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09-01 17:1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一、天气预报
1、作用:根据天气的变化合理安排生产、
工作和生活。
2、卫星云图
作用:对天气预报尤其是灾害性天气
的重要作用。
判读:根据三种颜色识别各地天气
3、认识天气符号
4、试做天气预报员
二、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
1、冬季
特点:南北温差大(1月定量分析)
成因:纬度、冬季风、地形的影响
2、夏季
特点:普遍高温(7月气温定量分析)
成因:纬度、夏季风(天气)的影响
3、温度带
划分依据:积温
分布范围
作物熟制和品种
气温分布
冬季
特点:南北温差很大
原因:纬度因素、冬季风、地形
重要地点:0℃等温线经过秦岭——淮河一线,最低温在漠河
夏季
特点:南北普遍高温
原因:纬度因素、昼夜长短、夏季风
重要地点:最低温在青藏高原,最高温在吐鲁番
温度带 范围 ≥10°积温 作物熟制 主要农作物
寒温带 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1600℃ 一年一熟 早熟的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中温带 东北和内蒙古大部、新疆北部 1600℃~3400℃ 一年一熟 春小麦、玉米、大豆、谷子
暖温带 黄河中下游大部和新疆南部 3400℃~4500℃ 两年三熟 或一年两熟 冬小麦、玉米谷子、甘薯
亚热带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4500℃~8000℃ 一年两熟或三熟 水稻、油菜
热带 滇、粤、台的南部和海南省 >8000℃ 一年三熟 水稻
高原气候区 青藏高原 >2000℃ 一年一熟 青稞
三、降水和干湿地区
1、降水的空间分布
特点: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定量分析:800、400、200mm
等降水量线)
成因:夏季风(东南季风、西南季
风)对各地影响的差异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2、降水的季节变化
规律:集中夏秋季节(5-9月)
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定量分析得出结论)
成因:由夏季风的进退规律决定的
东部地区锋面雨的移动规律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3、降水的年际变化
规律:南方小、北方大
成因:主要是夏季风进退规
律反常造成的。
正常年份:降水均降水量
反常年份:出现旱涝灾害
4、干湿地区
划分依据:
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干湿地区的分布:
干湿状况和植被类型的关系
(1)空间分布
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800mm等降水量线通过秦岭—淮河一线,400mm等降水量线通过大兴安岭—呼和浩特—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一线最多台湾火烧寮、最少吐鲁番的托克逊
原因
东南季风:影响东部地区。西南季风:影响西南等地区
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非季风区。分界线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大阴贺巴冈)
(2)季节分配
集中在夏秋季节(5月~9月)
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夏季风进退决定东部地区雨带推移
5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6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
7月中旬—华北、东北进入雨季
9月—雨带南撤至长江以南
10月—雨季结束


(3)年际变化
概念:降水年与年之间的变化
情况:南方较小、北方较大
原因:夏季风进退反常。夏季风强,南旱北涝;夏季风弱,南涝北旱
2、干湿地区
划分依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干湿地区 分布地区 干湿状况 植被 农牧业
湿润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东北三省东部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年降水量>800mm,降水量>蒸发量 森林 水田为主
半湿润地区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年降水量>400mm降水量>蒸发量 森林草原 旱地为主
半干旱地区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 年降水量<400mm降水量<蒸发量 草原 灌溉农业牧业
干旱地区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 年降水量<200mm降水量<蒸发量 多荒漠 绿洲农业牧业
四、气候特征
1、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气候显著的表现: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暖热多雨
大陆性气候特色表现
气温年较差大
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2、雨热同期
对农业的有利影响:
夏热使北方也能种植喜温植物
雨热同期对农林牧生产有利
使得位于沙漠纬度带上的江南成为“鱼米之乡”。
3、气候复杂多样
标志
成因:
多种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复杂的地形
好处:
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丰富
气候特征
(1)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世界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同纬度冬季最冷,夏季除沙漠外最热,年较差偏大
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
(2)雨热同期:
影响:北方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等喜温作物,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等生长都十分有利
长江以南鱼米之乡受惠于季风气候
(3)气候复杂多样
标志: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类型
原因:跨纬度广、离海远近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
影响: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
五、气象灾害
1、寒潮:概念、路径、发生季节、
影响范围、危害
2、台风:成因(热带气旋)、路径、
影响地区、“功”与“过”
3、水旱灾害:影响最大、成因、
危害、减灾措施
作业1
1、说明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从纬度、冬季风、地形等方面分析成因)
2、说明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从纬度、夏季风的影响分析)
3、我国年降水量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它与夏季风的影响有什么关系?
4、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规律?东部地区各地雨季迟早与夏季风进退有什么关系?
5、说明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规律及成因
作业2
1、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对我国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的影响?
2、影响我国的寒潮发生在什么季节?为什么说它是一种灾害性的天气?
3、为什么西藏、云贵地区受寒潮影响较小?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一带,寒潮也不易侵入?
4、为什么台风在我国登陆比较频繁?台风主要在我国哪些省、区登陆?造成的主要灾害是什么?
