩张的学说。而海底扩张学说的最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海底扩张的动力是什么。我们来看动画,看完动画后,大家来总结一下海底扩张的动力机制。
老师放映动画。
学生总结海底扩张学说的动力机制:地幔物质在大洋中脊喷出,形成新的岩石,新的岩石推动着老的岩石往两边移动。
(在此基础上,老师让学生看书上的海底扩张示意图,师生一起总结海底扩张的要点:)
洋底在洋脊裂谷带形成并不断扩张,老的洋底在海沟处消减,使洋底不断更新。洋底的扩张是刚性的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洋脊位于对流圈上升处。如果上升流发生在大陆内部就导致大陆的分裂。
海底扩张学说提出后,又得到了更多的证据来支撑。在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海底扩张在板块构造学说之前提出,为板块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板书:4.大陆漂移学说
师:再看这句话的后半部分:“滑动的结果是产生了大陆的漂移现象”。大陆漂移现象,就这么几个字,可是创造了大地构造理论中的先河。如果没有它的提出,海底扩张学说和现在的板块构造学说也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会出现。就像当初如果没有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也没有那么多的人会去质疑,会去思考这方面的问题。所以魏格纳也是一个开创者。
我们现在来看看他当初是怎么发现这个问题的。
老师展示图片:非洲和南美洲轮廓图
师:大家再次看到这个图,你觉得他们能拼合在一起吗?(不管学生怎么回答,引导到家找证据)
师:这可不是拼图游戏,这拼的可是两个大陆,没有证据不能乱拼的。
师:证据,如果是你们,你们准备从哪些方面找证据呢?
生:(可能有学生会提出古生物、岩石、古冰川遗迹等。)
师:(如果不能回答,老师提示。)如果一张报纸被撕成了两部分,要想拼起来,要从哪些方面去找证据?
生:可能说出报纸的轮廓,还有报纸上的文字、图片等。
接下来老师出示古生物、古气候图片。
师:一、二迭纪内陆爬行类-"中龙"分别发现于非洲和南美;
二、发现于印度,澳大利亚,非洲,南美洲和南极大陆的石炭-二迭纪的冰川遗迹,以及冰川遗迹指示的古冰川运动方向。
另外在其他地方也有很多证据
三、非洲的前寒武纪片麻岩高原可与巴西的同类地体对比;
四、在北半球,挪威-苏格兰加里东褶皱带越过大西洋后出现在加拿大和美国海岸;
师:刚才我说到魏格纳是个开创者,那么究竟他的大陆漂移学说的创造性表现在哪?
生:(估计学生回答不上)
师:前面提到喜马拉雅长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地壳的水平运动还是垂直运动?
生:然后大家可能就会说是水平运动。但是学生可能由于老师那样问,所以会猜测水平运动,而没有真正明白为什么是水平运动引起的。由此就进入下一个部分。)
师:首先,他开创了人们从全球视角研究地壳的先河;其次,就是他强调地壳的水平运动,而前人强调垂直运动。
板书:5.板块构造学说的意义
老师放一张图片包括山脉、海沟、岛弧形成的图片。
师:同学看看地图册,这张图片上有个小小的错误,看看你们能不能找出来。
生:第一幅图中的南极洲板块标为太平洋板块了。
师:这就是板块构造学说的第四句话中提到的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碰撞。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板块碰撞:海沟、岛弧、山脉。
师:那么还有张裂的地方,我们再来看看书上的图。
师:看看生长界都是在什么地方啊?(学生看图应该都知道在洋脊的地方。如果不知道,提示一下洋脊就可以了。)
师:综合生长界和消亡界,我们可以解释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海洋的生长和消亡。就像一个人的一生一样。海洋也有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遗痕(地缝合线)。而且这些现在在地球上都能够找到证据。比如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就被认为是海洋的胚胎期,而红海就是幼年期,而大西洋和印度洋在成年期,太平洋就处于衰退期,而地中海属于终了期,最后的遗痕(地缝合线)就在喜马拉雅山。当然还有很多现象是无法解释的。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张裂:裂谷、海洋。
师:最后还有第三句话,板块内部相对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运动的活跃地带。这句话在我们后面讲的地震火山部分,你将得到非常明显的答案。
板书:二、地震与火山
老师展示一张火山、地震带分布示意图。让同学对此产生感性的认识。
接下来老师展示一张板块碰撞地区和地震带分布的示意图。
师:从这两张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来呢?(学生根据图应该可以得出板块碰撞地区也是地震带主要分布的地区。)
师:这就是世界上两大地震带:其一为环太平洋地震带
师:我要考考大家对地理知识了解多少了。环太平洋地震带都经过哪些地方啊?
