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课标要求: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认识“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本节课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战后出现两极格局的原因是什么?
2.什么是“冷战”?美国如何推行“冷战”政策?
3.两极格局对峙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哪些的重大影响?
一、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材料一
1947年,丘吉尔问道:“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呢?它是一堆瓦砾,是一个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
材料二
1945年,美国军队人数达到1200多万,拥有30艘航空母舰和1000多艘其他战舰。战后初期,美国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此外,美国拥有世界黄金总量的四分之三。
材料三
二战后初期苏联的实力: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整个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兼并了一些其他国家的领土,国土空前辽阔;进一步使整个东欧处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重大贡献和显示出的巨大能量,使它在全世界赢得了很高的威望。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思考:二战对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力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反映了美国战后有何野心?那么美国的野心是否能够得逞?为什么?
从一切能得到的指数看,……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许多美国人,包括政府中的主要人物,都认为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力量命令全世界朝着美国式的民主资本主义方向走去。
——斯蒂芬·
安布罗斯《全球主义的兴起》
“战时,
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
“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斯大林
战后美苏面临哪些主要的冲突?
二战后,西欧衰落,美苏实力增强,势均力敌。
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冲突使美苏矛盾激化。
二战前后,形成了美苏二分天下
的雅尔塔体制。
1、国际力量对比变化:
2、矛盾激化:
3、体制框架:
一、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问题1、美国将采取什么方式遏制苏联?
问题2:什么是
“冷战”政策?
1947年——1991年间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两个阵营除直接交战以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的时期。
探究思考一:
铁幕演说
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
访问美国,在富尔敦发表演说,称苏联进行扩张,“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为什么说富尔顿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阅读材料思考:铁幕下的国家指哪些国家?
东欧国家
攻击苏联的扩张
问题1、美国将采取什么方式遏制苏联?
问题2: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
1947年——1991年间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两个阵营除直接交战以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的时期。
问题3:美国如何推行“冷战”政策
探究思考一:
美
国
政
治
经
济
军
事
杜鲁门主义
(1947年)
二、两极格局的表现
——美苏“冷战”
马歇尔计划(1947年)
建立北约
(1949年)
阅读教材P119,找出美国对苏“冷战”的措施
无论是谁通过直接侵略还是间接侵略,将极权主义政权强加给自由国家人民,都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从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
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企图。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
——杜鲁门在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会上的演说(1947年)
阅读材料思考:“自由国家”指什么国家?
“极权主义”指的是什么?材料表明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什么特点?
美国总统杜鲁门
以美英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杜鲁门主义
内容:
实质:
标志:
冷战的正式开始
1.要求美国援助土耳其和希腊;
2.美国要在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遏制苏联,实现美国的全球霸权
探究思考二:
透过现象看本质:
根据材料及教材思考:你如何理解美国的“慷慨”?美国实行此计划想达到什么目的?
通过经济援助,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10%
是赠予,
90%
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材料:“马歇尔计划”达到了一箭多雕的目的:既稳定了西欧经济,防止了社会动乱与革命的爆发;又使受援国沦为美国的附庸和势力范围,被纳入美国全球称霸的战略轨道。对于美国经济而言,自然是大有好处。它有助于美国商品的输出,它使那些生怕美国出口不景气的人为之陶醉。这样,美国就利用冷战的阴影,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谋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了。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有怎样的作用呢?
对西欧:经济上,促进了经济的恢复;政治上,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秩序。
对美国:有利于美国的商品出口,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有人说:“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你如何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联系?
共同点:
不同点:
反共反苏,控制西欧,实现美国称霸战略
杜鲁门主义更为公开反共,马歇尔
计划则是隐蔽的反共反苏。马歇尔
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继续和扩大。
1949年,美国等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
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图为12国代表集会签约。
怎样认识北约的性质呢?北约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及维持和平与安全”,“对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每一缔约国应采取必要之行动,包括使用武力,协助被攻击国以恢复并维持北大西洋区域之安全”。——《北大西洋公约》
性质:军事政治同盟。
目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美
国
苏联的反击
政
治
经
济
军
事
杜鲁门主义
(1947年)
二、两极格局的表现
——美苏“冷战”
马歇尔计划(1947年)
建立北约
(1949年)
阅读教材P119,找出苏联的反击措施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
成立华约(1955年)
帮助东欧各国发展党组织,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政权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1972年,德国
柏林
1952年,朝鲜
平壤
思考:从这些孩子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了两极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怎样的消极影响?
