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专题16 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出生死亡)+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总人口*1000‰=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1000‰=迁入率-迁出率
人口增长率=(机械变动人口+自然变动人口)/总人口*1000‰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
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是衡量人口自然变动的三个基本指标。
世界人口的发展: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
工业革命前——增长缓慢
工业革命后至二战——增长加快
二战后——迅速增长
·人口发展的四个阶段:
工业化之前:人口低增长阶段
特征: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很小,增长缓慢
工业化初期:人口高增长阶段
特征:高出生率、死亡率急剧下降、自然增长率上升;
人口规模迅速扩大,增长加速(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这个阶段)
工业化中后期:人口增长率下降阶段
特征:出生率快速下降、死亡率缓慢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
人口规模扩大速度趋缓(中国处于这个阶段)
后工业化时期:低增长阶段
特征: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处于这个阶段)
老年人口比重增加,死亡率有所回升(老龄化的直接表现)
一些国家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人口规模趋于稳定或缩小
·人口构成:
人口构成包括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职业构成和文化构成。
衡量人口性别构成的主要指标是人口性别比,即指某一人口中男性对女性的比例。通常以每100个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表示,正常情况下,人口出生的性别比约为103~107。
·人口金字塔:
是一种可以形象、直观地同时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的图形。
分类:增长型(发展中国家)、稳定型和缩减型(发达国家)
增长型:底座宽大,塔顶窄小,少年儿童和青年比重大,人口高增长
稳定型:除塔顶人口逐步缩减外,其余各年龄段的数值相近
缩减型:底座收缩,少年按儿童比重下降,人口规模趋向缩减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与负增长:
人口老龄化: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等于或大于7%
直接表现:死亡率回升、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规模不再扩大或趋于萎缩
人口严重老龄化:等于或大于10%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出现老龄化现象)
(欧洲是目前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洲)
产生原因:人类寿命延长和出生率下降
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较高,人均寿命长,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健全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② 生育观念的改变,出生率降低
直接影响(导致的社会问题):
劳动力短缺、青壮年负担加重、社会赡养费用上升、财政压力增大、
改变社会储蓄和投资行为,造成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
解决政策:鼓励生育、推迟退休、接纳外来移民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压力:
直接表现: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快,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
(非洲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大洲,也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婴儿死亡率最高、平均预期寿命最短的大洲)
社会问题:加大了就业、资源、环境、教育、医疗卫生等的压力,
导致国家积累财富减少,经济增长缓慢,生活水平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人口贫困
解决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环境承载力弱
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逐步转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我国现在属于低自然增长率,但是人口依然在逐年增长,原因是人口基数过大)
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四个问题):
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
人口素质比较低,有待提高,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人口流动数量大、规模大。
人口政策:1.控制人口数量;2.提高人口素质;3.实行计划生育
关于农民工进城务工或人口流动(农村→城市、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问题:
对于人口流入地(城市或发达地区)
有利影响: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获得充裕的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不利影响:增加交通、管理、治安等社会管理压力,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压力;