5、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多发的气候原因是什么?抗御水旱灾害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例1】关于我国温度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河流都不结冰
B、塔里木盆地主要位于中温带
C、台湾、海南两省全部属于热带
D、秦岭——淮河一线基本上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解题思路】在我国温度带分布图上,可了解各温度带的具体分布,要注意温度带所包括的省级行政区、主要地形区,以及温度带之间的界线。由于秦岭——淮河一线既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又是我国一月0℃等温线穿过地区,所以位于秦岭——淮河以北的暖温带冬季气温在0℃以下,河流要结冰,由此可判断出A是错误选项。读我国温度带分布图可知:塔里木盆地主要位于暖温带,海南省全部和台湾省南部(而不是全部)属于热带,所以B、C也是错误选项。
【答案】D
【例2】下图为我国西部地区的7月等温线图,图中甲地愈向中央气温愈高;而乙地却相反,此种现象的差异与下列哪个因素关系最密切(高考模拟题)( )
A、距海远近 B、纬度高低
C、地势高低 D、山脉走向
【解题思路】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随海拔高度下降而升高,因此,题中甲应为盆地,乙为山地。首先要考虑影响气温分布特点的气候因子:纬度因素、下垫面、大气环流、人类活动。如果是距海远近的影响,等温线应该与海岸线平行,如果是受纬度高低的影响,等温线则与纬线平行,如果受山脉走向的影响,等温线应与山脉走向一致,如果受地势高低及地形影响,等温线应是闭合的。
【答案】C
【例3】读下面一组等温线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示地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 ,判断依据 。
(2)如果图示地区都在陆地,甲地地形可能是 ,如果甲地在70°W附近,甲地形区名称是 。
(3)如果图示地区都在海洋上,甲地海面气温受 影响,如果甲在陆地上,乙在海洋上,此时北京主要受 气团影响。
(4)上图试图反映影响气温的因素,你认为图中还有 因素没有反映出来。
【解题思路】气温是气候的要素之一,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地面状况和洋流等。从等温线的弯曲、疏密可以了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成因。其中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此题首先根据纬度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决定温度高低的原理,从温度数值确定其在南半球,从南半球来确定甲地的等温线在向低纬凸出,乙地的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根据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表明比同纬度地区温度高,向低纬度凸出表明比同纬度温度低(高高低低,可在图中画一条辅助线如图)。
得到甲地的温度较同纬度低,乙地的温度较同纬度高;再根据海拔高低、寒暖流和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得到正确答案。从上图海陆温度判断为南半球冬季,此时北京应为夏季。
【答案】(1)南半球自南向北温度升高(2)山地安第斯山脉(3)寒流热带海洋(4)大气运动
【解题回顾】太阳辐射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所以从南向北温度增加的为南半球,反之则为北半球。如果是海洋等温线分布,其弯曲原因是由于洋流所致,则弯曲凸出的方向为洋流的流向,等温线内高温向低温凸出则为暖流,反之则为寒流。如果是大陆等温线分布状况,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表明比同纬度地区温度高,向低纬度凸出表明比同纬度温度低(高高低低),温度低地势高(为山地),温度高的地势低(为盆地、谷地)。
【例1】在四类干湿区中,青藏高原( )
A?属干旱区
B?属干旱、半干旱区
C?属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区
D?四类干湿区都有分布
【解题思路】西南季风、东南季风分别从雅鲁藏布江河谷和横断山区的河谷地带吹入,带来丰富的降水,但越往西北降水越少,特别是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降水变化大,干湿地区分布有规律性。
【答案】D
【例2】我国季风区在(全国高考题)( )
A?黑龙江省的黑河至云南省的腾冲一线以东、以南
B?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以南
C?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以东、以南
D?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
【解题思路】A大致是我国人口密集区与稀疏区的分界线;B为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界线;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上沿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
【答案】D
【例3】读“我国某地区的干湿状况图”,回答:
(1)该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变化的规律是 。
(2)A处的天然植被是 ,B处的天然植被是 ,C处的天然植被是 。
(3)该地区植被的分布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中
的 地带性规律。
(4)合理开发利用B处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 。
【解题思路】湿润地区,年降水量>800mm,降水>蒸发,植被为森林;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400mm~800mm之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植被为森林草原。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400mm~200mm之间,降水量<蒸发量,植被为草原;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00mm,多为荒漠。
【答案】(1)年降水量由东向西逐渐减少(2)温带森林温带草原荒漠(或干旱草原、荒漠草原)(3)经度(4)加强草原建设,实行科学管理制度,提高草场生产力和利用率,改变粗放经营局面,建设人工草场。
【例1】我国不受寒潮侵袭的地方有( )
A、台湾岛 B、海南岛
C、滇南谷地 D、雅鲁藏布江谷地
【解题思路】冬季风空气冷重、厚度薄,远不如夏季风厚,所以一般不能翻越高山,一般情况下北方有高山阻挡的地区,寒潮就难以深入。寒潮的源地是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即冷高压控制地区,影响时间是秋末、冬季、初春。滇南谷地属热带季风气候,这里既不受寒潮侵袭,也无台风危害;雅鲁藏布江谷地在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冬季不受寒潮影响。
【答案】CD
【例2】夏季既受来自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又受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的地区是(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解题思路】西南季风所能影响的地区是长江流域以南地区,104°E以西地区受其影响最大,西南季风来自印度洋赤道附近洋面,往往会带来充足的降水,而东南季风影响的范围比较广,大致是季风区界线以东,以南地区(雅鲁藏江谷地除外),我国非季风区绝大部分地区受冬季风影响明显;季风区位于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
【答案】D
【例3】我国气候对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 )
A、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B、气候复杂多样
C、雨热同期
D、地形复杂多样
【解题思路】影响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条件是气候。夏季普遍高温,可以扩大作物的种植范围(如水稻的种植)。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森林、牧草生长;气候类型多样,使农作物及动植物资源丰富。
【答案】ABC
再 见!
200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