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永远也没有人能够完整而准确地讲述1911—1912年发生的这场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国是一个面积辽阔的国家……这就使得任何一个人想要追踪报道从去年在武昌爆发并持续到目前为止的这场革命, 而且报道准确,范围广泛,同时还要从中得出富有政治性和国际性的见解,都是不可能的。”?
——刘丰祥等译,(英)埃德温·丁格尔著.辛亥革命目击记
武 昌
汉 口
汉 阳
武汉三镇
(1911.10.10)
武昌起义
思考:武昌起义为什么事出偶然却如此迅猛, 导致清朝统治顷刻瓦解?
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
在全国迅速而广泛的开展
中国同盟会
武昌起义
1894
1905
1911.10.10
兴中会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思想旗帜
组织准备
前期起义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1901—1905年的“新政”:
教育改革:废止了科举制,新式教育由此形成热潮,到1909年,全国各类新式学堂达5900多所,在校学生超过160万。大量外派留学生。
奖励实业:成立商部,颁行《奖励公司章程》等一系列商法。1902—1910年,新建厂矿企业330多家,是1901年前20年的两倍多。
改革军制:编练新军,创办各种军事学堂。
编练新军的目的是稳固统治秩序,
而新军却不愿效忠,沿着相反方向演变。
想培养“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
却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士大夫的知识分子群体。
奖励实业是基于财政困难,
结果不仅扩大了资产阶级队伍,他们的政治要求也超过了清王朝的底线。
新政从内部加速了清王朝的解体。根本原因在于新的经济方式、新的文化观念不可能维护旧的体制。
皇族内阁的出台成了导火索,使一切寄希望于改革的人们,都变成了清王朝的对立面。
“对于一个坏的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海宁中学1905
湖州中学1902
湖州二中1901
嵊州一中1905
金华一中1902
衢州一中1902
丽水中学1902
台州中学1902
杭州七中1902
杭十一中1904
杭十四中1904
杭州惠兴中学1904
严州中学1901
奉化中学1901
慈湖中学1902
温州中学1902
嘉兴一中1902
10月10日,清政府颁诏,起用已“开缺回籍”的袁世凯。
10月16日,袁世凯正式表示应诏,并提出“军事八条”,包括先拨饷银一百万两为湖北军费,但清政府迟迟不肯应议决,直到27日才答应。
10月22日,山西独立,陕甘总督紧急向清政府请愿,包括迅拨一百万两。度支部回应:“应俟息借洋款交到后由臣部酌量匀拨,以资接济。至甘省协饷已分电严催迅速筹解从之。”
——《宣统政纪》第63卷第3—4页)
你从上述 材料中看到了哪些历史信息?
1911年12月
29日,宣布独
立的17省代表
推举孙中山为
中华民国临时
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同时成立临时参议院,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思考1: 为什么是“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
因为战争未了,没有可能按民主共和程序制定宪法和选举法,并依法产生参议院和政府。
思考2: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什么没有举行阅兵式?
材料一 1月1日上午,孙中山乘沪宁车前往南京就职。火车到站时已天黑。当晚10时,在总统府举行临时大总统就职仪式……结束时,已是半夜。以后几天,孙中山忙于修订《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选举临时副总统,通过国务院名单,发布《告友邦书》等。
就军队而言,当时在南京的这支军队是临时拼凑起来的……进入南京后,共同任务已完成,更是各有各打算,群龙无首,各行其是,没有谁能发号施令,统一整顿操练。
——摘编自吴讱《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没有举行阅兵式》
材料二 早在17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当天,他就发电报向袁世凯解释:南京组织临时政府乃权宜之计,并声明:“文虽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望早定大计,一慰四万万之渴望。” —摘编自李宗一《袁世凯传》
(1)没有时间。孙中山从回国到当选、就职,前后只有几天时间,当时形势下没有谁考虑总统就职时举行阅兵一事。
(2)军队原因。部队没有经过统一整训操练。
(3)临时性质。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南北议和正在进行。12月底孙中山回国后,各省革命党人同意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立宪派和旧官僚也认为在争取袁世凯“反正”前,这个“过渡”总统非孙中山莫属。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1月14日,孙中山发表声明:“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袁世凯得到这个保证后,加紧了逼宫进程。
1月20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向袁世凯提交了清帝退位优待条件。
1月22日,英国公使朱尔典会同法、俄、日公使声明赞成清室退位。
1月29日,隆裕太后召开御前会议,在各种压力和不可逆转的形势下决定“逊位”,以取得革命当人的优待条件。
2月10日,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根据袁世凯提出的方案决定了《关于清帝逊位后优待之条件》。
2月12日,隆裕太后以宣统皇帝名义发的逊位诏书盖印发出,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
——摘编自程为坤《清帝退位记》
思考:对于清帝退位和孙中山让权,你怎么看?
以和平方式实现权力让渡,“以和平收革命之功”。
辛亥革命是在革命条件尚不充分,但清王朝已一触即溃的情况下,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背水一战,以退求全的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之伟业,可谓20世纪中国式的“光荣革命”。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钦定宪法大纲》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专制
“民主”
第二章“人民”: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
“法治”
“人治”
“臣民”
“公民”
这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它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
材料 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了,把自秦始皇两千多年以来的“帝国”变成“民国”,就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也触动了封建社会的各种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个大跃进。从此,民主观念深入人心,谁敢帝制自为就成了人人讨伐的对象,谁还拖着辫子、抱住老黄历就成了可耻的封建余孽。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
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材料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为82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经济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 1912年3月5日,《时报》上刊载一篇题为《新陈代谢》的文章,文中描述民初中国社会的革故鼎新说:“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社会习俗上:促进了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南京条约》
1842
1895
《马关条约》
1901
《辛丑条约》
1911
武昌起义
1912
中华民国成立
美利坚合众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中华民国
1921年10月10日,梁启超在天津学界讲演《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自觉觉些什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一件叫做 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 精神的自觉。这回革命,……历史上看来,是有空前绝大的意义……为什么要纪念这个意义?为要我们把这两种自觉精神,越加发扬,越加普及,常常提醒,别要忘记。
——摘引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双十节纪念,纪念个什么呢?”
民族
民主
发扬,越加普及,常常提醒,别要忘记。
这两种自觉精神,越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