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流动人口就业、子女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等得不到保障。
对于人口流出地(乡村或欠发达地区)
有利影响:输出剩余劳动力,减轻人口压力;改善农村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人口素质提高;流动人员带回来资金、技术、先进理念等,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乡镇企业的建设发展。
不利影响:劳动力流失,出现“妇老农业”和留守儿童现象。
专题17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人口分布与迁移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有三种趋势:
向平原集中;向沿海集中;向城市集中
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重要指标。
·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
北半球中纬度(温带、亚热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东亚、南亚、西欧、北美东部
(西欧和北美都是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口迁入,所以人口密度大)
·人口分布条件:
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资源、(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快、生活水平高、就业环境好、交通便利
其他条件:历史悠久,开发早
人口稠密的原因:
温带、亚热带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沿海地区;
水资源丰富,河湖沿岸地区;
交通便利;
经济发达地区,生活水平高,就业环境好;
或历史悠久地区(如四川盆地和渭河平原)。
·世界四类人口稀疏区:
寒带、高纬地区(气候严寒):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南极 等
高原高山(海拔高、气候寒冷):青藏高原 等
沙漠地区(干旱缺水):撒哈拉沙漠(非洲北部)、澳大利亚中西部 等
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湿热,全年高温多雨):亚马逊河流域、刚果盆地 等
我国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线(胡焕庸线)
(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东密西疏)
平原盆地地区多,高原山地地区少
湿润地区多,干旱地区少
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
交通发达地区多,交通闭塞地区少
·人口迁移:
主要形式:劳务迁移、难民迁移、智力迁移
劳务迁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向发达国家转移
难民迁移:自然灾害、战争
智力迁移: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人才向发达国家的迁移、欠发达地区的科技人才向发达地区的迁移(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异)
对发达国家:人才流入增强了国家科技实力,节约基础教育经费,推动经济发展
对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但是增加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对科技进步有积极影响
人口迁移的影响:
移出地:减轻环境的压力,但大量人口移出会引起劳动力短缺和人才流失。
移入地: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和人才资源,有利于资源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年龄结构,但也会增加环境的压力,有可能会引起就业的压力。
我国民工潮(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成因:
①人口多,耕地少,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
资源开发吸引的移民(我国建国初期西北、东北开发)
大型基础设施所引起的人口迁移(三峡大坝建设)
生态移民: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及自然条件恶劣、人类难以生存地区的人口搬离居住地,重建家园。
二战后,北美、欧洲、大洋洲变为主要迁入地,西亚、北非由于石油储量丰富,所以需要大量劳动力,也是以人口迁入为主;亚洲、拉丁美洲变为主要迁出地。
·人口容量:
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与环境(首要影响因素)【正相关】
科学技术水平【正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正相关】
人均消费水平【负相关】
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容量小,主要因为水资源匮乏。
第六篇 城市
(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
专题19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
包括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两个方面。
·城市的基本特征:
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
产业结构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达
·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同心圆结构):
由市中心到郊区依次: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
