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课件(共37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课件(共37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5 14:35:13

内容文字预览

(共37张PPT)
语文部编版
九年级上
《月夜忆舍弟》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唐肃宗乾元二年,立秋后。在远离长安的边远地区,杜甫对着月亮写下了《月夜忆舍弟》。从此,整首诗便让每一颗思乡怀人的心灵为之震颤。
四百年后的一天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读到这首诗说:浅浅语使人愁。
八百年后的一天
明代文学家钟惺读到这首诗说:含情往复不可言。
一千年后的一天清朝爱国诗人杨伦读到这首诗说:凄楚不堪多读。
那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会读出什么样的滋味呢?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3、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4、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宋以后被世人尊为“诗圣”
,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背景资料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预习检查
读准诗句中每一个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shù
yàn
sàn
shè
xíng
整体感知
1、点击图片视频朗读
整体感知
2、有板有眼地读:
要求读顺诗句,读出五言的音律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合作探究
《月夜忆舍弟》
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
1、译读诗文,感知意境美
合作探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分散:一作“羁旅”。????
??
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1、译读诗文,感知意境美
合作探究
1、译读诗文,感知意境美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达,一作“避”。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合作探究
1、译读诗文,感知意境美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恰逢白露时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人各东西,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何况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合作探究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断人行”交代背景,表明战事频繁;“边秋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为“月夜”渲染一种压抑气氛。
2、诗文鉴赏,感知情感美
2、诗文鉴赏,感知情感美
合作探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颔联交代时令,借景抒情,点明主旨。“露从今夜白”交代时令,即“白露节”,表明天气渐凉,地面水汽凝结,使人顿生凄凉之感。“月是故乡明”融入诗人主观想象,点明主旨,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本来一样洁白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白;本来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在故乡最为明亮,这完全是诗人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是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2、诗文鉴赏,感知情感美
合作探究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颈联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诗人由望月怀乡自然引出对弟弟的思念,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2、诗文鉴赏,感知情感美
合作探究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尾联流露不满,首尾呼应,深化主题。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
合作探究
明确:忧伤。
悲伤。
思念。
3、请你选一个词来形容你读到这首诗时候的那份情绪,那份感受,你想到的是哪个词?
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
(1)捕捉诗中的关键可见的事物;
(2)找事物(名词)前的修饰词揣摩
4、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介绍“月夜”的背景的?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戍鼓、雁声,路断行人,一片凄凉、冷落、沉寂,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合作探究
5、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知识链接】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
①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②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
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对比等。像《白杨礼赞》一文借赞美白杨树挺拔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来赞美北方的农民,采用的是象征的写作方法。
③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合作探究
5、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运用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的手法,既实写白露时节的清寒,又融入诗人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合作探究
6、战乱,他乡、秋夜,听到戍鼓雁鸣,看到露白月明,杜甫自然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句流利婉转,特别是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说自己有兄弟,给寂寞的自己以安慰,但是接下来说兄弟都离散了,前后就形成了对比,更显得痛苦。后来加上没有家询问生死,更是增加了苍凉之情。
明确:寂寞忧伤:
担忧: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拓展延伸
1、这首诗题目叫《月夜忆舍弟》题眼是“忆”,请问,这个忆只是回忆追忆思念的意思吗?
明确: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十年朝夕泪,衣袖不曾干。
烽举新酣战,啼垂旧血痕。
........
拓展延伸
2、这首诗不仅仅是在写思念,更是在写对弟弟们的担忧、忧虑,操心,挂念。这种情感,在诗人的其他诗作中也有所体现。你能举一例子吗?
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
------梁启超《情圣杜甫》
拓展延伸
诗人至情至性,写起对弟弟的情感,无不从真性情中流出。为此,梁启超先生评他为:“情圣”。
明确:天下的百姓。
安史之乱中所有背井离乡的人。
担忧国家。
拓展延伸
3、诗人担忧的仅仅是他的弟弟吗?
诗人写的是自己的忧虑、担心,更是整个乱世人民流离失所的心理状态。诗人想得到弟弟的消息,更是想得到休兵的消息。这是一个48岁流落他乡士子的心声,更是全天下想要骨肉团聚的百姓的心声。正因为有这样的胸怀,他才能写出《春望》,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出《石壕吏》……
拓展延伸
八百年后的那天,
明代文学家钟惺读到这首诗说
——含情往复不可言。
一千年后的一天清朝爱国诗人杨伦读到这首诗说
——凄楚不堪多读。
拓展延伸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情怀,所以四百年后的那天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读到这首诗说
——浅浅语使人愁。
“李白令我们兴奋,王维、孟浩然令我们安详,李商隐令我们着迷,但真正令我们感动的是杜甫,他给我们的是灵魂的震撼。”
-----余光中
拓展延伸
因为在诗的背后有的是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胸怀。一千三百多年后,台湾作家余光中就为杜甫写了这样一本书,他在书中写道:
合作探究
学生再次齐声背诵这首诗
1、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诗句的填空。
(1)《月夜忆舍弟》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夜忆舍弟》中,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夜忆舍弟》中,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相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夜忆舍弟》中描绘边塞秋天图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课堂检测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课堂检测
2、阅读《月夜忆舍弟》,回答问题。
(1)纵观全诗,诗人“忆舍弟”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①弟兄分散各地;
②亲人生死无消息;
③家书寄不到;
④战乱还未停息。
课堂检测
(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天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诗人却偏说“月是故乡明”,这体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怀念。
B.颈联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在,生死难卜,朴素的叙述中饱含着作者对弟弟深切的忧思。
C.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宽慰:毕竟是战乱,家信不能寄达弟弟手中也是可以理解的。体现出诗人豁达的心胸。
D.全诗前后照应,承转圆熟。“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长不达”,人“分散”则“无家问死生”。
解析:尾联表达了作者时逢战乱对离散亲人、兄弟的担忧。同时战乱令一家堪忧而千家堪忧,更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D
课堂检测
(3)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诗以景衬情,采用移情手法,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主观感情的心中之景,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课堂检测
答: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
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4)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课堂小结
本诗通过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而自己只能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表达了诗人对兄弟深深的思念与担忧,以及对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的现状的悲痛之情。
主题思想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