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6 09:3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情境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最值得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在华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们听到了关关雎鸠在水一方唱响,我们听到了那三百首唐诗和宋词的余韵至今传唱,我们听到了梧桐深院汉宫之秋的旋律荡漾耳畔。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带给我们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目标
点击
(一)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令中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令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三)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助读资讯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助读资讯
散曲,是金元时期产生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是元代韵文的主体,它主要形式有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又叫叶儿,是独立的一支小曲。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根据曲牌的不同,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也不一样。马致远的《秋思》就是小令。
套数,又叫套曲、散套,其体制特点有:一是由两首以上同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每篇套数的曲子,可多可少。二是同一篇套数的各支曲子押韵必须相同,即要一韵到底。三、每篇套数一般都有“尾声”,表示内容和乐曲的终结。散曲的兴起,促进了古典诗歌形式的解放和发展。
曲和词体式相近,完整的标题由曲牌名和题目组成。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又叫散套、套曲)和小令(又叫叶儿)两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走近作者
马致远(约1250一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戏剧作家、散曲作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杂剧有《汉宫秋》、《荐福碑》、《青衫泪》等十五种。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朗读诗歌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朗读诗歌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体会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魄无助的生存境遇。
理解诗意
词句注释
1、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傍晚。
2、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3、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4、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理解诗意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
品读赏析
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写景
抒情
品读赏析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品读赏析
枯藤老树昏鸦
1、思考这三种景物给我们营造了秋天一种怎样的氛围?
荒凉、凄清
2、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
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
品读赏析
“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就将一幅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致展现在读者眼前,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藤”、“树”、“鸦”,本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油然升起,笼罩在读者心头,
发挥想象,体味“枯”、“老”、“昏”的妙用。
品读赏析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与其他景物营造的氛围有什么不同吗?,你如何理解作者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呢?
诗人笔锋一转,读者的视线也跟着带向远方,一组充满和平安详生活气息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高度紧张的情绪也因此一缓,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来。这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小桥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为描写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千古绝句。
品读赏析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
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
马为什么会瘦?
古老荒凉的道路。写出了游子长期漂泊之苦。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写出了主人公的凄苦孤寂。
瘦马,说明走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
品读赏析
这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
品读赏析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前三句是写景,末二句不仅写景而且写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于暮色苍茫中,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悲痛到极点的游子却只能漂泊在天边极远的地方。“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悲愁。本句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闷。
品读赏析
4.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魄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化景语为情语,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品读赏析
《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品读赏析
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
拓展延伸
你能从课外阅读的古诗词中找到一些如《天净沙?秋思》一样采用意象并列写成的诗句吗?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唐】杜甫的《绝句》
3.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的《燕歌行》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好处】意象并列?,造成峰断云连,“语不接而意接”的美学效果,留给读者广阔的想像空间。把两中完全相反的意象陈述出来,形成鲜明对照,往往有强烈的艺术对比的美学作用。
中考链接
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名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C
“小桥流水人家”呈现清雅、安适的景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作者羁旅之苦、思乡之情,也是“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中考链接
2020年广西贺州市中考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5.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所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16.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你结合小令内容说说诗人运用了哪些“景语”,表达了怎样的“情语”。
夕阳渐渐落下,游子骑着瘦马浪迹天涯,归家无期,心中无比痛苦。
景语有: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黄昏下的乌鸦;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的茅屋;荒凉的古道,萧索的秋风,消瘦憔悴的马,夕阳。情语是: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板书设计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写景
抒情
思乡
萧瑟
荒凉
恬静
断肠
对比反衬 
烘托
名人评价
“秋思之祖”
元·周德清
《中原音韵

“寥寥数笔,
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境”
“纯是天籁”
清·王国维

人间词话》
课堂小结
这支曲子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不仅写景,动静相衬,而且写人,借景言情;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化景为情,情从景出,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