影响地价的主要因素: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交通便捷程度
土地属于哪种使用方式,取决于这种使用方式所能产生的效益和地租支付能力
商业用地在市中心:创造高额利润、能够支付高额地价。
工业用地:低密度厂房和仓库占地面积大,单位土地产生效益小。
农业用地:占用面积大,产生效益最低,位于城市最外围。
(为什么某个地方地价突然升高:如果离市中心距离没有改变,那一定是交通更加便利)
·中央商务区(CBD):
城市最中心,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最密集、地价最贵
·城市功能分区:
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文教区和风景区
布局原则(或分布规律)
商业区 位于城市或各个区域的中心、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居住区 交通方便、环境适宜、污染程度轻
工业区 城市外围远离居民区、交通便捷、土地资源充足
文教区 环境优美、有良好的交通和通讯条件
风景区 有优美自然风光和独特人文旅游资源的郊区或沿海沿江临山地区
·城市空间结构的差异:
受城市规模、城市职能、城市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
城市规模(小、中、大、特大、超大城市)
大城市一个或多个城市副中心;小城市单一中心
城市职能(综合性城市、专业性城市)
鞍山(工业);香港(商业、居住用地);三亚(风景旅游城市)
自然地理环境(地形、河流、海陆位置)
兰州、宜昌(沿江狭长布局)
十堰(山区城市,沿山谷绵延扩展)
大连、青岛(沿海,以港口为中心向腹地扩展)
北京、保定(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向四周均匀扩展)
专题20 城市体系和城市群
·城市体系:
世界城市:纽约、东京、伦敦
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巴黎、布鲁塞尔、香港、苏黎世、法兰克福、多伦多、新加坡
我国城市体系分为六级:(并不是每个国家都分六级)
全国性中心城市:北京、上海
跨省区的区域中心城市:
华南的广州、深圳,华中的武汉,西南的重庆,华北的天津,东北的沈阳和大连,西北的西安和武汉
省会城市和省区主要城市(双核城市):
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和包头,山东省的济南和青岛,吉林省的长春和吉林
省内区域中心城市、县级中心城市、县以下中心镇
·城市规模:
我国用城市中非农业生产的人口数量来划分城市的规模。
超大城市:人口500万以上
特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
大城市:人口50万~100万
中等城市:20万~20万
小城市:20万以下
·六大城市群(要记住完整名称):
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沿岸城市群
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城市群
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四大人口稠密区中只有南亚没有世界著名城市群)
我国四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城市群形成条件: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自然条件
②社会经济发达(工农业生产发达),人口密集
③交通通讯发达,对外联系便捷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沿江靠海,“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位于冲积平原,气候湿润,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人口稠密。
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
专题21 城市化
·城市化:
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城市化主要特点:
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②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③出现城市群;
④世界城市化的主流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都在加快,当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快于发达国家,但是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依然比发展中国家高。)
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郊区化 逆城市化
人口迁移方向 中心城区人口向城市郊区迁移 大城市人口向中小城市或乡村迁移
结果 城市中心人口向郊区迁移,加之郊区大量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市区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加,城市总人口增加;
城市郊区的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城市用地面积扩大。
(发达国家“烂心树”,发展中国家“烂皮树”) 大城市人口减少,中小城市和乡村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加;
大城市面积不变,中小城市和乡村非农业用地扩大。
原因 市区人口过度密集,导致环境恶化,人们为追求舒适的生活条件;城区改造,原来的居住地都被改为商业、公用设置用地,主要新建的住宅都位于城市边缘的郊区。P54 大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希望拜托城市的喧嚣,青睐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生活闲适的乡村地区;发达国家的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乡差距小;交通越来越便利。P55
·城市问题:
表现 成因 对策
环境问题 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垃圾污染 工业化和城市化 ★①转变单一的经济增长方式;
