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3160011099800地貌 
【教学内容】 
主要的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经济建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貌是由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外力作用的几种主要表现,并知道风力、流水、海浪是外力作用的主要因素。 
(2)能够借助情景识别流水地貌、黄土地貌、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和海岸地貌,并能简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各种地形名称、主要地貌部位及海拔高度。 
(4)理解地貌对农业生产、对工程建设、对城市发展及对旅游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一系列地理图片、视频等使学生认识各种地貌类型,区分流水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和海岸地貌的主要差异。 
(2)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分析各种地貌的主要成因并探索合理利用和改造的有效途径。 
(3)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帮助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技能、完善已有知识。 
(4)通过有关工程建设的案例呈现与引导,使学生感受地貌对人类活动具体影响,理解地貌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运用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人地关系的两面性。 
(2)通过介绍青藏铁路、三峡水利工程、洋山深水港等我国的重大工程建设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对山区地貌的了解,增强国情意识,激发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主要地貌类型的识别;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教学难点】 
主要地貌类型的成因分析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法和问题探究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读图观察、比较归纳、案例分析并参与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主要内容的流程设计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主要地貌类型 
等高线地形图 
地貌与经济建设 
情景导入 
地貌景观图片呈现 
出示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图片、动画(或视频)演示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设情况 
活动认知 
观察地貌形态,了解地貌所属类型、主要分布在哪里? 
探究地貌产生的地理原因? 
复习有关等高线的概念和五种地形的主要差异; 
了解等高线制作原理;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貌部位; 
初步学会等高线地形图到地形剖面图的转绘。 
借助相关农业生产实例、工程建设案例开展讨论,理解地貌是怎样影响生产建设的;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旅游经历,认识地貌与城市发展、旅游活动的联系。 
分析思考 
分析该地貌形态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 
人们应该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这样的地貌环境? 
分析地貌的各种部位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列举人类活动对地貌产生的利弊影响,思考:我们应当如何把握正确的人地关系,使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一课时】 
关于“主要的地貌类型” 
【情景导入】 
内外力作用的地貌图片 
【活动认知】 
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能量释放是直接相关的,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外力作用的影响。 
1.什么是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通过哪些自然要素作用,有哪些形式表现? 
(通过地表及其以外的风力、流水、海浪、冰川进行) 
(设计用意: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联系旧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所属地位,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各种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奠定基础) 
(一)以流水地貌为例,师生共同探讨: 
【情景导入】 
情景一:河流地貌图片(投影); 
情景二:长江上、中、下游河段地貌 、中国地形图(投影); 
情景三:分段景观图(投影)。 
【活动认知】 
1.这些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哪一种外力有关?通过哪些作用塑造了这些地貌? 
2.同样受流水作用的影响,为什么河流上、中、下游河段所形成的地貌具有较明显的差异?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 
【分析思考】 
1.为什么河流有时可以携带许多巨大的砾石,而有时连细小的泥沙也堆积下来? 
2.河流在上、中、下游沉积下来的物质,其颗粒大小、形状、比重有何不同? 
3.不同河段的水流分别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水利资源,使之趋利避害? 
(设计用意:流水作用是最强大的外力作用之一,河流地貌是在我国分布普遍而多样,通过长江典型河段的景观特征,提供给学生比较、分析的依据,引导设问进一步探究地貌的地理成因,并与人类活动相联系,使之成为有用的知识。) 
【归纳小结】 
通过对流水地貌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体会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 
1.观察(观察地貌形态和地理分布图,了解该现象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里?) 
2.探究(研究地貌产生的地理原因,了解该现象为什么会产生的?) 
3.分析(分析该地貌形态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并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其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今后人们怎样才能合理开发和利用这类地貌资源?) 
