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四章二、变阻器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四章二、变阻器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9-16 12:3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变阻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知识和技能:理解变阻器的工作原理,熟悉常用的滑动变阻器的结构;掌握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了解变阻器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实验、探究等过程,培养学生等效转换的思维方法与系统归纳的科学方法;在探究滑动变阻器的使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并借此学习利用网络技术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勤于动手、求实认真的科学精神;通过团队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行,提升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一、学生已学知识分析九年级学生学习物理已经一年多时间,初步具备了物理学习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电学部分,已经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三个概念,知道了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二、学生学习的困难分析1.学生初次接触滑动变阻器,对其结构的认识起点较高,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陌生;2.学生实验探究的动手能力与归纳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新课
以创设教学情境为切入点。采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从生活走向物理。在引入时创造情景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具体做法:教师出示调光台灯实物,并当堂演示调光台灯亮度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调节旋钮,台灯的亮度有什么变化?它能够改变亮度的原理是怎样的?进而引入新课:变阻器(板书)【设计意图】以创设教学情境为切入点,从生活走向物理。二、进行新课、探究新知(一)滑动变阻器原理的学习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紧跟调光台灯亮度变化的演示,教师演示改变连入电路中的铅笔芯的长度来改变小灯泡的亮度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思考原因。从教师演示、学生观察铅笔芯和金属滑片组成的最简易的滑动变阻器入手,在此基础上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设计意图】以实验观察为基础。在观察台灯亮度发生改变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电路板上有干电池、小灯泡、开关、铅笔芯,铅笔芯的一端用金属夹固定。用导线连通电路,闭合开关,用带金属滑片的导线接通铅笔芯的另一端。同学们观察到小灯泡发光了,用金属滑片在铅笔芯上滑动,同学们注意观察灯泡的亮度怎样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变化?其实灯泡亮度的变化是由于通过的电流的变化引起的,而干电池的电压一定,所以电流的变化是由于电阻的变化引起的。改变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可以改变导体的电阻。在这里,铅笔芯的材料并没有改变,横截面积也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什么——长度。注意,改变的是铅笔芯连入电路中的长度,而并非它的总长度。通过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大小的方式,是最简单方便的。我们把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电阻大小的这一类装置,称为滑动变阻器。器,装置、器件,变阻器,就是改变电阻的器件。演示用的这一根铅笔芯和金属夹就组成了一个最简易的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大小。(板书)(二)认识滑动变阻器的结构
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回顾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际使用中需要用到变化的电阻,怎样设计?针对铅笔芯和金属滑片组成的最简易的滑动变阻器存在的局限性,加以改进。使用动画演示滑动变阻器的制造过程,在此基础上认识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并学会画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示意图及其电路符号。借出于媒体技术,认识滑动变阻器结构的过程以动画演示进行,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让学生知道生产制造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等效转换的思维方法。既贯穿了知识的认知,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动画演示滑动变阻器的制造过程中,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等效转换的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智慧。【设计意图】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从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和结构入手,根据直观性教学原则,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了教学创新设计:演示利用铅笔芯不同的长度来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引伸出长直电阻;引导学生将长直电阻等效转换为螺旋线;进而引导学生解决螺旋线的绝缘以及解决螺旋线与滑片的接触等问题。从简易的铅笔芯到滑动变阻器,将一系列矛盾的呈现与解决,融汇在“滑动变阻器模拟制作过程演示动画”之中。这样处理,不仅让学生对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和结构建立了系统的认识和理解,突出教学的重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等效转换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技能,展现了从科学到技术的思维过程。(三)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以提升学生探究能力为重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此设计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动手去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以认识滑动变阻器的结构为基础,在熟悉结构的基础上探究正确使用方法。学生分组实验探究过程要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指导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电路图连接电路,在学生动手操作时,应指导学生将滑动变阻器串联接入电路。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滑动变阻器有四个接线柱,把它接入电路中,可能会有几种接法?这些接法是否都能起到改变电路中电流的作用?实验电路图:(如下图所示)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会发现共有6种接法,然后进行实验探究。为了便于学生分析,教师设计探究表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填写:滑动变阻器正确使用方法探究记录表最后,各小组分别结合各自的实验结果相互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出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能使滑动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4种,即“一上一下”接法;不能改变电阻的接法有两种,其中“同上”电阻总是很小,而“同下”电阻总是很大。滑动变阻器的连接使用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为了更好的突破这个难点,我将在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探究的基础之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动画展示)展现滑动变阻器四个接线柱的不同的六种连接方法,让学生明确这六种接法中电阻丝的使用以及电流的流向问题,从而掌握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突破教学难点。【设计意图】以提升学生探究能力为重点。本坏节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发散思维——实验探究——交流评价”的科学探究过程,其中贯穿发散思维与系统归纳的科学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在复杂的情形中,通过分类的方法,使思路清晰,逐步总结归纳出规律的过程和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另一方面,即使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上一下”的四种接法,但是在实际的题目中并不一定知道真正接入电路的是哪一段电阻丝,也很难判断滑片移动过程中阻值大小的变化。为了更好的突破这个难点,我将在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探究的基础之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动画展示)展现滑动变阻器四个接线柱的不同的六种连接方法,形象生动的展现电阻丝的利用,让学生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四)变阻器的应用介绍滑动变阻器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电位器。介绍电位器的结构及实际应用,例如,用于调光灯中调节灯光的强弱、在音响和接收机中控制音量的大小、油量表(动画展示)等。解决引入新课时提出的问题,形成首尾呼应。【设计意图】从物理走向社会。从铅笔芯、金属滑片组成的最简易的滑动变阻器改进到实验室常用的滑动变阻器,再到生产和生活中的电位器,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相互贯通的STS教学理念。(五)其他变阻器为了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面,可简单介绍电阻箱、光敏电阻、热敏电阻几种变阻器及它们的应用,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说明:更具课堂教学的具体进度,如若时间紧迫,该部分内容可放在第二课时再进行补充。三、归纳小结,巩固训练
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小结;并进行巩固训练。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利用技术软件(手机移动展台)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展示和点评。【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崇尚科学,激发学生学习新技术的欲望。“手机移动展台”不但能够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能同步展示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的风采,增强学生的自信,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四、问题反馈,布置任务留给学生反馈问题的时间,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予以启发式的点拨或者师生共同探讨解决。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布置如下任务:发挥多种学习方式、利用多种学习渠道、借出网络技术等,观察、了解生产和生活中变阻器的广泛应用,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或感悟。
教学反思:1、本节课为探究课,学生的参与度高,通过自己设计、连接电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的能力,通过观察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本节课应注意控制课堂气氛,注意时间的把握,使节奏要紧凑,课堂氛围有张有弛,并加以相关的练习题,使学生轻松完成知识的落实。3.对于探究性问题要敢于放手,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对学生在探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不必急于解释,要利用学生已有认识一步一步的进行引导,要敢于放手,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4.应该坚持正面激励,宽容和理解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尝试、探索、实践。允许学生在探究中出现错误,不求全责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继续努力,不断摸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学生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E
L
S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