★②发展“绿色GDP”;
③治理污染;
④积极发展卫星城将人口疏散
交通问题 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频发 道路增长的速度跟不上车辆增长的速度 ①积极发展公共交通;
②积极发展“绿色交通”;
③积极发展轨道交通
居住问题 低收入者和流动人口居住条件恶化 城市生活成本上升 ①行住房制度改革;旧城改造
②建设廉租房、平价房
社会问题 治安问题、失业、贫富分化、种族隔离 就业竞争激烈、收入差距加大 ①提高就业率;
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③通过经济手段缩小收入差距
产业区位与分布
专题22 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区位条件: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气候:制约大区域范围农业产业带布局的主导因素
热量条件——决定农作物的品种、熟制和生长期
东北:一年一熟;长江中下游:一年两熟;珠江三角洲:一年三熟
水分条件——决定农作物品种、农业生产方式
(湿润地区适合种植业和林业,干旱地区只能发展畜牧业,干旱地区的绿洲可发展灌溉农业)
地形:平原地区是理想的农耕区,山地一般适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土壤:不同的土壤适宜不同的农作物
(江南丘陵酸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四川盆地紫色土适宜稻谷)
水源
科学技术水平:影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达地区机械化农业,落后地区粗放农业)、减轻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约束(喷灌、滴灌技术克服干旱环境,温室技术克服低温环境等)
市场需求:引导农业生产的类型(农产品的结构)、规模和布局(如城郊农业的同心圆布局)
交通运输:对产品需要保鲜的农业来说应该尽量布局于交通便捷的地方,农产品基地应该布局在靠近交通干道或枢纽的地方。
劳动力:素质和数量
国家政策
美国乳畜带(美国东北部的一个专业农业带)的区位条件:
①纬度较高,降水丰富,气候湿冷不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却利于牧草生长
②河湖众多,地形破碎,土壤贫瘠,不适宜种植粮食,比较适宜畜牧业
③接近北美的两大城市群,拥有巨大消费市场
④农业科技水平高,机械化程度高
⑤铁路、公路和航空,交通运输发达
⑥牧民为欧洲后裔,畜牧业经验丰富
丹麦农业区位变化(P65) 畜牧业—种植业—乳牛畜牧业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重要):(P66分布图)
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范围 区位条件 生产特点
(重要,记忆) 主要农产品
水田农业 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区(温带、亚热带、热带季风区);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 ①夏季炎热多雨,水热充足;②土壤肥沃;
③平原和丘陵低山广布;
④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⑤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①生产规模小,
小农经营;
②产品商品率低;
③农业机械化和科技化水平低;
④劳动密集型农业,劳动集约化程度高;
⑤单位面积产量高,精耕细作 粮食作物:水稻;
(经济作物:油菜;
水果:柑橘)
旱作农业 各国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 (主要是降水少)
多数地区年降水量超过250mm,但水资源并不丰富 机械化程度不高;
产品商品率低 小麦;棉花;大豆;高粱;玉米
花生;甜菜
牧场畜牧业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 既有干旱、半干旱地区(美国、澳大利亚),也有湿润地区(新西兰、阿根廷) ①围栏放牧;
②经营规模大;
③专业化程度高;
④商品化程度高 乳产品;
肉产品
游牧畜牧业 干旱地区;
我国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的部分地区 降水少,气候干旱,水资源少 游牧;自给自足
逐水草而流动 骆驼、牛、羊
高度发达的商品化混合农业 北美东部温带、亚热带地区;
西欧、中欧;
澳大利亚东南和西南部 ①气候温和,降水丰富,水源充足;
(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除外,墨累—达令盆地东水西调)
②地形平坦广阔;
③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大 (种植业和畜牧业混合;谷物生产和牲畜饲养)
①生产规模大;
②机械化水平高;
③专业化水平高;
④商品化程度高 北美(玉米、小麦、牛)、
西欧(谷物、乳牛)
澳(小麦、绵羊)
地中海型农业 世界所有地中海气候区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湿润 生产规模小;
机械化程度低 冬季作物(小麦、大麦)、抗旱耐热经济作物(油橄榄、无花果、葡萄、柑橘)
热带种植园农业 热带地区;
我国海南省、云南省南部、广东省雷州半岛等 终年高温多雨 大种植园式农场;
商品化程度很高 橡胶、咖啡、可可、热带水果
城郊农业——根据市场因素兴起的农业,具有三大特点:
1.产品品种多,生产周期短,商品率高。
2.形成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相结合的营销体系,生产效率高。
3.在布局上往往呈环状结构。
城郊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必需的农副产品:
蔬菜、肉、蛋、乳、禽、水产、果品、花卉等农产品或初级加工农产品
近郊:奶牛、花卉、蔬菜
近郊外围:棉花、蔬菜、奶牛
远郊:商品粮、商品棉
现代农业的特点:
劳动生产率高、科技含量高、商品率高、能源资源利用率高、环境友好、产品质量高
(现代农业有很多种具体类型,例如“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
专题23 工业区位与工业区
·工业区位条件:
能源和矿产资源(资源性产业尽可能靠近资源产地【如鞍钢】);
环境条件:
电子工业、自来水厂等位于河流上游;印染厂等水污染工厂放到河流下游;