生: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本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经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我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列岛、千岛群岛、堪察加半岛、阿留申群岛。
师:这里集中了世界上约80%的地震,这里的80%指的是所释放的能量占全球地震总能量的80%。其实这里集中了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几乎全部的深源地震。
师:其二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经过哪些地方?
生:从地中海往东,经帕米尔高原至喜马拉雅山脉,再往东南到印度尼西亚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相接。
师:这里集中了世界上约15%的地震。也就是说,全球的地震基本上就在这两个地带上。另外还有哪些地方可能发生地震呢?(洋脊、大陆断裂地带)
板书:1.地震的相关概念
前面讲了世界上地震带的分布,那么对于地震中的相关概念,你知道些什么?
师:同学们说出自己知道的有关地震名词。然后将其一一列在黑板上,然后再让同学一一进行讲解,找出其中错误的地方和概念不够明确的地方,通过追问的形式,让同学理解。
震源:顾名思义,地震发生的源头。
老师可以在班级以声源作为比喻,发出某一次声音,声源比作震源,声音的传播比作地震波的传播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分为浅源(<70km)、中源(70-300km)、深源(>300km)。中源和深源地震基本上都发生在地幔部分。
师:你觉得是浅源地震还是深源地震的危害大?
生:当然浅源地震对我们危害更大。
师:请问如果一个三级地震发生在离地表10千米处,和一个10级地震发生在300千米深呢?
生:学生会明白比较的前提条件。
震中距:离震中的距离。
震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大小。展示地震震级和能量的关系表格。老师提问:震级增加一,释放的能量为小一级的多少倍?(学生根据表格来计算,最后让大家记住大约30倍。)
震级
能量(J)
6
6.3×1013
7
2.0×1015
8
6.3×1016
8.5
2.0×1017
8.9
1.0×1018
三峡满发的发电量为4.3亿千瓦时(1.548×1016J)。汶川地震的震级是多少啊?(8级)两分钟内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三峡电站满发时四天的能量。
地震烈度:地震的破坏程度。老师展示一张玉树地震烈度图片,另配一段中新社的报道。“4月19日,新闻记者首次进入青海玉树7.1级强烈地震的震中点上拉秀乡日麻村,出乎意料的是全村五一伤亡,村中心的查容寺和几家民房只是出现裂缝,堪为奇迹。”
老师提问:“为什么震中会无一伤亡呢?”引发学生思考
看书,“在同一次地震中……”这个矛盾怎么解决?
这就是由于当地的地质构造以及震源机制等因素影响的。
板书:2.火山带的分布
看书,总结火山主要分布的地带。
师:火山有什么类型的?
学生会说出三种类型。死火山、休眠火山、活火山。老师要接着追问。
生:死火山
师:死火山是怎么定义的?你知道的死火山有哪些?
生:休眠火山
师:休眠火山是怎么定义的?你知道的休眠火山有哪些?
生:活火山
师:活火山是怎么定义的?你知道的活火山有哪些?
老师展示不同火山的尽管图片。
板书:3.地震和火山的影响及预报
同学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说说地震的预报以及逃生方法。
小结:现在请大家根据板书回顾下本节课主要的知识点。
二、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