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竟然是同一种鳗鱼
两地相距近5000km,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欧洲鳗鲡体长80cm
马尾藻海鳗鱼体长10mm
是什么“增高药”使喜马拉雅山不断“长高”?
海平面
6亿年前
3000万年前
2000万年前
700万年前
200万年前
现在
3000米
6000米
8844.43米
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历程
“沧海桑田”
2005年5月中国测得珠穆朗玛峰最新数据——8844.43米
难道这是巧合?
魏格纳
大
西
洋
提出科学设想
验证科学设想
质疑魏格纳
大陆漂移的原动力是什么?
大陆漂移学说(1912年)——超越时代的理念
科学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
主要观点:
大陆曾发生过大
规模的水平移动
证
据
提出科学设想
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
大陆漂移学说
等待你的
新发现
!
验证科学设想
质疑
海底扩张学说
逻辑推理
探测科技成果
站在巨人的肩膀
?
总结前人
不断完善
板块构造学说
总结前人
不断完善
科学家孜孜以求研究地壳运动有何意义?
第一次提出水平运动
第一次总结
板块运动动力
第一次划分
全球板块
科学探究无止境
大陆的漂移
2亿年前
1.2
亿
年
前
0.9亿年前
0.4亿年前
古生物、古气候、古冰川、地质构造等
海底地层年龄分布图
海底扩张学说
(赫斯和迪茨
1960~1962年
)
湖底地貌示意图
海底地貌示意图
0~200万年
200~2600万年
2600~3700万年
3700~6700万年
0.67~1.37亿
年
1.37~1.95亿
年
新
老
老
20世纪60年代海底探测技术发现:
海底地层岩石的年龄从海岭
到两侧由新到老对称分布。
海底地层岩石的年龄不超过
2亿年。
海洋中最深的地方不在海洋
中部,而在海洋边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海底扩张学说主要观点:
洋壳从海岭处不断生长并向两侧扩张,老的洋壳在海沟处俯冲入地幔而消失。海底扩张的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洋脊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沟是对流圈的下降处。
古地磁研究发现:
各大洲同一地质年代的古地
磁指示的地球磁极各不相同。
软流圈地幔物质热对流
地壳
870°C
2200
°C
绿色:消亡边界
红色:生长边界
板块构造学说
对比世界地形图和六大板块分布图,说明板块张裂地区和板块相撞挤压地区分别形成什么地形?
东非大裂谷
大西洋
安第斯山脉
马里亚纳海沟
阿尔卑斯山脉
亚洲东部岛弧
?
太平洋板块
?
亚欧板块
喜马拉雅山脉
?
印度洋板块
?
南极洲板块
?
非洲板块
?
美洲板块
亚欧板块
太平洋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绿色:消亡边界
红色:生长边界
海洋从诞生到消亡如同人的一生
喜马拉雅山脉
东非大裂谷
大西洋
太平洋
红海
地中海
喜马拉雅山脉
红海
地中海
大西洋
太平洋
东非大裂谷
胎儿
幼儿
青年
中年
老年
死亡
板块运动形成的地形
板块张裂地区
板块相撞挤压地区
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形成巨大山脉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
请利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世界火山和地震带分布规律及原因
【内容要点与学】
震级与烈度的区别
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释放能量大小的级别,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大约增加30倍。
烈度:是指某地区受地震影响的强弱或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大小的主要因素
震级大小
震源深浅
震中距远近
地质、岩石、土壤状况
建筑物牢固程度
高科技为板块运动提供精准测量证据
甚长基线(VLBI)干涉测量
全球定位系统(
GPS
)测量
上海VLBI观测站与国外联测的8条基线精度情况表
基线名称
变化率(毫米/年)
误差(毫米/年)
SHAO—KASH(日本)
-27.3
±1.3
SHAO—MRSS(日本)
-114.5
±4.9
SHAO—FBKS(阿拉斯加)
-13.3
±5.8
SHAO—KAVA(夏威夷)
-87.4
±6.2?
SHAO—DSS45(澳大利亚)
-59.2
±4.3?
SHAO—TASM(澳大利亚)
-45.9
±6.8?
SHAO—WETZ(德国)
20.4
±12.6?
SHAO—HART(南非)
13.4
±15.2?
甚长基线(VLBI)干涉测量
布设两个测点同时接收来自特定星体发出的射电波,根据到达两地极微的时间差,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经过若干年的重复测量,便可以得出距离的变化。运用甚长基线干涉仪测量几千公里长的距离,误差仅几个毫米。
建国初期北京街头背着煤气包的公交车
李四光院士创立“地质力学”,提出“华夏构造体系”,为我国摘除“贫油国”的帽子!
格致校友的贡献
汪品先(1953届),中科院院士,海洋地质学家,国家和上海重点学科“海洋地质学”的学科带头人,目前攻关深海探测。
李庆忠(1949届),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勘探专家,科研成果“数字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格致校友的贡献
汪集旸(1949届),中科院院士,地热资源评价、地热能开发利用及环境保护等研究研究专家。
李家春(1957届),中科院院士,解决了与流体力学有关的诸如陆面过程、台风异常路径等科学问题。
格致校友的贡献
张祖培(1952届),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编著《钻探工艺学》、《岩石破碎学》、《钻探新方法》、《勘探坑道掘进学》等课程。
张宏仁(1952届),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在矿产地质勘查、地下水评价、地质灾害治理、地质科技管理和重大工程指导方面成绩突出。
近三年来世界上发生的大地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震的分布有规律可循吗?
?
?
?
?
?
?
?
岩石圈的范围
软流层
岩石圈
(厚度约70~150千米)
地壳
软流层
岩石圈
(厚度约70~150千米)
岩石圈
(厚度约70~150千米)
地壳
古地磁研究成果
单位:百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