大气污染工厂放到城市主导风向下风向,或与主导风向垂直的城市的郊外;
交通运输;
市场:产品需要大量运输的工业尽可能接近市场;
劳动力;
科学技术;
集聚: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
加强企业间交流,促进企业协作和技术创新;
土地价格:占地面积大的工业放在城市郊区,地价便宜
·工业区位所考虑的主导区位因素:
主导区位因素 代表性工业 生产特点
劳动力主导型 纺织业、服装业、电子装配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劳动力的工资成本占总成本中较大比例(劳动力丰富地区)
技术主导型 航空航天业、电子工业、精密仪表 技术要求高、劳动者需要高学历(接近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力量强的地区)
原料主导型 制糖工业、木材加工业、
水产加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高,或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原料到产品质量大大减轻,易腐蚀
能源主导型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炼铝厂 消耗大量能源
市场主导型 家具厂、食品加工业、饮料厂、啤酒厂、石油加工厂 产品运输成本高、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需要保鲜
·工业区位变化:
一、19世纪初美国东北部钢铁工业分布:
匹兹堡:煤矿附近(能源消耗大)
分布主导因素:燃料——煤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东北部钢铁工业分布:
杜鲁特:铁矿附近(冶铁技术进步)
分布主导因素:原料——铁
三、20世纪中期美国东北部钢铁工业分布:
巴尔的摩、费城:开始接近港口,靠近消费市场(海运发达,利用国外资源)
分布主导因素:市场
·**世界主要工业区**:
分布特点: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呈东西向不连续的带状分布
分布范围 区位条件 特点
北美工业区 加拿大东南、美国东北 煤铁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科技发达 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
西欧工业区 西欧 资源丰富、发展历史悠久、交通发达 最早的工业区,
技术密集型工业
东欧工业区 东欧
(俄罗斯为主) 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 资源密集型重工业为主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 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 本国缺少工业原料和燃料,强烈依靠进口;
沿海多港口,海运条件便利;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劳动力充足又是其国内主要市场 加工贸易型工业区、
著名临海工业带
亚洲东部沿海工业区 韩国、中国东部、东南亚诸国 劳动力充足且廉价、
有巨大的消费市场 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
·**我国东部沿海工业分布(四大工业区)**:
区位条件 主要特点
辽中南工业区 ①有丰富的煤、铁资源
②有便利的铁路和海运条件 重工业为主
京津唐工业区 ①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③科技实力雄厚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
长江三角洲工业区 ①工业基础雄厚
②经济活跃市场广大
③交通便捷
④科技发达
⑤劳动力素质高,科技人才多 全国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结构最完整的综合性工业区
珠江三角洲工业区 ①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②有良好的交通运输和通讯设施
③毗邻港澳,有利于吸收外来信息、技术、资金
④工业集聚,生产能力强 加工贸易型轻工业区,现在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高新技术产业区位:(技术集聚)
技术含量高、科技精英多;产品具有“轻、小、精、贵”的特点
布局在交通方便,环境舒适的大城市周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集的地方
“硅谷”
位于美国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东南部圣克拉拉谷底的高新技术工业区。
“硅谷”高新技术工业区的区位条件:
①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集聚,科技实力雄厚、人才密集;
②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③邻近航空港,对外交通便利。
专题24 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
·三大产业:
第一产业 农业
第二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行业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按其空间分布特征分为三类:
①遍布性行业(商业、医疗、教育、通讯、服务业)
②对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依赖较强
(云南、海南—旅游业、郑州—交通运输业)
③与城市的规模、发达程度及在世界或者区域中的经济地位有关
(金融、贸易、信息服务、科技教育)
·商业区位条件:
人口(流动量、人口密度和购买力)、交通(交通干线不适合,支线适合)、地价(地价高)、集聚条件
城市商业中心的等级体系(P92)
商业集聚形式:综合性商业街、专业商业街
·国际贸易的四个不平衡:P93
各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不同,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额大;
国际贸易市场大部分在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差异大,存在不等价交换(发达国家主要出口高附加值制成品、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制成品);
