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练习含答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练习含答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5 20:09:38

文档简介

古诗词诵读
无 衣
《诗经·秦风》
[写作背景]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夷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诗歌。
《无衣》是一首四言诗,诵读的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朗读时要读出句内节拍、章内节奏、语气语调。(基调:慷慨雄壮)
岂曰/无衣?与子/同。王于/兴师,修我/戈,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与子/偕。
2.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歌内容。
《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战歌。全诗共三章。第一章,统一思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不过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修理好“戈矛”,团结备战,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第二章,统一行动。“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第三章,一起上战场。“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他们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因此,这是一首出征三部曲,是爱国主义军歌。
【参考译文】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袍。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汗衣。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下裳。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与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情境默写]
1.《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了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与子同裳
2.《无衣》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答案: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 修我甲兵
3.《无衣》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首章结句“_______________”,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____________”,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_____________”,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答案:与子同仇 与子偕作 与子偕行
[文本深读]
1.诗歌开头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设问。表现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英雄气概,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2.“王于兴师”在文中有何作用?它与“问答”有无逻辑事理关系?文章把它置后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交代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逻辑上有前后关系,文章把它置后补充交代,先“议”后“叙”,目的有二:(1)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2)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
3.“岂曰无衣”改为“我有衣兮”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好。“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而且反映了时局的危急,修改后只剩下“关心”一层意思。
4.全诗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为什么这么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一唱三叹。作用有二:(1)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2)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这是《诗经》写作上的重要特色。
[阅读鉴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每章开头都有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表达了自己没有衣服穿还要作战的痛苦。
B.《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从诗的意境看,将士们一边行军一边歌唱,显示出这是一支威武雄壮之师。
C.诗中的“同仇”“偕作”“偕行”,充分表现了秦军的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奠定了诗篇慷慨高昂的基调。
D.这是一首赋体诗。赋就是铺陈,它在一咏三叹中表现了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昂扬斗志,也在一咏三叹中展现出诗歌的艺术魅力。
A [A项,“表达了自己没有衣服穿还要作战的痛苦”分析错误,应该是有“不畏惧眼前的困难”的意思。]
2.“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三句之间是什么关系?请做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具体作答时,先明确三句所表述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三句之间的关系。“与子同仇”先表明立场,我们有共同的敌人,发出号召。“与子偕作”是行动的开始,让大家一起行动起来。最后“与子偕行”是要奔赴前线杀敌了。故三句之间为递进关系。体现了连贯的思路,使结构上富于美感。
答案:递进关系。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这是发出号召,统一思想。第二章结句“与子偕作”是说“我与你一同行动起来”。这才是行动的开始。第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只是几个字的变化,就展现出了诗歌行文的思路,便于情节的展开,使情感层层推进,形成了一种参差美。
PAGE
-
4
-(共25张PPT)
古诗词诵读
无 衣
《诗经?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