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0秋季学期高一历史第二周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满分50分,每小题2分)
1.最近,有一网民提出构建皖北交通大网络的设想,以加快安徽崛起步伐。该设想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故里连接起来。下列言论不属于这四人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下列材料所反映的思想主张中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令者所以教民也,法者所以督奸也。令严而民慎,法设而奸禁。”
B.“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
C.“法令者治恶之具也,而非至治之风也。”
D.“古者明王茂其德教,而缓其刑罚也。”
3.据《史记》记载:“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这是称誉( )
A.春秋战国时期纺织业的发达 B.齐都临淄的繁华
C.战国时期商业和交通的发展 D.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
4.战国时期,楚、秦在容量单位方面均实行斛、斗、升制,除楚国外,其余各国一升均约200升。在重量单位上,越、楚、秦等国形成了两、斤、石等单位,其一斤都在250克左右。据此可知,当时( )
A.各国经济交流频繁B.计量体制业已成熟 C.度量衡单位标准化D.国内市场秩序混乱
5.据《左传》记载,春秋贵族相互赠礼“大抵为车马锦璧钟鼎宝玩”,“绝无以黄金货币相投报者:有之,皆自战国始”。战国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社会风气渐趋奢靡B.分封制遭到破坏 C.手工业发展受阻碍D.商品经济的发展
6.“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的重要思想主张。这一思想主张的提出对当时社会的重要意义是( )
A.推进了各国变法改革 B.助长了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C.有利于恢复社会的礼乐秩序 D.推崇“立贤而不立长”
7.孟子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宣称“四德”“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在此,孟子强调( )
A.正君心 B.义利合一 C.礼法并重 D.性本善
8.与如图所示历史时期相符合的历史典故是( )
A.风声鹤唳 B.负荆请罪 C.退避三舍 D.指鹿为马
9.孔子曾与弟子宰予讨论“三年之丧”的问题。宰予认为为父母守丧的时间可以改为一年,因为“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孔子问他如此是否心安,回答说:“安。”孔子说:“如果安心,你便去做吧。”但孔子认为宰予不仁。这表明( )
A.孔子教育学生未做到表里如一 B.孔子奉行因材施教的原则
C.礼在当时已丧失了社会约束力 D.孔子认为道德要重于实利
10.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学生子夏和荀子等人在各地兴办私学,广收门徒,子夏的徒弟有李悝、魏文侯、商鞅、兵圣吴起,荀子的徒弟有韩非子和李斯。这说明( )
A.法家是儒家的一个分支B.诸子的思想有共通之处
C.各学派逐渐融合成一体D.诸子思想皆根源于儒家
11.如表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言论统计。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人物 言论
管子 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理也;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也。
商鞅 夫利于天下之民者,莫大于治,而治莫康于立君。
孟子 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荀子 隆一而治,二而乱。
A.诸子的思想主张趋向统一 B.强化君主集权得到诸子认同
C.诸子间相互辩难日益激烈 D.社会秩序动荡引发诸子关注
12.春秋时期齐国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 )
①表明“公田”为贵族占有②打破了井田制中“公田”与“私田”的界限
③实际上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④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有一个学派,太史公称它“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该学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14.《哈佛极简中国史》写道:“(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呈现出中北部平原上众多小诸侯国和沿着平原边缘围绕着这些小国的、完全自治的诸侯大国共存的局面。”“这一时期”可能为( )
A.公元前11世纪B.公元前6世纪 C.公元前3世纪末D.公元3世纪初
15.先秦时期反对儒家“天命”和“爱有差等”的思想,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学派是( )
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阴阳家
1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哪位先秦思想家最有可能主张这种“贵柔戒刚“的思想?( )
A.韩非子 B.墨子 C.孟子 D.老子
17.如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 )
学派 主张
儒家 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
道家 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墨家 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法家 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稳定社会
A.重建政治秩序B.变革政治制度 C.发扬民本思想D.构建官僚政治
18.先秦时期有学派主张人们必须先忘却礼乐,再忘却仁义,然后才能与“道”渐成一体,才能超越现实世界,实现精神世界的觉醒与自由。该学派主张( )
A.崇尚礼乐 B.道法自然 C.逃避现实 D.平等自由
19.春秋战国时期,管仲认为“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理也”;孟子提出“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墨子主张“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先秦诸子的这些理论观点( )
A.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有利于社会的转型
C.是小农经济发展的产物 D.规范了人们的言行
20.《宋史》中出现了下列名字:王克己、刘先忍、张从信、赵安仁、陈孝忠等。从中可以推测这些人的名字受到当时何种思想的影响?( )
A.佛教 B.法家 C.道家 D.理学
21.《论语?述而》主张“子钓而不纲(渔网),弋不射宿(归巢栖息的鸟兽)。”《礼记?祭义》也说“草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狩猎要善于抓住时机 B.仍处于采集渔猎文明阶段
C.体现天人感应的唯心思想 D.先秦文化蕴含朴素生态观
22.战国时期,“若致力农畜,工虞商贾,为权利以成富”,其中一些握有百万资财的富商巨贾堪比一都之君,与其有着相似的物质生活,这些人被称为“素封”。“素封”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
