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2课时 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2课时 5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6 15:4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人教统编版
四年级
上册
第一课时
20
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英、法、德、意等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在中国攫取利益,他们不但侵略我们的国家,霸占我们的领土,还让我们赔款,导致我国国内局势非常混乱,人民生活非常困苦。租界,
就是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却被外国人欺侮,百姓敢怒而不敢言。
读了上面的资料,你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想一想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现在,让我们开启今天的学习之旅!
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圈画生字,读通句子,难读的长句子多读几遍。
2.给课文标明自然段序号。
3.想一想,课文讲了那几件事?
崛起
模范
魏校长
清晰
效仿
淮安
疑惑
训斥
jué
fàn
wèi

xiào
huái
huò
chì
惩处
chéng






运用: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大家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呼声。

zhèn

字义:是摇动,挥动的意思。
组词:(振奋)(振动)(振振有词)
字义:迅速而剧烈的震动,也特指地震,还指情绪过分激动。
组词:(震撼)(震怒)(敲山震虎)

nán
(困难)
nàn
(遇难)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
读一读:两位老人的生活很困难(nán),不幸的是唯一的儿子在一
次车祸中又遇难(nàn)了。
.
.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怀
独体结构





结构:独体
组词:肃穆
肃然起敬
音序:S
部首:肀
笔画:八
一竖贯穿上边扁框。
先写左撇右竖,再写短撇和点。
易错提示:第二笔横要露头哦!


结构:左右
组词:明晰
晰毛辨发
音序:X
部首:日
笔画:十二

日”
窄短,“木”细长。
“斤”首撇短平,第二撇竖长,末笔竖要稍长。
易错提示:左边是“日”不是“目”哦!

xiōng
结构:左右
组词:胸口
胸有成竹
音序:X
部首:月
笔画:十
左窄右宽,“月”窄长。
“勹”

宽大,
里边是
“凶”,要小一些。
易错提示:右边是“匈”,不要少写一竖哦!

zàn
结构:上下
组词:赞扬
赞不绝口
音序:Z
部首:贝
笔画:十六
上部左边末笔为竖提。
下部“贝”竖撇斜伸。
易错提示:最后一笔是点哦!


结构:左右
组词:环顾
奋不顾身
音序:G
部首:页
笔画:十
右部最后一笔点要有力。
左右要匀称紧凑。
易错提示:注意第四笔是竖提不是竖弯钩哦!
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主要写了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了自己的心迹的故事。
课文先写周恩来(
),再写(
),(
),最后写(
)。
耳闻“中华不振”
中国人在租界
再读课文,填一填。
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
了“中华不振”的分量之重
真正明
一、下列加点字读音有错的一项是(  )
D
二、根据拼音写词语。
1.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yán
sù(   )的问题,周恩来qīng
xī(   )而坚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周恩来在回答中体现的抱负和xiōng
huái(   )让魏校长连声zàn
tàn(   )。
2.刚进家门,面对妈妈突如其来的一顿xùn
chì(   ),他感到疑惑不解。
严肃
清晰
胸怀
赞叹
训斥
第二课时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请你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填一填。
课文先写周恩来(
),再写(
),(
),最后写(
)。
耳闻“中华不振”
中国人在租界
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
了“中华不振”的分量之重
真正明
1.找出课文描写的三件事,弄清楚三件事之间的联系。
2.要围绕少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来学习。
3.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体会少年周恩来心理变化的过程,感受少年周恩来的胸怀与抱负。
你能不能用一个简短的句子说出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中华不振
讨论交流:
立志为中华
学习课文1-10自然段,说一说,周恩来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此时的周恩来在做什么呢?他是怎么回答的?
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清晰而坚定”中你体会到什么?
“清晰”很清楚。“坚定”不动摇。周恩来说的志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志向坚定,决不动摇。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
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从“为之一振”“竟然”能看出魏校长听到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感到很意外,很吃惊,很骄傲,很佩服!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和国第一任总理。
这一部分最后才指出这位同学是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承上启下
设问
设置悬念
有的人说:“为家父而读书。”
有的人说:“为明理而读书。”
也有的人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周恩来的发言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的志向和别的同学有什么不同?周恩来为什么会如此回答?
其他同学
为亲人、为明理、为做官。
他们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对“中华不振”存疑
学习课文11-14自然段,说一说,周恩来在奉天产生了哪些疑惑?难以忘怀的是什么?
周恩来出生于1898
年。
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了东北。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就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简单介绍了周恩来的出生,他十二岁来到沈阳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两个问句,看似简单明了的问题,却让人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对于爱问问题的周恩来来说急于想知道答案。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中华不振”说出了中国的土地被外国人占据的根本原因。“叹了口气”可以看出伯父的无奈、担忧。
经历激发志向
学习课文15-17自然段,说一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是什么?
①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②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

较:
第一句中写到的场景是“热闹非凡”,而中国的妇女却在“哭诉”。
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受害者不但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还被自己的同胞“训斥”,说明在“中华不振”的情况下,中国人没有地位,连中国巡警也欺负自己的同胞。“不但不”“反而”能看出中国巡警的崇洋媚外,趋炎附势。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从这个反问句能看出围观的中国人也是敢怒不敢言。
这个故事的结尾说“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

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现在你体会到了么?
中华不振就是我们总是被帝国主义列强欺负。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受到委屈都没人管。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不敢帮助中国人。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里,生活很困难,而外国人却过得很好,还欺负人。
这个故事和之前的故事之间,怎么联系起来呢?
用因果关系的方式,把这三个故事串起来。“振兴中华”就是串联这个故事的一条线索。
借助事例表明观点
学方法:本文先写少年周恩来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来回答魏校长的问题,接着写周恩来如此回答的理由:他耳闻“中华不振”和他目睹“中华不振”,并且列出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我们在表明观点时也可以借助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记方法:
1.
明确自己的观点。
2.
写出支撑自己观点的理由——具体事例。
3.
可以先表明观点再写事例,也可以先写事例再表明观点。
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要多读课外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要有具体事例。
一定要抓住具体事例!
示例
我为成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而多读课外书。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经常讲《卖火柴的小女孩》《青蛙王子》《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等故事给我听。渐渐地,我喜欢上了童话故事,我希望自己也能像安徒生那样成为一个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
描写“看”的动作的四字词语:左顾右盼
举目远眺
东张西望
目不转睛
表示怀疑的四字词语:
沉吟不决
半信半疑
将信将疑
疑神疑鬼
疑信参半
描写周恩来立志读书原因的句子
1.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2.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本文主要写了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原因是他耳闻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又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到外国人的欺凌而无处说理的事情,从而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分量之重,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耳闻:中华不振
伯父告诫
目睹:中华不振
受害者反遭训斥
立志:振兴中华
拯救祖国和人民
博大胸怀
远大抱负
立志
周恩来是一位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深受中国人民爱戴的好总理。周总理年仅十二三岁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振兴中华”作为自己奋斗一生的目标。“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像周恩来总理一样,从小立志,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选词填空。
1.老师的话很重要,(    )大家记在心里。
2.她原本(    )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3.小张今天下午收到了他(    )已久的礼物,他高兴极了。
希望
指望
盼望
指望
希望
盼望
二、根据要求写句子。
1.中国人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 中国人要振兴中华。(用关联词合并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人如果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
中华。