发达国家利用贸易壁垒抑制发展中国家出口。
·产业结构调整:
动力 表现形式 调整结果
产业结构升级 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上升 产业转移,移出地和移入地皆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 政策或市场的调控 三大产业之间形成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因地制宜形成本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取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产业结构转移:经济发达的地区在产业结构升级后,原来较低层次的产业逐渐转移到后发展地区(欠发达地区),引起后发展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
(转入、转出地同时产业结构升级)
(上海的纺织工业转移到新疆、珠江三角洲的两次产业结构转移)
·海洋运输与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主要通过海洋运输。
主要海港:
日本——神户港、横滨港、美国——纽约港、新奥尔良港、新加坡——新加坡港、荷兰——鹿特丹港、中国——上海港、香港港
港口经济价值三要素: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腹地大小和经济发达程度
·现代交通运输
公路:运量小,装卸方便,灵活性最强
管道:长距离运输气体、液体
水运:运量最大,投资小,运费低,但速度慢,灵活性差
航空:速度快,投资大,较安全,运费贵
铁路:运输量大
地域文化
专题25 文化与环境
·文化:
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的、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产生于特定的环境中: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物质文化: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
非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文化的核心)
·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环境、资源等自然条件决定了人工制品的材料、样式和风格(建筑、服饰、食物、使用的器具)。
环境影响产业分布、社会生产发展水平、非物质文化、原始宗教和信仰。
文化是在环境的背景下通过人类的社会活动形成的,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生产关系也同样对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蒙古族民歌(音乐浑厚):马头琴、长调
陕北民歌:唢呐、信天游
建筑 材料 样式风格 主要气候类型
蒙古包 毡布 圆顶不积雪,对风的阻力小,可拆卸,便于迁移 温带大陆性气候
江南水乡砖瓦房 砖瓦 白墙黑瓦,小桥流水,坡顶易排水 亚热带季风气候
窑洞 黄土 依山挖洞,平顶,冬暖夏凉 温带季风气候
吊脚楼 竹木 高脚防潮、防虫,屋顶坡度大易排水 热带季风气候
专题26 世界地域文化
·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
民族有时被更广泛地界定为一个国家的国名整体,与种族不同,它不是自然遗传的产物,是历史文化的产物。
世界各地不同人群所新城的地域文化具有地方性、民族性、民间性和传统性。
·国粹:京剧、书法、国画、武术、中医药等
胡服骑射:文化整合
·文化整合:
指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也就是各种地方文化,民族文化通过接触、交流、传播、融合和吸收,形成新文化的过程。(不是取代)
影响文化整合的因素:
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人口、民族迁移因素;文化自身因素;时间因素
·**世界九大文化圈**:
文化圈又称文化区,是指具有相似的文化现象和生存方式的地理区域。
文化圈的划分以文化源地为中心,以民族(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为单位进行整合。
西欧文化圈
是西方文化发源地,文化深受西欧,尤其是英国的影响
分布:包括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地区
宗教信仰:基督教新教、罗马天主教
文化:温带海洋性气候造就乳畜生产文化;刀叉;哥特式(德国科隆大教堂);感恩节
东欧文化圈
文化深受俄罗斯影响
分布:以斯拉夫民族为主的东欧地区
宗教信仰:东正教
文化:东正教堂(拜占庭式(斯拉夫式));俄罗斯芭蕾舞艺术
东亚文化圈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文化圈,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和汉字的影响。
分布:中国、日本、朝鲜半岛、蒙古
文化:季风气候造就稻米文化;筷子;旗袍;和服;蒙古袍;汉服;孔庙
南亚文化圈
古文明中心之一,民族、语言、宗教都比较复杂
分布: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
语言:基本属于印欧语系
文化:印度泰姬陵、纱丽服饰
东南亚文化圈
文化受中国、印度及欧美影响,丰富多样(多元文化)
分布: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宗教信仰:佛教、伊斯兰教、菲律宾是亚洲唯一以天主教为国教的国家
文化:吴哥窟(柬埔寨)、婆罗浮屠(印尼佛塔)、鱼尾狮(新加坡)
非洲文化圈
民族、宗教复杂
分布: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
种族:黑色人种
语言:主要属班图和苏丹语系
宗教信仰:原始宗教
文化:原始图腾、打击鼓、宗教仪式
拉丁美洲文化圈
分布:墨西哥及其以南的美洲地区,历史上曾是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
语言:西班牙语、葡萄牙语
宗教信仰:天主教
文化:阿根廷探戈舞、巴西桑巴舞、狂欢节
太平洋文化圈
分布: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三大群岛