1967年,越南
展鹏县
三、冷战影响下的国际关系
(一)消极方面:
表现:
德国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
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世界局势长期动荡不安
1、欧洲:德国分裂(1949)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柏林墙
眺望封锁墙外的亲人
它只是一堵墙
因为它,对面的亲戚和邻居都不能往来
近30年间有239人试图翻越而被处死
2、亚洲:朝鲜分裂
朝鲜战争(1950-1953年)
3、亚洲——越南战争(1961年—1975年)
1961年美国发动了所谓“特种战争。1965年,
“特种战争上升为”局部战争”,美国海军陆战队在越南岘港登陆。
4、美洲:古巴导弹危机(1962)
思考:导弹危机的最终结果说明了什么?
1952年
北京
1972年
纽约
1967年
莫斯科
思考:在这些孩子的眼神中,我们又看到了两极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
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世界总体保持和平
(二)积极影响:
三、冷战影响下的国际关系
课堂小结
两极世界的形成
背景
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的冲突
形成
影响
美国
苏联
政治
杜鲁门主义
帮助东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经济
马歇尔计划
经互会
军事
北约
华约
加剧世界紧张局势
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战后各国实力对比变化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认为:二战后,
出现美苏“冷战”,形成两极对峙的格局,归根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
美苏两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所决定的。
可见,一个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影响
和地位是与其综合国力成正比的。
总结升华
《瞭望》:美带冷战思维“重返亚洲”
近年来美国高调宣传“重返亚太”,美国梦想着联手新老盟友,利用地区和国家间的矛盾,对中国进行冷战式的遏制。尤其是,美国企图以介入中国南海争端为抓手,宣称南海主权争端涉及美国的“国家利益”,并处心积虑地装扮成东盟的保护神,离间中国同东盟的关系。
正如戴秉国国务委员所指出的,“那种拉帮结派对付中国、遏制中国的图谋,那种在地区国家间挑拨离间及在中国近海搞联合军演的做法,是典型的冷战思维,既不合时宜,又阻挡不了中国的发展,更会失去同中国发展合作关系的历史机遇,注定是行不通的。”
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解决当今世界重大问题的意见?
历史与现实
练习
1、美国某总统在其回忆录中写到:“我也希望(藉此机会)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的这个政策通常被称为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罗斯福新政
D.尼克松宣言
2.
下列各项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杜鲁门主义
②“铁幕”演说
③马歇尔计划
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B
B
3、
“阻止共产党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此观点说明了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是(
)
A.进行反共反苏的舆论宣传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约组织
D.实行军事援助
4.“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
)
A、金元外交政策的延续
B、帮助欧洲经济复兴
C、引诱东欧各国摆脱苏联控制
D、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D
5、二战以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右图《对德国的分区占领》产生的主要背景是
A.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成立
B.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成立
C.美苏“冷战”局面逐步加剧
D.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
6、
眼前的这块柏林墙遗迹恰好放置在两辆坦克之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西德与东德之间战争频繁
②它是冷战的著名标志
③是当年两大集团虎视眈眈,剑拔弩张的写照
④是对冷战时期分裂、对抗的反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环球时报》记者报道:2006年5月13日,韩国和朝鲜决定,中断半个多世纪的南北铁路大动脉即西部的“京义线”和东部的“东海线”于当月25日进行试运行。造成当年朝韩南北铁路大动脉中断诸多因素中最根本的是
A.韩国和朝鲜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
B.朝鲜半岛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C.美苏“冷战”政策的结果
D.朝国和朝鲜经济发展差距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