(设计用意:在学生体验了流水地貌的学习过程后,教师点明地理现象认识的基本思维规律,强化了方法论,便于学生在后面几种地貌的学习中有目的地进行方法的迁移。) 
(二)学生分组学习,探究、讨论四种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组织教学) 
学生分四个学习小组,认领学习任务,分别为喀斯特地貌研究组、海岸地貌研究组、风成地貌研究组和黄土地貌研究组。教师用多媒体为四个小组展示相关地貌景观图片和我国(或世界)境内的分布情况图。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中(直接或间接经历)、讨论探究。 
(黄土地貌研究小组) 
【情景设置】黄土地貌景观图、我国的黄土地貌分布区、我国荒漠分布图、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图片。 
【活动认知】黄土地貌主要分布在哪里? 我国的黄土地貌是怎样形成的?(我国的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分析思考】用辨证的观点分析黄土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 
(喀斯特地貌研究小组) 
【情景设置】一组喀斯特地貌景观(景点照片) 
【活动认知】这些形态各异的地貌是怎么形成的?(提示:能否从化学反映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地理环境条件是什么?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分析思考】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海岸地貌探究小组) 
【情景三】一组海岸地貌景观(景点照片) 
【活动认知】这些千姿百态的海岸地貌是怎么形成的? 
【分析思考】海岸地貌对人类活动有无影响?人类应该怎样利用这些地貌? 
(风成地貌探究小组) 
【情景四】一组风成地貌景观(景点照片) 
【活动认知】这些风成地貌是怎么形成的?这些地貌一般分布在哪里? 
【分析思考】风成地貌(如移动沙丘)对人类活动有无影响?人类应该怎样改造这些地貌? 
【第二课时】 
一、关于“等高线地形图” 
【情景导入】 
引入等高线地形图或分层设色地形图(学生观察) 
教师:地形图是在地图上表示各种地貌形态的地图。地形图主要通过等高线来表示地形高度。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有关地形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和绘制原理。 
【活动认知】 
1.复习有关概念和初中知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线、五种基本地形及区别。 
2.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从等高线的疏密、从等高线的形状(山峰或山岭、盆地或洼地、鞍部、山脊与山谷、陡崖等)。 
用等高线图与地形景观图或素描图对应呈现的方式,让学生感性认知、对比分析,学会判读等高线图上的各种地貌部位。 
3.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学生观看视频,理解绘制等高线的基本原理。多媒体演示等高线图转绘成地形剖面图的过程。 
【分析思考】 
1.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相关要求:(教材思考与实践) 
(1)读出某地海拔高度、判断图中地区所属的地貌类型; 
(2)判读图中各地的地貌部位(山峰、鞍部、洼地、山脊、河流、缓坡、陡坡、瀑布); 
(3)判断河流的位置及流向、判断山地的大致走向。 
2.读某地区农业区划图,完成相关要求:(教材思考与实践5) 
(1)联系图上信息,分析地貌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学绘地形剖面图。 
3.读某山区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读地形: 
① ② 
③ ④ 
(2)引河流水至C处,应选择哪条路线?为什么? 
(3)如果建水电站应选择在哪里?为什么? 
【第三课时】 
一、关于“地貌与经济建设” 
【情景导入】 
多媒体课件播放:青藏铁路的景观图、线路图和视频资料 
教师:地貌对人类的经济建设影响重大。尤其对工程建设、农业生产、城市发展、旅游的影响更大。 
【活动认知】 
1.通过青藏铁路建设的工程问题和沿海地区地面沉降、海水倒罐现象的分析,说明不同的海拔高度对工程建设会有不同的影响。(比较海拔较高的高原地区和海拔较低的临海地区所面临的工程难题) 
2.通过对上海宝钢一期工程建设中用钢管加固地基的做法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址的勘探考察过程的了解,说明地质基础会影响工程的选址和施工建设。 
3.通过我国新建东海洋山深水港积极意义,分析不同类型的海岸地貌和港口建设的关系。(比较海积地貌与海蚀地貌在港口建设中的利弊条件) 
【分析思考】 
1.阅读教材内容,观察多媒体关于“地貌与农业生产”的图片资料,归纳海拔高度、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坡向,以及地貌的物质组成等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 
2.对照“我国特大城市分布”图,联系中国区域地理知识,分析归纳地貌是怎样影响城市发展和布局的。 
3.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的旅游经历,地貌与旅游景观的关系。 
4.列举人类活动对地貌产生的利弊影响,分析思考,我们应当如何把握正确的人地关系,使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