语言: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宗教信仰:基督教
文化:崇拜多种神灵;相信巫术;擅长航海;土风歌舞
文化圈 宗教 饮食 宗教建筑 艺术
西欧文化圈 基督教、天主教 面包、牛奶
(刀叉) 基督教堂 /
东欧文化圈 东正教 面包 东正教堂 芭蕾舞
东亚文化圈 佛教 大米(筷子) 寺庙 /
东南亚文化圈 多元文化 吴哥窟、
婆罗浮屠 /
南亚文化圈 多种宗教混杂 泰姬陵 印度舞蹈、纱丽
非洲文化圈 原始宗教 / / 粗犷的歌舞
拉丁美洲文化圈 天主教 / 墨西哥金字塔 拉丁舞、狂欢节
伊斯兰文化圈 伊斯兰教 / 清真寺 /
太平洋文化圈 原始宗教、基督教 鱼 / 热情奔放土风歌舞
·西欧文化的传播:
人口迁移;商品贸易;文化交流活动(现代社会常用);殖民扩张;战争;传教
专题27 中国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景观:
东北黑土文化
分布:温带森林草原地区
民族:汉族;满族
建筑:泥草房、泥瓦房;火炕,火墙
服饰:棉;皮
文化:渔猎文化;黑土农耕文化;东北二人转
华北平原文化
分布:温带阔叶林地区
民族:汉族
建筑:四合院
服饰:棉装
食物:面食
文化:京剧;评剧
黄土高原文化(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分布:华北、西北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农牧业交错地带
民族:汉族;回族
建筑:窑洞
食物:面食;肉食
文化:秦腔;信天游
内蒙古草原文化
分布: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
农业:畜牧业
建筑:蒙古包
服饰:蒙古袍
食物:肉;奶;面
文化:马头琴
新疆荒漠—绿洲文化
分布:温带荒漠和半荒漠地区
农业:畜牧业;绿洲农业、果业
民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
建筑:“阿以旺”(维吾尔族);毡房(哈萨克族)
食物:肉;奶;面;茶
文化:坎儿井;清真寺
青藏高原文化
农业:种植青稞;牦牛、藏绵羊
民族:藏族
建筑:石砌碉房
服饰:掉袖藏袍
食物:酥油茶;青稞酒;牦牛奶
文化:五体投地的宗教礼拜
四川盆地文化
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农业:水稻;小麦
建筑:吊脚楼(气候潮湿)
食物:川菜(麻、辣)
文化:川剧
云贵高原文化(文化的多样性)
分布: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民族:全国少数民族最多
建筑:竹楼(西双版纳);鼓楼(贵州)
食物:烟;酒;茶
江南水乡文化
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
自然景观:平原;丘陵;水乡泽国
食物:大米;蔬菜;鱼类
文化:四柱;评弹;越剧
华南妈祖文化
分布: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
农业:三季稻作
民族:汉族;壮族;黎族;高山族
食物:米食为主
文化:崇拜海神;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粤剧
·海派文化:反映了上海的地域特色和城市精神
海派精神: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积极进取、永不止步
文化区 服饰
(物质) 饮食
(物质) 民居
(物质) 习俗或艺术 自然环境条件
东北黑土文化区 棉袄 杂粮 泥草房、火炕、火墙 二人转 气候寒冷、
温带森林草原广布
华北平原文化区 棉袄 面食 四合院、平房 京剧、评剧 温带季风气候、平原
黄土高原文化区
面食、肉食 窑洞 秦腔、信天游 温带季风气候、
地表沟壑纵横
内蒙古草原文化区 蒙古袍 肉食、奶食 蒙古包 那达慕节、马头琴 温带干旱、半干旱草原广布
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 艳丽的服饰 肉食、奶食 阿以旺 民族歌舞具有西域特色 温带荒漠,以雪山、戈壁、绿洲为主
江南水乡文化区 丝绸 大米、鱼类 白墙黑檐楼房 江南丝竹、越剧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平原丘陵为主,水乡泽国
四川盆地文化区
麻辣口味 吊脚楼 川剧、摆龙门阵 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山地,所以湿度大云雾多。紫色土较肥沃。
青藏高原文化区 藏袍 青稞、酥油茶 石砌碉房 五体投地的宗教礼拜 海拔高气温低、辐射强温差大。
华南马祖文化区
米饭、热带水果
崇拜海神,华侨多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沿海。
云贵高原文化区
酒、茶 傣族竹楼、侗族鼓楼 多样化的民族服饰和歌舞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崎岖,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地理信息技术
专题28 地理信息技术
·遥感(RS)
要素:遥感对象;传感器;信息传播媒介;遥感平台;信息处理与分析系统
判读标志:影像的形状、色调特征、大小
彩红外航片:拍摄高度低,范围小,内容详细(比例尺较大)
彩红外卫片:拍摄高度高,范围大,内容简略
应用:科学评估;产量估算;天气预报;灾情监测;矿产勘探;工程选址
·全球定位系统(GPS)
功能:定位;导航;测量;定时;测速
特点:实时跟踪;准确定位;灵活性;实时性
优点:全球性;全天候;精确度高
3颗卫星(静态);4颗卫星(动态)
·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科学的第三代语言
基本构成:系统硬件、系统软件、空间数据、应用人员、应用模型
功能:数字地图;图层功能;有强大的数据库支持
应用:测绘;图斯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灾害监测与评估;城乡规划;市场分析;区域管理;军事
中文术语 主要功能 应用案例
RS 遥感 从空中监测地表物体、获取数据 天气预报、
海洋石油泄露污染监测、
森林火灾灾情监测、
耕地面积统计
GIS 地理信息系统 对地表的各类信息进行空间分析和空间统计,并且呈现处理结果。 灾害破坏程度的评估、
救灾路线的选择、
绘制电子地图、
驾车出行路线的选择
GPS 全球定位系统 提供全天候、全球性的定位服务(经度、纬度、海拔高度) 板块移动的监测、
大气成分的测定、
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测量、
考察时或开车时的准确定位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