A.工商食官制度遭到破坏B.抑商政策成为统治诉求
C.礼崩乐坏下的政治乱局D.经济转型冲击义利观念
23.如表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思想主张,这说明当时( )
儒家 提倡“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道家 提倡“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墨家 倡导“兼相爱”,“交相利”
兵家 强调“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A.各学派均关注人与自然B.民众对社会安定的渴望
C.各学派的主张渐趋一致D.思想服务于统治的需要
24.从汉到明清,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等人在道德上名声扫地,但法家思想被后继统治者悄然继承应用。这说明( )
A.君主专制巩固了法家统治地位 B.儒家伦理道德不利于君主专制
C.法家思想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 D.儒家思想与专制集权不可调和
25.《孟子?滕文公上》曰:“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孟子这么说意在( )
A.说明儒家学说的精髓来自周礼 B.要求人们认真学习和遵守周礼
C.警告各诸侯,要重视夷夏斗争 D.强调儒家文化广泛传播的必然性
二.解答题(共4小题)
26.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著名的儒、墨、法、道四大学派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儒、墨、道的创始人和法家集大成者。
(2)在秦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哪一家学说起了决定性作用?为什么?
(3)儒家学说什么时候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为什么?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和“无”、“难”和“易”、“美”和“丑”、“福”和“祸”,都可以相互转化;
“加强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二 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
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
﹣﹣引自易中天《百家讲坛?百家争鸣》
材料三 启蒙运动是对专制社会的猛烈批判,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完成表格中空缺的内容。
主题: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仁”、“礼”、“德治”
孟子
荀子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墨家 墨子
道家 老子
法家 韩非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最欣赏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并说明理由。
28.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已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
材料二 孟子说:“人无有不善。”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孟子把“仁”的学说发展为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他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岳麓版教材》
(1)材料一体现了春秋时期哪家学派的主张?其代表人是谁?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孟子对人性问题怎样的看法?孟子是怎样发展孔子“仁”的思想的?
(3)请你谈谈对“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看法?
29.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随之共振,并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根据所学知识,请回答:
(1)在春秋战国这一重要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典型代表的两种思潮。体现这两种思潮的主要学派是什么?列举两派的思想主张。
(2)明末清初又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出现了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以顾炎武为例,列举其主要观点。
(3)17﹣18世纪是世界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时期。为了建立近代民主政治,进步思想家们提出了哪些政治构想?对欧洲社会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2.A3.B4.A5.D6.A7.D8.C9.D10.B11D12.C13.B14.B15.A16.D
17.A18.B19.B20.D21.D22.A23.B24.C25.D
二.解答题
26. (1)孔子、墨子、老子、韩非子。
(2)法家学说。因为法家主张适时改革,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适应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现实需要,故被秦始皇采用。
(3)西汉(汉朝)。因为儒家的仁政思想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董仲舒又对儒学进行发挥,提出“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学思想占统治地位。
27. (1)①儒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儒家。③兼相爱、交相利。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⑤加强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2)儒家。儒家强调以德治国、“仁政”的思想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儒家学说经过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当今仍具有积极意义。
28. (1)学派:儒家。代表:孔子。核心:“仁”和“礼”。
(2)看法:性本善。发展: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主旨是我们要想得到别人的尊敬,自己首先要尊敬别人;这种观点在当时或现代都具有一定进步性,我们应该发扬该思想。
29. (1)民本思想:儒家,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专制主义: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2)主要观点:经世致用;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反对君主专制。
(3)政治构想:君主立宪、三权分立、民主共和、社会契约、人民主权等。影响: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