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上的历史
两枚邮票纪念的是什么事件?分别是哪里发行的?说明了什么?
辛亥革命
1842 1860 1885 1895 1901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中法新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开始 继续 加深 大大 完全
林则徐、魏 源:师夷长技
奕 欣、李鸿章:中体西用
康有为、梁启超:君主立宪
陈启源、张 謇:实业救国
民族
危机
救亡
图存
孙中山、黄 兴
民主共和
材料一:武昌起义的爆发,就有些巧合的感觉。如果不是革命党机关暴露,党人领袖逃的逃,死的死,党人名册落在了湖广总督瑞澂的手里,传说他老人家要按图索骥拿人,加上瑞澂当场处死三个革命党,更加落实了“镇压”的传闻,等于帮革命党做了最好的动员,起义能否如此激愤地一哄而起,有那么多新军参与,还真不好说。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从张鸣先生的描述来看,武昌起义爆发与我们想像的有什么不同(特点)?
湖广总督瑞澂
武昌起义为何事出偶然却又迅猛扩展全国?
10月22日,湖南起义,巡抚余诚格逃遁
10月22日,陕西起义,巡抚钱能训逃走
10月23日,江西起义,清军标统马毓宝宣布独立
10月29日,山西起义,新军协统阎锡山任都督
10月30日,云南起义,蔡锷任都督
11月 3日,上海起义,同盟会员陈其美任都督
11月 4日,浙江起义,立宪派汤寿潜任都督
11月 4日,贵州起义,新军教官杨荩诚任都督
11月 5日,江苏独立,巡抚程德全宣布独立
11月 5日,安徽起义,同盟会员孙毓筠为都督
11月 6日,广西独立,推巡抚沈秉堃为都督
11月 9日,广东独立,同盟会员胡汉民任都督
1、 广东广州 1895年10月
2、 广东惠州 1900年10月
3、 广东潮州 1907年 5月
4、 广东惠州 1907年 6月
5、 广西钦州 1907年 9月
6、 广西南宁 1907年12月
7、 广西钦州 1908年 3月
8、 云南河口 1908年 4月
9、 广东广州 1910年 2月
10、广东广州 1911年 4月
相继失败
孙中山
(1866—1925)
从力量对比、情势发展来看,都对立宪派有利,为何最终却是革命派胜出?
事情却又是那么凑巧,1908年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死去,将只有两岁半的溥仪抱上皇帝的宝座,辅佐朝政的摄政王——溥仪的父亲载沣——也只有25岁。西太后之后的年青权贵们却少不更事,不知道自己吃了几两干饭,接连干出了几件蠢事,连后来的美国人都看不过去。(蠢事奇葩:一是让最能干的袁世凯滚蛋,得罪了最不该得罪的人;二是张罗收权,把地方的权力收回中央,把汉人的权力收加满人,加大政权的离心;三是搞了个皇族内阁,让立宪派们心里彻底来了个透凉;四是铁路国有政策。)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慈禧太后死后留下的满清王朝领导层一无可取:一个小儿皇帝,一个软弱而贪婪的摄政王,一群自负和徒爱虚荣的年轻王公,一帮虚有其表的朝臣,凑在一起正好可以阻挠任何变革,而无法领导变革。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进入1911年之后,(清政府)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然而两个最具关键性和全局意义的改革出台,终于粉碎了国内外一切善良人的幻想。清政府第一个失误是皇族内阁的出台。这使原本准备通过政治变革分享权利的立宪党人彻底失望。第二个失误是宣布铁路国有化,通过一个政策彻底剥夺了民族资本在过去很多年积累的财富和介入基础建设的权利,于是就有了保路运动。
——马勇《1911年中国大革命》
奕劻(皇)、那桐(满)、徐世昌(汉)、梁敦彦(汉)、善耆(皇)、载泽(皇)、唐景崇(汉)、荫昌(满)、载洵(皇)、绍昌(皇)、溥伦(皇族)、盛宣怀(汉)、寿耆(皇)
汉族4人,满族9人,其中皇族7人。
皇 族 内 阁
纵观晚清历史,清朝统治者根本没有那种审时度势的能力,容纳各方的明智与气度。所以,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的“极端”逼迫出来的。
——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成,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礼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上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灭,卡片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栏栅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
——时报《新陈代谢》
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
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颁布的这道诏书结束了清朝入关以来二百六十七年的统治,也终结了秦始皇以来周而复始的王朝轮回,没有流血漂橹、尸横遍野,没有连年苦战、民不聊生,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完成了政权的更迭,在中国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
——傅国涌《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
中国的“光荣革命”
中国
清朝(1644-1912);中华民国(1912-1949)
日本
明治天皇(1867-1912在位);大正天皇(1912-1926在位)
印度
1849年英国殖民者占领全境;1947年成立印度自治领
阿拉伯
16世纪起为奥斯曼帝国统治;19世纪英国侵入;20世纪20-30年代开始独立
土耳其
奥斯曼帝国(14世纪-1922);土耳其共和国(1923-)
伊朗
卡扎尔王朝(1796-1925);巴列维王朝(1925-1979)
近代亚洲主要国家政体变迁
马未都的说法是什么?你认同吗,为什么?
可惜,辛亥革命做了一锅夹生饭,而且夹生得很,米是米水是水的,连粥都未熬成。民国的成立,告别皇权世袭而走向共和,但共和对百姓来说是个“画饼”。
——马未都《百年辛亥》
保皇派反对实行民族革命,认为革命将破坏社会秩序,造成内乱,必将引起外国干涉,招致亡国灭种的危险。革命派认为,革命是以建立民主政治为目的,不是争权夺位,不会引起内乱。革命不以排外为目的, 不会招致外国的干涉。
——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战争与革命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的首要特征。尤其是20世纪的上半期,战争与革命几乎成为一种常态。战争古已有之,而革命则是现代的产物。在一般情况下,暴力是两者的共性。由于革命被构建为具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正当性,再没有人敢于公开表示反对革命。
—— 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
--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
护国运动
二次革命
第一次护法运动
文化大革命
第二次护法运动
社会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
土地革命
国民大革命
抗日战争
改革开放
--
--
--
--
--
--
--
--
--
--
--
--
--
--
19C60、70Y
1898
1905
1978
1953
1946
1931
1927
1924
1920
1916
1915
1912
1911
1966
改良
革命
长时段(千年):
中时段(百年):
短时段(十年):
顺应时代潮流
成果与代价
必然与偶然
历史不是叫我们哭的,也不是叫我们笑的,乃是要求我们明白的!
—— 陈衡哲
推荐资源: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
张 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雷 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凤凰网《辛亥革命100周年专题报道》
辛亥革命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